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20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96057
2024-02-23
20頁
52.42KB
1、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規劃為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普及條例,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國發20219號)關于推進全域科普工作的實施意見(寧黨辦202163號)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寧政辦發202166號)精神,結合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戰略部署及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全區科普事業發展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努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技強區行動提供基礎支撐,特制定本規劃。一、基礎與形2、勢(一)發展成效?!笆濉逼陂g,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科普事業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科學文化需求,堅持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目標,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形成了部門聯動、分工協作、社會參與、齊抓共促的良好格局。公民科學素質明顯提升。2020年全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7.72%,較“十二五”末提高3.71個百分點,居西北地區第二位,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青少年、農民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持續提升,有效助力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破栈A設施顯著改善。科普場館建設和服務能力快速提升,全區科技館和自然類博物館達到19個,比“十二五”末增長58%;接待參觀287萬人次,比“十二五”3、末增長近三倍。國家和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超過100個,接待參觀394萬人次。非場館類科普基地發展到190個,服務公眾142萬人次?;鶎涌破赵O施建設得到加強,建成鄉村、社區科普(技)活動陣地2500多個,農民田間學校100余所,城市社區和農村科普活動站(室)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80%。建成農村中學科技館88所,創建科普示范學校75所、智慧科普校園6個。全區現有流動科技館11套,配置科普大篷車23輛,舉辦流動科技館巡展活動22萬場次,受益公眾達300余萬人次??茖W傳播能力持續增強。科學傳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建立“科普中國寧夏全媒體傳播云平臺”、科普微矩陣等科學傳播載體?!笆濉蹦?,“科普4、中國”APP注冊人數達9.4萬人,分享文章2578萬篇,傳播活躍度位居全國第四。全區各類科普網站訪問量625萬次,科普類微博、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分別達到535萬次、1573萬次。專業從事科技教育的社會機構發展到100余家,科普出版、科普微視、科技教育、科普旅游等市場主體初步形成,基層科普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特色科普活動蓬勃發展。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依托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載體,采取科學知識宣傳、創新成果展示、公眾互動體驗、科普作品創作、全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等形式,實施了一系列創新科普項目,科技活動周、科普講解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品牌科普活動影響力不斷提5、升,在全區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破胀度牒腿瞬抨犖椴粩嗉訌??!笆濉蹦珔^科普經費、政府撥款和社會捐贈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1.5倍、1.1倍和10倍。科普人才和科技志愿者隊伍得到大力發展,全區專職科普人員2122人,兼職科普人員10758人,科技志愿者1.7萬人,其中專職科普人員比“十二五”末增長了57.4%,農村專職科普人員增長近一倍。“十三五”期間全區科普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還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主要是全社會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氛圍還沒有形成;全民科學素質比例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山川差別、城鄉差別明顯;科普投入仍然不足,科普資源配置6、不均衡,科普基礎設施亟待改善和加強;部門聯動、上下協同和應急科普機制不夠完善,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科普的工作機制尚不健全;科普信息化水平不高,應用新媒體進行科學傳播的能力有待增強;科普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與社會公眾的高質量科普需求還有較大差距。(二)形勢要求?!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五年,也是我區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繼續建設美麗新寧夏的重要五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深入推進科教興寧戰略、人才強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科技強區行動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科普工作面臨新的形勢、任務和挑戰。一是落7、實習近平總書記“同等重要”論述要求全面加強科普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必須立足新時代,適應新形勢,準確把握社會公眾對科普的需求,持續優化科普工作體制機制,推進科普宣傳內容創新、手段創新和形式創新,進一步豐富科普內容、拓展科普渠道、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二是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離不開科普工作有效支撐。隨著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加快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邁進,要求全民科學素質必須快速提升。我區全民科學素質比例與全國平均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公眾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健康、公共8、安全等科學知識需求與日俱增??破展ぷ鞅仨毦o緊圍繞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聚焦重點人群,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縮小與全國公民科學素質平均水平的差距,為寧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三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要求不斷創新科學傳播方式?;ヂ摼W、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科學教育傳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必須重視智能技術的應用,創新科學傳播方式,優化科普資源供給,實現科普資源數字化、多元化、差異化,信息推送及時、精準、有效,不斷提升科普吸引力和影響力。