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漿的施工工藝和質量要求(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3978
2024-01-12
7頁
14.53KB
1、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漿的施工工藝和質量要求【摘要】帷幕灌漿一直是水利工程地基防滲處理的主要手段,對保證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運行起著重要作用。灌漿作用是為了提高巖體的整體性與均質性以及提高巖體的抗壓強度與彈性模量,同時可以減少巖體的變形與不均勻沉陷。本文對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漿施工工藝與質量控制進行了分析探討,以供大家參考。【關鍵詞】帷幕灌漿;施工工藝;質量控制1引言水利工程和其他建筑工程施工不一樣,一般是在水下進行,這也給施工帶來難度,如果出現滲水現象,將嚴重影響到工程的質量及施工后的安全運行。帷幕灌漿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的解決滲水難題。為了提高工程的施工質量,必須加強對工程施工的管理,對施工工藝加以控制2、,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才能保證工程建設的順利完工。2 帷幕灌漿施工工藝鉆孔為提高巖芯采取率,每鉆最大進尺限度控制在以內,一旦發現卡鉆或磨損立即取出。若巖芯采取率小于80%,則減少進尺50%,直至減至50cm為止,若采取率仍很低,立即向監理工程師報告。巖芯要進行統一編號,填牌編錄裝箱,進行巖芯描述并繪制巖芯柱狀圖。所有鉆孔均作鉆孔記錄,對孔內特殊情況,如失水、涌水、塌孔、掉塊、回水顏色變化等,應詳細記錄在鉆孔報表中。鉆孔過程中,按質檢員或監理工程師的要求進行抽查測斜,全孔鉆完后,必須測斜,孔深1020m每5m測1個點,20m以下每10m測1個點。洗孔鉆孔沖洗鉆孔沖洗壓力采用每段灌漿壓力的3、80%。沖洗方法是將灌漿塞下至灌漿部位,用壓力水沖洗,待回漿管回清水10min后為止,沖洗后孔內殘留物厚度不超過20cm,對個別孔段沖洗時如回漿管不回水,升不起壓力,此時采用最大泵壓,增大水流沖刷力等方法,使其能達到預期的沖洗效果。裂隙沖洗首先用高壓水連續沖洗5min10min,再將孔口壓力在極短時間內突然降到零,形成反向脈沖流,當回水由混變清后,再升到原來的沖洗壓力,持續5min10min后,再次突然降到零,如此反復沖洗,直至回水澄清。對回水達不到澄清要求的孔段,應繼續沖洗直至滿足要求。有壓單孔沖洗壓力宜控制在灌漿壓力的80%,壓力超過1MPa時,采用1MPa,但必須滿足混凝土不抬動。當鄰近4、有正在灌漿的孔或鄰近孔灌漿結束不足24h時,不得進行裂隙沖洗。灌漿孔段裂隙沖洗后應立即連續進行灌漿作業,因故中斷時間間隔超過24h,應在灌漿前重新進行裂隙沖洗。壓水試驗壓水試驗分灌前壓水試驗和灌后壓水試驗,灌前壓水試驗孔不少于總孔數的10%,壓水試驗均采用單點法進行,各次序灌漿孔的各灌漿段在灌漿前宜進行簡易壓水,孔底段必須進行簡易壓水試驗,計算各段透水率q值。如壓水試驗結果大于設計值,則加大帷幕深度,直至壓水試驗結果滿足設計標準為止。灌漿1.制漿。灌漿材料必須稱重,誤差不大于5%,純水泥漿液的攪拌時間不少于30s,漿液使用前應過篩,濾除大顆粒和雜物,自制備到用完時間小于4h;漿液溫度保持在545、0之間。2.灌漿。灌漿應盡快達到設計壓力,注入率大時應分級升壓。漿液濃度由稀到濃,逐級變換。水灰比可采用5:1、3:1、2:1、1:1、:1、:1、:1等七個比級。開灌水灰比可采用5:1。在灌漿中,分三序灌注,待一序孔灌結束再灌二序孔,然后三序孔。每次灌結束后,提一提注漿管,以免孔底堵塞。3.灌漿壓力。灌漿第一段壓力取,以下每段按遞增,復灌壓力取。