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組建筑專業技能大賽實施方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9677
2024-01-22
13頁
53.54KB
1、2023年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建筑專業技能大賽實行方案一、組織領導(一)主辦單位: 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經貿委(二)承辦單位: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三)協辦單位:待定(四)大賽成立執行委員會,下設仲裁委員會、評判委員會和大賽辦公室等機構執行委員會組成成員主任委員:徐曙光(山東省教育廳黨組成員、總督學)副主任委員:劉鳳山(山東省教育廳職成教處處長)王景華(山東省教學研究室主任)姜玉亭(山東省教育廳職成教處調研員)王玉軒(山東省財政廳教科文處副處長)劉寶強(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培訓就業處調研員)孫穎(山東省經貿委培訓處副處長)戴培良(山東省教學研究室副主任2、)高魯民(山東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副主任)丁文花(山東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命題科科長)段 欣(山東省教學研究室)韓培江(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院長)委 員:各參賽代表隊領隊、仲裁委員會主任:劉鳳山(兼)、評判委員會主任:王景華(兼總裁判長)委員:邀請有關建筑教育教學專家組成評判委員會,具體人員名單賽前公布。、大賽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主 任:高紹遠聯系人:牟培超楊恩業E-mail:郵 編:250103 二、時間地點、日程時間:2023年4月24日報到4月25日8:008:30(開幕式,在商職學院)8:3011:00(2個項目同時進行)地點: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濟南歷城區彩石鎮蟠龍路13、號)三、大賽報名(一)建筑施工測量為團隊項目,磚砌體為個人項目,每個項目每市各3名選手參賽。一名參賽選手只能擬定1名指導教師。(二)參賽選手必須是我省中檔職業學校或技工學校建筑及相關專業的在籍學生。(二)請各市教育局根據本大賽報名資格規定,做好參賽選手的資格審查工作,擬定參賽選手。各市教育局職成教科(處)負責報送參賽學生的資料。資料如下:學生在校證明;學生身份證復印件;學生2寸彩色免冠正面近照5張(照片背面注明學校名和選手姓名,供制作證件用);報名表(見附件);大賽回執。上述材料須于4月10日前報至大賽辦公室,報名后不得更換參賽選手,逾期視為自動放棄。四、大賽規程(一)大賽內容1、建筑施工測量4、(團隊項目)(1)比賽分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兩部分。理論知識重要考察:識讀并審核復雜施工圖和有關測量放線施工圖的關系和尺寸,工程測量和測量誤差的基本理論知識及施工管理知識,社區域控制網的布設、計算,地形圖的測繪和應用,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的基本性能、構造和操作與檢查方法,測設工作的基本方法及施工測量前的準備工作,建筑物變形觀測的知識,防止和解決施工測量放線中質量和安全事故的方法等。