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方案(2021-2025年)(2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92057
2024-01-26
20頁
686.51KB
1、 濟南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5 年)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022 年 11 月 前 言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關于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講話和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最大限度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依據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212025 年)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山東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2、5 年)等要求,結合濟南市實際,編制濟南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5 年)(以下簡稱規劃)。本規劃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規劃基準年為 2020 年,規劃期為 2021-2025 年。規劃范圍為濟南市全域,面積 10244.45km2。一、主要地質災害與防治工作現狀(一)主要地質災害現狀 濟南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交接帶,南倚泰山隆起,北臨齊河廣饒大斷裂,大地構造上處于新華夏第二隆起帶的魯西隆起與新華夏第二沉降帶的魯西北凹陷的銜接地帶,總體上是一個以古生3、代地層為主體的北傾單斜構造。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濟南市地質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為主,泥石流和地裂縫次之。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 236 處,其中崩塌 164 處,滑坡 36 處,地面塌陷 19 處(采空塌陷 7 處、巖溶塌陷 12 處),泥石流 16 處,地裂縫 1處;按規模分,大型 5 處、中型 30 處、小型 201 處。(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崩塌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南部中低山丘陵地區,多發生于降雨過程中或雨后,多為墜石或土體坍塌,危害程度較大。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長清區、市南部山區、萊蕪區、章丘區和鋼城區等中低山丘陵地區,多4、為中、小型,近年極端天氣頻發,集中性強降雨可能誘發滑坡、泥石流,威脅當地村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地面塌陷隱患點分為采空塌陷、巖溶塌陷,采空塌陷隱患點主要分布在歷城區唐冶街道、王舍人街道,高新區孫村街道以及章丘區植物園等地區;巖溶塌陷隱患點主要分布在平陰長清萊蕪鋼城區山前平原、山間谷地等隱伏灰巖分布地區,萊蕪區的巖溶塌陷尤為嚴重。地裂縫位于平陰縣安城鎮東鳳凰村東南,威脅對象為農田及田間作業人員,隨著時間延長,有逐漸加劇趨勢。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黃河以北的商河和濟陽,隨著地下水開采量的不斷增加及深層地熱水的持續開發,地面沉降速率和范圍呈擴大趨勢。(三)上一輪規劃實施成效 上一輪規劃發布實施以來,濟南市委5、市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1.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 對濟南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先后印發濟南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濟南市地質災害防治年度方案,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制度體系。2.地質災害防治機構和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在市政府的領導下,明確職責分工,構建自然資源、應急、住建、氣象、水務、交通、旅游等多部門防災聯動機制,通過聯合發文、檢查、督導等方式,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3.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不斷深入 先后開展 1:5 萬地質災害調查、排查、核查、非煤采空區調查、地面沉降調查等工作,建立了全市地質災害數據庫并進行了6、更新,為指導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4.監測預警預報與群測群防體系不斷完善 充分利用全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和災害管理 信息系統,及時將預警信息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短信、微信、高音喇叭通知到戶,讓受威脅群眾及時避險。群測群防網絡進一步健全完善,及時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5.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截至 2020 年底,中央、省級、地方累計投入財政資金約 30471.75 萬元,開展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115 處,其中工程治理 104 處,搬遷避讓 11 處,解除威脅群眾 2736 人。6.科普宣傳力度不斷加大 對地質7、災害防治管理人員、監測責任人、監測員進行多期培訓。借助“安全生產月”、“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周和“防災減災日”,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微信等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地質災害宣傳,發放宣傳手冊,普及災害預防、臨災避險知識,提高了廣大群眾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7.技術支撐協作不斷增進 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建立地質災害應急治理機構備選庫,借助駐濟專業地勘隊伍的技術力量和專業設備,指導開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防災減災等工作。(四)“十四五”防治形勢 1.經濟社會發展對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8、程的重要機遇期。全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 確指出:不斷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顯著增強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明顯提升自然災害防御水平。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群死群傷事件,加快現代化建設,實現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2.地質災害發生呈現新規律 因切坡建房、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等人類工程活動誘發因素明顯增加,地質災害高發區域呈現隨機性更大、隱蔽性更高、破壞性更強的特點。3.監測預警精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專業監測尚處于起步階段,地質災害隱患點“人防+技防”比例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還需進一步提高。4.基層人員專業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基層一線人員9、專業技術人員配備不足。另外,群測群防隊伍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群測群防員素質參差不齊,基層人員專業能力、責任感需進一步提高。5.