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施工工藝樣本(1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6940
2024-01-16
9頁
24.50KB
1、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施工工藝本工藝原則合用于北京地區8度抗震設防后張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構造。2.1 材料及重要機具2.1.1 制作無粘結筋用鋼絲和鋼絞線應符合國標預應力混凝土鋼絲(GB5223-85)、預應力混凝土鋼絞線(GB5224-5)規定。2.1.2 無粘結筋涂料層采用“專用建筑油脂”,其性能、產品質量指標應符合湖南省原則局1983年6月6日發布,1983年7月1日試行“無粘結預應力筋用潤滑防銹脂技術條件”規定。2.1.3 無粘結筋包裹層材料采用低密度高壓聚乙烯(溫度在190時,融熔指數為1.55范疇內)。2.1.4 已制作完畢無粘結筋成品質量規定應符合北京地區原則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構造體2、系(BUPC)設計與施工規作(試行)(DBJ01-7-90)第二某些第二章第2.2.5條規定(見表4-44)。無粘結筋用鋼絲、鋼絞線、不容許有死彎,見死彎必要切斷。鋼絲應為通長,禁止有接頭。普通鋼絲束配用甲型或乙型,鋼絞線配用乙型。2.1.6 配套張拉設備有油泵及千斤頂,其技術性能詳見表4-46.機具備頂壓器(液壓和彈簧兩種)、張拉桿、工具錨等。2.2 作業條件2.2.1 張拉時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規定,普通不低于設計強度70%,有實驗報告單。2.2.2 無粘結筋配制及鋼筋加工完畢。2.2.3 錨具已經檢查驗收。2.2.4 張拉設備已通過檢定,機具已準備就緒。2.2.5 張拉部位腳手架及防護欄搭3、設已完畢,并經檢查符合伙業規定。2.2.6 已按設計提出規定對無粘結筋張拉順序、張拉值、伸長值、無粘結筋鋪設以及操作、質量原則等進行了技術交底。3.1 工藝流程:施工準備 梁、板模板支搭 非預應力下鋼筋鋪放、綁扎 無粘結預應力筋鋪放、端部節點安裝 非預應力上鋼筋鋪放、綁扎 無粘結預應力起拱、綁扎 隱檢查收 混凝土澆筑及振搗 混凝土養護 張拉 端部解決3.2 檢查修補無粘結筋:無粘結筋進場后,應及時核查筋規格、尺寸和數量,逐根檢查筋外包裹層質量及端部配件,對配有甲錨鋼絲束,應認真檢查錨杯內外螺紋、鐓頭外形尺寸、漏鐓現象等,并將定位連桿擰入錨杯內,擰入深度見表4-47.經檢查無誤后,可分類堆放。對4、包裹層破損無粘結筋,用塑料膠條修補。3.3 端模預留孔位置:在張拉端幫模外側,按施工圖所注無粘結筋位置彈線、編號和鉆孔。配甲錨筋孔徑為40,配乙錨筋孔徑為30.3.4 承壓板安裝:無粘結筋張拉端均設承壓板,安裝中應防止由于承壓板端面傾斜導致張拉油缸與承壓板互不垂直,而影響張拉正常進行。承壓板垂直偏差詳見4.3條。3.5 鋪放無粘結筋:普通無粘結筋配備有單向和雙向曲線配備兩種。鋪放應注意:3.5.1 為保證無粘結筋曲線矢高規定,無粘結筋應和同方向非預應力筋配備在同一水平位置(跨中和支座處)。3.5.2 鋪放前,應設鐵馬凳,以控制無粘結筋曲率,普通每隔2m設一馬凳,馬凳高度依照設計規定擬定。跨中處5、可不設馬凳,直接綁扎在底筋上。3.5.3 雙向曲線配備時,還應注意筋鋪放順序。由于筋各點起伏高度不同,必然浮現兩向配筋交錯相壓。為避免鋪放時穿筋,施工前必要進行人工或電算編序。