灌漿壓力逐漸提升,當進漿量下降時,再提升灌壓。出現灌段呂榮值小,而進漿量大的情況,灌漿時適當減壓或“停停灌灌”,在進漿量小時,再逐級升壓,最終使灌漿壓力達到設計壓力。灌漿結束標準及封孔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漿法時,在規定的壓力下,注漿率不大于/min6、時,繼續灌注60min;或不大于1L/min時,繼續灌注90min,灌漿可以結束。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法時,繼續灌注時間可相應的減少為30min和60min,灌漿可以結束。每孔灌漿結束后,用導管注漿法將孔內殘留作漿置換成水灰比為:1的濃漿,將灌漿塞卡在孔口進行純壓式灌漿封孔。3 帷幕灌漿質量控制要點鉆孔質量保證鉆孔的施工質量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及工程完成情況,因此首先要對施工現場進行清理,對地面進行平整,以方便施工,保證鉆架在工作過程中的穩定,防止在鉆孔的過程當中出現意外。其次,等到相應的設備完成安裝之后要進行試驗運行,在運行的過程當中對鉆機的情況進行檢查,從而保證鉆機能夠以高性能運行。第7、三,在鉆孔開始之前對鉆機的各個部件進行檢查,要重點檢查鉆桿是否存在彎曲。最后,在進行鉆進的過程當中應該時刻的關注鉆機的運行狀態,保證鉆頭的冷卻。灌漿壓力灌漿壓力是控制灌漿質量的重要因素。壓力過小,影響灌漿擴散半徑,不能形成連續的帷幕;壓力過大,會使裂隙擴大或引起巖體抬動變形而形成新的裂隙,反而破壞了巖體的完整性,尤其在接觸段灌漿時,壓力過大會導致壩體劈開。因此在灌漿過程中要控制好灌漿壓力,根據不同的地層和先期灌漿孔的吸漿量,及時調整灌漿壓力,增加水泥灌入量,保證灌漿工程質量。灌漿材料根據地層的滲透性,選擇合適的灌漿材料能提高灌漿效果。目前選擇的材料有普通水泥、地勘水泥、磨細水泥和超細水泥。帷幕8、灌漿一般采用普通水泥;有特殊要求時,可采用磨細水泥或超細水泥,能擴大灌漿擴散半徑,增加水泥的灌入量;在動水位、透水性大的地層可采用地勘水泥,能防止灌漿擴散半徑過大,有利于帷幕的成幕。灌漿段長對于基巖地基灌漿,在實際施工中如果不進行控制,接觸段灌漿段長往往會超過2m。這樣做看似對灌漿質量影響不大,容易忽視,實際對灌漿質量是有很大影響的。根據多年施工經驗,壩基滲漏問題主要在接觸段,施工過程中特別要控制好接觸段的灌漿質量。一般情況下,灌漿段長度控制在5m左右為宜;如遇破碎帶或裂隙發育不均一段,則應縮短到3m左右;如遇集中滲漏帶,應單獨分段灌漿,這樣才能保證灌漿質量。漿液變換按設計要求,灌漿的漿液濃度9、應由稀到濃逐級變換,采用3:1、2:1、1:1、:1、:1五個比級。根據簡易壓水試驗Lu大小,選擇合理的開灌比和不同初凝時間與細度的水泥,先期灌段要充分注意臨界水灰比,以指導今后的灌漿,使灌入量達到要求。漿液在變級過程中,當漿液變濃一級后單位時間吸漿量明顯變小,變濃前一級水灰比就是臨界水灰比。為保證灌漿質量,盡量擴大吸漿量,在灌漿過程中對臨界水灰比進行分析,確保漿液變級的合理性。特殊情況處理灌漿過程中發現串漿時,如串漿孔具備灌漿條件,可以進行灌漿,但應以一泵灌一孔。否則應將串漿孔用塞塞住,待灌漿孔灌漿結束后,再進行掃孔、沖洗和灌漿。灌漿工作必須連續進行,若因故中斷,可按照下述原則進行處理:應及早恢復灌漿,恢復灌漿時,應使用開灌比級的漿液進行灌注,恢復灌漿后,如注入率較中斷前的減少很多,且在短時內停止吸漿,應采取補救措施。灌漿過程中如回漿變濃,要換用相同水灰比的新漿進行灌注。4 結語帷幕灌漿技術作為目前水工建筑物基地防滲的主要方法,其在工程實踐中所取得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我們在施工工程中嚴格按照操作規范施工,緊抓施工技術要點,加強施工質量的監控,保證施工的高質量完成,從而促進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