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2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91870
2024-01-25
23頁
127.75KB
1、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陽高縣人民政府二二二年一月目 錄前 言1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形勢2(一)地質災害現狀2(二)“十三五”防治成效2(三)“十四五”防治形勢4二、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6(一)指導思想6(二)規劃原則6(三)規劃目標7三、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和防治分區8(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8(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9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12(一)調查評價12(二)監測預警12(三)綜合治理13(四)應急防治13(五)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14五、投資估算和實施安排16(一)投資估算16(二)實施安排17六、規劃實施保障措施19(一)組織管理保障19(二)行政法規保障192、(三)資金投入保障19(四)技術合作保障20(五)宣傳教育保障20七、附 則21前 言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及陽高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等國家現行的法規、政策以及相關技術資料,并結合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部署,編制了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本規劃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3、采空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不穩定斜坡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本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本規劃適用范圍為陽高縣所轄行政區域。本規劃是陽高縣“十四五”期間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本依據,用來指導、規范全縣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和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等各方面的工作。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形勢(一)地質災害現狀陽高縣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數量多、威脅大的特點。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種。截至2020年12月,全縣共確認地質災害隱患點76處,其中崩塌30處,滑坡2處,泥石流44處。按行政區劃分:羅文皂鎮14處,龍泉鎮13處,長城鄉4處,王官4、屯鎮15處,獅子屯鄉5處,古城鎮3處,友宰鎮3處,東小村鎮1處,下深井鄉1處,鰲石鄉17處;按險情等級劃分:大型4處,中型5處,小型67處;按規模等級劃分:巨型6處,大型6處,中型50處,小型14處。7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總計受威脅人數約1928人,威脅財產約22983.15萬元。(二)“十三五”防治成效“十三五”期間,陽高縣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貫徹依法依規防災,加大資金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在防災減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1、調查評價取得較大進展“十三五”期間,開展了陽高縣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開展工作區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5、及地質災害隱患詳細調查、測繪與勘查工作,完成1:5萬地質災害測量(正測)800平方公里,1:5萬地質災害測量(簡測)828平方公里,1:1萬地質災害測量(草測)40平方公里。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征,并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為陽高縣政府減災防災提供基礎地質依據;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工作,并進行工作總結,數據并入數據庫。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全面開展了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2、監測預警得到有效落實健全并完善了縣、鄉(鎮)、村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全縣共組織群測群防員43人。發放了地質災害防災工6、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和防災預案表“兩卡一表”800余份。根據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關于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有關要求,陽高縣自然資源局與縣氣象局建立了預警預報合作制度,完善了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機制,加強信息溝通,適時開展地質災害預測會商,利用全縣氣象信息發布平臺網絡及時發布氣象風險預警預報,有效預防和減輕災害造成損失。3、綜合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2016年,將龍泉鎮義合村(7戶)和顏家溝村(1戶)兩村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嚴重的8戶村民列入了2016年大同市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計劃,2016年當年完成搬遷工作。2016年底將龍泉鎮義合村6戶、顏家溝5戶、長城鄉堡子灣村7戶、大白登鎮上富家寨7、村1戶、獅子屯鄉下吾其村1戶共計20戶列入2017年度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計劃,2017年當年完成搬遷工作。“十三五”期間共計完成28戶62人的農村地質災害搬遷工作,減少財產損失90.6萬元。搬遷資金:省級負責50%,市級和縣級分別負責20%,個人負責10%。4、應急防治能力逐步加強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一是明確組織指揮機構和搶險救災隊伍,設立了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二是逐點落實預防措施,落實政府主體和相關單位部門責任,簽訂責任書,明確具體負責人。5、積極進行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十三五”期間,編制了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經專家評審后由縣級政府發布實施。每年舉辦面8、向縣、鄉、村三級地質災害監管人員、相關單位地質災害防治(監測)責任人、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及部分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培訓,同時,以不同形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工作。