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人:正***
編號:890726
2024-01-23
9頁
36.04KB
1、=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于你的風景終會出現=煙道防腐配套方案及施工、底材處理標準 St3:用機動工具鋼絲刷、砂輪等徹底鏟除腐銹及松氧化皮,經清除灰塵后,表面呈金屬光澤. Sa2。5:徹底噴射磨料,完全除去鐵銹及氧化皮,清除灰塵后鋼面呈近白金屬光澤,僅有少量斑痕(5%面積以下)。 Sa3:徹底噴射磨料,完全除去鐵銹及氧化皮,不留任何斑痕,鋼面呈均勻銀白色金屬光澤。常用配套方案介紹底漆:富鋅環(huán)氧防銹底漆(雙組、漆:固:稀=10:1:4)一道,滾涂中間漆:環(huán)氧云鐵防腐中間漆(雙組、漆:固:稀=10:1:4)一道,滾涂防腐漆:乙烯基玻璃鱗片防腐膠泥漆(雙組、漆:固=5:1)二道,刮涂 耐熱面漆:2、黑色環(huán)氧有機硅耐熱面漆(雙組、漆:固:稀=4:1:2)一道,滾涂底材處理要求: Sa2.5級。該配套方案的優(yōu)點:防腐性能好,耐熱性好,防腐時效長。該配套方案的常用場所:能適用大部分煙道及防腐要求較高的場所。該配套方案的缺點:底材必須經過噴砂處理;該配套方案的整體涂裝成本較高.該配套方案的使用年限:為10年以上。常見的漆膜弊病及其防治辦法流掛現象: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時,由于其抗流掛性差或施涂不當,漆膜過厚等原因而使?jié)衿崮は蛳乱苿?,形成各種形狀下邊緣厚的不均勻涂層.原因:1、溶劑揮發(fā)緩慢。2、涂得過厚。3、噴涂距離過近,噴涂角度不當。4、涂料粘度過低。5、氣溫過低。6、幾乎不換氣,周圍空氣中溶劑蒸3、汽含量高。7、涂料中含有比重大的顏料(如硫酸鋇),在漆基中分散不良的色漆。8、在舊漆膜上(特別是在有光的漆膜上)涂布新漆時也易產生流痕。預防措施:1、溶劑選配適當2、對常規(guī)涂料一次涂布的厚度控制在2025m為宜。為要獲得較厚的涂層,對于熱固性涂料可采用“濕碰濕”工藝,或選用高固體分涂料。3、提高噴涂操作的熟練程度,控制噴涂距離為噴涂大工件2530cm,噴涂小件1520cm,并與物面平行移動。4、嚴格控制涂料的施工粘度,如硝基漆的噴涂粘度為1826秒,烘漆2030秒。5、適當換氣,氣溫保持在10以上.6、添加阻垂劑來防止流痕缺陷,有較好的效果。7、在舊涂層上涂新漆前先打磨一下。起皺現象:漆膜呈現4、多少有規(guī)律的小波幅波紋形式的皺紋,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原因:1、大量使用稠油制得的涂料易發(fā)生起皺現象。2、涂料中催干劑使用上比例失調,鈷催干劑過多.3、驟然高溫加熱烘烤干燥,自干漆烘烤溫度太高.4、漆膜過厚,超出常規(guī)。5、浸漆后施工物體,常常發(fā)生“肥厚的邊緣”也易產生起皺.6、易揮發(fā)的有機溶劑比揮發(fā)較慢的有機溶劑涂層更易起皺。預防措施:1、制造含有桐油的漆時,適當地控制桐油的使用量.2、調整催干劑的比例,補加其余催干劑。3、涂料的組分中增加樹脂的含量。4、嚴格控制涂層厚薄。5、烘干型漆放2030分鐘進烘箱,或補加鋅催干劑,也可采用加防止起皺劑.桔皮現象:漆膜呈現桔皮狀外觀的表面病態(tài)。原因:5、1、溶劑揮發(fā)過快。2、涂料本身的流平性差,涂料的粘度大。3、噴涂的壓力不足,霧化不良。4、噴涂距離不適當,如太遠,噴槍運行速度快。5、噴漆室內風速太大。6、氣溫太高,或過早進入烘烤箱烘干。7、被涂物的溫度高。8、噴涂厚度不足.9、被涂面不平滑,影響涂料的流平或對涂料的吸收。10、硝化纖維素漆中水分含量有關系.預防措施:1、選用適當的溶劑,或添加部分揮發(fā)較慢的高沸點有機溶劑。2、通過試驗選用較低的施工粘度。3、噴涂用壓縮空氣壓力為帶罐吸上型噴槍3.5公斤/cm2,重力壓送型噴槍3。55公斤/cm2,以達到良好的霧化。