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兗州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方案(2021-2025年)(2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92068
2024-01-26
20頁
380.06KB
1、濟寧市兗州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濟寧市兗州區人民政府二二三年三月目 錄總 則1一、現狀與形勢2(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2(二)礦產資源現狀2(三)三輪礦產資源規劃實施成效3(四)面臨形勢4二、指導原則與目標5(一)指導思想5(二)基本原則6(三)2025年規劃目標7三、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8(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8(二)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8(三)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9四、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10(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10(二)開發利用強度調控11(三)開發利用規模結構11(四)規范砂石資源有序開發13五、礦業綠色發展13(一)全面實施綠色勘查13(二2、)綠色礦山14(三)礦區生態保護修復14七、規劃實施管理15(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規劃體系建設15(二)健全規劃實施機制15(三)實施規劃評估與調整16附 表附表1 濟寧市兗州區能源資源基地表附表2 濟寧市兗州區國家規劃礦區表附表3 濟寧市兗州區礦產資源重點開采區表附表4 濟寧市兗州區重點礦種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規劃表附 圖附圖1濟寧市兗州區礦產資源分布圖附圖2濟寧市兗州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現狀圖附圖3濟寧市兗州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總體布局圖附圖4 濟寧市兗州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圖總 則“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政策、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兗州區發3、展歷史上跨越崛起最為關鍵的時期,為持續發揮礦產資源在兗州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十四五”期間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綠色礦業發展和礦產資源管理大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55號)、濟寧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和兗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有關法律法規及文件,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 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43號)、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魯自然資字2024、047號)和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要點(自然資辦發202019號) 等相關文件要求,編制濟寧市兗州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對省、市規劃進一步的細化、落實,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指導性文件,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活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重要依據,是依法開展礦產資源管理的基礎。規劃適用于兗州區所轄行政區域。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一、現狀與形勢(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2020年全區生產總值526億元,年均增長5.6%;人均年增長4.9%;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6.5%;一5、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7.3億元,年均增長0.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00億元、年均增長6.3%。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981元,年均增長7.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712元,年均增長6.7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58元,年均增長8.4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三次產業占比由2015年的853.638.4調整到5.649.944.5,服務業占比提高了6.1個百分點。(二)礦產資源現狀1.礦產資源概況至2020年底,累計發現礦種6種,其中能源礦產1種(煤),金屬礦產1種(鐵礦),非金屬礦產3種(石灰巖、磚瓦用粘土、建筑用砂),水氣礦產1種(礦泉水)。共發6、現礦床10個,礦(化)點29處。其中,煤是兗州區優勢礦產。至2020年底,兗州區保有煤炭資源量(不含跨境礦區)為9.43億噸;鐵礦資源量為16.81億噸。建筑用砂(地砂)資源量6000萬立方米。2.地質調查現狀至2020年底,125萬、120萬濟寧市幅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覆蓋全區境域。120萬濟寧市幅重力測量、重砂測量、化探測量覆蓋全區境域。15萬采煤塌陷區環境地質調查覆蓋全區境域。3.礦產資源勘查現狀在兗州區的礦產資源中,煤、鐵等礦產勘探程度高,達到詳查-勘探工作程度,其它礦產勘查程度低。至2020年底,轄區內共有探礦權3個,其中鐵礦2個,煤礦1個。4.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17、)開發利用現狀2020年,全區正在開發利用礦產為煤,轄區內共有礦山4個,其中大型礦山2個,中型礦山1個,小型礦山1個。礦山企業從業人員8715人,實現年銷售礦石量736.7萬噸,礦產品銷售收入35.92億元,利潤9.94億元。2020年全區礦業產值為37.42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11%。(2)采礦權設置現狀至2020年底,全區共有采礦權4個,全部為煤。(三)三輪礦產資源規劃實施成效1.