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二次結構工程施工工藝和深化設計要點指引(9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4149
2024-01-12
9頁
15.51KB
1、二次結構工程施工工藝和深化設計要點指引一、二次結構工程施工工藝二次結構施工是在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進行,主要為非承重結構,包括構造柱、圈梁、止水反坎、過梁、壓頂、填充墻、隔墻(填充墻)、散水、臺階等。二次結構最主要的施工內容就是砌筑,其施工工藝如下:放線定位設立皮數桿底部找平或混凝土反坎砌筑施工構造柱、圈梁、過梁等構造施工(含植筋)砌至梁、板底面位置留出縫隙砌體沉實(14 天)塞縫驗收。1.1、放線定位:1、基準控制線作為砌筑、抹灰、裝飾工程的基礎控制線,必須在混凝土結構施工時設于結構樓板面,便于后期投設于梁、柱、墻上。2、在不同工序施工階段,同一樓層內均須以同一條控制線為標準,避免因控制線彈放2、誤差引起施工誤差。3、砌筑控制線必須由基準控制線引出砌筑軸線、邊線,墻體上應有明確的建筑 1 米線,并距離墻體邊線控制在 300500mm。4、設置線管定位線應由水電圖紙和入戶接口,在地面上彈出水電線管的走向,并分析和優化管線布置、走向,在墻面標出管線安裝位置,作為線管定位線。1.2、設立皮數桿1、根據砌塊尺寸、灰縫厚度、頂部空隙和墻根部反坎高度等因素進行砌塊排列設計,要進行以下深化:(1)采用主規格砌塊,減少配套砌塊的種類和數量。(2)在排列圖上標明主規格砌塊、配套砌塊以及預埋件等位置。(3)標明灰縫中應設置拉結鋼筋、預留洞及預埋件的部位。2、施工時在墻體轉角處立好皮數桿或利用混凝土墻柱做皮3、數桿,標明塊層、灰縫、門窗洞口、過梁、圈梁、預制件等的高度及位置。3、砌塊排列要求整齊,避免通縫,其中大規格完整砌塊應占砌塊總數的 70%以上,輔助砌塊最小長度不應小于 100mm。1.3、底部找平或混凝土反坎1、所有衛生間、廚房間、水管井、有挑板的外墻、陽臺、露臺、飄板、空調板根部墻體等有防水要求的填充墻墻基設置防水反坎(按結構標高上翻不小于 250mm,具體可在砌筑排版后進行調整),寬同墻厚,采用強度不少于 C20 的混凝土澆筑。2、反坎部位的管線在澆筑混凝土前預留,避免后期開槽、開洞造成滲漏。3、所有反坎采用15厚模板和4090木方進行支模,且應提前清除浮漿,完成鑿毛工作。4、其余無防水4、要求的磚砌墻底部應砌 34皮混凝土普通磚,遇門洞口處斷開(有地方要求時遵循地方要求)。1.4、砌筑施工1、采用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的墻體不得留設腳手眼,每一樓層內的砌塊墻應連續砌完,不留接槎,如必須留槎時,應留斜槎。2、為提高砌筑觀感和質量,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墻體采用專用砌塊粘結劑砌筑,灰縫控制在 4mm,加氣混凝土砌塊需用齒形據留置2個約10mm左右凹槽埋置錨筋。3、建筑內的隔墻應從樓地面基層隔斷至頂板底面基層。內墻陽角做1:2.5水泥砂漿護角, 護角規格:門窗洞口處粉到洞頂,內墻陽角粉到1800mm處,每邊各50mm。4、當填充墻與結構柱(墻)或構造柱相連時,應沿結構柱(墻)或構造柱全高5、每隔 500 設置 26 沿墻長方向的拉筋,拉筋錨入結構柱、構造柱內的長度不應小10d,并不小于 75mm;拉筋在墻長范圍內容長度不小于 1m。5、當填充墻交接處未設構造柱時,應將砌塊分皮咬槎,交錯搭砌,并每2皮砌塊設置 26拉墻筋,轉角處應使縱橫墻相互搭接,隔皮砌塊露端面;T 字交接處,應使橫墻砌塊隔皮露端面,并坐中于縱墻砌塊。