編序辦法是將各向無粘結筋交叉點處標高(從板底至無粘結筋上皮高度)標出,對各交叉點相應兩個標高分別進行比較,若一種方向某一筋各點標高均分別低于與其相交各筋相應點標高時,則此筋就可以先放置。按此規律找出鋪放順序。按此順序,在非預應力筋底筋綁完后,將無粘結筋鋪放在模板中。3.5.4 無粘結筋應鋪設在電線管下面,避免無粘結筋張拉產生向下分力,導致電線管彎曲及其下面混凝土破碎。3.6 端部節點安裝:3.6.1 甲型錨固系統張拉端安6、裝:將塑料保護套筒輕輕打入承壓板預留孔內,以防止澆筑混凝土時,水泥漿流入錨杯絲扣內,而影響張拉。并按設計規定,擬定錨杯預埋深度。為保證其位置對的,可通過定位連桿來實現。定位連桿長度為160mm,二端帶有絲扣,將一端擰入錨杯內(其規定擰入長度詳見表4-47),頂緊杯內各鋼絲鐓頭,另端固定在端模上。通過測量定位桿露在端模外尺寸來核對錨杯埋入深度。在定位操作過程中,對錨杯預埋深度要做到逐根檢查、核對,嚴格控制定位連桿外露尺寸。連桿外露尺寸容許偏差詳見表4-47(略),外露尺寸按圖4-58進行計算。3.6.2 甲型錨固系統固定端安裝:按設計規定標高,將錨固端七孔錨板用鉛絲綁在非預應力筋或附加筋上,并在7、其前區配備螺旋筋,以增強混凝土局部承壓強度。鋼絲鐓頭應與錨板貼緊、齊平,不容許有錯落現象。3.6.3 乙型錨固系統張拉端安裝:安裝時,將無粘結筋從承壓板預留孔洞穿出,其與承壓板垂直區段用鉛絲綁牢,束外露長度與端模內側平直區段長度規定見表4-47.當安裝錨具凹進混凝土張拉端時,塑料塞表面需涂油,防止與混凝土粘結。同步在澆筑混凝土前,須在承壓板內表面位置將預應力筋外包塑料管沿周邊割斷,張拉時再將其拿掉。3.6.4 乙型錨固系統錨固端安裝:按設計規定固定在模板內,并配備螺旋筋。采用鋼絞線固定端需要散發,鋼絲為七孔板鐓頭。3.7 綁扎:檢查塑料保護套筒無損壞后。將軟塑料管兩端分別綁在保護套筒和無粘結筋8、上,并按設計規定標高將無粘結筋綁在板端非預應力筋或附加筋上,綁扎時,應保護無粘結筋與錨杯軸線重疊,并垂直于承壓板,以利張拉時錨杯能順利拉出板端。3.8 起拱:綁完非預應力筋后,按施工圖中無粘結筋設計編號位置,將無粘結筋理直,找正各筋曲線高度控制點下面馬凳位置進行綁牢。筋起拱質量規定詳見表4-47(略)3.9 混凝土澆筑及振搗:3.9.1 無粘結筋組裝件鋪放完畢后,應由施工單位、質量檢查部門,會同設計單位聯合進行隱檢查收,當確認合格后,澆筑混凝土。3.9.2 混凝土澆筑時,禁止踏壓馬凳及防止觸動描具,保證無粘結筋束型及錨具位置精確。3.9.3 張拉端及錨固端混凝土應認真振搗,禁止漏振,避免浮現蜂9、窩麻面,保證其密實性,同步禁止觸碰張拉端塑料套筒,避免由于套筒脫落破壞而影響張拉進行。3.10 甲型錨具張拉工藝:3.10.1 施工準備:張拉前拆除定位連桿、端部模板,清理現場,支搭腳手架和防護攔板。3.10.2 設備安裝:將張拉桿擰入錨杯內,安裝千斤頂,鎖緊張拉桿螺母(必要滿扣)。千斤頂安裝位置應與無粘結筋在同一軸線上,并與承壓板保持垂直。如達不到規定,可用墊板墊在支承架端面上進行調節。3.10.3 張拉:接通油泵、加壓。當油壓表達到5MPa時,停止加壓,調節油缸位置后,繼續加壓,直至達到所需張拉值,關掉油泵電源,停止給油加壓。然后將錨杯外扣清刷干凈,擰上螺母,再次接通油泵,補拉到張拉力值,10、擰緊螺母。采用電動油泵加壓時,要控制給油速度,普通達到控制油壓給油時間不能低于0.5min.張拉過程中,當個別鋼絲發生斷裂時,可相應減少張拉值。但斷裂數量不應超過同一截面預應力筋總數2%,對于多跨雙向持續板,其同一截面按每跨計算。3.10.4 測量記錄:為了校核預應力值,在張拉過程中,應分級隨機記錄無粘結筋伸長值。普通每級取油壓表讀數,以10MPa倍數為宜。開始張拉時,無粘結筋在塑料套管內是自由放置,要用一定張拉力使之收緊,這樣就難以測出張拉開始點,即無粘結筋拉應力零點,這一點在理論上是測量筋伸長值標記。