四是科學應對突發風險挑戰需要建立完善應急科普機制。應對突發事件和各種風險挑戰,需要科學引導社會輿論,建立集宣9、傳教育、展覽體驗、預案演練等功能于一體的應急科普宣傳教育新機制,推進現代科技手段在應急科普中的運用,實現應急科普教育常態化,增強社會公眾安全意識、防災減災及避險能力。二、“十四五”科普事業發展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同等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提升社會公眾科學素質為目標,以服務創新發展為主線,聚焦重點人群,創新科普工作理念和科學傳播方式,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實施全域科普行動,培育創新文化生態10、,加快推進科普工作社會化、信息化、品牌化,為建設區域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促進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二)基本原則。價值引領。轉變科普工作思路,把科普全面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科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科技創新、素質教育、文化旅游、體育康養等深度融合,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全域推進。堅持黨委領導、政府推動,條塊結合、突出重點,上下聯動、整體推進,充分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體系,形成政府、社會、11、市場等統籌協同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聚焦重點。圍繞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加強優質科普資源供給,面向青少年、老年人、農民等重點人群,全方位、常態化開展貼近生產生活的主題性、群眾性科普活動,促進科普服務普惠共享,推動科普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創新載體。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推進科普內容創作、表達方式、傳播手段創新,大力發展“智慧科普”,鼓勵引導傳統媒體、新媒體開辟科普宣傳陣地,推動科學傳播、組織動員、運營服務方式等系統化、專業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不斷提高科學傳播效能。(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政府、社12、會、市場協同聯動的全域科普工作體系基本形成,公眾創新意識普遍增強,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等重要的理念深入人心,科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水平大幅提升,科普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科普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科普產業蓬勃發展,新建科普(教育)基地和各類應急科普場館50個以上,創建智慧科普校園和科普示范學校120所以上,培育各類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50家左右,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科普品牌活動5個左右,全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1.5%,全區創新文化氛圍日益濃厚。三、重點任務以貫徹落實科普法律法規為引領,聚焦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強化科普資源供給、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等,實施六大重點工13、程,推動構建協同高效的科普服務體系,以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美麗新寧夏建設。(一) 實施科普價值引領工程。堅持科普“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突出價值引領功能,煥發科學家精神的時代感召力、引領力,讓“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成為全社會的價值觀引領,厚植創新沃土。1. 推動科普與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準確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象、載體等發生的新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運用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科普形式,深入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關于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14、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增加科普功能,把科普內容融入各類思想政治陣地建設當中,使唯實、理性、求新的科學價值取向成為社會的普遍風尚。2. 塑造崇尚創新追求卓越的時代新風。發揮科普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其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深入挖掘、廣泛宣傳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科技內涵,加強特色創新文化建設,增強創新自信,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使科普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區域影響力的重要舉措,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創新文化環境。3.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時代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內15、涵,把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融入創新實踐。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價值的傳播塑造,創新宣傳方式和手段,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宣傳報道。積極選樹科技工作者、創新人才、創新團隊典型,深入挖掘精神內涵,講好創新故事。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領更多青少年立志投身科技創新事業。加強學風作風和科研誠信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技創新環境。專項一 弘揚科學精神行動推動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將弘揚科學家精神貫穿育人全鏈條。依托科技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等設施,以自治區行業科技領軍人才等為主體,建設一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宣傳項目為抓手,16、積極選樹、廣泛宣傳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和創新人才、創新團隊典型。