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縣農機站供應公司棚戶區改造項目基坑支護監測施工方案(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893853
2024-01-31
15頁
365.54KB
1、柳江縣農機站供應公司棚戶區改造項目基坑支護基坑監測方案 編 制: 審 核: 審 定: 目 錄一、工程概況2二、變形監測的依據、目的和內容2三、監測點布設方案3四、監測方法和精度要求4五、監測頻率和監測周期6六、監測報警及異常情況下的監測措施7七、巡視檢查8八、監測數據整理及信息反饋9九、監測人員的配備10十、監測儀器設備及檢定要求10十一、質量保障措施11十二、附圖14十三、監測預算15一、工程概況柳江縣農機站供應公司棚戶區改造項目基坑支護工程位于柳州市柳江縣柳堡路61號,原柳江縣農機供應中心,場地西側為多層建筑,其余三側較為空曠,基坑支護深度5.70m。本基坑西北面采用樁基支護,其它采用錨噴2、支護。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為級,基坑側壁重要系數y=1.0,設計基坑支護安全使用期限為12個月。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及設計文件,為確保基坑安全和保護基坑周邊環境,為信息化施工和優化設計,應進行變形監測。受委托,我公司擬承擔本工程基坑及周邊環境變形監測工作,編制方案如下:二、變形監測的依據、目的和內容1、 主要依據1GB/T 12897-2006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2GB50026-2007工程測量規范3JGJ8-2007建筑變形測量規范4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5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6N/A本工程設計相關文件2、 目的(1)、為施工開展提3、供及時的反饋信息;(2)、作為設計與施工的重要補充手段;(3)、作為施工開挖方案的修改依據。3、 監測內容根據設計及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結合施工場地環境,監測內容有:1、基坑坡頂水平位移、豎向位移監測;2、周邊建筑豎向位移監測。三、監測點布設方案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2009)監測點布置要求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工程的具體情況,基坑監測點的設置要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又要滿足規范規程和設計要求。1、 基準點的布設變形測量的基準點應設置在變形區域以外、位置穩定、易于長期保存的地方,并應定期復測。復測周期應視基準點所在位置的穩定情況確定。變形監測的豎向4、位移基準點不應少于3個,工作基點可根據需要設置。基準點和工作基點應形成閉合環或形成由符合路線構成的節點網。高程基準點和工作基點的位置應避開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線、倉庫堆棧、水源地、松軟填土、機器震動區以及其他可能使標志易遭腐蝕和破壞的地方。也可選擇在基礎深且穩定的建筑上,便于進行水準測量。平面基準點在基坑周邊布設3個,工作點根據需要設置。基準點、工作基點應便于檢核校驗,便于安置儀器和操作,通視條件好。照準標志應具有明顯的幾何中心或軸線,并應符合圖像反差大、圖案對稱、相位差小和本身不變形等要求。2、 基坑坡頂水平位移及豎向位移監測點的布設監測點的布置應能反映監測對象的實際狀態及其變化趨勢,監測點5、頂部的標志可采用具有強制對中裝置的活動標志或嵌入端部加工成半球狀的鋼筋標志。照準標志應滿足具有明顯幾何中心或軸線,圖像清晰、圖案對稱、不變形。對于埋設后觀測點標志,應采取保護措施,防止受到毀壞。擬均勻布設在基坑周邊,周邊中部、陽角處。監測點間距為1520m,在基坑坡頂打入23根短鋼筋,然后澆注混凝土,在頂部放置帶對中十字絲螺桿。基坑坡頂及支護樁頂部水平位移與沉降監測點位共用組成三維監測點,共布設16個監測點。3、 周邊環境豎向位移監測點的布設根據該項目的實際情況,對基坑周邊既有建筑物、既有管線主要以監測豎向變形為主,共布設5豎向位移監測點,開工前進行專門的描述和拍照等,以便于今后對比分析,并定6、期不定期的進行跟蹤巡視,若出現較大的變化時及時將情況上報給各方。