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縣武坪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86536
2024-01-16
35頁
18.16MB
1、武坪鎮人民政府舟曲縣自然資源局2023.12舟曲縣武坪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眾意見征求稿】武坪鎮地處舟曲縣西南部,是“一江兩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其內沙灘森林公園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東鄰武都區、南接九寨溝,為全州十大香巴拉王牌旅游景區之一。本次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習近平視察甘肅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和甘肅省委涉藏工作會議精神,有機融合上位國土空間規劃及區域專項規劃,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五無甘南美麗舟曲”創建為2、牽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推動武坪鎮以旅游業為突破點,實現“一業興、百業旺”的綠色崛起。促進基層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戰略性、全局性與規劃方案實施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為全面實現武坪鎮鄉村振興提供科學支撐。舟曲舟曲 武坪武坪武坪鎮轄那下村、黃加村、河那村、吾別村、橋子村、哈河壩村、亞下村、新地村、壩子村以及哈迭村10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地在哈河壩村,轄區面積392.11平方千米。鎮域產業以中藏藥材種植、家畜養殖為主,亞哈藏民俗生態園與沙灘森林公園是區域重要的旅游產業增長點。天然藥園天然藥園 亞哈林境亞哈林境近期:2021-2025年,遠期:2026-20353、年。規劃期限戶籍人口:5880人,常住人口:5240人。現狀人口根據舟曲縣2020年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數據(以城鎮、村莊不打開統計),鎮域總面積39211.29公頃。392.11km2總面積建設用地面積為165.74公頃,占土鎮域總面積的0.42%。主要以村莊建設用地及建制鎮為主。1.66km2建設用地農用地面積為38803.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8.96%。其中主要以天然牧草地和喬木林地為主。388.03km2農用地未利用地面積為242.2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62%。其中以河流水面和裸土地為主。2.42km2未利用地目目 錄錄010203落實州縣戰略,確定目標戰略定位強化底線管控,構4、建開發保護格局全域綜合整治,保護修復生態空間040506構建產業體系,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梳理鎮村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保護歷史文化,塑造亞哈藏鄉風貌070809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鄉安全韌性優化空間布局,建設生態宜居城鎮完善保障機制,治理水平現代化落實州縣戰略,確定目標戰略定位落實州縣戰略,確定目標戰略定位 發展目標 規劃定位 開發保護戰略wuping Township Development Goals1、武坪鎮發展目標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升級產業體系,中藏藥材種植加工產業頗具規模,鎮區南部規劃安排農貿市場、產業加工用地,初步形成對區域中藏藥材發展具有帶動作用的加工集貿中心;強化沙灘森林公園與5、亞哈特色民俗文化體驗景區的聯動發展,打響武坪鎮“生態沙灘、人文亞哈”等生態文化游品牌,增加區域旅游影響力;推進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鎮域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景觀連續;基礎設施、公服設施逐步完善,鄉村風貌大幅改善,工作崗位增加、人口回流,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面完善中藏藥材生產加工物流全系產業鏈條,形成品質與技術首屈一指的自然有機中藏藥材供應基地;區域旅游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旅游產業基本成為全鎮的重要產業,武坪鎮發展成為區域的生態文化觀光休閑體驗核心;生態環境健康自然,生態景觀獨具魅力,土地利用集約高效;基礎設施、公服設施,城鄉一體、均等化基本實現,鄉村整體風貌初步實現現代化,全鎮全體人民朝共同6、富裕邁出堅實步伐。2、武坪鎮規劃定位天然藥園天然藥園 亞哈林境亞哈林境總體定位形象定位中藏藥材種植、加工基地,中藏藥材種植、加工基地,森林生態文旅森林生態文旅、康養休閑新鎮康養休閑新鎮。1.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屏障;2.優化鎮域林網水系,構建連續生態空間網絡;3.強化鎮域生態修復。02生態保護戰略3、開發保護戰略1.區域融入;2.產業協同;3.完善交通。01區域協同戰略03鄉村振興戰略1.產業聚合發展;2.環境優美;3.品質提升;4.布局合理。1.重點發展鎮區;2.城鄉統籌發展。04新型城鎮化戰略強化底線管控,構建開發保護格局強化底線管控,構建開發保護格局 嚴格落實底線管控7、 統籌鎮域規劃分區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1、嚴格落實底線管控統籌落實縣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筑牢“一江兩河”生態安全屏障,推動城鎮集約發展不可逾越的紅線。