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觀測方案75022.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90043
2024-01-23
13頁
59.51KB
1、目 錄一、編制依據2二、工程概況2三、控制點的布置及施測3四、各控制點的放樣5五、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5六、沉降觀測6七、位移觀測8八、測量復核措施及資料的整理11九、施工測量工作的組織與管理12十、儀器保養和使用制度13十一、測量管理制度13一、編制依據 1、城市測量規范CJJ8-89 2、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3、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范 4、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J01-51-2003二、工程概況工程名稱:都江堰崇義鎮大橋村安置房B標段工程工程地點:都江堰崇義鎮大橋村建設單位:都江堰土地儲備中心設計單位:成都美廈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工程規模:總建筑面積約1.9萬,包括:52、座(6層)住宅樓;2座(3層)商業樓。工程內容包括:基礎、主體施工、室內裝修、排水工程(排水工程至(含)化糞池止)和防雷工程等設計圖紙所包含的全部內容。1、建筑設計簡介1、7、8、10#樓:建筑面積14773.15,框剪結構6層,由三個個對稱的單元通過一條變形縫連在一起。首層標高-0.050m,二層標高為3。二至六層層高為3m,最高點17.950m。2#樓:建筑面積為2459.7,框剪結構6層。首層標高-0.050m,層高3.0m,二至六層層高3m,最高點17.950m。 4座:建筑面積為1676.23,框剪結構6層,首層標高-0.050m,層高3.0m,二至六層層高3m,最高點17.950m3、。 商業一:建筑面積2566.04,框架3層。首層標高-0.050m,2層標高4.2m,二層標高4.2m;三層層高3.9m,最高點16.8m。 三、控制點的布置及施測 1、監測項目:建筑物沉降觀測,基坑回彈觀測,地基土分層沉降觀測,建筑場地沉降觀測,建筑物主體傾斜、水平位移、裂縫觀測,支架沉降、位移和變形,以及支撐地基穩定性沉降觀測。 2、從場地的實際情況看,場地四周離建筑物在10M以上,故對布設控制點無影響。西側場地做臨設及材料堆放用,所以控制點集中布設在南北側原有混凝土地面上,南側只布設遠向復核控制點,施工場地不受影響,東西向控制點設在西側,東側設復核控點。 3、布設的控制點均引向四周永久4、建筑物或馬路上,且要求通視,采用正倒鏡分中法投測點時或后視時均在觀測范圍之內。 4、根據建設單位要求和測繪院提供的紅線點形成四邊形進行控制。 5、高程控制網的布設要求: (1)對于建筑物較少的測區,宜將控制點連同觀測點按單一層次布設;對于建筑物較多且分散的大測區,宜按兩個層次布網,即由控制點組成控制網、觀測點與所聯測的控制點組成擴展網。 (2)控制網應布設為閉合環、結點網或附合高程路線。擴展網亦應布設為閉合或附合高程路線。 (3)每一測區的水準基點不應少于3個;對于小測區,當確認點位穩定可靠時可少于3個,但連同工作基點不得少于3個。水準基點的標石,應埋設在基巖層或原狀土層中。在建筑區內,點位與5、鄰近建筑物的距離應大于建筑物基礎最大寬度的2倍,其標石埋深應大于鄰近建筑物基礎的深度。在建筑物內部的點位,其標石埋深應大于地基土壓縮層的深度。 (4)工作基點與聯系點布設的位置應視構網需要確定。作為工作基點的水準點位置與鄰近建筑物的距離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礎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點與聯系點也可在穩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墻體或基礎上設置。 (5)各類水準點應避開交通干道、地下管線、倉庫堆棧、水源地、河岸、松軟填土、滑坡地段、機器振動區以及其他能使標石、標志易遭腐蝕和破壞的地點。 6、平面控制網點的布設要求: (1)對于建筑物地基基礎及場地的位移觀測,宜按兩個層次布設,即由控制點組成控制網、由觀測點6、及所聯測的控制點組成擴展網;對于單個建筑物上部或構件的位移觀測,可將控制點連同觀測點按單一層次布設。 (2)控制網可采用測角網、測邊網、邊角網或導線網;擴展網和單一層次布網可采用角交會、邊交會、邊角交會、基準線或附合導線等形式。各種布網均應考慮網形強度,長短邊不宜懸殊過大。 (3)基準點(包括控制網的基線端點、單獨設置的基準點)、工作基點(包括控制網中的工作基點、基準線端點、導線端點、交會法的測站點等)以及聯系點、檢核點和定向點,應根據不同布網方式與構形,每一測區的基準點不應少于2個,每一測區的工作基點亦不應少于2個。 