采煤塌陷地治理初現成效針對我區采煤塌陷較嚴重的現狀,開展了15萬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并編寫了兗州區采煤塌陷地治理規劃,為兗州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據。截止到2020年兗州區采煤塌陷地面積7174公8、頃,已治理面積2781.11公頃,治理比例82.69%。歷史遺留采煤塌陷地1311.18公頃,已治理面積1011.31公頃,治理比例83.79%。3.綠色礦業發展成效顯著高度重視綠色礦山建設,開展“掛牌督戰”行動,夯實層級責任,確保責任和目標“雙落實”。全面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進度,全區4家煤礦礦山全部納入綠色礦山名錄。4.存在問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劃定的重點開采區在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部分為城市建設區,新增建設用地壓煤嚴重,城市建設發展與礦產資源壓覆存在矛盾,城市可持續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制約。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須統籌處理好地下開采和地上建設的關系。(四)面臨形勢兗州區處在新舊動能轉換9、戰略調整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賴以需要的重要礦產資源十分緊缺,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提出重大考驗。深化礦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依然繁重,行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礦業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矛盾與問題、破解和出路,都需要準確把握“十四五”發展面臨的重大趨勢。1.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兗州區總體煤、鐵礦及建筑用砂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種供需矛盾仍然相對突出。“十四五”期間,全區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將大量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對鐵礦和砂石資源需求進一步擴大,要繼續加大找礦力度,保障經濟發展需求。2.現代地質工作支撐作用需10、轉型升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迅猛發展,非常規能源等戰略性礦產的需求強烈,為推動地質工作勘查明確了重點;新型城鎮化綠色、低碳、循環、安全、集約、智慧發展,城市地質和地下空間調查,為推動地質工作轉型升級提供了發展方向。要突破傳統地質工作框架,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進一步深化地質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支撐社會經濟發展。3.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礦業綠色發展進一步推進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兗州區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采煤塌陷地治理,以執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為中心,遵循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強化生態建設,城鎮功能開發與區域協調,拓展城鎮發展空間,突出采煤塌陷11、地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提高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綠色、健康發展。二、指導原則與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創新質量及供給側改革,實現資源優化綠色發展。統籌部署全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調控礦產資源開發總量,優化礦業結構與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協調發展,為社會的經濟發展12、提供可靠的資源保障。(二)基本原則(1)加強勘查、保障資源加大礦產勘查開發力度,以建筑用砂為重點,加強垂向空間建筑用砂開采可行性研究,合理開發利用煤炭開采區上方的建筑用砂資源。(2)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貫穿礦業全過程和全領域,實現礦業提質增效,強化礦山企業主體責任,促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3)依靠科技、持續發展堅持科技興礦,科技管礦,推進采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鼓勵加強共伴生礦產的勘查、開采和綜合回收利用;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水平和資源利用率,促進礦業的持續發展。(13、三)2025年規劃目標(1)礦產資源調查勘查礦產資源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落實市規劃涉及我區的目標,落實完成濟寧市城市地質調查、濟寧市區地下采空區調查及閉井礦山地下采空區分布情況調查涉及我區的區域。(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2025年,全區礦山總數控制在5個以內,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共伴生礦產資源、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煤炭開采總量控制在800萬噸(專欄一)。(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編制并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做到“邊開采、邊治理”,依法履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義務。加強對濟寧市1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年)濟寧市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規劃(2021-2030年)執行情況的監督管理,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任務。2025年,完成100%+30%的采煤塌陷地治理目標,即已穩沉塌陷地治理率達到100%,未穩沉塌陷地同步治理率達到30%。(4)2035年展望到2035年,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彰顯有力,礦產資源結構布局穩定成型,礦業開發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礦業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一致。