1319.217.79從嚴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從嚴保護永久基本農田武坪鎮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319.20公頃,占鎮域總面積的3.36%。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需依法審批,同時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制度。嚴格落位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位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利用城鎮開發邊界合理利用城鎮開發邊界統籌自然生態整體性與系統性,落實縣級生態保護紅線,堅持嚴格保護、分級管控、違法嚴懲原則。面積38、2007.11公頃,占全鎮的81.63%。落實城鎮開發邊界面積17.79公頃,占鎮域總面積的0.05%,均為城鎮集中建設區。界外不得進行城鎮集中建設。76%19%4%0.05%1%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2、統籌鎮域規劃分區全鎮劃分了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5個一級分區,城鎮集中建設區、村莊建設區和一般農業區3個二級分區。28%72%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以鄉鎮為單元全縣分為重點生態功能區與城市化地區,武坪鎮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13%392.11km2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生態系統敏感脆弱,及其他以生態功能為主導的區域。應9、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加強產業發展引導,強化生態環境監管。3、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4、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一心引領,兩軸連通,四區協同”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打造產業互補高效,山水秀麗多姿的生態康養休閑小鎮。武坪鎮綜合武坪鎮綜合服務核心服務核心農旅融合發展農旅融合發展主軸、次軸線主軸、次軸線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核心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核心保護區;沙灘森林公園保護區;沙灘森林公園康養旅游片區;河谷特康養旅游片區;河谷特色農業發展片區;鄉村色農業發展片區;鄉村生態民俗文化旅游片區生態民俗文化旅游片區“一心”“兩軸”“四區”全域綜合整治,保護修復生態空間全域綜合整治,保護修復生態空間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 山水10、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1、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河湖等自然水域空間保護;嚴控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節約集約用水。科學保護與利用水資源科學保護與利用水資源嚴格保護森林資源,落實林地保有量,創新造林機制,推進森林質量提升,因地制宜對林地進行合理保護。嚴保林地資源、創新保護機制嚴保林地資源、創新保護機制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嚴格實行耕地用途管制,科學引導農用地高效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強河湖岸線管理范圍內的岸線整治修復、生態廊道建設,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維護和修復濕地生態功能。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利用加強濕地資源保護11、利用境內暫無礦產勘察區,風能、太陽能儲量也不高,因此全境暫無礦產能源開發利用項目。新建礦山需符合綠色礦山要求。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嚴格草地用途管制,推動草地資源補充,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堅持用養結合,加強破壞草地的恢復。推進實施草地生態恢復推進實施草地生態恢復2、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分區范圍與治理修復方向整治以森林保育、病蟲害治理、山火防控為核心,水環境綜合治理為補充,加強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核心保護區以人居環境治理為核心,加強水土保持工程,遏制生態系統退化。加強城市藍綠空間生態修復,構建點、線、面、環的綠地格局,提升城市綠地景觀的連12、續性與可達性。國土綜合治理提升區以森林保育、生物多樣性維護為主體,生物景觀、地文景觀、水文景觀、人文景觀和天象景觀開發構建為向導,利用花草坡、人民池、苜蓿灘、嗄河壩、那下橋、江邊溝六大景區,結合其他八十余處游覽景點,構建生態系統良好、互動參與性較高的生態旅游發展區。森林生態景觀資源保護開發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工程1.