零點擬定辦法是:將千斤頂加壓到10MPa,在千斤頂上記下標記,作為測量無粘結筋伸長值起始點11、,見圖4-59中A點,然后逐漸增長壓力至20MPa,直至達到規定最后壓力值,并分組記錄每級加壓后筋伸長值,可得出圖4-59中B、C、D點。由于在彈性范疇內,伸長值與應力成正比,因而可將圖4-59(略)中各點作成始終線并延長,與橫軸相交于O1點,此O1點即是所求零點,無粘結束總伸長值應為L1+L2.當實測伸長值與計算伸長值相差10%以上時,應進行分析研究。實測伸長值不不大于計算伸長值10%以上時,應停止張拉,檢查計量儀表與否有誤,必要時,應重新校核及標定。實測伸長值不大于計算伸長值10%以上時,應找出因素后可以繼續加壓或將無粘結束放松,進行第二次張拉,但張拉應力均不能超過無粘結筋原則抗拉強度7512、%.3.10.5 錨固及拆除設備:擰緊螺母后,可逐漸回油,放松無粘結筋,拆除千斤頂。操作中回油應緩慢進行,先切斷電源,后搬動閥把至回油位置,然后給油將活塞退回原處,拆除千斤頂。錨杯埋放位置誤差致使張拉力達到設計規定后, 杯露出板端面過長(不不大于50mm)或過短(不大于20mm)時,應采用增設螺母或連接錨杯進行錨固。3.11 乙型錨具張拉工藝:3.11.1 施工準備:張拉前應將板端面清理干凈,剝去外露鋼絞線(鋼絲束)外包塑料套管,對錨具逐個進行檢查,禁止地用銹蝕錨具。并逐根測量外露無粘結筋長度,記錄下來作為張拉前原始長度。3.11.2 張拉:接通油泵、加壓,當壓力達到2.5MPa時,停止加壓。13、調節千斤頂位置,繼續加壓,直至達到設計規定張拉力。當干斤頂行程滿足不了張拉所需伸長值時,半途可停止張拉,作暫時錨固,倒回千斤頂行程,再進行第二次張拉。兩端同步張拉時,兩端張拉速度要保持一致,壓力差不應超過10MPa.3.11.3 頂壓及拆除設備:頂壓有二種辦法,液壓頂壓和彈簧自動頂壓。液壓頂壓是用手動泵給頂壓器加壓。當張拉到控制應力時,停止加壓,在保持所需壓力下,用手動泵給頂壓器加壓,壓力達到30MPa時,頂壓器和千斤頂同步緩慢回油,最后拆除張拉設備。采用彈簧頂壓時,當張拉到規定控制應力時,即可回油,由于用彈簧頂壓器進行錨固頂壓,錨具內縮量較大;應采用二次張拉。第二次張拉時,必要卸去頂壓設備,14、換上支承架,將千斤頂支承在構件上。張拉時必要使千斤頂與錨具保持在同一軸線上,加壓位應取設計控制應力值。采用開口式墊片,墊在錨具與承壓板空隙處。3.11.4 測量記錄:張拉后再次測量無粘結筋外露長度減去張拉前測量長度,所得之差為實際伸長值,用以校核計算伸長值,其偏差為+10%或-5%.3.12 錨固區防護必要有充分防銹和防火保護辦法,嚴防水氣進入,銹蝕錨具或預應力筋。普通有兩種做法:3.12.1 錨具外面外包鋼筋混凝土圈梁。對甲型錨具,應先用油槍通過錨杯注油孔向塑料保護套筒內注入足夠潤滑防銹油脂,待注滿(油脂從另一注油孔擠出)后,方可外包鋼筋混凝土。對乙型錨具,應先將外露無粘結筋切去,僅留20c15、m,然后將其分散彎折,再澆筑混凝土。3.12.2 將錨具預先埋入混凝土構件內,待張拉后,切去多余無粘結筋(必要用砂輪鋸,不得用電弧或氧乙炔焰),用環氧砂漿堵封。3.13 無粘結筋張拉完畢后,應填寫施加預應力表格,出操作人員簽名備查。歸檔資料有:高強鋼絲或鋼絞線、錨夾具鋼材出廠證明及力學性能復試報告;無粘結預應力筋及錨夾具合格證明;傳感器、配套油泵千斤頂標定實驗單;無粘結筋張拉伸長值記錄。4.1 保證項目:4.1.1 制作無粘結筋鋼絲和鋼絞線應分別符合國標預應力混凝土鋼絲(GB52235)和預應力混凝土鋼絞線(GB52245)規定。檢查辦法:檢查出廠質量證明書和實驗報告。4.1.2 無粘結筋涂料16、層、包裹層材料質量應符合關于原則規定。檢查辦法:檢查出廠質量證明書。4.1.3 無粘結預應力使用BUPC體系甲型錨具、乙型錨具質量應符合(DBJ01-7-90) 第二某些第三章關于規定。