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渾南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94869
2024-02-06
12頁
60.23KB
1、渾南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的總體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建設高品質生活區的戰略部署,結合我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現狀,特制定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一、規劃背景(一)現狀截至2019年底,全區共有醫療機構368家,其中,省、市駐區醫療機構14家(大型醫院8家,檢驗站所6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家;區屬二級醫院2家,鄉鎮衛生院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家;駐區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15家(醫院3家、醫務室12家),社會辦醫療機構164家(醫院4家,門診部30家,醫療美容院12家,西醫內科診所34家,中醫診所242、家,口腔診所6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8家,村衛生室150家。有各類衛生人員5777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710名;2019年以常住人口65萬計算,全區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693人,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2.6名(標準為2.5)、注冊護士2409人,每千常住人口擁有護士3.7名(標準為3.14)。床位4315張,每千常住人口6.6張(標準為6),其中公立醫院床位1744張,每千常住人2.7張(標準為3.3);社會辦醫床位2571張,每千常住人口3.9張(標準為1.1),基層醫療機構床位345張,每千常住人口0.69張(標準為1.3)。20162019年,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由每3、年109萬人次增加到264萬人次,年均增長34.5%。(二)存在的問題隨著渾南區域綜合環境的不斷改善,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人群特別是高素質人群競相涌入,在為區域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對區域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服務人口迅猛增漲,醫師數量明顯不足。服務人口從2015年的35萬人倍增至目前的65萬人,全區公立醫療機構現有衛生技術人員955名,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人,遠低于國家“十三五”規劃2020年目標的3.5人/千人;且年齡老化,20-30歲的醫護人員僅167人,30-40歲的也僅有320人,存在“有學科帶頭人無團隊,有專業科室無體系”的隱憂。2.群眾健康需求不斷4、增強,優質資源配置明顯不足。群眾從原來“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逐漸向名醫院、名醫生轉變,就醫要求越來越高。而轄區內僅有東北國際醫院一家大型綜合類醫院。尤其是區屬醫療機構中現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醫務人員僅有22人,1995年到2015年20年間沒有吸納過高校畢業生,2016年到2019年招錄全科醫生153名,邊遠的基層醫院報不滿名,存在優質醫務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隱憂。3.公共衛生響應速度加快,應急處置能力明顯不足。區衛健局與衛健中心的一體化指揮體系,有效提升了疾控、監督等專業部門的響應速度,但檢測設備落后、技術人員總量不足、應急物資儲備缺乏等問題依舊是應急處置能力的瓶頸。4.醫療資源5、需求顯著增加,硬件設施配備不足。隨著服務人群的不斷增加,對醫療資源特別是高端醫療硬件資源的需求明顯增加,“城郊向城區看齊,城區向中心區看齊”的醫療布局還有待實現。公立醫院的醫療設備老化、設施性能落后、辦公條件簡陋的情況還未從根本上解決。(三)形勢與挑戰黨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面臨新的歷史任務,要在“病有所醫”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一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不斷增長,居民的生活方式將快速轉變,慢性病將成為主要的健康問題。預計到2025年我區人口規模將超過80萬人,隨著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服務6、需求將進一步釋放,醫療衛生資源供給約束與衛生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將持續存在。二是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長,醫養結合方式照料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衛生資源支撐,康復、老年護理等薄弱環節問題將更加凸顯。三是隨著“單獨兩孩”生育政策的實施,新增出生人口將持續增加,對包括醫療衛生機構在內的公共資源造成壓力,特別是婦產、兒童、生殖健康等相關醫療保健服務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四是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優化醫療衛生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提供了更多條件,必將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轉變。二、總體思路與目7、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秉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的原則,以制度建設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保障健康為目標,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實現政府、社會、個人協同推進,進一步調整衛生布局,整合衛生資源,健全覆蓋全區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站位全局、著眼長遠,聚焦面臨的老難題和新挑戰,拿出實招硬招,全面推進推動我8、區衛生健康事業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思路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推動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以“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提升能力”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整合資源、多元辦醫,促進總量適度增長,不斷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合理布局醫療衛生資源,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升整體服務能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城鄉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把我區打造成為國家級健康促進區、慢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衛生應急綜合示范區、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范區、優質服9、務基層行示范基地以及東北區域的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為全區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奠定堅實的醫療衛生資源基礎。 (三)發展目標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原則,增加優質資源總量,重點調整二級以上醫院布局結構,全面強化基層服務功能,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健全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合理制定并落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準并建立動態核增機制。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加快理順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專業能力,加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力度,10、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快速檢測能力、應急處置能力、綜合救治能力。按照全面加強區級服務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完善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強化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綜合防控,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補齊健康服務短板。統籌城鄉發展,以健全服務網絡、提升服務能力、完善體制機制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基層衛生基礎條件,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醫療健康行業快速發展,著力構建公平可及、服務高效、資源節約、群眾信賴的健康服務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三、重點任務按照渾南區空間總體布局規劃,將全區醫11、療衛生機構空間布局在總體上規劃為“三級服務網絡,多元化資源集聚”的格局。即:完善區、街、社區(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形成區域級街區級社區級三級聯動的醫療服務體系,實現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惠民生目標;支持省市駐區大型醫療機構發展,依托市屬大型醫院資源,加快專科醫院建設,保障全體居民享有較高水平的專科醫療服務;遷址新建一批區屬醫療機構。補齊衛生機構資源短板,構建分工明確、密切協作、區域協調、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引領全市健康服務業集聚,打造全省乃至東北地區的醫療衛生新高地。(一)調整醫療機構布局和功能新建渾南區中心醫院,輻射帶動全區醫療機構。加12、快基層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發展,在全區形成布局規劃合理、優勢學科突出、技術水平較高、全區居民可及的現代化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使居民能夠享有從出生到終老、從防病到治病、從專科到綜合、從基層到高端的連續性、多元性、可選擇性的現代化醫療衛生服務。1.三級服務網絡建設區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做大、做強區中心醫院和區醫院,充分發揮區級機構在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龍頭作用,帶動基層醫療衛生的協同發展,提高醫療體系整體效率,夯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成效。加強區域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建設集疾控、監督、婦幼等職能于一體的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切實強化全區公共衛生保障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強化基層醫療機構公共13、衛生工作職能,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為基礎的,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在現有五三、站東、白塔、高坎、滿堂、東湖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祝家、李相、桃仙、王濱4個衛生院的基礎上,遷址新建五三、站東、白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建設。根據城市發展建設情況和服務人口數量,合理確定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的配置數量和布局。在新配建的社區衛生用房中選址新建1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在東湖、高坎等7個街道高標準運行83家“民辦公助”村衛生室14、。鼓勵在工業園區、辦公樓宇、商業綜合體、大型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城中村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人口宜為0.8萬-1萬人,建筑面積宜為150-220。在條件允許的地區,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用房,打造標準化健康小屋。盤活農村衛生資源,打破“一村一室”束縛,建、撤并舉,達標村衛生室建筑面積宜為60-79,高品質村衛生室建筑面積宜為80-99,穩定和優化鄉村醫生隊伍,進一步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打造覆蓋城市居民15分鐘、城鄉居民30分鐘的健康服務圈。2.多元化資源集聚1.支持醫大一院二期工程建設,推動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落地,成立東北三省腫瘤精準診治中心、機器人手術中心、國際醫療中心等,爭創國家級15、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級腫瘤治療中心。2.支持東北國際醫院提質擴容,打造國際化、智能化的大型綜合醫院,引領、輻射、帶動區域內醫療機構共同發展。3.支持市精衛中心充分發揮技術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專科聯盟等多種形式,提升全區精神專科領域醫療、教學、科研等綜合能力。4.支持遼寧省傳染病渾南院區建設,帶動渾南區傳染病救治網絡提質升級。5.支持沈陽市口腔醫院渾南院區內部安裝工程。6.支持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渾南院區選址建設。7.依托市屬大型醫院資源,加快引進骨科、兒科、肛腸、等專科醫院,保障全體居民享有較高水平的專科醫療服務。8.促進社會辦醫健康規范發展,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不作規劃限制。鼓勵高質量外資16、服務提供主體按規定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在白塔地區即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沈陽片區設置醫療機構,借助區位、政策等優勢,推動醫療服務機構在人才培養、臨床研究、診療水平提升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動白塔打造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提升醫療服務國際化水平。