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耕地集中連片,改善耕作條件,構建便捷高效的田間道路體系,使田塊之間和田塊與居民點保持便捷的交通聯系。農用地整理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政府引導,村民參與,治理村莊環境。2.鎮區整治與修復:成片改造、局部改造結合,拓展城鎮發展空間。建設用地整治1.拱壩河生態修13、復工程:對拱壩河武坪鎮段進行綜合治理。2.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對近年新增林地進行質量提升與保護。3.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完善武坪鎮地質災害隱患監測與治理。生態修復構建產業體系,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產業體系,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產業體系構建 產業空間布局1、武坪鎮產業體系構建構建“1+1+3”的產業體系。產業定位:優質中藏藥材輸出地、香巴拉王牌旅游康養區。產業體系產業門類細分領域具體內容指引一個核心產業優質天然中藏藥材種植生產中藏藥材種植黨參、大黃、羌活、柴胡、金銀花、金絲黃菊藥材炮制加工藥材炮制:1.凈制(篩選、風選、挑選、水選、剪切刮擦削刷碾串);2.切制(片、段、塊、絲);3.炮炙(清炒、麩炒、14、燙、煅、制炭、蒸煮燉燀、酒制、醋制、鹽制、姜汁炙、蜜炙、制霜、水飛)工人培訓。中藏藥材品牌打造打造產品質量體系,設計包裝,拓展銷售市場。一個重點產業集群沙灘森林公園為首的旅游發展集群沙灘森林公園依托自然景觀,進一步提升景區游覽、度假、康養體驗。亞哈特色民俗體驗景區藏傳佛教文化研習、民俗體驗、美食品嘗藏藥康養度假鄉村旅游森林養生、藏藥康養、避暑度假、田園綜合體三個補充產業傳統種植業傳統農作物種植小麥、玉米、土豆、蕎麥、大豆傳統養殖業傳統家禽家畜養殖蕨麻豬、土豬、牛特色養殖業特色養殖叢林藏雞、土蜂蜜、冷水魚養殖2、產業空間布局構建“兩心、一軸、五區、多點”的產業發展格局。兩心:產業融合綜合服務核心15、香巴拉王牌旅游景區帶動核心。一軸:產業集群局和發展示范軸。五區:中藏藥材產業現代化示范區耕地聚集區為核心,大力發展現代化中藏藥材種植;鄉村旅游發展區以吾別村為核心,道峪溝村為補充;亞哈民俗文化體驗區以亞下村為核心;林下經濟發展優勢區以壩子、新地、那下村為核心;沙灘森林公園康養休閑引領區以哈迭村為核心。多點:傳統家禽家畜養殖、特色養殖、藥材炮制加工、旅游專業村。梳理鎮村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梳理鎮村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村莊分類引導 有序培育鎮村體系 合理確定鎮村職能1、村莊分類引導依據特色資源、發展評價結果以及相關專項規劃銜接分析,明確村莊發展類型,提出不同的發展策略。武坪鎮村莊類型主要為16、2類:差異化引導村莊分類發展,全面促進鄉村振興哈迭、哈河壩、河那、黃加、橋子村。5個集聚提升類壩子、那下、吾別、亞下。4個特色保護類2、村鎮體系劃分 構建 中心鎮區中心村基層村 三級鎮村體系村莊等級數量主要構成中心鎮區1哈河壩村、河那村中心村4壩子村、哈迭村、橋子村、武坪村基層村4黃加村、那下村、亞下村3、合理確定鎮村職能職能類型主要構成備注綜合服務型哈河壩村、河那村核心公服醫療教育行政服務,農產品集中加工包裝農旅融合型吾別、哈迭、橋子、亞下村一產為基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及沙灘國家森林公園打造種養一體型壩子、那下村種植業結合養殖業一體化發展保護歷史文化,塑造亞哈藏鄉風貌保護歷史文化,塑造亞哈藏17、鄉風貌 歷史文化保護策略 塑造亞哈藏鄉風貌1、歷史文化保護策略2、塑造亞哈藏鄉風貌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依據歷史文化價值類型、保護等級及保存狀態,以亞哈藏民俗生態園區為切入點,促進歷史文化資源可持續利用!構建“一廊引領、多點輝映”的亞哈藏鄉風貌 一廊引領:拱壩河生態景觀廊道;多點輝映:依托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旅游專業村的建設,以“亞哈文化”為根基,保護和傳承亞哈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特色傳統文化,打造文化底蘊深厚、民俗特色突出、人文景觀豐富的少數民族特色鄉村。古遺址沙灘寨址:修護遺址環境,用現代化的手段,活化遺址文化。民俗文化社火燈會、迎婆婆:提高保護意識,做好宣傳活動。古建筑武坪寺:修18、繕、保護、深度挖掘古寺歷史文化。人文景觀亞哈寺院、希日神山、格薩爾王遺址:開拓旅游新業態。構建全要素、多層級、全覆蓋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鄉安全韌性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鄉安全韌性 交通體系 公共服務設施 市政基礎設施 防災減災1 1、道路交通設施、道路交通設施構建以鎮區為中心,以縣道為骨架,以各鄉道為補充,聯接各行政村、自然村、特產基地等的便捷交通線路。使武坪鎮的客、貨流的集散和運輸更加安全迅速,鎮區與村莊之間的聯系更加方便快捷。同時優化路面結構,提煉縣域內優勢景點,路側修建會車觀景設施。加強武坪鎮道路系統與各類對外交通設施的連接,形成“省縣”對外交通網絡體系。縣道:X41319、;省道:S226加強鎮區村、產業節點之間道路連通,強化道路體系質量。形成“網絡全鎮、四通八達、出行便利、貨暢其流”的農村交通環境。完善內部道路網絡主要對外交通2 2、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 按中心鎮區級、中心村級、基層村級分三級配置村文體教育規劃優化小學、幼兒園、體育設施等文體教育設施數量、分布,實現鎮域高效便捷全覆蓋。醫療保健規劃構建以綜合衛生所為主體,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兩級醫療服務體系。商業服務設施規劃規劃農貿市場、超市、便利店等商業用地。