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老舊小改造工作實施方案(1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t***
編號:907979
2024-03-26
13頁
17.69KB
1、縣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 為推進我縣城區老舊小區整治工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有效改善人居環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據*精神,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制定本工作方案。一、總體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為民惠民為出發點,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觀”的原則,力爭在“十四五”期間重點解決老舊小區安全隱患多、建筑物破損、設施不全或破損嚴重、環境條件差及管理服務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以微改造見大成效。運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理念和方法,調動居民群眾和相關單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創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二、基本原則(一)把握政策導向,積極籌措2、資金。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根據我縣老舊小區數量少、分布散、不成片的特點,加強與社區溝通銜接,以社區為單位實行“單小區”改造和“劃片區打包捆綁”申報項目,提高成功率。推進共建共擔共享,堅持“誰受益、誰出資”原則,鼓勵業主單位采用“政府補助一點、居民出資一點”的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與居民合理共擔改造資金機制。對于比較老舊、無物業或業委會的小區的改造項目,采取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方式運行。(二)加強改造指導,完善小區功能。強化消防安全,明確消防設施建設要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基礎內容,要求業主單位要做好設計方案把關,確保老舊小區消防安全。補齊短板,依照“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觀”的原則優先完善老3、舊小區的小區辦公用房、養老服務、供水管道、強弱電及纜線整理、停車位、充電樁及居民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提升老舊小區“自造血”能力,鼓勵業主單位將片區內公共資源進行整合,選取部分比例的可盈利設施(例如停車場、充電樁),通過簽訂讓渡協議實現收益,并將收益用于小區公共維護支出,解決公共設施維護更新、物業管理、電梯維保等難題,實現老舊小區管理可持續。(三)注重群眾參與,營造良好氛圍。“改造前”充分征求民意,以入戶宣傳、現場問卷等方式,充分征求居民改造意愿、需求和建議,融入項目設計,切實提高群眾對改造工作的支持率和滿意度。“改造中”尊重居民權益,要求施工單位接受小區居民監督。同時優化項目組織實施,所有改造4、任務必須按照統一謀劃、一次性完成改造的要求進行設計,努力實現“最多改一次”,避免改造施工的擾民問題。(四)嚴格改造程序,精心組織實施。加強施工監管,保障施工質量,定期對改造小區進行實地督查,對施工質量進行全程監督,從源頭上規范項目實施。抓好文明施工,減少對居民的生活影響,保障居民出行順暢,合理設置圍擋進行封閉管理,采取濕法作業及時清理建筑垃圾,防止揚塵。廣泛發動群眾,參與項目監督,充分發揮社區志愿者、業主代表的“主人翁”作用,參與到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中,作為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義務監督員,跟蹤監管老舊小區整治全過程。(五)堅持共治共管,建立長效機制。堅持改造與管理并行,實現“改造一個、管好一個”5、的要求,培養居民共建共享共治意識。對具備實施專業物業管理條件的老舊小區,社區居委會要指導業委會通過居民投票選聘物業服務企業,實行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業服務;對不具備實施專業物業管理條件的老舊小區,啟用社區、小區業主共治共管模式,由社區代行業主委員會職責,組織指導成立小區管理中心,實施基礎物業管理,協調處理物業服務過程中的矛盾糾紛。三、改造內容老舊小區改造分小區公共區域、住宅樓改造和周邊市政設施改造三大部分。改造的同時建立健全社區治理體系。改造內容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實行因區制宜、按需改造,明確各小區改造“菜單”,確保”一小區一方案”,實現老舊小區改造能改則改,應改盡改。(一)基礎類。為滿足居民安全6、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內容,主要是市政配套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區內建筑物屋面、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維修等。改造提升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包括改造提升小區內部及與小區聯系的供水、雨污分流改造、供電、道路、供氣、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類、沿街店面隔油池,移動通信、廣電等基礎設施,以及小區路燈照明、光纖入戶、架空線規整(入地)等,實現“路平、地凈、燈亮、管通”。(二)完善類。為滿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內容,主要是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小區內建筑節能改造、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等。改造建設環境及配套設施包括拆除違法建設,整治小區及周邊綠化、公共照明等環境,改造或建設小區及周邊適老設施、無障礙7、設施、停車庫(場)、電動自行車及汽車充電設施、智能信包箱、智能快件箱、文化休閑設施、體育健身設施、物業用房等配套設施,合理設置快遞、快餐存放用房。(三)提升類。