1.5、構造柱、圈梁、過梁等構造施工1、構造柱支模時必須考慮設置混凝土澆筑的下料喇叭口,四周接縫處貼海綿條防止漏漿,待強度達到且拆模后再進行剔鑿。支模時轉角構造柱要在陽角處放置兩根豎向通長的木方。所有與填充墻交接的構造柱兩側應砌成馬牙槎,馬牙槎凹凸尺寸不宜小于60mm6、,高度不宜超過300mm,馬牙槎應先退后進。2、填充墻凈高大于4m時,應在門窗頂或墻高中部設置沿墻全長貫通的圈梁,圈梁間距不大于3m,且圈梁在墻體轉折處應連續布置。圈梁施工時采用15厚模板和 4090木方進行支模,澆筑時要及時振搗并進行收面。3、框架(框剪)結構的填充墻,其門洞、窗洞及設備孔洞的洞頂,均應設置鋼筋混凝土過梁,過梁可以現澆,也可以預制。4、構造柱等構造施工的鋼筋可采用預留插筋或植筋方式,若采用植筋,植筋深度不應小于10d,并不小于75mm(有地方要求時遵循地方要求)。1.6、砌至梁、板底部留縫及塞縫填充墻砌至接近梁(板)底時,應留一定縫隙,待填充墻砌筑完成后每隔 50cm加塞防腐7、木楔,至少間隔14天后再進行塞縫。縫隙留置大小及塞縫要求:(1)縫隙小于 30mm,采用干硬性砂漿填塞封堵密實平整;(2)縫隙為 3050mm,采用干硬性混凝土灌縫封堵密實平整;(3)縫隙大于 50mm,應采用實心砌塊斜砌施工;(4)砂漿、混凝土及砌塊塞縫時均分2次對稱進行塞縫。(部分地區采用發泡劑或其他方式進行塞縫,按地方要求實施)二、構造柱和加強框布置優化2.1、構造柱和加強框布置優化根據規范、施工圖紙,結合現場施工實際情況,對構造柱和加強框的布置進行深化設計,一方面可以對構造柱和加強框的數量進行明確和優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二次結構施工效率,主要技術參數和要求:(1)結構布置圖上標記時,或8、墻長超過5米或層高2倍時,或寬度大于2米的洞口兩側均應設置構造柱,一般門窗洞口兩側均應設置加強框(有地方要求時遵循地方要求)。(2)其他容易出現墻體裂縫的部位如頂層、底層及建筑物端部等后砌外墻一字墻端部、型墻轉角處、電梯井道四角,超過 4m 墻的中部及端部無拉接處應優先增加構造柱。(3)當墻垛長度小于墻厚且小于砌塊長度1/3 時,宜與轉角構造柱一同優化為混凝土結構。(4)所有構造柱、加強框的高度隨墻高,縱筋應錨入上下梁板內,錨固或植筋深度不得小于10d 且不小于75mm。2.2、隔墻板布置優化針對形式比較簡單、變化不多的框架結構或框剪結構,可以對內隔墻進行深化設計,主要技術參數和要求:(1)與9、設計單位溝通,對加氣塊及ALC 板等不同材料的荷載及節能進行復核計算。(2)當電氣點位與隔墻板孔芯沖突時,優先調整電氣點位,嚴禁將電盒、過線盒、空調預留孔等設置在隔墻板板縫內容,預埋電盒的寬度不應超過板寬的 1/2。(3)將內部隔墻由傳統的加氣塊砌筑隔墻優化為可預制的ALC板墻,有防水要求的隔墻,ALC墻板與二次結構反坎進行固定連接。(4)ALC 板墻高度比原圖紙要求低30mm,以便進行頂部或底部管卡固定,并按砌筑要求進行塞縫。(5)為滿足抗裂、抗滲、抗震要求,對板縫粘貼玻纖網格布或鋼絲網處理。2.3、下掛板優化當門窗洞口上方有承重梁且梁底標高與門窗洞口距離不大時,可直接優化為下掛板,主要技術參數和要求:(1)梁底距門窗頂不宜超過 350mm。(2)預留插筋直徑不小于 8mm,插入結構梁不小于300mm。(3)下掛板寬度同墻后,可隨主體結構一次澆筑完成,二次結構施工時不利于支模且影響澆筑質量。(4)窗開口面積較大且上部為砌筑墻時可將下掛板優化為外墻吊柱形式,減少結構自重。2.4、加強框優化針對施工圖紙未明確加強框做法的情況,為提高對門框、窗框的保護,進行加強框的優化(部分地區使用預制塊,參照地方要求),主要技術參數和要求:(1)所有門窗洞口側邊均設置加強框進行加固,加強框寬度同墻厚。(2)預留插筋深度不小于 200mm,如植筋則不得小于 10d 且不小于 7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