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合川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方案(2021-2025年)(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86462
2024-01-16
21頁
84.54KB
1、合川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為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重慶市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重慶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重慶市合川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按照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全面開展區縣級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渝規資2020143號),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一、現狀與形勢合川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北部。東鄰渝北區2、,南靠北碚區、璧山區,西連銅梁區、潼南區,北接四川省華鎣市、岳池縣、武勝縣、蓬溪縣。地理坐標在東經10558371064037,北緯295102302224之間。東西長69公里,南北寬58公里,全區幅員面積2344平方公里。全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23個鎮,戶籍人口約150萬人,城鎮戶籍人口約73.6萬人。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2.4億元,居全市第9位。合川區地處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的交接地帶,地形以丘陵為主,東、北、西三面地勢較高,南面地勢較低。最高點是三匯鎮白巖頭,海拔1284.2米;最低點為草街街道嘉陵江邊,海拔185米,相對高差1099.2米。合川區是重慶主城都市區發展的3、重要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節點,是通往四川、陜西、甘肅等地的交通要道。合川區位于三江交匯處,地處重慶三環,毗鄰兩江新區,是中歐班列(重慶)入渝第一站,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心地帶。(一)礦產資源概況。1礦產資源特點。截至2020年底,全區已發現礦產21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包括煤、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地熱;金屬礦產3種,包括鐵(菱鐵礦)、鍶(天青石)、金(砂金);非金屬礦12種,包括硫鐵礦、含鉀巖石、耐火粘土、石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水泥用灰巖、制灰用灰巖)、砂巖(水泥配料用砂巖、建筑用砂巖、玻璃用砂巖、鑄型用砂巖)、天然石英砂(建筑用砂、水泥配料用砂)、頁巖(磚瓦用頁巖)4、重晶石、硯石、石膏、膨潤土、礦鹽(巖鹽);水氣礦產1種,包括礦泉水。巖鹽、石灰巖、砂巖為全區主要優勢礦產。全區礦產資源總體特征:礦產資源以能源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為主;礦產資源分帶較明顯,分布較集中,其中天然氣、巖鹽資源分布在大石橋背斜;煤、鍶礦、石灰巖、砂巖及地熱等礦產主要分布于瀝鼻峽背斜和觀音峽背斜;大型礦床少,大多數為小型礦床。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目前,全區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有:石灰巖(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制灰用灰巖)、砂巖(水泥配料用砂巖)、頁巖(磚瓦用頁巖)、巖鹽、地熱及礦泉水。截至2020年底,全區發證礦山共41個,其中地熱1個,建筑石料用灰巖19個,水泥用灰巖9個,制灰5、用灰巖1個,水泥配料用砂巖3個,磚瓦用頁巖6個,巖鹽1個,礦泉水1個。大型礦山25個,中型礦山10個,小型礦山6個,大中型礦山比例為85%。(二)上輪規劃實施成效。上輪規劃實施以來,合川區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取得積極成效,綠色礦山建設成效顯著,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水平不斷提高,為合川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支撐和保障。礦產資源儲量穩步增加,資源基礎進一步鞏固。新發現大型巖鹽礦產地1處;完成重慶市瀝鼻峽背斜煤層氣資源調查評價;開展煤層氣地面抽采技術研究,完成重慶市合川區鹽井井田煤層氣地面抽采示范工程項目。礦產資源開發布局與結構優化成效顯著。依法關閉了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規模小、環境6、破壞大、布局不合理的礦山,礦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礦山開采規模進一步提高。礦山數量由2015年的82個減少到2020年的41個,大中型礦山比例從28%上升到2020年的85%。布局2個建筑石料用灰巖資源保障基地,有效引導了礦產資源集中開采,資源規模化集約化開采水平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城鄉建設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需求。穩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礦山地質環境明顯好轉。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四山”管制區內礦業權清理退出。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形成了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實施了一批廢棄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工程項目,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穩步推進。積極開展綠色礦山建設7、,推動礦業資源勘查開發綠色轉型。礦產資源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推進礦業權公開競爭性出讓。全面推行礦業權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制度,強化礦業權人信用約束。(三)形勢與要求。