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建筑物保護專項方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9679
2024-01-22
10頁
411.04KB
1、坊前老鎮區污水改造工程 周邊建筑物保護方案目 錄1、編制依據22、工程概況22。1 工程概況22。2 地質、水文條件23、車站周邊建、構筑物現況34、影響建筑物安全的因素分析44.1 建筑物基礎44。2 圍護結構鉆孔咬合樁施工44。3 基坑降水施工44。4 基坑開挖施工44。5 圍護結構滲漏水45、對建、構筑物采取的保護措施55.1 優化設計方案55。2 高壓旋噴樁加固55.3 施工措施控制65.4 加強施工監測,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控制基坑變形71、編制依據1.1昆明軌道交通首期工程八標段招、投標文件.1。2昆明軌道交通首期工程八標段地質勘察報告。1。3昆明軌道交通首期工程八標段展覽中心站施工圖2、紙.1。4施工場地周邊環境及施工條件調查資料。2、工程概況2.1 工程概況展覽中心站車站有效站臺中心里程為右ICK15+208。012,包括車站設計起點里程右ICK15+106。174 至車站設計終點里程右ICK15+403。322范圍內的主體部分和附屬部分.車站主體結構采用明挖法,部分采用蓋挖施工,車站主體為地下兩層島式站臺車站,主體結構外包長度297。11m,標準段外包總寬19.7m.車站設置5個出入口與1個員工疏散口基坑深度16.75m。車站附屬建筑面積為3200。56,主體建筑面積為10670.47,總建筑面積13871。03 。有效站臺寬度11m,長度118m。車站南北兩側接盾構區間3、,設置盾構井.北側為展覽中心站至昆明火車站盾構區間3號盾構機的始發井及4號盾構機的始發井;南側為展覽中心站至日新環島站盾構區間7號盾構機的始發井兼接收井。基坑支護采取地下連續墻+內支撐支護體系。地連墻厚800mm,鋼管支撐為609mm鋼管,支撐鋼管壁厚均為16mm.第一道支撐均為混凝土撐,在基坑標準段設2道鋼支撐,兩端端頭井處設4道鋼支撐。2。2 地質、水文條件根據現有的地質報告和現場考察情況,本工程的地形、地質分布及地下水情況如下:2.2。1 地形條件本車站場地地形平坦,展覽中心站位于春城路與國貿路交叉口南側的春城路下,車站沿南北向布設;春城路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道路紅線寬80m,道路坡度4、平緩。車站東側現狀為已建好國貿花園住宅小區;西南側為市公安局官渡分局;西側為汽車維修中心,車站的北側為展覽中心.出入及風亭結合道路綠化設置,工程對現有跨春城路人行天橋進行拆除,待車站建設完成后利用車站出入口進行過街。2。2.2 工程地質條件基坑開挖16米深度范圍內的地層以3層粘土、4層粉土、21層粉砂、31層粘土、3、33層泥炭土為主。基底地基持力層及下臥層較復雜,主要有21層粉砂、31層粘土及3層粉土、22層粘土及33層泥炭質土。基坑坑壁各土層自穩能力差,在地下水流動下易垮塌.基底持力層物理力學性質及承載力有差異,均勻性較差.地下連續墻深度為25米,基底持力層主要為31層粘土及3層粉土,局部5、為33層泥炭質粘土,均勻性較差。2.2。3 水文地質條件本場地主要含水層為4層粉土、21層粉砂及3層粉土,含水層一般厚度較大,水量大。各含水層有一定的水力聯系,受含水層層面起伏影響,具一定承壓性。水頭為地下1。6米。地下連續墻深度為25米,本場地無連續穩定、厚度較大的理想隔水層分布,地下連續墻的嵌入深度并不能起完全有效的隔水作用。3、車站周邊建、構筑物現況(1)周邊建筑展覽中心站右側為兩幢十二層高的“銀海國貿花園”住宅樓,此樓離車站開挖線最近處為5。5米,對此樓的沉降要進行重點保護。(2)機動車道展覽中心站左側為原春城路交通導改后的機動車道,此道車流量較大且為通住昆明機場的主干道,車站開挖過程6、中要對公路地表沉降重點保護。