防災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 部分區縣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視,日常監管中麻痹大意的思想依然存在,科普宣傳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部分基層干部群眾缺乏必要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防災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措施有必要進一步加大。6.科學技術應用的支撐作用尚需加強 需進一步加大地質災害隱患識別探測、影響因素與成因 機制分析、破壞模式和災害風險研判等方面研究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和防治工程理論方法,進一步加大航天遙感等現代技術在預警監測和隱患識別中的應10、用。7.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繁重,區縣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市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 236 處,點多面廣,防治工作任務艱巨。各區縣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不足,資金籌措渠道單一。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防治目標(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救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強化綜合減災、統籌抵御各種地質災害,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從實際出發,堅持預防為主,按計劃和分步驟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11、產損失為宗旨,以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依靠科學和創新,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救援技術支撐,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處理好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促進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我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服務,為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 供保障。(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原則 堅持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最高價值準則,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心前移,建立完善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充分發揮專業監測機構的指導作用,緊緊依靠廣大干部群眾全面做12、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堅持“屬地管理,分級分類負責”的原則 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明確地方政府的防災主體責任,實現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堅持分類負責,誰引發、誰治理,對人為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明確防災責任單位,切實落實防范治理責任。3.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堅持根據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面規劃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治理、應急能力建設和科學技術支撐工作,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將防治重點部署在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直接或潛在威脅的區域。根據輕重緩急,分步實施,穩妥推進。總體上優先部署調查評價和監測預警工作,有針對性地逐步開展工程13、治理、搬遷避讓、應急能力建設和科學技術支撐工作。4.堅持“風險雙控,科學減災”的原則 以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工作為基礎,開展地質災害隱患 和風險區雙管控,以防為主,強化源頭控制,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與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的銜接,著力提高監測預警科技水平,實現地質災害防治規范化、科學化水平。5.堅持“依靠科技,注重成效”的原則 加強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率、能力和水平。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過程中,適時檢查評估工作成效,總結經驗教訓,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實施動態管理,爭取防災減災效益的最大化。6.堅持“社會參與,全民防災”的原則 充分發揮政府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科14、研機構、高等院校和行業協會等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廣泛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推動全民防災。(三)防治目標 1.完成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2.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時效性和準確性。3.增加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數量,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點“人防+技防”比例。4.推進基層地質災害排查、巡查等防治能力建設,強化基層地質災害防范意識。5.加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力度,對存在重大威脅并急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點進行有效治理或搬遷避讓。6.進一步完善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防御體系,加強應急 救援技術支撐建設。7.加強科普宣傳,提升廣大干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防災避險應急能力。三、地質災15、害易發區劃分(一)易發區劃分原則 1.多種致災因子綜合評價原則。依據地質災害類型、成因、分布規律、發展趨勢和孕災地質條件,以及地形地貌、降水和人類工程活動等觸發條件,進行易發區劃分。2.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按照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類型、成因和分布規律,考慮隱患點密度、地形地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對易發區進行修正。(二)易發區劃分 濟南市劃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各區簡述如下: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分為 7 個區,面積約 189.50km2,占全市面積的 1.85%,分布有 7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約占總數量的 2.97%。主要分布在萊蕪區的鳳城街道辦事處16、孟家莊村及張家洼街道曹東村一帶,萊蕪區牛泉鎮東西泉河及侯家溝一帶,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清泥溝水源地附近,鋼城區辛莊街道百咀紅村一帶等地區。地質災害類型以巖溶塌陷、采空塌陷為主,滑坡次之。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分為 19 個區,面積約 2813.89km2,占全市面積的 27.47%,分布有 213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約占總數量的 90.25%。主要分布在市區南部白馬山-洪山和王舍人-孫村一帶,東部章丘區的文祖、圣井、埠村、官莊街道及垛莊鎮一帶,市南部山區的仲宮、西營、柳埠街道一帶,長清區的張夏街道、馬山鎮、萬德街道、孝里街道及平陰縣安城鎮-洪范池鎮一帶,萊蕪區馬莊鐵礦采空區及雪17、野街道-茶業口鎮北部,鋼城區顏莊街道的南部山區等地區。