(二)優化床位設置及人員、設備配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和培訓,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實現每萬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每千服務人口不少于1名鄉村醫生、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的目標,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公立醫院醫護比達到1:1.5(現1:1.3),床護比達到117、:0.6(現1:0.4),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4.4人(現0.9人),平均每千人口執業護士數5.9人(現5.4人)。按全區80萬人口計算,每千常住人口擁有病床7.3張,其中公立醫院控制在2.7張/千人以下,社會辦醫床位保持在3.9張/千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0.7張/千人。根據功能定位、醫療技術水平、學科發展和群眾健康需求,堅持資源共享和階梯配置,引導醫療機構合理配置核磁、CT等大型儀器設備,推動區屬公立醫院至少配備1輛流動體檢車,實現送醫療下鄉。(三)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徹底轉變“重醫輕防、防治分離”的傳統服務模式,牢固樹立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全面促進、全面18、健康的服務理念,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與互聯互通等協作機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對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辦醫院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加強指導、培訓和考核,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隊伍建設,拓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確保各項公共衛生任務落實到位。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積極推進衛生監督機構設施設備配置達到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落實“雙隨機”監督檢查,全面執行“三項制度”。強化疾病預防控制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做好重點傳染病和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預防工作,完善重大傳染病群防群控網絡19、,強化與相關部門間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落實艾滋病、結核病、重性精神病、地方病等防治工作。推進健康渾南行動實施,落實健康促進區建設。完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落實五項機制,建立孕產婦風險預警管理系統,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擴大增補葉補項目、孕優項目、“兩癌”篩查項目目標人群受益面。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推動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新工作,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提高居民重點慢性病核心知識知曉率,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完善全區衛生應急體系規范化,利用區內衛生應急培訓基地的資源培養和培訓衛生應急人才,進一步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緊急醫學救援應急隊伍處置能力。(四)全面實現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健全不同級別醫院20、之間、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制度。一是鼓勵不同層級醫療機構之間通過合作、托管、重組等多種方式建立醫療服務聯合體、區域協作體,開展科學有效的遠程醫療服務,實施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拓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覆蓋面,強力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和醫療服務新模式。二是建立區域在線預約掛號平臺,公立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轉診預約掛號服務,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診病人建立綠色通道,優先安排診療和住院;將恢復期需要康復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就近轉診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完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發展和加強康復、老年、長期護理、慢性21、病管理、臨終關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立急慢分治制度,提高公立醫院醫療資源利用效率。(五)大力推廣互聯網醫療依托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基本全覆蓋并實現信息動態更新;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業務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積極推動移動互聯網、遠程醫療服務等信息化應用,做強、做大“互聯網+醫療”新領域。不斷拓展沈陽云醫院、東軟熙康互聯網醫院、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和健康渾南在線的應用,線下首診、線上復診,云端續方、送藥上門,網上咨詢、網下服務;建設遠程醫療中心,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真正構建起看病就醫更省心22、支付結算更便利、用藥服務更放心、公共衛生更精準、家庭醫生更貼心、遠程醫療全覆蓋的全新健康服務格局。(六)科學設置學科中西并重將全區醫學學科按照重點發展學科、基礎學科、薄弱學科進行分類管理,制定政策措施,集中優勢力量,全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結構科學、布局合理的學科體系。健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和管理制度,對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圍繞常見疾病,加快推進適宜衛生技術的推廣應用。以拓展優質醫療資源為目標,發揮其示范、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提高基層和區域的專科水平,促進醫療服務體系協調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以積極、科學、合理、高效為原則,做好中醫醫療服務資源配置。加快中醫醫療機23、構建設與發展,加強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設置,加強中醫科室服務能力建設。注重中醫臨床專科的建設,強化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統籌用好中醫、西醫兩方面資源,提升基層西醫和中醫兩種手段綜合服務能力。