大中型智能礦山建設基本完成,形成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礦產資源管理和礦業權市場監管制度更趨完善。專欄一 2025年主要規劃指標類別指標15、名稱指標單位指標值指標屬性基礎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兗州境內)%100預期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煤萬噸800預期性礦山數量(采礦權總數)個5預期性三、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落實省、市規劃,根據兗州區開采實際,將煤炭確定為重點開采礦種。重點開采礦種,優先投放采礦權,提高準入條件和保障能力,同時鼓勵礦山企業提升生產規模,規模化開采,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強資源循環利用。(二)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圍繞濟寧市“一心兩廊三帶”空間發展格局,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空間戰略與要素配置有效銜接、發展戰略與空間基底有機統16、一,塑造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主體功能明顯的區域發展空間。強化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保障礦產資源安全與有效供給,立足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特色產業和生態環境等多方綜合條件,結合推動全市科學發展、完善區域發展格局、拓展發展空間等相關戰略要求,結合成礦地質條件、資源分布特點統籌全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區域布局。落實市規劃-任城-兗州-鄒城煤炭開發區。包括兗州煤田、濟寧煤田,涉及的主要行政區有兗州市、曲阜市西部、鄒城市西部、任城區、汶上縣南部及魚臺縣北部。該區保有煤炭資源儲量約62.2億噸,占整個濟寧市保有煤炭資源儲量產開發程度較高,基礎設施配套性好,以煤電、煤化工、煤建材、城市供熱等礦產17、品加工業已初具規模。“十四五”期間,實施“精煤”戰略,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和分質分級利用,推進省級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建設,做大做強山東煤炭交易中心,建設區域性煤炭交易集散地。(三)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1、能源資源基地落實省規劃,建設1個能源資源基地,為山東魯西煤炭能源資源基地。2.國家規劃礦區落實省規劃,建設1個國家規劃礦區,為山東巨野煤炭國家規劃礦區。3.重點開采區落實省規劃劃定的重點開采區1個(專欄二)。專欄二 礦產資源重點開采區序號編號名稱所在行政區面積(平方千米)主要礦種備注1CZ001山東濟寧煤田重點開采區兗州區585.06(僅兗州區范圍內)煤礦省規劃重點開采區作為礦產資源開發重點監管區域,18、引導和支持各類生產要素集聚,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做好礦產資源整合,推動資源的規模化開發和集約利用,加強資源科學開采,推廣先進適用選冶技術,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提升廢石、尾礦綜合利用水平,推進資源規模開發和產業集聚發展。四、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1.城市地質調查落實濟寧市城市地質調查涉及兗州區內范圍的工作,查清城市地質結構、地下空間狀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拓展城市發展空間。2.提升地質資料信息化社會化服務以實現政府宏觀決策和社會共同需要提供信息服務為目標,將已有地學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并將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成果地質資料信息化,建成具有多元服務功能的魯南實物地質資料19、中心庫和地質資料檔案館,提高原有資料的利用率,建成功能完備、設施先進、國際領先的集機械化、信息化、數字化于一體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平臺,加速地質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信息的社會化服務。(二)開發利用強度調控按照“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清潔利用”的要求,實行開采總量管理,落實省、市規劃分解開采指標,對兗州區主要開采礦種設定總量調控指標(專欄一)。1.開采總量到2025年,全區煤炭礦開采總量在800萬噸左右。2.礦山數量2020年底,兗州區礦山總數為4個,到2025年,全區采礦權總數控制在5個以內。(三)開發利用規模結構1.開采規模結構調整加強現有礦山的改擴建,鼓勵實施規模化、集約化礦山發展戰略。新20、建礦山規模要達到省、市規劃確定的礦山開采最低規模標準,嚴把礦山準入關,嚴禁大礦小開、一礦多開,促進礦山企業規模化、集約化開采。2.礦業結構優化煤炭:穩定煤炭主業,保持適度產能規模,科學優化產能布局,實施“精煤”戰略,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和分質分級利用,原煤入洗率不低于80%。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關鍵技術為中心,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鼓勵企業面向自身需求和發展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針對兗州區現狀,調整單一的以原礦為主的礦產品結構,提高深加工礦產品比重,開發附加值高和環保型的系列礦產品。推進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廢料燒制磚瓦等新型墻體材料。3.嚴格礦業權準入管理為優化礦業結構,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21、對新建礦山除應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外,還必須具備下列準入條件:(1)規模條件。申請開發的礦種、礦區、礦山建設規模應符合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可供開采的礦產儲量相適應,礦山建設須符合規模生產、集約利用的原則。(2)開發利用設計條件。要有符合國家規定的礦山開發利用設計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采方法、選礦工藝及采、選設備必須科學、先進、合理、安全。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指標能達到規定的要求。(3)生態環境條件。要嚴格執行相關生態保護制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及地質災害防治等措施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并與礦山建設同步實施,對水環境背景及土壤環境背景進行監測。(4)綠色22、礦山建設條件。嚴格執行山東省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基建礦山要同步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同時加強對納入綠色礦山名錄庫的礦山的監督管理。