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9009
2024-01-22
8頁
15.95KB
1、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建筑業新時代發展要求,進一步深化行業改革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我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 指導思想 以創建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綜合實驗區為抓手,積極開展深化建筑業改革創新綜合試點工作,在產業轉型、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境外拓展、建筑工程總承包和全周期管理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先行先試,著力破解建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機制瓶頸,更加深入地探索新常態下做強民營建筑業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辦法,促進民營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 工作目標 (二) 近期目標 至 2025 年,通過實驗區的創建,建筑業轉2、型升級能力全面提升。走出去發展難、承接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難、產業工人培育難等堵點、痛點問題得到有效破解;多部門融合、建筑業事項一站式辦理、廉潔高效親民的店小二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初步形成建筑研究院和建筑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和政府、院校、企業合作的研發機制,建筑研究院完成重要課題 5 個以上、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15 項以上、參編國家或行業標準規范 2 部以上,能參與國家級建筑業重大課題研究,科研成果在實驗區得到有效轉化;開展建筑業多層級管理人才和現代產業工人的培育,累計完成企業經營領軍人才培訓 500 人次、企業中高層管 理專業人才培訓 5000 人次、一線產業工人培訓發證 50000 人次以上,中國產3、業工人培訓基地基本形成;建筑科技產業園成效顯現,積極打造新風產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國裝修方案,產業園引進與建筑業相關聯項目 20 個以上,總投資超 100 億元以上,年產值超 300 億元;做強做大建材集中采購平臺,爭取資金池超 20 億元,銷售額突破 200 億元;通過綜合施策,全市建筑業轉型能力明顯提升,業務渠道不斷拓展,贏利模式趨向多元,生產方式逐漸優化。智慧建造、綠色施工、新型材料生產、建材集中采購、教育培訓、產業孵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的經濟和.效益。建筑業稅收占比提升到 30%,GDP 占比提升到 13%。 (二) 遠期目標 到 2030 年,將建筑業創新實驗4、區提升為國家級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綜合實驗區,爭取更大的改革創新自主權,打造建筑業改革創新新高地。實驗區產、學、研、商綜合發展,成為產城融合的示范地,形成一批可借鑒、推廣的成功經驗向省內外建筑行業推行,使實驗區的試驗田、樣板地作用充分顯現,使建筑業成為展示發展風采的重要行業,鞏固市建筑業在國內縣級市領頭雁的地位;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研究院能承擔完成國家級建筑業重大課題研究,研發轉化形成 3 個以上;制造的新技術、新材料品牌,建筑設計、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新業態等企業在實驗區得到充分培育和發展,建筑業全產業鏈發展初具規模,建筑企業逐步由施工向智造、工程承包商向美好生5、活服務商轉型;實驗區引進與 建筑業相關聯項目 30 個以上,總投資超 150 億元,年產值達 400 億元以上;建材集中采購平臺快速發展,有能力為全省一級以上的建筑企業提供采購服務,建材集中采購平臺資金池超 30 億元,年銷售額突破 500 億元;建成建筑博物館,建筑文化傳播輸出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建筑人才培育機制更加完善,一級以上企業自有工人隊伍擁有率達到 40%以上。建筑業稅收和 GDP 在全市的占比在 2025 年基礎上提高 1.5%。 三、 工作舉措 ( 一 ) 搭建建筑研發新平臺 , 形成建筑文化推動力 1. 建立科技研發體系。 成立省建筑科技研究院,以省新建造為目標,通過嫁接著名建筑6、院校技術團隊和實驗室資源,著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專利、工藝、工法,并著力在新技術、新工法、新材料等方面上尋求突破,研究院每年生成的研發成果,包括專利、軟件著作權、論文、新產品、工法、規程、導則等不少于 10 項。到 2025 年,研究院完成重要課題 5 個以上,能參與國家級建筑業重大課題研究,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3 項以上。通過建筑科技引領,加快推進建造方式向精細化、信息化、綠色化、工業化四化融合方向發展,大力推動精益建造、數字建造、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四種新型建造方式,引導建筑企業由單純施工向制造業轉型,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科技化轉型。 