為豐富社區服務供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立足小區及周邊實際條件積極推進的內容,主要是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及其智慧化改造,包括改造或建設小區及周邊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衛生服務站等公共衛生設施、幼兒園等教育設施、周界防護等智能感知設施,以及養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潔、便民市場、便利店、快遞末端綜合服務站等社區專項服務設施。公共服務用房以及各類預留空間要留有足夠彈性,各類設施、小區綠地、口袋公園等應急避難場所要預留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接口,通過臨時8、功能調整滿足防災防疫等緊急狀態使用要求。四、組織實施(一)明確責任主體。建立“縣政府主導,鄉鎮組織實施,社區參與落實管理”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推進機制。縣政府負總責,統籌謀劃、整體推進縣內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獅城鎮負責組織協調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小區物業長效管理;社區全程參與老舊小區改造與管理具體工作;相關職能部門按照*文件相關條款精神簡化項目審批。(二)制定改造計劃。開展摸底調查,組織科學編制老舊小區改造規劃和年度改造計劃,生成改造項目儲備庫。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居民改造意愿強、參與積極性高的小區實施改造。養老、文化、教育、衛生、托育、體育、快遞、治安等領域涉及老舊小區的各類設施增設或改造計劃,9、以及電力、通信、供排水、供氣等單位的管線改造計劃應主動與老舊小區改造規劃和計劃有效對接,同步推進實施。(三)制定改造方案。業主單位牽頭會同社區、規劃設計單位、管線單位、小區業主代表組成工作專班,“一小區一方案”制定改造方案,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形成具體改造項目清單。積極推動設計師、工程師進小區,輔導居民參與改造。改造項目涉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應嚴格落實相關保護修繕要求。(四)加強施工管理。業主單位要會同施工單位科學制定施工方案,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文明施工,減少施工擾民。鼓勵分片區由一家有資質、有能力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通信管線集中整改,統一清理未按期完成割接或無主的網絡通信管線。鼓勵業主單10、位統一采購老舊小區改造的主要材料和設備,確保質量。設計、施工、管線等技術團隊要現場提供全過程技術服務。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強化對隱蔽工程全過程監管。施工現場要公布投訴熱線電話、明確現場聯絡人,接受居民群眾投訴、咨詢及監督。項目完工后,由業主單位組織社區、業主委員會(或業主代表)和設計、施工、監理、管線等單位共同驗收。五、資金籌措(一)按照上級文件,通過居民合理出資、政府財政支持、管線單位出資等渠道籌措資金。按照“誰受益、誰出資”“誰所有、誰承擔”原則,明晰資產邊界,積極推動居民出資參與改造,涉及電力、通訊、有線電視等管線的由產權歸屬企業或單位承擔改造費用。縣政府統籌專項補助資金,向老舊小區改造配11、套項目傾斜。(二)獅城鎮及有關單位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好公共服務設施改造資金。對于屬于保障性住房的小區,由縣住房保障中心負責改造資金籌措。(三)市政配套設施改造資金原則上由項目主管部門負責統籌,縣財政、發改積極向上爭取專項債及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予以支持。根據我縣老舊小區數量少、分布散、不成片的特點,加強與社區溝通銜接,以社區為單位實行“單小區”改造和“劃片區打包捆綁”申報項目,提高成功率。六、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老舊小區改造領導小組,由縣政府領導擔任組長,縣自然資源局、住建局、發改局、財政局、城市管理局、民政局、文旅局、衛健局、工信局、公安局、獅城鎮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負12、責統籌、協調、督查、考核等工作,統籌推進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縣住建局,辦公室主任由住建局主要負責人兼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獅城鎮為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的責任單位,成立相應工作機構。縣直相關部門和單位要按職責分工,做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的組織協調、督導考核、配合服務等工作,安排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擔任聯絡員,形成合力,協同推進。(二)落實工作機制。對確定實施的所有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要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確保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規范、有序、高效推進。社區建立項目臺賬,實施項目管理制度,明確項目管理責任人,每月按時上報項目進展,即時報送重大建設信息。(三)13、強化要素保障。加大資源整合,支持對部分零星用地和既有用房實施改(擴)建,可通過置換、轉讓、騰退、收購等多種方式,增加老舊小區配套服務用房。鼓勵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將老舊小區內或附近的存量房屋,提供給街道、社區用于老舊小區養老托幼、醫療衛生等配套服務。(四)加大宣傳力度。宣傳部門要利用報紙、電視和各種新媒體廣泛宣傳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的重大意義、具體內容、方法步驟、政策措施等。社區要組織工作人員采取入區進戶面對面講解、聽取居民意見、展示老舊小區規劃設計效果圖、公示具體改造提升方案等多種形式進行深入宣傳發動,營造良好氛圍。各社區居民委員會要積極發揮疏導、協調作用,引導居民樹立大局觀念,積極參與老14、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五)強化督導考核。要建立定期研究、督導檢查、考評通報等工作機制,采取平時督導和定期考核相結合,加強對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的跟蹤指導,查看工作實效。