4、噴涂距離選擇適當,減小噴漆室內風速.5、被涂物噴涂后進入高溫烘干爐之前,應設6、有晾干室。6、被涂物的溫度應冷卻到50以下,涂料溫度和噴漆室內氣溫應維持在20左右。7、噴涂一道厚度應在2026m之內。8、被涂面應充分地濕打磨,使其平整光滑。9、添加適當的流平劑.易產生上述現象的涂料:硝基漆、醇酸漆、氨基漆、丙烯酸漆、粉末涂料。失光現象:漆膜的光澤因氣候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而降低的現象。原因:1、涂料中溶劑質量不良,低沸點溶劑多,揮發(fā)太快。2、稀料及催干劑過多,導致漆膜表面干燥太快,而引起失光.3、不同類型油漆互混等。4、施工粘度太大。5、濕度太大,大于80%,揮發(fā)性漆吸收水分發(fā)白,而失光。6、施工底層不平整光滑.7、環(huán)境影響。防止措施:1、加部分清漆以提高光澤。2、用同類型油7、漆調制.3、掌握和摸索一整套施工粘度。發(fā)白現象:有光涂料干燥過程中,漆膜上有時呈現乳白色的現象。有時在干燥后會恢復到本來面貌.原因:1、空氣濕度太大,在80%以上,超過溶劑中含水的比例,或在干燥過程中由于溶劑揮發(fā)涂膜表面溫度下降,使表面局部空氣溫度降至“露點以下,此時空氣中的水分凝結滲入涂層中產生乳化,表面變成半透明白色膜,待水最后蒸發(fā),空隙就被空氣取代成為一層有孔無光的涂層,因此降低了漆膜的裝飾性和機械性能。2、所有的有機溶劑沸點低,而且揮發(fā)速度快。3、被涂物表面溫度太低。4、被涂物或稀釋用的溶劑中含水。5、在施工時由于凈化壓縮空氣用的油水分離器失效,水分進入漆中造成變白。6、溶劑和稀釋劑的8、配比不恰當,當部分溶劑迅速揮發(fā),剩余溶劑對樹脂溶解能力不足,造成樹脂在涂層中析出變白。預防措施1、選用高沸點揮發(fā)速度慢的有機溶劑,如丁醇、醋酸丁酯、乳酸乙酯及乳酸丁酯、二丙酮醇、醋酸戊酯、環(huán)已酮等。2、在涂漆前,先將被涂物加熱,使其溫度比環(huán)境溫度高出10,或在噴涂后立即將物件送進溫熱的烘箱中干燥。3、涂裝場地的環(huán)境溫度最好在1525,相對濕度不應大于70。4、使用的有機溶劑和壓縮空氣應檢查是否純凈應無水分。5、合理地選用有機溶劑和稀釋劑,防止涂層中樹脂析出。6、加防潮劑。容易產生發(fā)白的涂料:硝基漆、過氯乙烯漆、磷化底漆及其他揮發(fā)型干燥涂料。針孔現象:一種在漆膜中存在著類似于針刺成的細孔的病態(tài).9、產生原因:1、清漆的精制不良.2、溶劑的選擇和混合比例不適當。3、顏料的分散不良。4、添加助劑的選擇和混合比例中適當。5、涂料表面的張力過高。6、涂料的流動性不良,展平性差。7、涂料的釋放氣泡性差。8、貯藏溫度過低,使漆基的互溶性和溶解性變差,粘度上升或向局部析出,易引起顆粒及針孔。涂裝方面1、被涂物面上殘留有水、油或其他不純物,清除得不仔細。2、溶劑揮發(fā)速度快,且其添加量較其他溶劑多.3、涂料的粘度高,且溶解性差。4、長時間激烈攪拌,在涂料中混入空氣,生成無數氣泡.5、噴涂時,空氣壓力過高,破壞了濕漆膜中的溶劑平衡。6、濕漆膜升溫速度過快,晾干不充分。7、被涂物是熱的.8、濕漆膜或干漆膜過厚10、.9、施工不妥,膩子層不光滑。涂裝環(huán)境方面1、空氣流通快且溫度高,濕漆膜干燥得過早(指表干)。2、溫度高,噴涂設備油水分離失靈,空氣未過濾.預防措施:防止在干燥漆膜面產生針孔的有效方法是消除上述原因。在實際生產中,嚴格控制施工粘度,降低粘度和采用揮發(fā)較慢的溶劑稀釋涂料較好。易產生針孔的涂料有:雙組份聚氨酯、環(huán)氧漆、氨基改性丙烯酸樹脂涂料、醇酸漆、不飽和聚酯瀝青漆、含顏料少的色漆(如黑色漆)。滲色現象:來自下層(底材或漆膜)的有色物質,進入并透過上層漆膜的擴散過程,因而使漆膜呈現不希望的有的著色或變色。原因:1、底涂層的有機顏料或瀝青樹脂被面漆的溶劑所溶解,使顏色滲入面漆涂層中.2、底材(如木材11、)含有有色物質。3、面漆涂層中含有溶解力強的有機溶劑和底涂層未完全干透就涂面漆。預防措施1、涂防止?jié)B色的封底涂料后,再涂面漆。