社會保障設施規劃建設以養老設施綜合體、日間照料中心為主的社區服務設施體系。三級配置體系村村村類別項目中心鎮區中心村基層村公共管理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農村20、綜合服務平臺公共教育幼兒園小學文化體育綜合文化中心/綜合文化站、農民書屋體育設施文化廣場醫療衛生衛生院/衛生室商業服務農貿市場/電商網點銀行、電信局、郵政局等商業網點/便民超市社會保障敬老院/老年人日照中心/注:應建設施;有條件可建的設施;/一般不建的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準3 3、市政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優化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控用水總量。給水堅持集中和分散相結合、截污和治污相協調,完善污水、污泥處理;完善雨水排放,強化治理積水點、易澇區。排水供電鎮域電力線路為引自插崗鄉的35KV,對鎮域現10KV線路進行完善,保證各居民點低壓21、線路的供電半徑不宜大于500米。通信按照“三網融合、設施共建”理念,統籌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包括5G)、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建設。能源逐漸增大水電、沼氣、燃氣與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利用,逐步使村民燃料結構趨向以沼氣為主,電力能源與太陽能為輔助的能源結構。環衛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處理”垃圾收運處理模式。規劃在鎮區、各行政村內設置垃圾分類收集點。按全域覆蓋、分類布局、方便實用的原則配置4 4、防災減災規劃、防災減災規劃 全面提高鎮域防災減災水平,完善防災減災救災設施普通建筑按照8度進行設計和施工,對于供水、供電、通信、幼兒園按照設防標準9度設防。要保障鎮域內村莊水源、變壓22、器、醫療室等生命線工程的絕對安全,提高其相關建筑物和構筑物的抗震設防能力。防洪工程規劃防洪工程規劃防洪標準:鎮區20年一遇,村莊10年一遇。排澇標準:鎮區20年一遇最大24小時設計暴雨確保每段不受澇。村莊20年一遇24小時設計暴雨,一天內排除。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抗震防災規劃抗震防災規劃遵循避開為主,預防改造為輔的原則,主動搬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內群群眾。中低風險區搬遷困難的情況下,通過預防改造避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事先勘查緊急撤離路線,做好標志,事前廣泛宣傳,人人皆知。消防防疫規劃消防防疫規劃貫徹“防消結合,預防為主”原則。在鎮區布局、建筑設計中,應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減少火23、災災害;消防隊伍、消防設施建設、消防制度和組織制度應健全,保證火災及時發現、報警和有效阻止撲救。建立分級分類的應急醫療防疫設施系統,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洪澇災洪澇災害害地質災地質災害害火災火災地震地震優化空間布局優化空間布局,建設生態宜居城鎮建設生態宜居城鎮 重塑空間功能結構 優化完善交通體系 營造藍綠開敞空間1 1、重塑空間功能結構、重塑空間功能結構 優化中心鎮區功能為 一軸一廊兩區 的空間結構南北向城鄉發展軸;“一軸”南北林網水系景觀廊道;“一廊”政治文化綜合服務區;對外商貿綜合服務區。“兩區”2 2、優化完善交通體系、優化完善交通體系 規劃中心鎮區形成 一縱多支 的路網結構“一縱”:縣道424、13;“多支”:銜接縣道413的組團間通道。鎮區內部道路分為過境道路、干道、支路三個級別,路面全部進行硬化處理。過境道路:縣道413,道路紅線寬5米,配套排水渠。干路:組團間分布的道路,紅線寬度3米。支路:入戶道路。3 3、營造藍綠開敞空間、營造藍綠開敞空間 規劃中心鎮區形成 一廊、兩園、多線滲透 的藍綠體系“一廊”:南北向景觀視線通廊;“兩園”:兩個景觀游憩公園;“多線滲透”:以各水系支流及各級道路為骨架,引入周邊綠色,提升中心鎮區生態品質。完善保障機制,治理水平現代化完善保障機制,治理水平現代化 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 實施與監督體系1 1、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規劃審批25、實施監督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傳導傳導州級總體規劃功能定位、要素配置、約束性指標、發展戰略等縣級總體規劃功能定位、要素配置、約束性指標、發展戰略等鄉鎮總體規劃功能定位、要素配置、約束性指標、發展戰略等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專項規劃:城鄉建設類;資源保護類;基礎設施類總體規劃2 2、實施與監督體系、實施與監督體系建立規劃監督制度國土空間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規劃實施監測工作,包括確定監測指標體系、滾動制定階段規劃目標、建立面向公眾的監測數據庫等。各部門根據規劃要求履行各自的職責,并負責提供職能范圍內的發展信息。本規劃實施情況全面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建立規劃責任制度國土空間規劃主管部門會同縣直部門和各級政府,制定規劃實施的階段目標和量化指標體系,作為本規劃實施監測的衡量標準和評估各部門、各級政府階段工作績效的重要依據。建立規劃評估制度國土空間規劃主管部門定期向縣政府提交規劃實施評估報告,經審議通過后,向社會發布。根據縣政府對評估報告審議意見,對階段規劃目標以及監測指標體系、階段工作計劃進行調整。嚴格規劃實施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