詳見附監測點平面布置圖。四、監測方法和精度要求監測時宜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相同的觀測方法和觀測路線; 2) 使用同一監測儀器和設備; 3) 固定觀測人員; 4) 在基本相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工作; 監測初始值應在相關施工工序之前測定。本次監測值減去前一次的監測值為本次監測值位移值,本次監測值減去初始監測值為累計位移值。1、 水平位移監測(1)監測方法水平位移監測主要使用全站儀及都應有光學對中器覘牌,儀器、覘牌應每期監測前需進行檢查,發現誤差及時校正。可采用視準線法、小角度法、極坐標法等;視準線法適用于基坑直線邊的水平位移監測,場7、地有條件者,可沿基坑某一測量邊向后2倍開挖深度距離外設置測站。場地狹小者,可將測站設在基坑支護結構的轉角上,所測得的位移值是相對基坑轉角處的位移值。小角度法適用于監測點較零亂、不在同一直線上的情況,此法要求儀器架設在變形區外,且測站點與位移點不宜太遠,測站、后視連線方向與測站、測點連線方向夾角不宜小于5,并與基坑邊大致平行。極坐標法是全站儀監測最常見的方法,全站儀架設在基準點上,以穩定方向作為起始零方向,通過測量計算值與原始數據比較,差值即為點位的累積位移值。(2)精度要求水平位移監測點中誤差根據累計值和變化速率確定,如表4.1表4.1 水平位移監測點中誤差累計值D(mm)D25、3025D48、040D60變化速率vD(mm/d)vD22vD44vD6監測點坐標中誤差1.53.06.0注:1 監測點坐標中誤差,是指監測點相對測站點(如工作基點等)的坐標中誤差,為點位中誤差的1/;2 當根據累計值和變化速率選擇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時,水平位移監測精度優先按變化速率報警值的要求確定;3 以中誤差作為衡量精度的標準。2、 豎向位移監測(1)豎向位移監測方法豎向位移監測可采用幾何水準方法。采用假設高程系統,假設其中一個基準點為10.00000m,其他基準點由該基準點聯測而得。從基準點出發,經各監測點(含既有建筑物沉降觀測點)閉合回基準點,形成閉合環或符合水準。豎向位移監測注意事項1) 觀測時儀器9、應避免安置在空壓機、攪拌機、卷揚機等振動影響范圍之內;2) 觀測應在水準尺成像清晰時進行,應避免視線通過玻璃、煙霧和熱源上空;3) 前后視觀測最好使用同一根水準尺,前后視距應盡可能相等,視距一般不應超過50m。4) 應避免望遠鏡直接對著太陽,并避免視線被遮擋。儀器應在其生產廠家規定的溫度范圍內工作。振動源造成的振動消失后,才能啟動測量鍵。當地面振動較大時,應隨時增加重復測量次數。監測成果計算采用應采用系統軟件進行平差得出監測值2邊坡頂部、和鄰近建筑的豎向位移監測精度應根據其報警值按表4.2確定。表4.2 沉降監測精度要求(mm)累計值S(mm)S2020S4040S60S60變化速率vs(mm10、/d)vs22vs44vs6vs6高差中誤差0.150.30.51.5注:監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是指相應精度與視距的幾何水準測量單程一測站的高差中誤差。五、監測頻率和監測周期1、 監測頻率監測以滿足系統反應監測點的變化過程而又不遺漏其變化時刻的要求。當監測值相對穩定時,可適當降低監測頻率。在無數據異常和事故征兆的情況下,可參照表5-1表5-1 現場儀器監測的監測頻率基坑類別施工進程設計深度(m)510二級開挖深度(m)51次/2d5101次/1d地板澆注后時間(d)71次/2d7141次/3d14281次/5d281次/10d2、 監測周期監測周期根據工程的工期進度安排,監測時間與基坑施工保持同11、步。間隔時間根據工程需要適當調整。觀測工作從基坑開挖開始至地下室結構出000后回填結束。根據現場施工情況, 基坑開挖期為30天,按平均每5天觀測一次計算,預計觀測6次;地下室施工期為120天,按平均每10天觀測一次計算,預計觀測12次。六、監測報警及異常情況下的監測措施1、 監測報警基坑工程監測報警值以監測項目的累積變化量和變化速率兩個值控制。因維護墻施工、基坑開挖引起的坑內外地層位移按下列條件控制:(1) 不得導致基坑的失穩;(2) 不得影響地下結構的尺寸、形狀和地下工程的正常施工;(3) 對周邊已有建筑物引起的變形不得超過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4) 不得影響周邊道路、地下管線等正常使用。