操作部分:在對的理解圖紙的基礎上和限定期間內,對的使用全站儀,完畢點位和高程的測定和測設(比賽內容不超過附表(測量放線工)的內容)。(2)比賽規則理論部分:采用筆試方式答題(填空、選擇、判斷題),時間1小時,滿分605、分。操作部分:圖紙識讀快速準確,測量程序合理,精度在誤差允許的范圍之內,無安全事故發生;作業面及施工現場干凈整潔,時間不超過1.5小時,滿分100分。附表: 測量放線工職業功能工作內容技能規定一、 施工圖校審及建筑制圖1、識讀、審核施工圖的方法和環節2、識讀、審核與測量放線有關的施工圖的方法3、制圖的一般規定4、繪制平、立、剖面圖的環節和方法1、掌握識讀、審核施工圖的方法、環節和技巧2、看懂并學會審核復雜施工圖和有關測量放線施工圖的關系和尺寸3、會對的使用制圖工具,掌握各種線形對的的繪制方法4、掌握繪制平、立剖面圖的環節和方法二、 大比例尺地形圖的識讀與使用1、地形圖的基本內容2、識讀大比例尺6、地形圖的方法1、掌握地形圖的識讀要領,可以通過等高線確認地貌特性及地上物的準確位置確認2、掌握從地形圖上取得供工程使用的數據的方法三、普通水準儀的操作與檢查方法1、普通水準測量方法2、三、四等水準測量方法3、水準儀的檢查校正方法4、設計標高的測量1、掌握普通水準測量的原理、操作程序2、三、四等水準測量的觀測環節、限差檢查和記錄、計算方法3、懂得水準儀應滿足的幾何條件,掌握檢查校正普通水準儀的方法4、設計標高的測設與抄水平線、設水平樁四、普通經緯儀的操作與檢查方法1、水平角觀測方法2、豎直角觀測方法3、經緯儀的檢查校正方法1、掌握測回法觀測水平角的觀測環節、限差檢查和記錄、計算方法2、掌握根據豎7、盤的讀數計算豎直角的公式和計算豎盤指標差,純熟掌握豎直角測量的操作程序3、了解經緯儀應滿足的幾何條件,掌握檢查校正普通經緯儀的方法五、建筑物的沉降觀測1、水準點的布設規定2、觀測點的形式及布設規定3、觀測方法與要點4、沉降觀測成果整理1、懂得布設沉降觀測用水準點的特殊規定2、了解四種觀測點形式及選用方法,懂得觀測點布設的選定原則3、熟悉沉降觀測成果整理所涉及的內容和規定六、全站儀的操作與檢查方法1、全站儀的常規操作2、全站儀的檢查方法1、掌握全站儀的常規操作,角度、距離和坐標測量,點位測設與放樣,數據傳輸2、懂得全站儀的檢查方法七、測量誤差的基本知識1、誤差產生的因素2、測量誤差的分類與性質38、精度評估標準4、誤差傳播定律5、誤差理論的應用1、了解測量誤差產生的因素2、了解誤差分類和偶爾誤差的記錄特性3、熟悉精度評估標準和中誤差的計算方法4、會運用誤差傳播定律計算觀測值函數的中誤差5、了解量距誤差、水準測量誤差和角度測量誤差的各項來源,熟知制定各項限差的理論依據及限差的制定,掌握所采用的消減各項誤差的辦法八、建筑施工測量1、施工控制網2、民用建筑施工建筑基線的測量類型3、多層建筑的豎向投測和標高傳遞1、掌握場地控制網測設方法2、掌握閉合、附合導線測量及計算方法3、掌握三種建筑基線的測設方法4、熟悉多層建筑施工中用線墜進行軸線投測和用經緯儀投測軸線的方法5、掌握廠房基礎施工中的柱列軸9、線測設和基礎定位方法6、掌握廠房施工中柱子、吊車梁、屋架安裝測量的環節和方法7、了解鋼柱柱基定位與鋼柱的垂直度校正方法九、一般工程施工測量的方法1、施工測量方案的制定2、各種工程的施工測量方法3、施工測量的法規和管理工作、安全操作及勞動保護1、了解施工測量方案應當包含的內容、施工測量方案的特點及方案的編制方法2、了解較復雜建筑及空間結構的測設與驗測3、了解道路工程及軌道交通工程的測設與驗測4、了解橋梁工程的測設與驗測5、了解地下建筑工程的測設與驗測6、了解施工測量法規、技術標準、施工管理和安全操作7、了解工程測量的先進技術與發展趨勢2、磚砌體(單人項目)(1)以國家職業標準砌筑工高級工(國家職10、業資格三級)的規定為基礎,分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兩部分。