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茶園低產改造實施方案低產茶園的改造(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t***
編號:908008
2024-03-26
3頁
12.28KB
1、村級茶園低產改造實施方案【低產茶園的改造】 一、低產原因茶園形成低產的原因有樹齡過老、建園基礎差、管理不善、采摘不合理,以致未老先衰,表現在茶樹個體生理機能嚴重衰退、群體結構差,集中反映在單產低下。 二、改造技術措施 1。園改。園改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根據茶園坡度和水土流失的情況,對30度以上的陡坡低產茶園退出造林,對30度以下的坡地茶園改為梯式.如造成梯層不等高或梯面向外傾斜、水土流失嚴重,應沿梯坎基部用石頭或磚、草修補,也可以從梯層內側挖新土筑坎加高,使梯層保持內低外高,梯面向內傾斜,達到小雨水量不出園、大雨水量不沖園,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在每層茶園的內側設置蓄排水溝,蓄水提高茶園保水2、保肥保土能力。緩坡茶園改為等高種植,同時修筑好道路和排灌系統。改園還要補植缺叢,以采用大茶棵補缺效果較好,如果無大棵也可用茶苗補缺。 2。改土。改良土壤是改造低產茶園的中心環節,對茶樹長勢差的低產茶園深翻土壤,增施有機肥。目前XX縣區東平鎮低產茶園主要是長年失耕、土壤板結。一般要求行間挖深至50厘米的施肥溝,重施有機質肥料,如豬牛糞、草木灰、綠肥、餅肥等,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施土雜肥或豬牛糞35噸,或餅肥150250公斤加過磷酸鈣150250公斤,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同時要充分利用山上的雜草進行覆蓋。對土層淺、質地差的低產茶園采用培客土、培土結合施有機肥的方法,加深活土層,3、促進茶樹根系的生長,以建立深厚的土壤耕作層。根據茶樹喜溫喜陰的特性,在茶園適當套種綠肥、鋪草覆蓋,改善土壤和茶園空氣條件,為茶樹生產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 3。樹改.根據各地的生產條件、茶樹衰老程度、形成原因,可分別采用臺割、修剪和種改。 (1)臺割。對樹齡大、樹勢衰老嚴重、有明顯寄生苔蘚或地衣、育芽無力、產量明顯下降的茶樹,在春茶采摘后或在大寒前后,在離地面510厘米處砍去,及時清理樹樁,增施有機肥。 (2)修剪。深修剪,對樹冠上面分枝細而密、“雞爪枝”多、新梢長勢減弱、產量逐漸下降的低產茶園進行深修剪,在春茶后剪除“雞爪枝”層1020厘米,當年秋茶多留少采,以恢復樹勢.重修剪,對樹勢呈半衰老4、產量顯著減少的茶樹進行重修剪,春茶后剪去樹木的1/3或1/2,當年夏天、秋茶后打頂養篷,年底可復壯樹勢. (3)種改.對樹齡長、樹勢嚴重衰退的茶樹或品種混雜、萌發遲、品質低劣的茶園,應當挖掉,重新栽種適宜的良種,如“政和大白茶”屬于遲熟品種,產量低,而“福安大白”、“福云6號”、“935號”等則是早熟品種。 三、加強改造后的茶園管理 1。加強肥培管理.改造后的茶園,一般春夏茶萌發前及時追施一次速效性氮肥,每667平方米施1525公斤,以滿足茶樹改后生長發育對養分的要求。 2.加強樹冠管理。培育寬闊的采摘面,剪、養、采結合,一般臺割更新茶樹,都要進行12次的定型修剪,重修剪的茶樹也要進行一次輕修剪,以整形樹冠,培養一個良好的樹冠結構,在這一前提下,實行以養為主、采養結合、打頂養篷、采密養稀、采大養小的措施,經12年的養采時間,就可正式投產. 3。適時防治病蟲:茶樹改造后,枝梢生長旺盛,但易引起病蟲危害,如小綠葉蟬、蚧類、螨類、蚜蟲,因此,只有及時噴藥防治,保證茶樹健康生長,才能達到改造目的。(XX省XX縣區東平鎮農技站池珍玉楊上花:353602XX省XX縣區植保植檢站彭作汛曾位清:3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