地質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為主,巖溶塌陷、地裂縫次之。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分為 8 個區,面積約 3388.06km2,約占全市面積的 33.07%,分布有 13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約占總數量的 5.51%。主要分布在商河縣許商街道-玉皇廟鎮一帶,濟陽區城區周邊,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南部,長清區崮云湖街道-馬山鎮一帶,平陰縣玫瑰鎮一帶,章丘區白云湖街道以南區域,萊蕪區南部、北部山區和鋼城區東部、西南部山區等地區。地質災害類型在濟陽區和商河縣以地面沉降為主,而其他區域則以崩塌、地面塌陷為主,滑坡、泥石流次之。418、.地質災害非易發區 該區為除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以外的區域,面積約 3853.00km2,約占全市面積的 37.61%,分布有 3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約占總數量的 1.27%,地質災害發育的條件 弱。四、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根據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1.重點防治區(I)重點防治區分為 15 個亞區,面積約 567.13km2,占全市總面積的 5.54%,共分布有地質災害隱患點 92 處,約占總數量的 38.98%。重點防治區分布在長清區雙泉鎮-張夏街道-萬德街道一帶,平陰縣孝直鎮東南部,市南19、部山區仲宮街道-柳埠街道-西營街道一帶,章丘區文祖街道及萊蕪區雪野街道-茶業口鎮北部,萊蕪區和鋼城區巖溶塌陷區等地區。地質災害類型主要以崩塌、巖溶塌陷和采空塌陷為主,滑坡和泥石流次之。地質災害規模以中型為主,大型、小型次之。地質災害防治重點:開展 1:5 萬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評價,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 1:1 萬專項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系統,提升“人防+技防”預警能力。針對部分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搬遷避讓工作。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人員培訓工作,完善群測群防監測網絡。2.次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分為 19 個亞20、區,總面積約 2664.00km2,占 全市總面積的 26.00%,共分布有地質災害隱患點 123 處,約占總數量的 52.12%。次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在濟陽區周邊,商河縣縣城及許商街道至玉皇廟鎮一帶,濟北煤田開采區,濟南市區以及王舍人街道-孫村-埠村-官莊街道一帶,章丘區龍山街道-刁鎮,長清區張夏街道-萬德街道一帶以及平陰縣玫瑰鎮,萊蕪區東北和鋼城區東南等地區。地質災害主要類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和巖溶塌陷為主,地面沉降次之,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大型、中型次之。地質災害防治重點:開展 1:5 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評價。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21、害隱患點建設自動化遠程監測設施。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選取部分穩定性差、威脅人口眾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搬遷避讓或者綜合治理。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和群專結合的監測預報體系。3.一般防治區()除重點防治區和次重點防治區之外的區域為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主要分布在濟陽區和商河縣大部分地區,章丘區北部,歷城區南部,長清區、平陰縣、萊蕪區和鋼城區的平原區或山間平原地區,總面積約 7013.32km2,占全市總面積的 68.46%,共分布有地質災害隱患點 21 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 8.90%。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以及潛在采空塌陷為主,泥石流次之,規模均屬小型。地質災害防治重點:開展 1:522、 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評價。完善地質災害群 測群防體系、群專結合的監測預報體系、氣象預警系統和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實施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五、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一)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 定期開展地質災害的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及時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變化、發展趨勢和危害等情況。開展1:5 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評價工作。對風險大、穩定性差、威脅人口多的地質災害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調查工作,基本查明地質災害點的發育特征、形成機理、穩定性、危害、發展趨勢。(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教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23、局、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1.加強地質災害技防比例,按輕重緩急,安裝自動化監測設備,采取“人防+技防”的措施,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運用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持續開展地面沉降監測,加強國道省道、水利設施等工程地面沉降監測,深入研究地面沉降成因機理。維護地面沉降監測系統,建設地面沉降監測數據庫。(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 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3.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系統,加強暴雨、大雨等災害性天氣監24、測預報預警,強化會商分析研判,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最大程度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氣象局、市應急局)(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 按照“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對已查明風險高、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綜合治理;對已查明地質災害風險高、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人口聚集區和新發現的穩定性較差、風險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群眾,實施搬遷避讓。(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四)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工程 1.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程 2021-2025、22 年,完成全市 1:5 萬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和評價工作。2.地質災害監測工程 2021 年,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布設監測設備,擴大地質災害專業技術監測覆蓋面。