7、控制點放樣采用極坐標法,為便于復測,控制點的布置均成直線型。 8、水準7、點按四等水準測量要求施測。 9、所有控制點必須設專人保護,定期巡視。 四、各控制點的放樣 地面控制點布設完后,轉角處線采用2級電子經緯儀DJD2進行復測,經校核無誤后進行施測。高程傳遞,采用鋼尺直接丈量法,若豎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時,也同樣采用懸吊鋼尺法。每幢高度上至少設兩個以上水準點,兩次導入誤差必須符合規范要求,否則獨立施測兩次。每幢均采用首個統一高程點向上傳遞,在固定的豎向鋼筋砼柱抄測+0.5M控制點,以供標高控制,且必須校核無誤。 五、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 1、為保證誤差在允許限差以內,各種控制測量必須按城市測量規范(CJJ8-89)執行,操作按規范進行,各項限差必須8、達到下列要求: (1)控制軸線,軸線間互差: 20M 1/7000(相對誤差)20M 3對于軸線小于3。(2)各種結構控制線相對于軸線3。(3)標高小于5。(4)垂直度層高成8。2、放樣工作按下述要求進行:(1)儀器各項限差符合同級別儀器限差要求。(2)鋼尺量距時,對懸空和傾斜測量應在滿足限差要求和情況下考慮垂曲及傾斜改正。(3)標高抄測時,采取獨立施測兩次法,其限差為3,所有抄測應以水準點為后視。(4)垂直度觀測:若采取吊垂球時應在無風的情況下,如有風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時,可將垂球置于桶內。3、細部放樣應遵循下列原則:(1)用于細部測量的控制點或線必須經過檢驗。(2)細部測量堅持由整體到局部9、的原則。六、沉降觀測1、建筑物沉降觀測應測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計算基礎傾斜、局部傾斜、相對彎曲及構件傾斜。2、沉降觀測點的布置,應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變形特征并結合地質情況及建筑結構特點確定。點位宜選設在下列位置:建筑物的四角、大轉角處及沿外墻每10-15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高低層建筑物、新舊建筑物、縱橫墻等交接處的兩側。建筑物裂縫和沉降縫兩側、基礎埋深相差懸殊處、人工地基與天然地基接壤處、不同結構的分界處及填挖方分界處。寬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質復雜以及膨脹土地區的建筑,在承重內隔墻中部設內墻點,在室內地面中心及四周設地面點。鄰近堆置重物處、受振動有顯著10、影響的部位及基礎下的暗浜(溝)處。框架結構建筑物的每個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縱橫軸線設點。設備基礎和動力設備基礎的四角、基礎型式或埋深改變處以及地質條件變化處兩側。3、沉降觀測的標志,可根據不同的建筑結構類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墻(柱)標志、基礎標志和隱蔽式標志等型式。各類標志的立尺部位應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顯的突出點,并涂上防腐劑。標志的埋設位置應避開如雨水管、窗臺線、電氣開關等有礙設標與觀測的障礙物,并應視立尺需要離開墻(柱)面和地面一定距離。隱蔽式沉降觀測點標志的型式,可按有關規定執行。4、沉降觀測點的施測精度,應以所選定的測站高差中誤差作為精度要求施測。5、沉降觀測的周期和觀測時間,可按下列要求并11、結合具體情況確定。建筑物施工階段的觀測,應隨施工進度及時進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礎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開始觀測,大型、高層建筑,可在基礎墊層或基礎底部完成開始觀測。觀測次數與間隔時間應視地基與加荷情況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層觀測一次,如建筑物均勻增高,應至少在增加荷載的25%、50%、75%和100%時各測一次。施工過程中暫時停工,在停工時及重新開工時應各觀測一次。停工期間,可每隔2-3個月觀測一次。建筑物使用階段的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況下,可在第一年觀測3-4次,第二年觀測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穩定為止。