(3)地下管線車站施工區域埋有各種地下市政管線,共有8類11條.其中應在施工中重點監測的為車站東側一條埋深為2。19米500的鑄鐵給水管和一條里深為1。65米750360的電信灰管。二期出入口施工中重點監測車站西側一條里深為1.88米1200的砼給水管。4、影響建筑物安全的因素分析4。1 建筑物基礎展覽中心站位于春城路與國貿路交叉口南側的春城路下,車站沿南北向布設。車站東側現狀為已建好國貿花園住宅小區,車站圍護結構與小區居民樓最小凈距5。57m;居民樓基礎樁采用靜壓預應力管樁,管樁外徑為400mm,壁厚75mm,樁長18m。因此,建筑物自身基礎比較薄弱是影響建筑物安7、全的首要因素。4.2 圍護結構鉆孔咬合樁施工圍護結構地連墻施工采用成槽機成槽,震動較大,對建筑物保護不利.控制好泥漿濃度以及成槽速度,能減少塌孔,從而減少地表沉降.4.3 基坑降水施工本工程只采取坑內降水,無坑外降水施工.基坑內外水源由于被圍護結構隔離開,基坑內降水理論上不會對建筑物造成影響.但在降水工程中,應監測基坑外水位變化,如圍護結構有較大漏水,引起基坑外水位下降,應立刻停止降水,對漏水部位圍護結構進行加固補強或采取坑外注水的形式,減少地面沉降變形。4。4 基坑開挖施工基坑開挖過程中的圍護結構變形對建筑物附近土體沉降變形影響較大,對建筑物保護也有較大影響。深基坑施工講究土方開挖與支撐的“8、時空效應,基坑每塊土方的開挖在16小時內完成、并在8小時內完成支撐的安裝,可減少基坑變形。本工程基坑寬度為19.7m,開挖深度約16米,采用長臂挖掘機在地面直接進行基坑土方開挖,施工效率較高,可以滿足“基坑每塊土方的開挖在16小時內完成、并在8小時內完成支撐的安裝的要求,可有效控制基坑變形(累計變形可控制在30mm以內)。4.5 圍護結構滲漏水圍護結構發生滲漏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滲漏,另一種是突泥涌沙。圍護結構滲漏水較小時,不會引起坑外水位有明顯的下降,不會造成坑外有大的地表沉降;水中不攜帶泥沙更不會造成坑外地表塌陷.此種情況對建筑物保護影響不大。圍護結構突泥涌沙時,會造成坑外地下水位下降,從9、而造成地表沉降;水中帶有泥沙,造成基坑附近水土流失,可以在地層中形成空洞,對保護建筑物十分不利。5、對建、構筑物采取的保護措施5。1 優化設計方案為減少工程施工對周邊建、構筑物的影響,控制基坑外土體沉降變形,首先從設計上著手,優化設計方案,將對建、構筑物的影響降至最低。采取主要措施有:1、基坑外側設置水位觀測井,及時觀測站外水位變化.2、加強此處地連墻的施工質量,尤其是街頭質量,此部分地連墻街頭由柔性街頭改為了工字鋼接頭,增加防水止水效果。3、在施工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建議設計在建筑物附近的基坑范圍,適當加密鋼管支撐的布置,保證將地面沉降變形控制在規范范圍內.5.2 高壓旋噴樁加固在國貿花園10、小區住宅樓附近的基坑外側,設置一道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加固基坑外土體,并將圍護結構發生滲漏的可能降至最低。旋噴樁采用高壓雙管旋噴,設計樁徑為800mm,樁間咬合300mm,注漿范圍為地面以下2米至基底以下2米,高壓旋噴樁布置情況詳見圖1。圖1:旋噴樁布置示意圖5.3 施工措施控制1、減少震動對建、構筑物的影響在建、構筑物附近加強對成槽機抓土的深度控制,以及抓斗的穩定性控制能減少因震動對建、構筑物造成的影響,同時加強對建、構筑物的沉降觀測,根據監測結果分析地連墻施工對建、構筑物造成的影響。