理論部分重要考察石灰、水泥、砂漿、砌墻磚、砌塊等各種砌筑材料的性質、性能、質量規定及應用;建筑構造部分中與墻體構造有關的內容;磚、毛石、砌塊等砌體的組砌形式、砌筑方法、基本規定和砌筑質量規定,檢測儀器的應用和操作方法等;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2023中的相關內容。操作部分采用一順一丁組砌方式,用混合砂漿砌筑一磚厚清水墻體。在對的理解圖紙的基礎上,對的選用砌筑工具,使用1:3石灰砂漿(砂漿現場攪拌機集中攪拌)和普通標準磚砌筑一段墻體。放線、運磚、清理現場等所有現場工作均由參賽選手獨立完畢。(2)比賽規則理論部分:采用筆試方式11、答題(填空、選擇、判斷題),時間1小時,滿分60分。操作部分:按照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在指定場地、規定期間內完畢相應的砌筑任務,規定能對的理解圖紙,施工程序對的;橫平豎直,砂漿飽滿,內外搭接,上下錯縫;磚縫大小均勻,勾縫密實平滑;無安全事故;作業面及施工現場干凈整潔,時間1.5小時,滿分100分。砌筑所需場地、材料由主辦單位負責提供,砌筑所用工具參賽單位自備(須自帶大鏟(瓦刀)、刨鏟、準線、手錘、線墜、2m托線板(或建筑用電子水平尺)、水平尺、劃線石筆、百格網、3米卷尺、直尺(1m)、楔形塞尺等各種小型使用工具;砌筑、檢測等各種工具和安全帽等安全防護設備)。附表: 砌筑工職業功能工作內容12、技能規定相關知識一、準備(一) 安全檢查可以按安全規程規定進行施工場地、設備、工量具的安全檢查1、施工組織管理知識2、勞動定額知識3、砌筑工安全操作規程(二) 砌筑材料準備1、能按設計和施工規定進行本職業各類建筑材料的準備2、能按規定對的地選擇各類砌體材料和膠結材料砌筑材料的種類、性能、質量規定及合用范圍(三) 工量具準備1、能對本職業范圍內的檢測儀器進行調試2、能排除本職業范圍內檢測儀器的常見故障1、本職業一般檢測儀器的構造性能、調試及操作方法2、常見故障產生的因素及排除方法二、砌筑(一) 砌清水墻角及細部1、能砌4m以上清水墻角2、能砌清水方柱(含各種截面尺寸)3、能砌拱旋、腰線、柱墩及各13、種花棚和欄桿1、清水墻的材料及構造規定2、清水墻工程量計算3、各種材料及規格墻體的組砌方式4、清水墻角、清水方柱及細部的砌筑工藝及操作要點5、清水墻角、清水方柱的質量規定6、砌筑時安全基本知識(二) 砌異形墻能按設計規定對的組砌多角形墻、弧形墻1、多角形墻、弧形墻的材料及構造規定2、多角形墻、弧形墻工程量計算3、多角形墻、弧形墻的組砌方式4、多角形墻、弧形墻的砌筑工藝及操作要點5、多角形墻、弧形墻的質量規定6、砌筑時安全基本知識(三) 砌空斗墻、空心磚墻和各種塊墻1、能對的組砌各種類型的空斗墻、空心磚墻和塊墻2、能按皮數桿預留洞槽并配合立門、窗框1、各種新型砌體材料的性能、特點、使用方法2、各14、種類型空斗磚墻、空心磚墻、砌塊墻的組砌方式與構造規定3、空斗墻、空心磚墻、砌塊墻工程量計算4、空斗墻、空心磚墻、砌塊墻的砌筑工藝及操作要點5、空斗墻、空心磚墻和砌塊墻的質量規定6、砌筑時安全基本知識三、工具的使用與維護常用檢測工具的使用與維護1、能對的地使用水平尺、托線板、線錘、鋼卷尺等2、能對的使用塞尺、百格網、陰陽角方尺等并能對其進行檢測3、可以對常用檢測工具進行正常的維護和保養檢測工具的種類、規格構造、使用方法及合用范圍(二)大賽規則、領隊、指導教師須知(1)按大賽組委會規定準時參與預備會,并認真傳達會議精神。(2)妥善管理本隊人員的平常生活及安全,遵守并貫徹執行大賽組委會的各項規定。特15、別是與會務組聯系,做好本隊人員天天的吃、行安排。保證參賽選手準時參與各項比賽。(3)在比賽期間規定嚴格遵守比賽規則,不得私自接觸評委。(4)服從領導,遵守紀律,故意見由領隊負責向大賽組委會反映。(5)所有人員應團結、友愛、互助協作,樹立良好的賽風,保證大賽順利進行。2、參賽選手須知(1)參賽選手在競賽前一天由大賽組委會統一組織到競賽地點了解競賽場地及有關須知事項。(2)參賽選手必須攜帶大賽規定的有效證件(參賽證、有效身份證或學生證)參與比賽。