定期組織現場觀摩講評活動,總結經驗、交流成果。同時,對推進快、效果好的單位予以表彰獎勵,對行動慢、效果差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附件:1.縣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部門職責分工2.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規程(試行)附件1縣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 成員部門職責分工 1.縣住建局:負責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事務,具體負責組織協調、政策擬定、計劃編制、技術指導、質量監管、督促推進、通報考核等工作;牽頭做好全縣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年度計劃申報,擬15、訂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爭取上級補助資金事宜。2.獅城鎮:全面負責轄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負責本轄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的調查摸底、計劃編制、區域劃分、項目立項、規劃設計、工程預算及評審、工程招投標、項目推進、現場施工管理、監理、質量監督、竣工驗收、決算審計、長效機制建立等工作;組織開展改造提升過程中的聯合執法工作;各社區負責做好居民群眾思想工作,協調處理改造提升過程中的各類矛盾和問題;定期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工作情況。3.縣發改局:做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立項審批等工作;參與年度改造計劃編制;協助爭取上級預算內補助資金;參與指導創新方式,拓寬籌資渠道。4.縣財政局:負責籌措財政資金配16、套,配合研究制定老舊小區改造以獎代補政策;協助爭取中央補助資金。5.縣自然資源局:負責做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規劃相關手續辦理。6.縣工信局:督促強弱電管線單位落實老舊小區相關改造管線遷改工作。7.縣城市管理局:指導推進老舊小區園林綠化、環境衛生管理等工作;負責配合做好老舊小區內私搭亂建的拆除、清理執法等工作。8.縣民政局:指導做好基層社區治理和服務、養老服務等工作。9.縣公安局:加強對老舊小區改造治安、交通等方面的技術指導和協調服務;負責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過程中矛盾糾紛的應急處置等工作。10.縣文旅局:指導加快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力度,支持老舊小區全民健身設施全覆蓋。11.縣衛健局:負責老舊小區所在社17、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建設、改造指導協調工作。12.供電、供水、燃氣、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郵政等企業:支持和配合做好水、電、氣、通信、郵政設施等改造工作。做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中老舊管線的規范鋪設、更新改造、拆除新建等工作。附件2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規程(試行)按下列工作流程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確定的老舊小區各類改造項目,要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要求,倒排工期,逐步推進,確保所有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目標任務如期完成。1.調查摸底。由業主單位牽頭,組織各社區進行一次老舊小區全面摸底調查,摸清我縣老舊小區的數量、幢數、戶數、面積、存在問題等相關情況。并收集改造需求和重點,掌握問題,形成項目清單。廣18、泛發動宣傳。各社區組織相關工作人員,深入老舊小區開展廣泛宣傳。2.制訂初步方案。根據項目清單,由業主單位提供方案設計、造價咨詢等服務,以老舊小區居民意愿為主,結合老舊小區實際進行方案設計。同步制定資金籌集方案及物業服務引進等長效管理方案。3.第一次征求意見。由所在社區在項目范圍內對初步改造方案組織廣泛公示(5個工作日),同步開展第一次征求意見,居民對改造方案認可率應達到三分之二以上。4.明確改造計劃。業主單位在公示結束后并完成意見征求,根據現狀條件、居民意愿、資金籌集、初步改造方案可行性等方面,組織對申報小區進行審查,按照“實施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和“成熟一個、改造一個”的原則,區分輕重19、緩急,統籌安排改造計劃。5.進行方案設計。業主單位委托設計單位編制正式改造方案及項目概算。改造提升方案必須包括改造項目設計、工程預算、資金籌集、自治管理或物業管理機制、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等內容。6.第二次征求意見。編制完成后的改造方案再次征求居民意見,要在小區內進行公示,并經業主委員會或居民代表或社區簽字確認。同步提交縣住建局進行方案預審并修改完善。7.方案審查。修改完善后的方案和概算提交縣住建局,由縣住建局牽頭對設計方案進行專家評審并出具評審會議紀要。8.設計完善及預算編制。業主單位應根據專家評審會議紀要及居民意見,對設計進行完善,并編制預算,同步委托預算審核,出具審核報告。9.項目招投標。業20、主單位應根據各小區設計預算金額,按規定采用公開招標、陽光平臺公開搖號選擇施工單位等方式進行項目招標。10.工程實施和監管。業主單位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標準組織實施,項目實施前應辦理相關施工許可手續,相關職能部門和獅城鎮等根據各自工作職責為施工提供便利條件。縣住建局根據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的特點,由縣質安站組織相關人員對工程全過程進行監管,嚴格落實工程質量、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等管理要求。11.項目驗收。項目完工后,由業主單位組織相關部門、參建單位、社區、居民代表等進行項目聯合竣工驗收。驗收通過后,應及時完成竣工財務決算,做好竣工項目的資料整理、歸檔和移交工作。12.后續管理。鞏固老舊小區改造成果,由社區及小區業主按照長效管理方案,落實管理和服務,做到“改造一個、管好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