觀測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規定12、:砂土地基2年,膨脹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軟土地基10年。在觀測過程中,如有基礎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減、基礎四周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等情況,均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當建筑物突然發生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裂縫時,應立即進行逐日或幾天一次的連續觀測。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觀測和科研觀測工程,若最后三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倍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一般觀測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宜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確定。6、沉降觀測點的觀測方法和技術要求:對二級、三級觀測點,除建筑物轉角點、交接13、點、分界點等主要變形特征點外,可允許使用間視法進行觀測,但視線長度不得大于相應等級規定的長度。觀測時,儀器應避免安置在有空壓機、攪拌機、卷揚機等振動影響的范圍內,塔式起重機等施工機械附近也不宜設站。每次觀測應記載施工進度、增加荷載量、倉庫進貨噸位、建筑物傾斜裂縫等各種影響沉降變化和異常的情況。7、每周期觀測后,應及時對觀測資料進行整理,計算觀測點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七、位移觀測1、建筑物主體傾斜觀測,應測定建筑物頂部相對于底部或各層間上層相對于下層的水平位移與高差,分別計算整體或分層的傾斜度、傾斜方向以及傾斜速度。對具有剛性建筑物的整體傾斜,亦可通過測量頂面或基礎的14、相對沉降間接確定。2、主體傾斜觀測點位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觀測點應沿對應測站點的某主體豎直線,對整體傾斜按頂部、底部,對分層傾斜按分層部位、底部上下對應布設。當從建筑物外部觀測時,測站點或工作基點的點位應選在與照準目標中心連線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線上距照準目標1.5-2.0倍目標高度的固定位置處;當利用建筑物內豎向通道觀測時,可將通道底部中心點作為測站點。按縱橫軸線或前方交會布設的測站點,每點應選設1-2個定向點。基線端點的選設應顧及其測距或丈量的要求。3、主體傾斜觀測點位的標志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建筑物頂部和墻體上的觀測點標志,可采用埋入式照準標志型式。有特殊要求時,應專門設計。位15、于地面的測站點和定向點,可根據不同的觀測要求,采用帶有強制對中設備的觀測墩或混凝土標石。對于一次性傾斜觀測項目,觀測點標志可采用標記形式或直接利用符合位置與照準要求的建筑物特征部位;測站點可采用小標石或臨時性標志。4、主體傾斜觀測的精度,可根據給定的傾斜量容許值。當由基礎傾斜間接確定建筑物整體傾斜時,基礎相對沉降的觀測精度應按有關規定確定。5、主體傾斜觀測可根據不同的觀測條件與要求,選用下列方法:從建筑物或構件的外部觀測時,宜選用下列經緯儀觀測法:A、投點法。觀測時,應在底部觀測點位置安置量測設施(如水平讀數尺等)。在每測站安置經緯儀投影時,應按正倒鏡法以所測每對上下觀測點標志間的水平位移分量16、,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傾斜量)和位移方向(傾斜方向)。B、測水平角法。對矩形建筑物,可在每測站直接觀測頂部觀測點與底部觀測點之間的夾角或上層觀測點與下層觀測點之間的夾角,以所測角值與距離值計算整體的或分層的水平位移分量和位移方向。C、前方交會法。所選基線應與觀測點組成最佳構形,交會角宜在60-120之間。水平位移計算,可采用直接由兩周期觀測方向值之差解算坐標變化量的方向差交會法,亦可采用按每周期計算觀測點坐標值,再以坐標差計算水平位移的方法。當利用建筑物或構件的頂部與底部之間一定豎向通視條件進行觀測時,宜選用下列鉛垂觀測方法:A、吊垂球法。應在頂部或需要的高度處觀測點位置上,直接或支出17、一點懸掛適當重量的垂球,在垂球下的底部固定讀數設備(如毫米格網讀數板),直接讀取或量出上部觀測點相對底部觀測點的水平位移量和位移方向。B、激光鉛直儀觀測法。應在頂部適當位置安置接收靶,在其垂線下的地面或地板上安置激光鉛直儀或激光經緯儀,按一定周期觀測,在接收靶上直接讀取或量出頂部的水平位移量和位移方向。