2.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 一是依托目前全省唯一7、的建筑職業技術大學建筑職業技術大學,以及百工之鄉的優勢,整合院校資源,在實驗區設立建筑類院士、博士工作站,教學實習基地,開設省建筑業現代化產業學院省建筑業創二代學堂等,積極開展建筑業管理人才和新型建造產業工人培訓,每年培育企業經營領軍人才 100 人次以上,企業管理專業人才 1000 人次以上,一線產業工人 10000 人次以上,使實驗區成為建筑業多層級管理人才和現代產業工人的搖籃,成為中國建筑產業工人培訓基地,有效解決民營建筑企業后繼乏人的問題。二是深度提煉建筑文化元素,結合木雕裝飾、古建園林、文物修繕等傳統優勢,以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為主線,設立傳統營造技藝工作站、傳統營造技藝人才培訓中心等,8、積極打造傳統營造技藝傳承基地。 3. 弘揚建筑傳統文化。 擬在建設建筑博物館,以傳播和弘揚建筑業悠久歷史和建筑文化為重點,全面展示建筑發展成就。積極舉辦各類建筑論壇、展會等,使建筑博物館成為國內建筑企業交流、學習、展銷、宣傳的主平臺,成為新時代建筑業發展的引導力和推動力,并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縮影和標志,不斷提升建筑文化對行業的帶動能力。 ( 二 ) 搭建建筑產業集聚新平臺 , 形成轉型發展新動力 1. 建立新型建材生產基地。 建立省建筑科技產業園,根據產業發展趨勢,重點聚焦 500 強目錄企業、建筑材料主導產品生產在國內排名前二十強企業、已完成原始積累擬轉向建材生產的建筑企業。制訂優惠政9、策,引導關聯企業入 園投資興業。建筑科技產業園首期規劃用地 3300 畝,爭取到 2025年,引進與建筑業相關聯項目 20 個以上,總投資超 100 億元,年產值超 300 億元,著力打造國內最大的建筑新材料生產基地,補全和拉長建筑產業鏈,促進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實現建筑產品向建筑商品轉變。 2. 打造中國裝修 省 方案 。 積極做好古建筑營造與傳統木雕、竹編等技藝的結合,融合現代綠色、智能家居建造新模式,凝練現代家居裝修新方案,搶抓當前房地產市場全裝修發展的機遇,使營造優勢與裝飾充分結合,拓展民營建筑企業業務空間,使傳統的建筑企業向美好生活服務商轉型。并在實驗區形成中國裝修?。┓桨?。 3. 創10、建建筑產業鏈孵化中心。 以省建筑科技產業園為支撐,強化建筑科技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轉化,輻射帶動一批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等在內的建筑業戰略性新興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建筑科技產業園產業政策的扶持,做好高端創業創新項目的培育,形成科技與經濟、成果與產業兩個對接,全力打造提供技術支撐的建筑產業孵化平臺,爭取到 2025 年,孵化創業企業 20 家以上。 4. 打造建材交易的 阿里巴巴 。 建筑材料交易市場極其龐大,用現代數字技術實現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可以較大的節約成本,方便用戶采購。市在 2021 年成立了建筑供應鏈有限公司,為建筑企業提供資金墊付等全產業鏈服務,深 受企業歡迎。擬建筑供應鏈公司基礎11、上,結合省內優秀建筑企業、建材生產企業、材料供應商組成省建筑供應鏈有限公司,優化整合區域內上下游資源,打造數據化、智能化、透明化交易系統,形成建材供應鏈服務生態閉環。通過 3-5 年時間的發展,使交易平臺成為采購透明、物流順暢、產品豐富、風險可控的優質大數據平臺。在此基礎上,業務延伸至央企、國企,物流配送通達世界各地,力爭到 2025 年,交易額超 200 億元。建造一個建材交易的阿里巴巴。 ( 三 ) 創新建筑業服務舉措 , 培育行業發展源動力 1. 打造 店小二 式精品化 服務體系。 整合涉及建筑業服務的各類資源,以市建筑業店小二服務中心為基礎,政府部門、政法機關、金融機構、中介服務等資源12、整合、信息互通,真正實現進了店小二的門,即能辦理涉及建筑業的各類事項。將創新理念、深層次地融入政府服務之中,使店小二服務精神成為推動建筑業提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2. 提出行業性、系統性問題解決方案。 對建筑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招投標管理、業績認定、證書維護、民工欠薪、工程款支付、地方保護等諸多問題中的不合理因素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和可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報上級政府部門決策或在實驗區率先嘗試,營造建筑業發展更優環境,切實降低建筑企業經營管理成本,推動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3. 探索成立 省 建筑業發展銀行 。 我省 2021 年建筑業總產值達到 2.9 萬億,是一個大產業。我省多為民營建筑企業,大部分建安產值由民企完成,但民營建筑企業相對輕資產運行,貸款抵押物少,授信額度也較低,而融資利息明顯高于央企、國企,融資難、融資貴正成為制約建筑業做強做優和境外發展的重要障礙。擬爭取在實驗區成立省建筑業發展銀行,創新建筑融資辦法,在風險防控要件基本成熟的前提下,摸索出一整套能提高授信額度、增加境外施工保函的金融服務方案,逐步破解民營建筑企業的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