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多渠道籌措資金,采取工程治理手段,通過削坡、加固、卸載、防護等措施,開展歷下區龍洞街道西蔣峪村北側崩塌,歷下區龍洞風景區(藏龍澗區域)崩塌,天橋區藥山街道藥山公園東側崩塌,長清區五峰山街道五峰山崩塌,長清區萬德街道卞莊北山體崩塌,長清區張夏街道上龍華村北崩塌,章丘區垛莊鎮山圣圈村崩塌,章丘區垛莊鎮北明村崩塌,章丘區埠村街道沙灣村崩塌,章丘區曹范街道中樓村崩塌,章丘區曹范街道寨山后村崩塌,章丘區垛莊鎮26、岳滋村南崩塌,章丘區垛莊鎮官營村東崩塌,章丘區垛莊鎮黃沙埠村南崩塌,章丘區垛莊鎮南垛莊村東、西崩塌,章丘區官莊街道馮張宅村崩塌,高新區舜華路街道小漢峪中路南段山體滑坡,萊蕪區高莊街道邵家莊崩塌,萊蕪區雪野街道北欒宮村崩塌,萊蕪區大王莊鎮岔峪村北泥石流,鋼城區汶源街道龍鞏峪崩塌,鋼城區辛莊街道百咀紅滑坡,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鵲山崩塌,市南部山區錦繡川辦事處涼水泉崩塌,市南部山區仲宮街道西許村崩塌,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簸箕掌村東泥石流,市南部山區仲宮街道稻池村南盤山公路西側山體崩塌、滑坡,市南部山區仲宮街道稻池村南峪溝崩塌,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水簾峽風景區滑坡,平陰縣洪范池鎮長尾崖村東南崩塌等 3027、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工作。(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五)應急救援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值守與信息報送,完善值班值守工作制度,提高信息報送時效性、準確性。(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完善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建設,推進地質災害防御技術裝備保障能力建設,提升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技術支撐能力。(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市應急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六)科技創新 充分利用地質災害防治科研機構、相關專業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力量,加強地質災害形成機理、早期識別、成災模式、監測預警、生態治理等研究,28、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科技化水平。(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科技局)(七)群測群防與科普宣傳 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廣播、電視、報刊、移動互聯網等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培訓活動,提升群測群防人員和受威脅人民群眾防災避險能力。(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六、保障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各單位要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要積極推進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29、治理等工作,對已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通過工程治理、搬遷避讓等工作,逐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應急體系建設,一旦出現地質災 害災情和險情,及時開展應急處置。各單位要各負其責,協同聯動,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落實防治主體責任,加強部門聯動協作 各區縣人民政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主體,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落實好各項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和防范措施,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安排專項資金,保障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理、工程治理及搬遷避讓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形30、成的地質災害隱患,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督促相關責任單位(人)落實防治責任。市直有關部門要依照工作職責和相關規定負責本系統、本單位因工程建設等引發的地質災害的調查、排查、監測預警、治理工作。(具體工作職責,詳見附表 6)(二)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各區縣應在排查的基礎上,完成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明確、細化防治責任和措施;進行培訓,提高基層監測人員的辨災、避災和應急處置能力;做好專業監測和預警工作,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執行領導干部帶崗值班和關鍵崗位 24 小時值班制度,提高信息報送的時效性、準確性,及時啟動應急救援技術響應。(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牽頭,31、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應急局配合)(三)提升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水平 適時組織地質災害應急演練,使群眾熟悉預警信號、避險路線、避險場所,提高應急處置快速反應能力。加強地質災害發生趨勢研判,必要時及時調集應急隊伍、救援物資,組織群眾撤離,做好應急處置。(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牽頭,市應急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配合)(四)推進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和災害治理工作 大力推進對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項目工作進度,竣工后及時按有關要求、程序驗收和銷號;未完成的項目,要進一步加強調度協調,解決好難點、堵點問題,爭取在汛前完成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工作;對未治理、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采取監測、工程治理或搬遷32、避讓等措施,避免或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風險。(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牽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配合)(五)加強會商,實現汛期防災減災信息互通 密切關注氣象變化,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會商和聯動工作,優化數據支撐和預警模型。進一步完善“人防+技防”預警體系,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會商和預警信息發布工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氣象局、市應急局牽頭)(六)強化宣傳培訓工作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基層管理人員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員培訓。通過視頻圖冊、現場講解、集中培訓等多種形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增強受威脅人民群眾的識災、避災、防災意識和能力,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和 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較少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各區縣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牽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