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區朋興鄉特色民居建設及改造設計試行方案(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t***
編號:904501
2024-03-22
6頁
19.50KB
1、孝南區朋興鄉特色民居建設及改造設計試行方案民居是人類繁衍棲息之所,由于人類居住環境的不同和經濟基礎的差別,人們為適應環境和社會發展,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匠心,不斷的傳承與創新,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豐富和拓展了民族文化的內涵,特色民居以其特有的形式鑒證歷史,載現悠久的人類文明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為了營造地域民族文化氛圍,彰顯民族特點,展示民族特色,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的需要,特制定孝南區朋興鄉特色民居建設及特色民居改造設計試行方案。一、新建特色民居指導方案及試點范圍(一)指導方案新建特色民居的設計,應在保留和傳承特色民居建筑符號的基礎上,創新2、設計思維,設計出具有地域建筑文化特點,可供人們選擇的多套系列特色民居建筑圖紙,采取“以獎代補”的激勵政策,在新農村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試點推廣,設計出了可供選擇的特色民居系列圖紙,指導鄉域內特色民居建設。(二)試點范圍孝感市孝南區朋興鄉朋興村二、民居改造(一)前期分析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結構特征:一心一軸,兩帶四片區。(二)區位分析孝感地處湖北省東北部。位于長江以北、江漢平原中部、漢水之東。南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北瀕河南省的南大門信陽,東連武漢幣、昔岡,西接隨州、利門,南臨天門、仙桃等市。朋興鄉地處孝感城區北大門,東與新鋪鎮相鄰,西與陡崗鎮隔澴河相望,北與肖港鎮接壤,南抵孝感火車站。朋3、興地理位置優越,地勢東高西低。 朋興鄉1 0 7國道、漢十高速公路、孝大路、城肖路、京廣鐵路穿境而過,是一個典型城郊型農業大鄉,盛產水稻、小麥、蔬菜。(三)基地現狀分析項目位于孝感朋興鄉,1 0 7國道邊。兩塊地之間有一條主要的生活干道,交通條件優越。基地內有少量低層建筑,其他為未開發地。地形略微有起伏。利于開發建設。項目東邊有中學和大片住宅。(四)歷史文化 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占塞堡8 0 0多處,還有許多古景觀。出土的古文物中,國家一級品1 0 0余件。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代竹簡,史學界稱之“具有劃時代意義”,被譽為我國八大考古發現之一。云夢縣周4、田村出土的東漢陶樓,作為一種陪葬冥器,為研究古代建筑學、社會學和民俗學提供了實物資料。應城市城北街道辦事處新石器時代的門板灣遺址,距今5 0 0 0多年, 是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蘊。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溫衾,孟宗哭竹,中國歷史二十四孝,孝感占其三。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 5 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 2 4年),莊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孝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孝感成為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和5、新四軍五師的誕生地。朋興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我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家、原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總參副總參謀長王新亭上將,被中央軍委授予“共和國衛士”稱號的沈運田大校分別出生于晏砦村、大樹村。曾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全國勞動模范”官木生、“全國勤儉持家模范”晏桃香也分別出生在朋興鄉的長風村、和平二村。據說朋興古時是施粥的地方,以前叫篷興,篷子的“篷”,搭蓬施粥。后來由于歷史發展,最后改為了朋友的“朋”。方案在設計時充分思考了朋興的歷史文化,想回歸歷史,尋找這個地方的原始文化形態。設置了具有古色古鄉的街道與住宅,讓居住與到這里的人都能夠想起它悠久的歷史文化。二、規劃設計(一)設計原則1.區域性原則項目發展6、定位于充分利用和享受該地塊優質的人文、地理環境和便捷的交通體系,借用其風水寶地的特性,坐享周邊的服務配套設施,創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及居住空間。2.生態和諧原則在規劃原則上遵循生態和諧發展的原則,通過尊重自然的社區規劃、建筑規劃、生活功能規劃,使本項目與周邊自然緊密融合,成為該地區生態和諧的花園式高檔住宅社區。3.復合功能原則鑒于本項目的規模及區位優勢,任何單一的功能定位都將無法滿足它的規劃需求,因此我們將從人居的復合功能入手,將本項目打造成功能完善適宜人居的生活社區。4.建筑立面原則建筑立面采用現代中式建筑風格,以體現楚文化特征為主,采用傳統中式的白墻、灰瓦、馬頭墻及坡屋頂等設計元素。(二)設7、計理念理念一:骨子里的孝感。重拾祖輩的文化記憶,重塑孝感北部新城的輝煌。理念二:可生長的街區。丹陽古街項目可作為北部新城項目的引爆器,撬動整個北部新城項目的整體開發。理念三:特色民居改造應重點保護和傳承的建筑符號。特色民居是一個地域建筑文化的標志,也是民族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的過程中,對現有民居的改造和修繕,要注重原生態古籍的保護和傳承,應將體現“荊楚”特色建筑文化特點的標志、建筑風格和建筑符號予以保護、修繕和彰顯,不能因為人為的“畫蛇添足”而使特色建筑符號消失,導致地域民族特色建筑不倫不類,失去特色民居建筑本來面貌。故此,項目區內特色民居改造,應8、保護、傳承“荊楚派”特有的建筑符號和建筑風格,重點彰顯孝感本地元素特色。理念四:“荊楚派”建筑設計要尊重社會環境,傳承荊楚文化的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點。要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地貌、人文歷史、鄉風民俗,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突出地域差異性,體現各區域風格的獨特性。要融合本地區建筑符號的特點,并借鑒外地文化特色,以現代的設計語言來創作荊楚建筑。(三)總平面圖(附后)(四)建設現狀丹陽古鎮項目目前一期已完成產值3.5億元,總建筑面積30萬平米,項目總征地300畝,目前已摘牌120畝。目前已拆遷11000平米,拆遷52戶。一期已完成建筑面積15萬平米。二期待建建筑面積10萬平米。三期規劃為古鎮旅游區,擬9、建20萬平米。三、實施措施(一)基本原則。特色民居建設和特色民居改造工作堅持“整體規劃,上下互動,試點示范,穩步推進”的原則,在新農村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鄉村集鎮及公路沿線辦點示范,建設和改造一批標志性特色民居,激發農民和城鎮居民自主投入建設特色民居的熱情,引導居民自覺弘揚,傳承傳統的特色建筑文化,豐富民族文化內涵。(二)設計原則。在“荊楚派”建筑設計中,應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條款,對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及具有荊楚風格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等進行保護,并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要求,制定具有荊楚風格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城市發展的同時保存荊楚文化的歷史記憶。(三)組織管理。特色民居建設和特色民居改造工作以鄉鎮組織實施為主體,縣民宗局、城建局、規劃局、環保局、交通局、國土資源局、財政局、開發辦、農業局等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和指導,對示點村、示范集鎮、示范街和示范路進行總體規劃,編制特色民居建設控制性詳規,建設性詳規和系列圖紙。在系列規劃的指導下,以居民投入為主體,辦點示范,逐步推廣。(四)廣泛接納群眾意見。鼓勵群眾加入對古鎮開發的熱情,廣泛接納意見。(五)部門聯動,營造保護弘揚特色民居建筑文化的氛圍,試點區域附近也要積極參與保護和傳承特色建筑符號及建筑風格,自覺弘揚、豐富特色民居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