建立科技界與文藝界定期座談交流、調研采風機制,講好科技故事。(二)實施科學素質提升工程。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部署,堅持突出重點、創新方式、注重實效,充分調動政府相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各類科普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構建多元主體參與、運行機制靈活的科普社會化協同新格局,推進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1. 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扎實推進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以創新素養教育為重點,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培養中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青少年的科學興趣17、和創新意識。鼓勵各市、縣(區)建設青少年科技創新體驗場館,定期舉辦科普講解大賽、科學實驗展演、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各類青少年科普競賽活動,提高全區農村中學科技館覆蓋面。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科學教育,規范和促進校外科學教育發展。健全校外科技活動與校內科學教育銜接機制,增強科普場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科技文化教育機構的科學教育功能,發揮各類科普設施在校外科學教育中的陣地作用。鼓勵開發特色鮮明、能夠激發學生科技興趣的科學教育課程課件。完善科學教師培養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利用自身優勢,參與科學課程建設和科學培訓。鼓勵引導外國專家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宣傳活動。2. 提升農民科學素質。聚焦鄉村振興對農民科18、學素質提出的新要求,扎實推進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和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把科技服務和科學普及融入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全過程,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充分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田間學校和農業實訓基地作用,健全農村基層科普組織網絡。加強鄉村科普工作站建設,融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鄉鎮學校、文化站等載體,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性、基礎性、經常性的農村科普活動。創新培訓方式,用好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農技推廣人員和鄉土人才隊伍,分層分類加強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技能人才、鄉村科技人才等重點人群的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19、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笆奈濉逼陂g,培育高素質農民6.5萬人,全區行政村科技示范戶、科技帶頭人、科普信息員覆蓋率達到90%以上。3. 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以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為目標,加強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競賽,以競賽帶動培訓、以培訓促進競賽,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技強區行動。圍繞產業工人全面發展需求,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技工)院校為基礎、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參與、公辦與民辦并舉的職業培訓與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笆奈濉逼陂g培訓產業工人5萬人次、高層次骨干專業技術人才2萬人次。4. 提20、升老年人科學素質。充分利用科普場館、科普基地、老年大學、老年服務機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農村)服務中心(站、所)等場所和設施,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經常性開展健康生活、安全教育、急救技能培訓、突發事故防范、信息技術培訓等活動。加大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科學知識普及力度,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進一步擴大老年人科普資源供給,滿足老年人形式多樣、精準多元的科普需求。5. 提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將科學素質教育納入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內容,依托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21、教育培訓網絡學院等深入開展教育培訓。有計劃地組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科普基地等參觀學習,定期舉辦科普報告會和專題科普講座,引導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帶頭參加各類科普活動,主動學習前沿科學知識和創新發展趨勢,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提升科學決策、科學治理能力?!笆奈濉逼陂g,培訓領導干部和公務員20萬人次以上。專項二 “科教融合”行動加大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力度,提高中小學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比重,完善中小學科學課程,實現義務教育和科普教育有機融合,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工作新體系。建設中小學智慧科普校園20所以上、科普示范學校20所以上,培育科22、技類校外培訓機構100家左右。形成“特色引領、全面發展”的科教融合新機制和全社會關注科技、崇尚創新的“科教融合”新局面,提升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專項三 “銀齡智慧”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融入智慧生活的需求和困難,依托各級科協、老年大學、老年科技大學、城鄉社區服務站、養老服務機構、老年活動室等場所,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笆奈濉逼陂g,面向全區老年人群開展智能技術應用普及50萬人次以上。(三)實施科普設施強基工程。健全和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堅持資源共享、突出實效,優化功能布局,提高科技館、自然類博物館、科普基地和基層科普活動場所覆蓋率,增23、強科普服務能力,構建分布合理、特色鮮明的科普基礎設施體系。1. 完善特色科普場館體系。提升現有科技館的科學內涵,加強市、縣(區)科技館建設,加大對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利用中國數字科技館平臺,開展線上科普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社會力量建設科普場館并向社會公眾開放,推動特色小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拓展科普功能,鼓勵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科普講座、文化活動、各類展覽。