2、根據地質報告,嚴格控制泥漿的配比,防止成槽過程發生槽壁坍塌,以及控制好相鄰兩幅墻的成槽時間.3、基坑降水11、過程中對建、構筑物的保護在降水工程中,加強監測基坑外水位變化,如發現圍護結構有較大漏水,引起基坑外水位下降,應立刻停止降水,對漏水部位圍護結構進行加固補強或采取坑外注水的形式,減少地面沉降變形,避免不均勻沉降對建、構筑物造成的威脅.4、基坑開挖和支撐過程控制分段、分塊、分層進行土方開挖,滿足基坑開挖“時空效應”原理在土方開挖過程中快速完成開挖,及時進行支撐的安裝并施加軸力,使基坑無支撐暴露的時間最短;每段基坑開挖完畢后,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該段內部結構的施工,使該段基坑暴露時間最短。基坑暴露的時間越短,基坑圍護的累加變形越小,對位于基坑邊緣的建、構筑物保護越有利.每段土體開挖的長度控制在6m以內12、,每段的土方開挖時間控制在16小時以內,鋼支撐的安裝控制在8小時以內,快挖快撐(及時預加支撐軸力),使基坑無支撐暴露的時間盡量縮短。表層土采用兩臺PC200挖掘機直接挖土裝車外運,表層土開挖至第1道支撐底下20cm的位置,每段開挖完及時安裝鋼支撐并預加軸力。第2、3層土方采用18m長臂挖機在基坑西側單邊進行開挖,基坑內設一臺PC100挖機配合進行翻土.開挖過程中開挖至第2道支撐頂部時停止大面積開挖,在支撐位置和鋼圍檁位置進行開槽開挖,開挖深度為支撐底下60cm,及時安裝鋼支撐,并及時預加支撐軸力,做到先撐后挖。減少動荷載對基坑的影響土方開挖過程中,重型土方車輛和機械盡量不要在建、構筑物附近行走13、和停留,以減緩基坑的變形速率,達到保護建、構筑物的目的。土方開挖過程滲漏水的處理土方開挖過程中,圍護結構外露面及時掛網噴漿或模筑混凝土,及時封閉,同時設置專人觀察滲漏水現象,對滲漏水及時處理.有流沙發生時,如流沙位置在開挖面以上且壓力不大時,用木楔、棉紗水泥和水玻璃將其封堵,然后在地連墻上打設注漿管,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封堵.如流沙的位置在開挖面以下或壓力較大時,采用麻袋堆碼、土方回填平衡壓力、噴射混凝土封閉相結合的方式處理,同時在發生流沙對應的咬和樁坑外位置,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封堵,確保建、構筑物的安全.土方開挖至基坑底及時封閉基底土方開挖到基坑底部時,及時進行墊層的施工 ,并且在最短的時間14、內完成結構底板的施工。5.4 加強施工監測,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控制基坑變形1、支撐軸力的監測在建、構筑物附近設置了三組支撐軸力計,來監控支撐軸力情況。當支撐軸力減少較多時,及時進行軸力復加,滿足支撐軸力的要求;當支撐軸力較大,支撐有失穩的危險時,采取增加鋼支撐的措施來處理。2、基坑變形的監測在建、構筑物處設置了兩組測斜管來監測基坑變形,當基坑變形超過報警值時,根據支撐的軸力情況來適當的增大支撐軸力或者增加支撐數量來達到控制圍護結構變形。3、建、構筑物沉降的監測在國貿花園小區住宅樓上分別設置了15個沉降觀測點,在施工過程中對其進行觀測.監測頻率為每天對其觀測二次。4、建、構筑物附近地面沉降的監測在15、基坑周邊設置了111個地表沉降觀測點,其中建、構筑物附近的地面上設置了35個地表沉降觀測點,監測建、構筑物附近地表的沉降,為建、構筑物的沉降趨勢提供參考數據。5、建、構筑物旁基坑地連墻變形、墻頂水平垂直位移的監測為了更好的了解建、構筑物旁基坑外土體的變形情況以及基坑變形情況,在基坑周邊設置了32個墻頂水平位移與垂直位移變化的觀測點,其中建、構筑物附近的地連墻墻上設置了10個。基坑周邊設置了36個地連墻墻體變形觀測點,其中建、構筑物附近的地連墻墻上設置了11個。6、建、構筑物附近地下水位的監測為控制因基坑降水引起的不均勻沉降,在基坑周邊設置了6個水位觀測井,其中在建、構筑物附近設置了2個。當基坑外水位發生顯著下降時,應立刻停止降水,并對漏水部位圍護結構進行加固補強或采取坑外注水的形式,減少地面沉降變形.7、各監測點布置位置見圖2。第10頁,共10頁圖2:建、構筑物保護監測布點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