“十四五”期間,合川區將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努力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打造重慶中心城區北向輻射的戰略支點,因此,全區應統籌礦業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推動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滿足全區及重慶中心城區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保障。“十四五”期間,合川區將積極承接成都、重慶中心城區的輻射帶8、動和城市功能疏解,打造中心城區北向輻射的戰略支點,建設區域性交通樞紐,構建“半小時重慶中心城區、1小時周邊、半小時合川”的立體通道網絡。規劃期間,合川區將穩步推進和實施市郊鐵路渝合、渝西高鐵、渝武高速擴能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建材類礦產資源需求量將持續增加。合川區作為重慶市重要的建筑石料用灰巖集中開采區之一,重點保障合川區城鄉建設、中心城區經濟建設對砂石資源的需求。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合川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和結構調整,必須緊跟重慶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立足合川區“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9、。調整勘查開發布局,優化開發利用結構,減少小型礦山數量,引導建設大中型礦山,促進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主的規模結構;著力推進巖鹽、石灰巖等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壯大鹽化工、裝配式建筑產業;加強自主創新,提高巖鹽深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綠色發展要求加快礦業發展方式轉變。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轉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推動礦業低碳循環發展。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強礦山固體廢棄物等利用水平。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力度,統籌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二、指導原則與目標(一10、)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統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確保資源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規劃管控與管理改11、革相銜接,為合川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二)基本原則。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促進集約節約、綜合利用、高效利用,鼓勵循環利用,推動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2堅持需求導向,保障供給。緊密圍繞合川區“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因地制宜,優化空間布局,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增強礦產資源的供給保障能力。3堅持優化布局,協調發展。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的銜接,推動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立足全區資源稟賦,突出地域優勢和資源特色,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4堅12、持深化改革,創新監管。深入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開展砂石土礦產“凈礦”出讓,積極探索其他礦產“凈礦”出讓。順應市場經濟,加快構建礦產資源管理新體制新機制,探索形成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平臺、新抓手和新舉措。(三)規劃目標。1提高地質工作程度及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加強瀝鼻峽背斜煤層氣勘查;做好水泥用灰巖、水泥配料用砂巖礦山的接替資源勘查,促進已有礦業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開展集中開采區和普通建筑用砂石土規劃區資源調查等工作,提高采礦權資源可靠性。規劃到2025年,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處,新增查明煤層氣資源量200億立方米,水泥用灰巖資源量5億噸,水泥配料用砂巖資源量3000萬噸。2調控礦產資源開采總量,13、提升礦產資源持續供應能力。加大砂石土類礦山整合力度,資源開發基本走上規模化、集約化和環保型發展道路。建設規模效應突出、資源保障有力的建筑石料用灰巖集中開采區。調控礦產資源開采總量,避免產能過剩。規劃到2025年,建筑石料用灰巖年開采總量不超過2700萬噸,水泥用灰巖年開采總量不超過2400萬噸,制灰用灰巖年開采總量達到100萬噸,建筑用砂巖年開采總量達到150萬噸,水泥配料用砂巖年開采總量達到160萬噸,巖鹽年開采總量60萬噸,地熱年開采總量50萬立方米,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源需求。3優化礦業結構,提高礦產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水平。持續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控制礦山數量,提14、高生產規模;加快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低碳循環發展。規劃到2025年,礦山總數控制在49個以內,大中型礦山比例90%。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4礦政管理與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行政審批效率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工作更加精細,資源家底更加清楚。礦業權出讓流程進一步優化,“凈礦”出讓取得成效。