推動形成以區、市兩級科技館為骨干,縣級科技館和專業性特色科普場館為輔助,輻射基層公共文化陣地的現代特色科普場館體系。 2. 24、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建立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認定、管理、動態調整和以獎代補支持機制,鼓勵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常態化科普活動。推進生態環境、林草、氣象、地震、體育等行業科普(教育)基地和應急科普場館建設,爭創一批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園區、旅游場所等增加實驗室、研發基地、生產線、產品展示中心的科普功能,按照相關規范和要求興辦科普(教育)基地。支持科普(教育)基地加強科學家精神、前沿科技、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主題科普展教資源開發,增強展教功能,努力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成為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創新成果展示基地和公共安全健康25、教育基地。3. 拓展基層科普陣地。堅持科普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支持市、縣(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設一批科普主題公園、廣場、街區等,豐富科普內容,拓寬科普渠道,大力普及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科學知識。依托鄉村、社區公共服務場所和設施,加強科普工作站、科普活動室(站)等基層科普設施建設,搭建科普載體,常態化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活動。深入推進科普示范縣(市、區)創建活動,開展科普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等系列活動,打造全域科普樣板。專項四 科普基礎設施體系升級行動培育提升科普基地、科普示范點、科普工作站等,形成層次分明、分布廣泛、學科完備、特色鮮明的科普基礎設施體系,具備優質的科26、普資源和服務能力。創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0個以上,新培育自治區科普基地50家以上,建設科普工作站30個以上。加大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提升科技館體系的覆蓋率和利用率,全區實體科技館觀眾接待量達到300萬人次以上,實現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和數字科技館服務縣域全覆蓋,人口覆蓋率達到80%以上。(四)實施科學傳播升級工程。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科普中的應用,統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提升科學傳播數字化水平,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創新科普供給模式,大力開發創作具有科學性、通俗性、藝術性的科普作品,努力打造科技教育和科普傳播品牌。1. 構建全媒體科學傳播矩陣。推進高質量科學傳播平臺建設,提升科學傳27、播數字化水平。加強科普傳播新技術應用,統籌自治區各級各類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所屬“兩微一端”新媒體及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臺,發揮各自傳播優勢,多途徑多形式傳播科學知識,打造一批群眾喜愛的科普品牌欄目。加大“科普中國”推廣應用力度,加強注冊信息員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活躍度。鼓勵各級部門、高校、科研機構等利用本單位網站、刊物等開設科普專欄,主動發聲、快速反應,向社會提供科學、權威、準確的科普信息內容,形成多平臺、集群化、矩陣式發展的科學傳播格局。2. 加強科普作品開發創作。鼓勵科技工作者、科普從業者、學會協會和企業等社會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8、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創新科普內容表達方式,加強科技前沿、食品安全、醫療健康、防災減災、綠色環保、氣候變化與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優質科普內容創制和作品開發。大力推廣科普一次創作、多次開發、全媒體呈現的融合模式,實現科普跨媒體、跨終端傳播。聚焦社會熱點和公眾需求,聯合主流新聞媒體、有關應急管理機構等,及時進行科普解讀。加快數字技術在科普創作中的應用,豐富數字科普內容供給。推動科技成果科普化,鼓勵支持科技成果完成人員通過創作科普圖書、科普微視頻、科普動漫等科普作品,開發科技成果實物模型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宣傳、介紹、推廣科技成果中蘊含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鼓勵應用新技術、新媒體手段將科技成29、果轉化為互動體驗性強的科普展教品。3. 發展智慧科普。推進科普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強化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應用理念,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依托“科普中國”品牌及資源平臺,促進傳統科普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滿足公眾個性化科普需求。發展壯大“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健全“科普寧夏” 服務體系。強化科普信息落地應用,促進科普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下沉。構建區市縣聯動,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志愿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加強寧夏數字科技館建設,實現場30、館科普資源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專項五 科普全媒體傳播行動 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網站等主流媒體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和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臺,傳播科普短視頻等科普資源,形成融媒體傳播合力,建立全媒體科普傳播體系?!笆奈濉逼陂g,縣級以上電視臺、廣播電臺普遍開設科教欄目。實現“科普中國”APP注冊人數和傳播量持續增長,科普信息員注冊人數達到13萬人以上。專項六 精品科普內容創作行動 加強優秀科普作品創作,推動產生一批水平高、社會影響力大的原創科普精品。增加VR、AR、MR等形式的科普短視頻、互動式科普動漫、科普游戲、科幻作品和影視作品等新型科普產品供給。創新主題化、系列化展覽展品和教育活31、動資源包,滿足科普基礎設施新建和更新改造需要。圍繞公眾關心的社會熱點、突發事件,推出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形式的優質科普作品。加強適應新媒體特點的科普內容建設,提高科普傳播效果?!笆奈濉逼陂g開發創作各類科普作品300件以上。(五) 實施科普服務惠民工程。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圍繞鄉村振興、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等重點任務,創新科普活動內容和方式,推動科普資源下沉,全面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和水平。1. 推進科普助力鄉村振興。