(四)規范砂石資源有序開發深入貫徹落實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砂石資源開發提高砂石資源市場供給能力的通知(魯自然資字20204號)和關于規范砂石采礦權出讓提高砂石資源供給能力的指導意見(魯自然資字2021170號)要求,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普通建筑用砂石資源的需求,切實提高砂石資源市場供給能力。同時,加強砂石資源管理,對“經批準的工程建設、土地綜合整治、廢棄礦區生態修復等項目利用砂石資源,要嚴格按照批準的設計或方案組織實施,嚴禁超批準范圍開采。項目實施過程中產出的23、自用之外剩余砂石資源以及廢棄尾礦庫、廢棄礦山固體廢棄物等,按照處置方案,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統一處置。”砂石資源屬國家所有,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委托區屬國有公司組建砂石資源運營平臺,制定可操作性方案,強化落實,確保砂石運輸、存儲及市場供應等有序運轉;優先保障涉及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程、民生工程、公益設施等建設需要。五、礦業綠色發展(一)全面實施綠色勘查嚴格執行綠色勘查規范,發揮綠色勘查示范項目引領作用,全面實施綠色勘查。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勘查活動的全過程,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勘查活動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二)綠色礦山新建礦山按照標準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生產礦山24、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壓實綠色礦山建設責任主體,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對于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全面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三)礦區生態保護修復1.新建礦山嚴格礦山生態保護準入條件,礦山必須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強化源頭管理,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礦山制定從生產到閉坑礦區生態保護修復的全面規劃,形成“采前有規劃,過程能控制,采后可修復”。嚴格落實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實行邊開采邊治理,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和占損土地進行治理恢復。2.生產礦山落實生產礦山生態修復保護主體責任,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治理基金使用,強化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督促礦山企業25、依據開發利用方案,科學編制并嚴格實施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堅持“邊開采、邊保護、邊治理”,推進礦產資源生產活動與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協調發展。3.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對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工作,由政府負責,建立靈活的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機制,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構建“政府主導、政府扶持、社會參與”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模式。(四)采煤塌陷地治理強化監管職能,全方位依法監督礦山企業履行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高效、透明的采煤塌陷地治理督促監管制度,形成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相互配合的監管體系。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督導推進機制,保障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進度。到202526、年,完成100%+30%的采煤塌陷地治理目標,即已穩沉塌陷地治理率達到100%,未穩沉塌陷地同步治理率達到30%。七、規劃實施管理(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規劃體系建設規劃由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審批,濟寧市兗州區人民政府發布實施。要加強組織領導,及時組織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推進規劃的實施。各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做好政策銜接,推進目標任務落地落實。強化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切實發揮好礦產資源規劃的管控作用。(二)健全規劃實施機制1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社會監督規劃經批準后,應當公告,并廣泛宣傳,加強規劃的宣傳貫徹,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及時發布各類信息,加強規劃實施宣傳,27、提高社會各界對規劃的認識度,增強礦產資源保護意識,為規劃實施和管理奠定基礎。全面推進社會公眾參與,逐步建立規劃公眾參與制度、規劃公示制度、規劃管理公開制度和社會公眾監督制度。2規范礦產資源管理行為開展礦產資源儲量登記和監督管理,做好礦山占用資源儲量動態監測、建設用地壓覆礦產資源調查、礦產資源儲量登記數據庫建設等工作,嚴格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準入管理。(三)實施規劃評估與調整規劃評估是保障規劃有效實施的必要環節。有關部門要加強規劃落實執行情況的監督,定期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全面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完善規劃實施工作安排,為礦產資源管理決策和規劃調整、修訂提供基礎信息和依據。本規劃一經批準,由濟寧市兗州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規劃實施期間,如遇到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其它重要原因,致使原規劃內容已不適應新的形勢時,區政府可以對規劃相關內容進行調整,經批準后具體組織實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