每年在“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和“625全國土地日”定期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汛期開展防治知識巡回展示宣傳,采用設立宣傳站、散發資料等多種方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增強了全社會災害風險防范意識,提升了防治人員能力素質。(三)“十四五”防治形勢“十四五”時期,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防治工作任務依然繁重,主要面臨三方面的挑戰。1、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陽高縣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廣,數量多。在人類歷史時期,9、崩塌、滑坡在人類活動強烈的時期相對集中;在一年之內,崩塌、滑坡在69月份雨季相對集中。致災因素主要為兩種,一為日益加劇的人類工程活動影響,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公路鐵路建設、礦山開采、農村建房切坡等人類工程活動又誘發和加劇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二為氣候因素的影響,據氣象、地震部門預測,21世紀前期,氣候變化和地震均趨于活躍期,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區暴雨頻發、地震活動增多等可能加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地質災害在“十四五”期間仍將呈高發、頻發態勢。2、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挑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十三五”期間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薄弱環節10、。一是監測預警體系相對滯后,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的精度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要求。二是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能力都有待提升。三是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需要進一步普及,“只重救災,不重防災”和依賴政府統包統攬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防災減災意識有待提高。四是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不足,投入機制不完善。目前基本仍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資金投入渠道單一,地質災害治理資金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機制有待建立。3、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到要“提升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報告兩次提到地11、災防治工作,足以說明黨中央高度重視地災防治工作。“十四五”期間,我縣將大力拓展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城鎮化進程和精準脫貧工程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繼續完善運輸通道,推進普通干線公路升級改造及重要縣鄉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設,將使地質災害風險大大增強,本來脆弱的地質環境面臨新的考驗,只有加強科技應用、信息共享、群測群防,才能應對新形勢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21二、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12、新發展格局,以“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減輕地質災害風險為主線,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目的,聚焦“隱患在哪里”“結構是什么”“什么時候發生”等關鍵問題,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信息化,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隱患識別、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基層防災能力建設,不斷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服務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安全保障。(二)規劃原則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對人民生命安全極端負責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最大限度減少人員13、傷亡。2、政府主導、明晰責任堅持政府主導,突出屬地政府的防災主體責任。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地質災害、管業務必須管地質災害、管生產必須管地質災害,誰主管誰負責的責任機制。3、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根據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全面規劃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和科學技術支撐工作,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將防治重點部署在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直接或潛在威脅的區域。根據輕重緩急,分步實施,穩妥推進的原則,優先部署調查評價和監測預警工作,有針對性地繼續開展工程治理、應急防治能力建設和科學技術支撐工作。4、依靠科技,注重成效加強高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14、率、能力和水平。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過程中,適時檢查評估防治工作成效,總結經驗教訓,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工作部署,實施動態管理,爭取防災減災效益的最大化。(三)規劃目標規劃期內,完成陽高縣地質災害“三查”任務;定期組織開展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工作;開展全縣范圍內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加強監測預警;加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力度,建成系統完善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五大體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三、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和防治分區(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15、的分布情況、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特征,將陽高縣地質災害易發區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共分為三個大區,六個亞區。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按地質災害(隱患)分布、類型、成因等又進一步分為三個亞區。(1)西北部采涼山區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高易發亞區(A1)包括王官屯鎮都司口村龍泉鎮義合村張小村以西采涼山區和張小村長城鄉一帶,面積226.1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4.2。