(七)探索醫療衛生事業多元發展一是鼓勵公立醫院與社會力量或國有資源以合資合作的方式共同舉辦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滿足群眾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類專科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站)以及口腔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等診療機構。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二是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機制。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24、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并加強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社會力量要加強自身管理,不斷強化自身能力,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密切合作,確保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順利開展。(八)加強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加快發展康復醫院、護理院和臨終關懷醫院等專科醫院,支持養老機構舉辦和聯辦醫療機構,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醫務室。鼓勵基層機構開設老年護理病區,建立健全基層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建立老年人就診綠色通道,設立老年人醫養結合病床。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合理布局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機構布局。形成我區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的健康養老服務網絡。將老年人基本疾病診治、醫療25、護理、健康管理(健康體檢與咨詢)、慢性病康復、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與生活起居照顧、精神心理照護、文化活動服務、綜合服務管理等陪護照顧服務有機結合,做好“醫”與“養”的有機融合,切實保障老年健康。推動中醫藥服務與養老服務結合,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和養生保健優勢。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咨詢、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的能力,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居民家庭。推動開展遠程服務和移動醫療,逐步豐富和完善服務內容及方式,做好上門巡診等健康延伸服務。四、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發展衛生事業作為改善民生、促進26、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來抓,主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認真組織落實本規劃的各項工作。發改、民政、衛健、財政、自然資源、編辦等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協調一致推進規劃落實。發改部門要將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依據規劃對新改擴建項目進行基本建設管理,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民政部門要根據衛健部門要求,盡快配套村衛生室;衛健和自然資源部門要研究制訂與本規劃相匹配的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規劃,保障和預留建設用地;財政部門要按照政府衛生投入政策和規劃要求落實相關經費;編制部門要依據有關規定和標準統籌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創新編制管理。(二)創新體制機27、制。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進一步強化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和責任。切實落實對公立和非公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投入政策。繼續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價格體系、藥品供應保障、支付方式、績效評價等機制,創新建立適應衛生健康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強衛生健康全行業綜合監管。推行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多種形式的醫療執業保險,不斷完善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置新機制。(三)推進資源調整。對白塔、東湖、棋盤山等薄弱區域,有計劃、有步驟配套建設適量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滿足群眾基本醫療28、衛生需求。重點加強中醫、婦產、老年護理、口腔、康復等薄弱領域服務能力的建設。對老城區采取購買服務模式或政府租賃房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的方式,逐步解決空白社區百姓對公共衛生服務需求,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照規定標準保障基本醫療衛生配套設施。附件:2021-2025年建設項目附件:2021-2025年建設項目1.沈陽市口腔醫院渾南院區:新隆街10號。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渾南國際醫院三期項目(腫瘤質子治療中心、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基地):東至白塔一街,南至永康路,西至白塔街,北至新運河路,占地116畝。3.區級綜合醫院項目:整合區中心醫院和區醫院資源,在東湖街道東塔橋附近建設具有全面醫療、科29、研、教學、公共衛生服務等功能的,不低于500張床位的區級綜合醫院。在棋盤山萬科蘭橋圣菲小區南側“雙馬地塊”建設渾南區中心醫院分院,設置床位不少于200張,完善中醫科、老年病科、臨床營養科、ICU重癥監護室等學科建設,努力打造成為綜合優勢明顯、專科特色突出的省內一流的區域醫療養護中心,輻射周邊合眾優年等養老機構、企事業單位及居民,帶動周邊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并探索出一條獨具渾南特色的“醫養結合”發展新模式。4.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項目: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選址長安橋南街9-22號,建設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為一體的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完善城市發展功能,滿足全區婦女兒童醫療保健需求,快速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全區人民群眾身體健康。5.泰康醫養康復中心:全運五路與白塔二街交匯處6.其他:新建街區級衛生服務中心3個;改造提升鄉鎮衛生院7個;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12個,改造提升8個,到“十四五”末期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20個;采用集裝箱模式,新建統一管理的公立村級衛生室76個,形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