基本完成礦業權市場和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礦產資源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專欄1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主要指標指標名稱單位2025年指標屬性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處2預期性新增資源15、量煤層氣億立方米200水泥用灰巖礦石 億噸5水泥配料用砂巖礦石 萬噸3000年開采總量建筑石料用灰巖礦石 萬噸2700約束性水泥用灰巖礦石 萬噸2400制灰用灰巖礦石 萬噸100預期性水泥配料用砂巖礦石 萬噸1601建筑用砂巖礦石 萬噸150磚瓦用頁巖礦石 萬噸50巖鹽礦石 萬噸60地熱萬立方米50礦山數量個49約束性大中型礦山比例%902035年展望:全區探明礦產資源量明顯增加,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利用空間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礦政管理機制更加完善,生態保護、資源開發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礦業低碳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三、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一)礦產16、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1礦產資源勘查調控方向。鼓勵勘查國家戰略性礦產、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礦產和短缺礦產以及綜合開發利用、后續加工工藝成熟的礦產。大力支持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力度,支持在已設油氣礦業權區域增列煤層氣進行綜合勘查、綜合開發,依法依規解決油氣勘探、開采、輸送等合理用地需求。加強煤層氣礦產資源勘查,重點做好水泥產業所需原料礦產資源(水泥用灰巖、水泥配料用砂巖)的資源接替勘查工作。2礦產資源開采調控方向。重點開采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等戰略性礦產,巖鹽、石灰巖、砂巖等優勢礦產。限制開采煤、耐火粘土、硫鐵礦等礦產。禁止開采磚瓦用粘土及其他對生態環境可能產生嚴重破壞且難以恢復的礦產。(二)17、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根據市級規劃目標,結合全區資源賦存條件,在成礦有利區帶劃定1個煤層氣重點勘查區、1個巖鹽重點開采區、2個砂石土類礦產集中開采區。合理開發利用鹽井、雙鳳、獅灘及三匯等區域建材類礦產資源,充分利用石灰巖、砂巖等礦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建材行業優化升級,打造重慶主城都市區及周邊地區百億級現代新型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筑供應基地。1重點勘查區。劃定煤層氣重點勘查區1個,優化全區能源供需結構,保障清潔能源供應,具體設置如下:該區位于瀝鼻峽背斜北段,所在行政區主要為鹽井街道、草街街道、雙鳳鎮、獅灘鎮及清平鎮。該區面積179.86平方公里,通過實施勘查鉆孔、物探、分析測試18、等工作,系統評價勘查區煤層氣富集條件及資源情況,力爭實現商業性開發。2重點開采區。劃定巖鹽重點開采區1個,保障全區鹽化工產業發展,具體設置如下:該區位于渭沱鎮、大石街道、錢塘鎮及云門街道等,面積307.24平方公里,主要礦產為巖鹽,資源量豐富,為重慶市巖鹽重要礦產地之一。該區已設采礦權1個,即重慶合川鹽化工業有限公司大石鹽礦。該區以合川大石綜合產業規劃園區為依托,以鹽化工產業鏈為主線,積極發展鹽鹵精細化工,已初步形成鹽及鹽化工產業體系。3集中開采區。規劃砂石土類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2個,具體如下:合川區鹽井集中開采區:位于鹽井街道,面積17.4平方公里,主要開采建筑石料用灰巖、水泥用灰巖。設置619、個開采規劃區塊,規劃到2025年,該區建筑石料用灰巖開采總量達到400萬噸/年,水泥用灰巖開采總量達到300萬噸/年。合川區雙鳳獅灘集中開采區:位于雙鳳鎮、獅灘鎮,面積32.9平方公里,主要開采建筑石料用灰巖、建筑用砂巖、水泥配料用砂巖及磚瓦用頁巖。設置21個開采規劃區塊,規劃到2025年,該區建筑石料用灰巖開采總量達到1500萬噸/年,水泥用灰巖開采總量達到100萬噸/年,建筑用砂巖開采總量達到100萬噸/年,水泥配料用砂巖開采總量達到100萬噸/年,磚瓦用頁巖開采總量達到16萬噸/年。(三)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1勘查布局。合理布局勘查規劃區塊,積極引導煤層氣、水泥用灰巖、水泥配料用砂巖等礦20、產探礦權設置。預計提交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處,在鹽井清平一帶新增煤層氣資源量200億立方米,清平鎮新增水泥用灰巖資源量5億噸,獅灘鎮新增水泥配料用砂巖資源量3000萬噸。設置勘查規劃區塊4個,均為空白區新設。原則上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對應一個勘查項目,推動有序勘查。專欄2 勘查規劃區塊設置表序號勘查區塊名稱勘查主礦種現有勘查程度擬設探礦權勘查階段備注1重慶市合川區鹽井煤層氣勘查煤層氣調查評價普查空白區新設2重慶市合川區清平鎮巖門村水泥用灰巖勘查水泥用灰巖調查評價詳查空白區新設3重慶市合川區獅灘鎮新屋村水泥配料用砂巖勘查水泥配料用砂巖調查評價詳查空白區新設4重慶市合川區清平鎮楊柳壩水泥用灰巖勘查水泥21、用灰巖調查評價詳查空白區新設2開采布局。合理布局開采規劃區塊,積極引導“規模化、集約化”布局,提高礦業的集中度和規模效益,加快大中型和骨干礦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劃定鹽井、雙鳳獅灘2個砂石土類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保障中心城區、合川及周邊區域城鄉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砂石骨料的需求;在集中開采區外,合理劃定開采規劃區塊,積極引導采礦權設置。劃定開采規劃區塊59個,按照礦種分類,其中:建筑石料用灰巖24個,水泥用灰巖11個,制灰用灰巖1個,水泥配料用砂巖5個,建筑用砂巖8個,磚瓦用頁巖6個,巖鹽1個,地熱3個。開采規劃區塊原則上一個區塊一個主體,并符合本地區采礦權總量控制和最低開采規模等條件要求。22、四、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一)合理確定開發強度。在落實市級礦產資源開采總量、礦山數量控制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合川區礦產資源特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科學制定全區礦產資源開采總量、礦山數量。1開采總量。合理控制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開采強度,規劃到2025年,全區建筑石料用灰巖開采總量不超過2700萬噸/年,水泥用灰巖不超過2400萬噸/年。合理調控砂巖、頁巖等其他礦產開發利用總量,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節。2礦山數量。強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規劃管控,按照市場需求、制定年度實施計劃,有序投放采礦權,穩定資源供應。以建筑用砂石土等礦產為重點,推進小型礦山的整合,減少礦山數量,穩定產量。合23、理控制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等礦產礦山新設,實行礦山數量與開采總量雙控。規劃到2025年,全區礦山總數控制在49個以內。