見4-45(略)。檢查數量:按混凝土施工規范第六章第6.2.12條規定抽取試件。檢查辦法:檢查錨具出廠證明和外觀檢查、硬度檢查、靜載錨固性能檢查報告。4.1.4 混凝土強度必要符合設計規定和施工規范規定。檢查辦法:檢查同條件養護混凝土試塊試壓報告。4.1.5 錨固階段張拉端預應力筋內縮量,甲型錨具不不不大于1mm,乙型錨具不不不大于5mm.檢查辦法:檢查施加預應力記錄。4.1.6 鋼絲鐓頭強度不得低于鋼絲原則強17、度98%,其外形尺寸及外觀質量應符合規定。檢查辦法:檢查鐓頭強度實驗報告。4.2 基本項目:4.2.1 每束無粘結預應力筋張拉錨固后實際預應力值與設計規定值相對容許偏差為5%.檢查辦法:檢查施加預應力記錄。4.2.2 斷絲和滑絲數量應不超過構造同一截面鋼絲總根數2%.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辦法:全面觀測或檢查施加預應力記錄。4.3 容許偏差項目應符合表4-47規定(略)。5.1 無粘結筋應按不同規格分類成捆、成盤掛牌堆放整潔。露天堆放時,需覆蓋雨布,下面應加墊木,防止錨具及無粘結筋銹蝕,禁止碰撞踩壓堆放成品,避免損壞塑料套管及錨具,供現場張拉使用錨夾具,需涂油包封在室內存儲,嚴防銹蝕。5.218、 無粘結筋在運送中,應輕裝輕卸,禁止摔擲及鋒利物品損壞無粘結筋表面及配件。吊具用鋼絲繩需套膠管,避免裝卸時破壞無粘結筋塑料套管,若有損壞應及時用塑料膠條修補,其纏繞搭接長度為膠條1/3寬度。6.1 無粘結筋用鋼絲、鋼絞線,不容許有死彎,見死彎必要切斷。成型中每根鋼絲、鋼絞線應為通長,禁止有接頭。6.2 無粘結筋選用時,筋長不大于24m時,普通選用鋼絲束;不不大于24rn時,以選用鋼絞線為宜。6.3 無粘結筋設計張拉控制應力值con普通為預應力筋原則抗拉強度70%,必要時可提高到75%.為了減少預應力筋松弛影響,施工時可采用超張拉法辦法,但最大張拉力不應超過無粘結筋原則抗拉強度75%.普通張拉辦19、法可采用一次超張拉,即010%con,或二次張拉,0100%con現放松到0,將墊板緊壓后再第二次張拉0100%con(con為設計張拉控制應力)。6.4 無粘結筋曲線配備或長度不不大于24m采用兩端張拉法時,兩臺設備張拉速度應保持一致。6.5 無粘結筋張拉順序應按設計規定進行,如設計無特殊規定期,可依次張拉。6.6 為了避免大跨度現澆梁施加預應力過程中產生柱頂附加彎距及柱支座約束影響,梁端支座可采用滑動一鉸接式鋼支座,詳見圖4-60,待預應力筋加后,支座再與梁端埋件焊接,并用混凝土澆齊。6.1 無粘結筋用鋼絲、鋼絞線,不容許有死彎,見死彎必要切斷。成型中每根鋼絲、鋼絞線應為通長,禁止有接頭。20、6.2 無粘結筋選用時,筋長不大于24m時,普通選用鋼絲束;不不大于24rn時,以選用鋼絞線為宜。6.3 無粘結筋設計張拉控制應力值con普通為預應力筋原則抗拉強度70%,必要時可提高到75%.為了減少預應力筋松弛影響,施工時可采用超張拉法辦法,但最大張拉力不應超過無粘結筋原則抗拉強度75%.普通張拉辦法可采用一次超張拉,即010%con,或二次張拉,0100%con現放松到0,將墊板緊壓后再第二次張拉0100%con(con為設計張拉控制應力)。6.4 無粘結筋曲線配備或長度不不大于24m采用兩端張拉法時,兩臺設備張拉速度應保持一致。6.5 無粘結筋張拉順序應按設計規定進行,如設計無特殊規定期,可依次張拉。6.6 為了避免大跨度現澆梁施加預應力過程中產生柱頂附加彎距及柱支座約束影響,梁端支座可采用滑動一鉸接式鋼支座,詳見圖4-60(略),待預應力筋加后,支座再與梁端埋件焊接,并用混凝土澆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