坡12、頂位移監測報警值監測項目絕對值/mm相對基坑深度(h)控制值變化速率(mm/d)坡頂水平位移200.30%2坡頂豎向位移180.30%2注:滿足上述條件之一應報警。周邊環境監測報警值監測對象 項目累計值變化速率絕對值/mm傾斜(mm/d)備注1地下水變化10005002臨近建(構)筑物最大沉降101差異沉降0.20%0.1H/1000注:(1)、H:建(構)筑物承重結構高度;(2)、滿足上述條件之一應報警。2、 異常情況下的監測措施當觀測項目的變化速率連續3天超過3mm/天,應及時報告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應急措施。(1)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加強監測,提高監測頻率,并及時向委托方及相關單位報告監13、測結果。1) 監測項目的內力及變形監測累計值達到報警值。2) 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位移值突然明顯增大或基坑出現流土、管涌、隆起、陷落或較嚴重滲漏等。3) 錨桿體系出現斷裂、松弛或拔出的跡象。4) 周邊建筑物的結構部分、周邊地面出現較嚴重的突發裂縫或危害結構的變形裂縫。5) 周邊管線變形突然明顯增長或出現裂縫、泄露等。6) 根據當地工程經驗判斷,出現其他必須進行危險警報的情況。(2)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報警;若情況比較嚴重,應立即停止施工,并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的保護對象采取應急措施。1)當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2)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出現異常情況或基坑出現滲漏、流砂、管涌、隆起或14、陷落等。3)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出現異常情況或基坑出現滲漏、流沙、管涌、隆起或陷落等;七、巡視檢查基坑工程整個施工期內,為了及時發現基坑的重大隱患,建議施工單位組織專人每天進行巡視檢查。基坑工程巡視檢查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如下:(1)支護結構:支護結構成型質量;冠梁、支護結構上及其旁邊的土體、結構有無裂縫出現或較大位移;支護結構后側土體有無沉陷及滑移;基坑有無涌土、流砂、管涌。(2) 施工工況:開挖后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巖土勘察報告有無差異;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及分層厚度是否與設計要求一致,有無超長、超深開挖;場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狀況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設施是否運轉正常;基坑周圍地面堆載情況,有15、無超堆荷載。(3)基坑周邊環境:地下管道有無破損、泄露情況;周邊建(構)筑物有無裂縫出現;周邊道路有無裂縫、沉陷;(4)監測設施:基準點、測點完好狀況;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5)根據本工程和周邊環境實際情況的增加其他巡視檢查內容。巡視檢查的檢查方法:目測為主,輔以錘、釬、量尺、放大鏡等工器具以及攝像、攝影等設備進行。巡視檢查要求自然條件、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監測設施等的檢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委托方及相關單位。現場巡視工作完成后,及時整理巡視檢查記錄,并與儀器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八、監測數據整理及信息反饋1、 基本要求 (1)監測分析16、人員應具有巖土工程與結構工程的綜合知識,具有設計、施工、測量等工程實踐經驗,具有較高的綜合分析能力,做到正確判斷、準確表達,及時提供高質量的綜合分析報告。(2)現場測試人員應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負責,監測分析人員應對監測報告的可靠性負責,監測單位應對整個項目監測質量負責。