(二)優化開發利用結構。1最低開采規模。按照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床(區)儲量規模相適應的原則,設立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專欄3 主要礦產礦山最低開采規模礦種開采規模單位新建礦山整合及增劃資源礦山水泥用灰巖萬噸/年100100建筑石料用灰巖萬噸/年100100制灰用灰巖萬噸/年100100水泥配料用砂巖萬噸/年2020建筑用砂巖萬噸/年1010磚瓦用頁巖萬噸/年85巖鹽萬噸/年6060地熱萬立方米/年552產品結構優化。(1)加強煤層氣地面抽采技術研究。(2)鼓勵砂石土類礦產規模化24、開采,推動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3)以鹽化工為基礎,發展鹽鹵精細化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礦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4)加強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促進溫泉旅游相關產業發展。(5)在符合安全、生態環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綜合利用廢石、礦渣和尾礦等砂石資源,實現“變廢為寶”。3技術結構優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采礦廢石等礦山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礦山機械化開采水平,加速淘汰落后的工藝和技術;推行清潔生產,推廣高效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三)嚴格規劃準入管理。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統籌協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空間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25、鎮開發邊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區分戰略性礦產和非戰略性礦產、探礦權和采礦權、已設礦業權和新設礦業權、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固體礦產和液體礦產,對礦業權準入進行差異化管控。從嚴控制嘉陵江岸線兩側向外5公里、第一山脊可視范圍內礦業權準入。1勘查準入。探礦權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及有關產業政策,申請勘查礦種必須符合市級與區級規劃要求;探礦權申請人必須是能獨立承擔相應責任的企事業法人,申請資料必須完整、真實,并按審批程序逐級報批備案;編制科學合理的綠色勘查實施方案;勘查項目資金符合總體勘查方案的預算投入;勘查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誰勘查誰負責、誰施工誰恢復、誰破壞誰治理”的管理。2技術準入。具有經主管部26、門批準的礦山儲量核實、開發利用、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等,包括具有符合國家規定、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采選方案。3開采規模準入。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區(床)的儲量規模基本相適應,符合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和最低服務限的要求,鼓勵礦山通過資源整合、技術創新等,提高礦山開采規模;除符合有關規定外,嚴格控制新設小型生產規模礦山,嚴格限制不具備擴能條件的已設小型生產規模礦山擴大范圍增劃資源。4礦區生態保護修復準入。新建礦山,在采礦權出讓時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礦區土地和生態損毀的要求,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賬戶;已設礦山,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落實“邊生產、邊修復”主體責任,加強27、礦區生態保護修復,實行礦山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同步編制、同步審查、同步實施。五、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保護(一)綠色勘查。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大綠色勘查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的研究與應用推廣,在勘查立項、設計、實施全過程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推廣物化探無損地表技術,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二)綠色礦山建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建,落實采礦權人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編制責任,明確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和重要時間節點,按照國家和重慶市有關標準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充分利用日常巡查、實地核查等工作,督促企業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推進和成效保持。強化同級生態環境、應急、水利、林28、業等部門聯動,充分利用支撐單位技術優勢,加強對企業技術指導。加強新建礦山準入管理,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對入庫綠色礦山,持續鞏固建設成效,對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遴選要求,提檔升級綠色礦山建設。依法依規落實綠色礦山建設支持政策,在資源配置、礦業用地用林用草等方面優先支持。對達不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按照規定在用礦用地政策方面予以限制。健全完善綠色礦山建設政策體系和獎勵約束機制,列入市級綠色礦山名錄的,按照規定享受獎勵政策。已設礦山未按照采礦權出讓合同約定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依法追究采礦權人的違約責任。加強采礦權出讓管理,在采礦29、權出讓公告、出讓方案和出讓合同中,約定綠色礦山建設目標任務和違約責任,未履行或未完成出讓合同約定的綠色礦山建設目標任務的,依法依規追究采礦權人違約責任。(三)礦區生態保護修復。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礦區生態保護修復,維護礦區生態環境安全,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1落實生產礦山生態修復主體責任。