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變質巖低中山區和洪積傾斜平原區,現有泥石流隱患20處,崩塌2處,滑坡2處。隱患點密度為10.6處100平方公里。受威脅人數713人,威脅財產5836萬元。(2)北部云門山區泥石流地質災害高易發亞16、區(A2)包括龍泉鎮小龍王廟村虎頭山羅文皂鎮十九墩一線北部山區,面積128.1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7.8。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變質巖低中山區和洪積傾斜平原區。該區現有泥石流隱患點21處,隱患點密度為17.0處100平方公里。受威脅人數1145人,威脅財產14480萬元。(3)南部六棱山區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高易發亞區(A3)包括鰲石鄉、友宰鎮南部六棱山區,面積141.9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9。該區地貌類型為碳酸鹽巖低中山區及洪積傾斜平原區。該區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20處,其中,泥石流隱患3處、崩塌17處。隱患點密度為14.1處100平方公里。受威脅人數26人,威脅財產2126萬17、元。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包括中部大泉山至圪東山、馬蹄山一帶,東部西梁山至黑龍洞山一帶,面積389.5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4.5。該區地貌為黃土丘陵區,目前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7處,災害類型均屬崩塌,目前均處于不穩定狀態。隱患密度為1.8處100平方公里。受威脅人數30人,威脅財產454.15萬元。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按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類型、密度等又進一步分為兩個亞區:(1)陽高縣城東部和南部平原地區地質災害低易發亞區(C1)包括龍泉鎮、羅文皂鎮南部,獅子屯鄉和大白登鎮北部,王官屯鎮東部平原地區。面積約472.1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0.1。該區大面積為黑水河、黃18、水河和白登河兩岸沖積平原區,地形平坦、開闊,工程地質條件較好,現狀條件下各類地質災害不發育,預測今后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2)中南部古城、東小村、友宰一帶地質災害低易發亞區(C2)包括古城鎮、東小村鎮、友宰鎮、鰲石鄉一帶平川區,面積約230.1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4.5。該區為山前洪積傾斜平原地貌,地形平坦開闊。南部為桑干河谷地和兩側沖積、傾斜平原。區內目前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4處,災害類型均屬崩塌,目前均處于不穩定狀態。隱患密度為1.7處100平方公里。受威脅人數14人,威脅財產87萬元。(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根據陽高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地質災害類型、發育程度、地質災害發展預測及人19、類工程活動特點,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結合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共分為三個大區、七個亞區。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I)該區進一步可以分為三個亞區:(1)西部采涼山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I1)分布于西北部長城鄉和西部王官屯鎮山區,包括S202神豐公路沿黃水河山區段,總面積116.19平方公里,占重點防治區總面積的30.2%。該區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23處,其中2處為崩塌隱患,1處為滑坡,20處為泥石流隱患。受威脅人數713人,可能直接經濟損失5806萬元。(2)北部云門山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I2)分布于龍泉20、鎮、羅文皂鎮北部山區,總面積129.72平方公里,占重點防治區總面積的33.7%。該區共發育泥石流隱患點21處。受威脅人數1145人,可能直接經濟損失14480萬元。(3)南部六棱山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I3)分布于友宰鎮、鰲石鄉南部山區,面積138.93平方公里,占重點防治區總面積的36.1%。該區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20處,其中崩塌隱患17處、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3處。受威脅人數26人,可能直接經濟損失2126萬元。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該區進一步可以分為兩個亞區:(1)西部采涼山區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1)分布于西北部長城鄉和王官屯鎮西部山區,總面積109.47平方公里,占次重21、點防治區總面積的21.9%。區內目前發育1處滑坡,受威脅人數0人,威脅財產30萬元。(2)中部大泉山至圪東山、馬蹄山、東部西梁山至黑龍洞山一帶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2)分布于中、東部王官屯鎮、大白登鎮、獅子屯鄉、下深井鄉、古城鎮和東小村鎮一帶,面積390.95平方公里,占次重點防治區總面積的78.1%。區內目前發育7處崩塌,受威脅人數30人,威脅財產454.15萬元。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該區進一步可以分為兩個亞區:(1)中北部平原區地質災害一般防治亞區(1)分布于龍泉鎮、王官屯鎮、羅文皂鎮、大白登鎮及獅子屯鄉平原區域。面積467.68平方公里,占一般防治區總面積的66.5%。該區現狀無22、地質災害及隱患發育。(2)中南部古城、東小村、友宰和鰲石一帶地質災害一般防治亞區(2)分布于陽高縣中、南部古城鎮、東小村鎮、友宰鎮、鰲石鄉及桑干河兩岸,面積235.08平方公里,占一般防治區總面積的33.5%。該區現狀有4處崩塌隱患,受威脅人數14人,威脅財產87萬元。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質災害防治任務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和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五個方面。結合陽高縣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合理配置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突出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和應急避險。(一)調查評價1、開展全縣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檢查、汛后復查23、“三查”工作。2、開展陽高縣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3、通過調查核實獲取最新數據,更新地質災害信息庫。4、加強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從源頭上控制、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做到早發現、早防治、不引發新的地質災害。(二)監測預警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完善縣、鄉(鎮)、村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做到縣、鄉(鎮)、行政村均有具體責任人,每個隱患點有專人監測。群測群防人員配齊、補齊卷尺、鋼釘、油漆、簡易手持GPS、手持監測數據發射器、手提擴音器、報警銅鑼、手電筒、雨衣、雨靴、記錄本和滑坡無線裂縫伸縮儀等基本裝備。