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著力提升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等能力。利用農村科普設施、文化設施等陣地,以“科普+”“+科普”等方式,探索農村科普與教育、衛生、文32、化、旅游、體育等融合服務新模式、新手段、新機制。充分發揮各級學會、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和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的智力優勢和人才優勢,為基層農業生產、農村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和科普服務。充分發揮農村科普基地、農業科技園區等輻射引領作用,推動科普服務鄉村振興。2. 加強科普支撐“健康寧夏”建設。圍繞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動,結合“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全面加強健康科普工作。建立完善區、市、縣、鄉(鎮)四級衛生健康科普宣傳體系,聚焦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疾病預防、合理用藥、防災避險、自救互救等維護健康知識與技能,完善健康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鼓勵媒體開辦優質健康33、科普欄目,利用健康教育基地、社區和鄉鎮科普活動室等陣地開展健康教育。針對公眾普遍關注的衛生健康話題,以“健康知識大講堂”、微視頻、漫畫圖冊等形式,開展全生命周期科普活動,普及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實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3. 廣泛開展群眾性科普活動。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合優質資源,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重大主題科普活動,擴大活動影響力、覆蓋面和公眾參與度。圍繞支撐“平安寧夏”建設,加強科技安全、生物安全、數據安全、安全生產、禁毒、應急等知識普及,不斷提高全民應急意識和安全素養。發揮科協34、工會、共青團、婦聯、社科聯等群眾團體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性、經常性、社會性科普活動,形成主題突出、富有特色的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別科普活動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組織開展“云上科普”活動。鼓勵城鎮社區利用社區書苑、文化中心、活動中心、公園科普長廊等陣地和設施,加強科普工作,推動科普服務融入基層管理。制定科普旅游指南,推動“科普+旅游+研學+休閑” 融合發展。專項七 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 圍繞自治區百萬移民致富提升和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持續提升農村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助力鄉村35、振興。“十四五”期間,培育高素質農民6.5萬人、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2萬名以上,培訓農村技能人才5萬人次。各行政村科技示范戶、科技帶頭人、科普信息員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六) 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優化科普人才結構,提升科普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充分調動社會科普人才力量,努力建設一支專群結合、專兼結合的科普人才隊伍。1. 提升科普人才專業化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大專院校增設科學傳播課程,培養專業科普人才。推進專職科普人才職稱評定工作,在圖資系列中增設科普專業,打通科普專業人員晉升途徑。拓寬科普人才渠道,優化科普人才結構。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從事科普工作36、,積極向大眾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強化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責任。支持建立科普類社會團體,匯聚多方力量推進科普工作。建立完善科普人員培訓體系,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資源,通過舉辦科普能力提升培訓班、創新人才培訓班等方式加大科普人員培訓力度。2. 壯大科技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在職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科普作家、科技輔導員和離退休科技、教育、傳媒工作者等專業技術特長,鼓勵志愿參與科學傳播和普及工作。建立完善科技志愿者管理制度及評價激勵機制,搭建科技志愿者網絡服務平臺,加強科技志愿者培訓,積極培育科幻創作、科普游戲等社團組織,推進科技志愿服務項目化、品牌化發展。組織動員知名專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鄉37、村、社區等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到“十四五”末全區科技志愿者超過5萬人。專項八 科普人才培育行動 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優化科普人才結構,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勵機制,推動科普人才知識更新,增強適應新時期科普發展的能力。培育專業化的科普創作、產品研發和科普講解人才?!笆奈濉蹦?,全區專職科普人員突破3000人,科技志愿者超過5萬人。四、保障措施(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市縣(區)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落實規劃內容,制定實施方案,將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任務納入地方、部門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推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建立健全部門聯席、市縣聯動、媒體合作、專家協作的常態化科普協調機制。完善自38、治區科普聯席會議制度,各成員單位要主動謀劃推進行業科普工作。適時修訂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建立更加有利于科普事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各級學會要把科普作為學會改革和服務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將學術交流與科普服務緊密結合,為會員參與科普活動提供更多途徑和機會。(二)加大科普投入。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普專項投入,逐步提高人均科普經費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拓展科普資金來源渠道,探索發揮市場在科普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引導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興辦科普服務機構,促進科普投入多元化、科普主體社會化,推動科普資源共建共享。(三)加強監測評估。完善科普統計和評估制度,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第三方評估,定期開展全區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發布科普相關統計數據,監測和評估結果作為完善科普政策、提升科普服務能力的重要依據。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