堅持“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督促采礦權人采取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土地復墾、恢復植被等措施,切實履行礦山生態修復責任。礦山生態修復應因地制宜形成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植物群落,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最終形成可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在采礦權出讓時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修復30、的責任和義務,督促采礦權人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簡稱“方案”),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賬戶,明確基金的適用范圍和計提方式,新設采礦權應在方案審批后1個月內建立。采礦權人應當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區規劃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交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年度計劃實施情況的報告和礦山地質環境的監測資料。2完善礦山生態修復激勵懲戒機制。構建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制度體系。建立系統完善的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加快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建立健全政府、礦山企業、社會投資方、公眾共同參與的礦山生態修復監督機制。加強對礦山企業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31、土地復墾義務履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不履行義務或義務履行不到位的礦山企業依法依規進行懲戒。因違法被吊銷生產經營資質或者因其他原因被終止采礦行為的礦山企業,應當履行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義務;開采礦產資源等活動造成礦山地質環境突發事件的,有關責任人應當采取應急措施,并立即向礦山所在地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有關主管部門報告。3加強礦山污染防治加大礦山“三廢”治理與環境監測。減少礦山開采、儲存、裝卸、洗選、運輸等環節的污染物排放。加快推進老舊高排放礦山機械淘汰更新,加大礦山機械污染防治力度。推動“公轉水、公轉鐵”,中長距離運輸采用鐵路、水路、管道等清潔運輸方式。六、規劃保障措施(一)加強32、統籌協調。落實規劃實施主體責任。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相關措施,形成政策合力。規劃一經批準,必須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做好相關規劃銜接。建立健全相關規劃銜接協調機制,確保礦產資源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銜接協調。涉及礦產資源的相關行業規劃,在規劃目標、重要指標、重點布局、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要與礦產資源規劃相銜接。(二)嚴格審核管控。規劃明確的禁止勘查開采礦種,不得新設礦業權。對限制開采礦種,要嚴格執行開采總量控制、開采準入條件等有關要求。按照礦山開發規模與礦床儲量規模相適應的原則,嚴格33、執行新建、擴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設計標準,科學劃定勘查規劃區塊和開采規劃區塊,明確準入要求和時序安排,原則上一個勘查開采規劃區塊一個主體,促進資源整裝勘查、整體開發。新設勘查開采項目優先向重點勘查區、重點開采區和集中開采區投放。加強礦業權出讓項目計劃調控。動態更新維護礦業權出讓項目庫,做好與用地用林用草等審批事項的銜接。健全完善上下聯動、部門會商的協作機制,區政府組織規劃自然資源、發展改革、經濟信息、交通、生態環境、應急、林業等部門和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開展必要的聯合踏勘、申報礦業權出讓項目計劃。加強礦業權出讓前期工作。(三)強化資金保障。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專項資金制度,礦業權出讓收益按照34、適當比例加大經費投入,支持科技創新,鼓勵科研單位與相關企業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區政府要安排資金,積極支持礦產資源規劃中重大工程的實施,保障規劃實施落地,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實現。財政部門要會同規劃自然資源部門,統籌加大對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礦產地質調查勘查和科學技術研究,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拓展資金籌措渠道,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鼓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礦產資源勘查。(四)健全監督機制。加強監督執法管理體系建設,強化重點環節監管,構建覆蓋地質勘查、礦山建設、開發運營、閉坑治理、生態修復的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優化監督管理內容和程序。開展礦山日常巡查和遙感監測,推動監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完善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制度,強化礦業權人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名單管理,嚴肅查處違法企業,引導形成從業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格局。創新規劃監督方式,實行專項檢查與經常性監督檢查相結合,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強化對規劃重點區域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加強宣傳報道,增強輿論監督、社會監督,不斷提升礦產資源管理水平。落實監督責任,完善規劃監督管理辦法。加強信息公開、政務公開、項目公示,動態評估規劃實施情況。加強督導考核,將規劃實施成效納入礦產資源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倒逼責任落實。 21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3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