依托地質災害風險調查、“三查”成果,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集成全縣地質災害群測24、群防隱患點的防災預案表、防災工作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及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的縣、鄉、村三級監測體系和監測責任人姓名、工作單位、聯系電話等信息,形成群測群防信息管理、交流和發布的信息化平臺,實現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的網上瀏覽和動態更新。2、地質災害專群結合監測預警和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在群測群防監測的基礎上,通過配備普適型監測設備實現地表變形與降雨等關鍵指標的自動化監測與預警工作,選擇風險等級較高、尚沒有實施搬遷和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部署成本低、實用性強的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儀器10處。選擇成災機理典型、穩定性差、風險等級高且難以實施工程治理、避險移民搬遷的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以位移、應力、地25、下水、降雨等因素為主的立體綜合監測,布設專業監測儀器4處,進行實時自動化監測,對監測數據實時分析,研究地質體變形發展趨勢,最大限度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實時發出預警預報信息,為避險決策提供技術支撐。3、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體系建設繼續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初步建立縣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模型,充分利用互聯網以及廣播、電視、電話、手機短信、手機微信、宣傳車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及時向縣、鄉(鎮)、村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成效。(三)綜合治理選擇威脅人口多、財產大,特別是地質災害隱患點適合開展工程治理的,繼續加大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力度。規劃期內完成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工程。(四26、)應急防治完善地質災害應急機構和專家隊伍的建設,縣政府成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隊伍,負責對隱患點的核查、巡查、監測等技術工作進行指導,對災害體成因、發展趨勢、威脅范圍等做技術分析并向主管部門提出應急處置,采取有效措施。地質災害易發區鄉(鎮)、行政村要組織建立專職或兼職應急搶險救災隊伍,做好地質災害應急的各項準備工作,災害發生時隨時搶險。地質災害應急機構在汛期要完善應急值守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信息報送制度,特別要注意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和啟動應急響應,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損失。為了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水平,加大縣自然資源部門地質災27、害應急調查裝備建設,應急裝備建設應配備專業通訊電話、野外調查記錄儀、激光測距儀等專業設備。按照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規劃期內縣政府要組織進行12次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訓練和實戰演練。(五)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1、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經專家評審后由縣級政府發布實施。2、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水平以汛期為重點,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和“6.25全國土地日”為基礎,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新聞媒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宣傳活動,通過廣播、電視、短信、微信、微博、報紙、宣傳欄、宣傳冊28、掛圖、光碟和發放明白卡等方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做到家喻戶曉。每年深入全縣所有行政村及社區居委會播放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片。縣每年舉辦1次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培訓會,參加人員為縣、鄉、村三級地質災害監管人員、防治責任人、監測人及礦山企業,并以不同形式向群眾開展防災、避災宣傳工作,加強對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強化各相關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提高群測群防人員日常巡查記錄、災害識別、緊急情況上報和組織避險撤離等業務水平。3、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工作繼續完善地質災害數據庫的建設,加強地質災害信息共享與服務,實現氣象、水利、自然等相關部門的業務協作和互聯互通,快速搭建29、應急通信平臺,提升對突發性地質災害信息的快速報送調度指揮能力,有效提升應急處置和服務社會能力。4、加強地質災害技術裝備保障能力建設充分利用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的裝備實力和技術力量,加強長量程三維激光掃描儀、智能無人機、車載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業務平臺的配置,增加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數據采集與處理分析技術裝備,加強地質災害野外專業技術用車保障,提升我縣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能力。五、投資估算和實施安排(一)投資估算1、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估算參照國家和山西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工程取費標準及相關行業標準,按2020年靜態物價水平估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規劃期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估算投資總30、額為1590.5萬元。其中,調查評價工作經費255萬元;監測預警工作經費530.5萬元;綜合治理工作經費710萬元;應急防治工作經費25萬元;防治能力建設工作經費70萬元。表5-1 地質災害防治費用估算表項目名稱分項(萬元)合計(萬元)備注一、調查評價255每年于汛前、汛中、汛后進行地質災害“三查”工作25縣財政投入陽高縣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230省財政投入二、監測預警530.5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人員專項補助20縣財政投入群測群防簡易監測設備購置10.5縣財政投入專群結合監測預警100省財政投入專業監測預警400省財政投入三、綜合治理710龍泉鎮磚樓村西溝泥石流及乳頭山村北溝泥石流工程治理731、10省財政投入四、應急防治25地質災害應急設備購置5縣財政投入地質災害應急勞務費10縣財政投入地質災害巡查及避險培訓10縣財政投入五、防治能力建設70編制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費用30縣財政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15縣財政投入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服務費25縣財政投入合 計1590.52、資金籌措調查評價中的地質災害“三查”工作申請縣財政投入;陽高縣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由省財政投入。