監測記錄、監測當日報表、階段性報告和監測總結報告提供的數據、圖表應客觀、真實、準確、及時。(3)外業觀測值和記事項目,必須在現場直接記錄于觀測記錄表中。任何原始記錄不得涂改、偽造和轉抄,并有測試、記錄人員簽字。(4)現場的監測資料應符合下列要求:使用正式的監測記錄表格;監測記錄應有相應的工況描述;監測數據應及時整理;對監測數據的17、變化及發展情況應及時分析和評述。觀測數據出現異常,應及時分析原因,必要時進行重測。進行監測項目數據分析時,應結合其他相關項目的監測數據和自然環境、施工工況等情況以及以往數據,考量其發展趨勢,并做出預報。九、監測人員的配備1、 項目成員選用原則(1)項目經理具有豐富的安全監測工程實施、監測及資料整理工作經驗。(2)挑選具有豐富操作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直接在現場負責組織指導和監督監測項目的測點埋設、監測及資料整理等項工作。實施該項目的工作人員將經培訓,考試合格后才能上崗。(3)所有的工作人員均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質量意識,并會密切配合監理人的工作。(4)派遣具有豐富操作經驗的安全監測、巖土、測量專業人員18、。所有觀測專業人員在類似工程中負責過安全監測設備的安裝與調試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2、 人員配置表 職務姓名學歷職稱項目經理喻學文本科注冊巖土工程師、高工總工劉德育本科工程師現場負責陳 欣本科工程師組員黃貴華本科工程師十、監測儀器設備及檢定要求監控量測主要儀器設備儀器名稱數量單位規格型號測量精度拓撲康全站儀1套GTS-332N2 2+2ppm索佳電子水準儀1套SDL300.4mm/km銦鋼尺2把2m符合二等水準測量光學對中覘牌1套建伍對講機3臺TK32075KM臺式計算機2臺華碩筆記本電腦1臺聯想監測儀器、設備和元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滿足觀測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應具有良好的19、穩定性和可靠性。 2、 應經過校準或標定,且校核記錄和標定資料齊全,并應在規定的校準有效期內使用。3、監測過程中應定期進行監測儀器、設備的維護保養、檢測以及監測元件的檢查。4、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與觀測程序要熟悉、正確。在首次觀測前要對所用儀器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校正,必要時經計量單位予以鑒定。連續使用36個月重新對所用儀器、設備進行檢校。十一、質量保障措施1、技術準備(1)在人員進場并且組建了現場管理機構后須進行監測方案的交底,組織監測人員熟悉監測方案,工程設計監測內容及監測的精度要求及注意事項,明確個人的分工職責,檢查各自應有的資料、記錄表格是否齊全;(2)基礎資料調查分析,收集監測工程項目20、的相關資料,包括監測地區的氣溫、施工現場地形、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地下障礙物狀況、周圍建筑物的形狀、臨近地下工程的狀況、地下管線的布設等;(3)編制進度計劃監測工程項目程序要符合工程總進度計劃和施工進度要求,要有與其協調平衡的措施,避免干擾、沖突,確保初期監測和工程施工監測取得準確的初始狀態值和時間與空間上連續的全過程的資料;(4)認真研究監測項目設計布置和技術要求,保證監測工程項目施工嚴格遵循有關規程、規范,達到監測標準和要求。2、設備及物資控制(1)根據本項目中各工程的特殊要求,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了解、熟悉新購儀器、儀表的使用方法。對原有設備進行保養、檢驗和維修;(2)根據監測方案中所提21、供的儀器、儀表、傳感器、輔助材料等的規格和數量,編制各種設備、物資需求量計劃,簽訂設備、物資供應和租賃合同,保證按時供應;(3)確定設備及物資進場時間及使用計劃;(4)保證100測量和監測設備在校準、鑒定的有效期內運行;(5)注意儀器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6)按規定的頻率和方法進行儀器的常規檢測;(7)各監測項目要按人員固定、儀器固定、方法固定、監測時間段固定的原則作業,以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精確性;3、監測數據的采集、整理(1)現場記錄使用統一制定的標準格式,內容應填寫齊全,字跡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轉抄。