(3)參賽選手不得攜帶任何書刊、報紙、稿紙、資料、通訊工具(手機、小靈通等)或有存儲、編程、查詢功能的電子用品進入賽場。只準帶大賽組委會規定的工具,不得互16、借。(4)每場比賽,參賽選手須提前20分鐘檢錄進入賽場,并在簽到單上署名,對號入座。入座后將有效證件放在桌面左上角,以備檢查,并認真收聽廣播。遲到30分鐘不得進入賽場。(5)參賽選手在賽場內必須保持安靜,不得在賽場內大聲喧嘩、交頭接耳,不準偷看、夾帶等;要自覺遵守賽場紀律。(6)參賽選手對競賽內容有疑問時,如沒有更正告知,監考教師不得做任何解釋。但如遇筆跡模糊、污點等,可舉手報告。(7)比勝過程中機器出現故障,選手應舉手報告,由監考教師記錄,10分鐘內修好后時間順延。10分鐘不能修好更換機器,時間仍順延。(8)參賽選手要服從工作人員的管理,接受監考人員的監督和檢查。賽場作弊或違反賽場紀律者,取17、消其參賽資格,成績以零分計算。(9)參賽選手提前結束競賽,必須離開競賽場地,并不得再次進入賽場或在附近停留大聲喧嘩,可在指定位置休息。(10)比賽時間一到,選手應立即停止操作,嚴格按照各項程序提交比賽結果,選手不得將試卷及大賽所提供的工具帶離場外。選手須完畢現場清理,并經監考教師批準方可離開。3、評判人員須知(1)佩戴“裁判員”標志。(2)裁判員要嚴格遵守比賽規則,做評判公正、公平,一視同仁。(3)裁判員在選手進入賽場后,在評估成績結束之前嚴禁與選手通訊聯系,嚴禁使用手機等通訊工具。(4)嚴格執行各項比賽項目的評分標準,杜絕隨意打分。(5)裁判員要始終堅守工作崗位,未經裁判長允許不得擅自離開。18、(6)對評判工作有爭議的技術問題,突發事件,要及時向總裁判長報告,妥善解決。(7)在評判過程中要對比賽成績嚴格保密。4、工作人員須知(1)大賽全體工作人員必須服從組委會統一指揮,認真履行職責,做好比賽服務工作。(2)全體工作人員要按分工準時到崗,盡職盡責做好分內各項工作,保證比賽順利進行。(3)認真檢查、核準證件,非參賽選手不準進入賽場。同時,要安排好領隊、指導教師休息以及食宿。(4)比賽出現技術問題(涉及設備、器材等)應與各項比賽負責人及時聯系,及時解決;如需重新比賽要得到組委會批準后方可進行。(5)如遇突發事件,要及時向組委會報告,同時做好疏導工作,避免重大事故發生,保證大賽圓滿成功。(619、)各代表隊要認真組織好參賽選手的賽前準備工作,遇有重大問題及時與組委會聯系協商解決辦法。(7)各項比賽項目的技術負責人,一定要堅守崗位,要對技術比賽的全過程負責。(8)工作人員不要在賽場內接聽或打電話,負責監場的人員在比賽期間一律關閉手機。5、賽場規則(1)參賽選手應嚴格遵守賽場紀律,服從指揮,著裝整潔,儀表端莊,講文明禮貌,講普通話。各參賽隊之間要發揚競賽精神,團結、和諧、協作,避免各種矛盾發生。(2)比賽前一天,會務組組織各領隊和參賽選手參觀設備場地。(3)參賽選手須提前20分鐘入場,入場時須出示參賽證和身份證,入場后對號入座。參賽證和身份證置于臺桌左上角備查。遲到超過30分鐘不得入場。(20、4)比勝過程中假如所用設備發生故障,導致比賽中斷,必須經評委確認后方能更換機位。故障中斷時間由工作人員計時并補給。(5)比勝過程中或比賽后發現問題,應由領隊在當天向仲裁委員會提出陳述。領隊、指導教師、選手不得與大賽工作人員直接交涉。(6)比賽嚴禁冒名頂替,弄虛作假。(7)愛惜賽場公共財物,維護環境衛生。(8)自覺維護賽場秩序,遇有特殊情況聽從統一指揮調動。(9)其它未盡事宜,將在賽前向各領隊做具體說明。6、其它未盡事宜,將在賽前向各領隊做具體說明。 2023年全省職業院校中職組建筑專業技能大賽回執市(章) 項目類別姓名性別單 位電話建筑施工測量參賽選手參賽選手參賽選手指導教師磚砌體參賽選手參賽選手參賽選手指導教師指導教師代表隊通訊聯系方式:領隊姓名 職務 性別 通信地址 郵編 辦公電話 傳真 手 機 號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