監測預警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人員專項補助,群測群防簡易監測設備購置申請縣財政投入;專群結合監測預警、專業監測預警布設申請省財政投入。綜合治理的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所需資金來源為省財政投入。應急防32、治中,地質災害應急設備購置,地質災害應急勞務費,地質災害巡查及避險培訓申請縣財政投入。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中,編制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費用,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服務費申請縣財政投入。因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由責任單位承擔。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責成建設項目業主投資。(二)實施安排“十四五”期間,陽高縣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實施安排如下:1、2021年(1)開展全縣地質災害年度“三查”工作;(2)開展陽高縣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3)實施10處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普適型監測儀器安裝,2處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業監測儀器安裝。(4)地質33、災害防治宣傳、培訓。2、2022年(1)開展全縣地質災害年度“三查”工作;(2)實施2處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業監測儀器安裝;(3)龍泉鎮磚樓村西溝泥石流及乳頭山村北溝泥石流工程治理。(4)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3、2023年(1)龍泉鎮磚樓村西溝泥石流及乳頭山村北溝泥石流工程治理。(2)開展全縣地質災害年度“三查”工作。(3)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4、2024年(1)開展全縣地質災害年度“三查”工作。(2)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3)地質災害避險培訓。5、2025年(1)開展全縣地質災害年度“三查”工作。(2)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3)地質災害避險培訓。六、規劃實施保障措施(一)組34、織管理保障加強組織領導,抓實縣、鄉政府責任。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堅持縣、鄉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地位,加強組織管理工作,確立地質災害防治在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地位。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應急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密切配合,各負其責,切實抓好監測、巡查、預警等各個環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二)行政法規保障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關35、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實施意見的有關規定,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巡查監測、值班、災情速報等制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督;嚴格執行地質災害評估制度;保證群測群防體系有效運行。同時在縣、鄉政府組織下,做好縣、鄉(鎮)、村層層落實,責任到人,切實把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落到實處。(三)資金投入保障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的治理經費,在劃分事權和財權基礎上,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資。因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經費,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負責籌資。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應在規劃實施時具體處置。礦山生產引發的地質災害由礦山單36、位出資治理,已閉坑礦山或采礦責任人滅失礦山引發的地質災害則由各級人民政府及社會各渠道籌資。危及鐵路、公路、水利、通訊、礦山和企業等安全的地質災害點的治理經費,由其主管部門或受危及的單位負責。基礎性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由省、市、縣(區)各級人民政府按本規劃列入財政預算,由政府安排資金。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可通過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出讓價款、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等多渠道籌集,也可本著“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各界投資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籌措資金的同時,應健全并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和保障機制,專款專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審查和管理。(四)技術合作保障搭建不同層37、次的地質災害防治研究合作交流平臺,加強與地質災害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一線地質災害防治機構的合作,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切實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問題,提升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五)宣傳教育保障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定期開展地質災害基本知識與防治常識宣傳培訓,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地質災害減災、防災和抗災能力。組織各鄉(鎮)、村、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監測人和監督人員定期接受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培訓,定期舉行防災實地演練,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及應急自救能力。在全縣廣泛舉行減災科技“宣傳日”和“宣傳周”活動,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宣傳冊和發放明白卡等方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干部群眾的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水平,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七、附 則本規劃經陽高縣人民政府批準后頒布實施。本規劃自批準頒布之日起生效,具法定約束效力。本規劃由陽高縣人民政府負責解釋。本規劃原則上每五年修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