凡劃改的數字和超限劃去的成果,均應本人簽名并注明原因和重測結果所在的頁數,保留原始資料,22、并按要求進行簽字、計算、復核。(2)需現場計算的檢核數據要當場完成,避免返測而耽誤工期。現場記錄采用電子記錄手簿,觀測各項限差都已經設定,可避免人為計算錯誤。(3)根據不同原理的儀器和不同的采集方法,采取相應的檢查和鑒定手段,包括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定期檢查維護監測系統,加強上崗人員的培訓工作等內容。(4)誤差產生的原因及檢驗方法:誤差產生主要有系統誤差、過失誤差、偶然誤差等,對量測產生的各種誤差采用對比檢驗、統計檢驗等方法進行檢驗。(5)監測結果的分析、處理:對監測數據及時進行處理和反饋,預測圍巖、結構和支護狀態的穩定性,把握施工對臨近建(構)筑物的影響,提出施工參數的調整意見,確保工程的順利23、施工。監測工作應分階段、分工序對量測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4、監測質量控制監測控制,包括工程施工期的數據采集、記錄、數據處理及反饋、儀器維護與標定。這個階段,首先根據規定的讀數頻率,滿足系統性和時間上的連續性要求,以儀器的精度和準確度為標準檢測或判定數據的偏差是否正常。定期進行現場標定,以檢查儀器工作狀況,及時維修和校正。5、監測組織控制(1)作業人員嚴格遵守我公司IS09001管理體系及監測程序文件,實行公司總部、項目部、作業班組逐級管理;(2)做好員工的質量教育和技術培訓工作,增強員工的質量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在實施該項目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我公司的GBT190012000-IS090001:24、2000標準編制的質量體系文件,做好各項工作的質量記錄;(3)重點抓好監測的事前指導、中間檢查、成果驗收三個環節管理;開好實測前技術交底會,要求本工程全體生產及管理人員嚴格履行崗位職責,保質保量保安全完成任務;(4)專業技術總負責及質量管理人員深入生產現場對生產過程實行跟蹤管理和現場檢查監督,對監測中出現的問題和潛在問題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5)樹立規范意識,測量工作要規范化,標準化。根據具體測量項目編寫監測技術要求和實施細則,以此作為現場作業的依據;(6)保證人員設備,給此項目委派技術水平高、測量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主持此項工程,使用高精度的先進測量設備,保證所有監測項目按規定指標完成;(7)25、投入本項目的所有儀器設備必須定期進行精度鑒定,符合要求方可投入使用,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與真實性;(8)制定完整可行的監測管理流程,明確質量責任,保證工序產品質量,從接受任務、現場踏勘到外業施測,以及內業計算、復核、審核層層把關;(9)強化作業現場管理,在關鍵工序、重點工序設置必要的質量控制點,實施現場檢查,作業時嚴格執行操作規程;(10)嚴格過程檢查和最終檢查,對檢查中不合格者堅持重測,并及時對質量進行跟蹤,做出質量記錄。十二、附圖十三、監測預算序號項目數量次數單位單價(元)費用(元)備注一點位埋設49913.251基準點3點6071.1818213.542監測點21點1509.5131699.71二實物工作費64206.161基準網水平位移32點1745104702豎向位移12km97319463支護結構變形監測水平位移1618點次74213124豎向位移2118點次50189005小計526286技術工作費5262822%11578.16三合計(一) +(二)114119.41四按四折優惠后費用114119.41740%45647.76參照國家計委、建設部200210號文發布的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點位埋設參照測繪工程產品價格國測財字200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