作業中儀器應嚴格置平、對中。C、激光位移計自動測記法。位移計宜安置在建筑物底層或地下室地板上,接收裝置可設在頂層或需要觀測的樓層,激光通道可利用樓梯間梯井,測試室宜選在靠近頂部的樓層內。當位移計發射激光時,從測試室的光線示波器上可直接獲取位移圖及有關參數,并自動記錄成果。D、正錘線法。錘線宜選用18、直徑0.6-1.2mm的不銹鋼絲,上端可錨固在通道頂部或需要高度處所設的支點上。穩定重錘的油箱中應裝有粘性小、不冰凍的液體。觀測時,由底部觀測墩上安置的量測設備(如坐標儀、光學垂線儀、電感式垂線儀),按一定周期測出各測點的水平位移量。當按相對沉降間接確定建筑物整體傾斜時,可選用下列方法:A、傾斜儀測記法。采用的傾斜儀(如水管式傾斜儀、水平擺傾斜儀、氣泡傾斜儀或電子傾斜儀)應具有連續讀數、自動記錄和數字傳輸的功能。監測建筑物上部層面傾斜時,儀器可安置在建筑物頂層或需要觀測的樓層的樓板上;監測基礎傾斜時,儀器可安置在基礎面上,以所測樓層或基礎面的水平角變化值反映和分析建筑物傾斜的變化程度。B、測定19、基礎沉降差法。可按有關規定,在基礎上選設觀測點,采用水準測量方法,以所測各周期的基礎沉降差換算求得建筑物整體傾斜度及傾斜方向。當建筑物立面上觀測點數量較多或傾斜變形比較明顯時,也可采用近景攝影測量方法。6、主體傾斜觀測的周期,可視傾斜速度每1-3個月觀測一次。如遇基礎附近因大量堆載或卸載、場地降雨長期積水等而導致傾斜速度加快時,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施工期間的觀測周期,可根據要求參照有關的規定確定。傾斜觀測應避開強日照和風荷載影響大的時間段。7、傾斜觀測工作結束后,應提交下列成果:傾斜觀測點位布置圖。觀測成果表、成果圖。主體傾斜曲線圖。觀測成果分析資料。八、測量復核措施及資料的整理1、細部放樣采20、用不同人員、不同儀器或鋼尺進行,條件不允許的可獨立施測兩次。2、外業記錄采用統一格式,裝訂成冊,回到內業及時整理并填寫有關表格,并由不同人員將原始記錄及有關表格進行復核,對于特殊測量要有技術總結和相關說明。3、施工測量記錄按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J01-51-2003)要求編制、編號,根據資料內容和數量多少組成一冊或若干冊裝訂。施工測量技術資料主要包括:(1)業主提供的番禺區規劃委員會紅線樁坐標及水準點通知單。(2)交接樁記錄表。(3)工程定位圖(總平面、建筑場地原始地形圖)。(4)設計變更文件及圖紙。(5)現場平面控制網與水準點成果表及驗收單。(6)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J01-5121、-2003)中施工測量記錄。(7)必要的測量原始記錄。(8)沉降、變形觀測資料。九、施工測量工作的組織與管理1、主要儀器的配備情況測量儀器配備一覽表序號測量器具名稱型號規格單位數量備注1電子經緯儀DJD2臺1工程開工即組織進場2自動安平水準儀DZS3-1臺13激光垂準儀ZJ3臺14鋼卷尺50M把17.5M把25.0M把45水準標尺5M根12、施工測量管理人員組成姓名崗位名稱資格馮沛新技術負責人總工程師方銘廣專業質檢員持證馮杰云測量技術員持證杜英乾測量技術員持證十、儀器保養和使用制度1、儀器實行專人負責制,建立測量儀器管理臺賬,由專人保管、填寫。2、所有測量儀器必須每年校準檢定一次,在儀器上粘貼22、校準狀態標識,具備合格的計量檢定證書,并由項目部測量負責人每半月一次進行自檢。3、儀器必須置于專業儀器柜內,儀器柜必須干燥、無塵土。4、儀器使用完畢后,必須進行擦拭,并填寫使用情況表格。5、儀器在運輸過程中,必須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動的車上。6、儀器現場使用時,測量員不得離開儀器。7、水準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準尺不得做工具使用。十一、測量管理制度1、所有測量人員必須持證上崗。2、上崗前必須學習并掌握城市測量規范、工程測量規范、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程及公司技術部制定的計量器具管理實施細則。3、到現場放樣前,必須先熟悉圖紙,對圖紙技術交底中的有關尺寸進行計算、復核,制定具體的方案后方可進場。4、所有測量人員必須熟悉控制點的位置,并隨時巡視控制點的保存情況,如有破壞應及時匯報。5、測量人員應了解工程進度情況,經常同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進行業務交流。6、愛護儀器,經常進行擦拭,檢查時儀器保持清潔、靈敏,并定期維修保證完好狀態。7、有關作業資料要及時收集整理。8、定期開展業務學習,努力提高測量人員素質。9、必須全心全意為施工單位服務,必須將所測的點或線向施工單位交待清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