2、在中間涂層或在面漆涂層中添加片狀顏料(如鋁粉、云鐵等)。3、采用揮發(fā)速度快的,對底層漆膜溶解能力小的溶劑。4、可用相近的淺色底漆.5、底漆干透后,再噴涂底漆。起泡現象:涂料在施涂過程中形成的空氣或溶劑蒸汽等氣體或兩者兼有的泡,這種泡在漆膜干燥過程中可能消失,也可能永久存在。原因:1、被涂面有油、汗、指紋、鹽堿、打磨灰等親水物質殘存。2、被清洗面使用除銹劑未清洗干凈。3、不干性油滲入濕木材表面,涂漆后不但起泡,甚至會揭起。4、墻壁潮濕,急于涂漆施工,涂漆后水分向外擴散12、,頂起漆膜,嚴重時可撕起.5、木質制品潮濕,涂上漆后,水分遇熱蒸發(fā)沖起漆膜,漆膜越厚起泡越嚴重。6、干漆膜在高溫下長期存放。7、底層未干,如膩子層未干透,就勉強又刮下一遍膩子。8、皺紋漆涂層太厚,溶劑大部分沒有揮發(fā),入烘房溫度太高,升溫太急。9、物件除銹不干凈,經高溫烘烤.10、空氣壓縮機及管道帶有水分。11、鑄鋁件和有邊縫的鋁件除油污不透底。預防措施:根據產生的原因,采用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收縮(發(fā)笑)現象:涂料涂布后收縮不能均勻附著,濕或干漆膜不平整,局部露出被涂面,有的象在油紙上與墨筆字書寫那樣呈不附著現象。原因:1、在舊涂層過于光滑.2、被涂層表面有蠟質、煤油、硅油、機油等。3、溶劑揮13、發(fā)與烘烤溫度不相適應,烘干漆所用溶劑沸點太低,揮發(fā)太慢或溶解性差。4、被涂層表面有水。5、涂料與被涂物的溫差大.6、壓縮空氣中混入水和油.7、被涂物表面有汗或作業(yè)中用的擦布及手套已被污染.8、涂料中使用助劑比例不當。9、溶劑選擇不當。10、涂料流動性不良,展平性差。預防措施:根據上述原因采用相應的措施.發(fā)花現象:在含有混合顏料的漆膜中,由于顏料分離產生與整體色不一致的斑點和條紋模樣,使色相雜亂。原因:1、涂料中顏料分散不良.2、涂料中加有比重相差很大的顏料,又未使用助劑。3、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油調配,或用兩種漆調配攪拌不均勻。4、稀釋劑溶解力不足。5、涂裝時附近有能與顏料起作用的氨、14、二氧化硫的發(fā)生源。6、涂刷時,涂深色漆后,未將漆刷清洗干凈又涂淺色漆。預防措施:根據以上情況,采用相應措施。(十一)發(fā)汗現象:無光的油性漆和磁漆在打磨后再次出現光彩的現象。硝基漆在60以上烘烤時,增塑劑呈汗珠狀析出的現象。原因:1、在打磨前漆膜沒完全干透(或溶劑未完全揮發(fā)掉)。2、硝基漆采用了蓖麻油、樟腦等非溶劑型增塑劑。3、漆膜中或硝基漆表面加漆時,含有蠟、礦物油或潤滑油脂時,可能逐漸滲出漆膜表面。4、樹脂含量少的亞麻仁油或清油,漆膜容易發(fā)汗,一般潮濕、黑暗.尤其通風不良的場所易發(fā)汗。預防措施:1、涂層干透后再打磨。2、選用溶劑型增塑劑。3、使用涂料時,從選擇涂料特點來考慮,濕潤性好的清油適15、應在戶外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4、涂漆前,將舊漆膜上的蠟質、油污等用汽油仔細揩抹干凈,再施工。(十二)咬底現象:在干漆膜上施涂其同種或不同種涂料時,在涂層施涂或干燥期間使其下的干膜發(fā)生軟化、隆起或從底材上脫離的現象(通常的外觀如起皺)。原因:1、涂層未干透就涂下一道漆.2、面漆溶劑能溶脹底漆。3、涂得過厚。預防措施:1、底涂層應干透,再涂面漆,或溶劑揮發(fā)后即涂面漆。2、正確選擇涂料品種,特別注意底面漆的配套。3、從施工而言,第一道涂薄,第二道涂厚。七、熱點問題分析返銹現象:鋼結構底材在涂裝涂層后在短時間內出現底材生銹的情況。原因: 1、底材沒有處理達到要求 2、涂料選擇錯誤3、涂裝配套方案錯誤。 4、涂裝環(huán)境不符合要求,空氣濕度太大,空氣中的腐蝕物質濃度太高。5、涂料本身的防銹性能不夠.預防措施:根據以上情況,采用相應措施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