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鐵路站前工程隧道出口洞身淺埋段專項施工方案(2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t***
編號:908331
2024-03-26
23頁
207.50KB
1、新建鐵路站前工程隧道出口洞身淺埋段專項施 工 方 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制單位: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二XX年X月目錄1編制依據42工程概況43淺埋地段施工總體方案54. 淺埋段施工方法54.1施工前準備工作54.2隧道洞外施工54.3隧道洞內施工74.4洞身開挖125監控量測135.1監控量測項目135.2監控量測管理及人員配備145.3隧道量測項目、量測儀器及量測方法14地質和支護狀況信息的觀察14淺埋地表沉降監測14拱頂下沉及收斂量測145.4監控量測質量保證措施156成立組織機構157施工環保措施168施工安全措施169. 淺2、埋段施工塌方處理應急預案189.1塌方發生時人員、設備、裝置、材料的部署18人員部署18設備及材料的部署189.2應急響應的責任部門199.3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以及危害程度199.4現場人員的安排199.5發生源控制209.6應急處理的步驟及方法20首先撤出工作面施工人員及機械設備。20處理塌方方法21具體施工方法21處理塌方常用的支護形式221編制依據(1)、新建鐵路xx線xx段xx隧道設計圖(2)、新建鐵路xx線xx段xx隧道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3)、現場踏勘調查所獲得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當地資源、交通狀況及施工環境等調查資料。(4)、本單位所擁有的技術裝備力量、機械設備狀況、管理水平、3、工法及科技成果和多年積累的工程施工經驗。(5)、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鐵建設2010241號)(6)、高速鐵路隧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753-2010)(7)、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鐵建設2010241號)2工程概況xx隧道出口D2K698+015-+045段洞身淺埋,采用級C型復合式襯砌,拱部108大管棚超前支護,全環39根,每根長35m;全環I20b型鋼拱架加強支護,間距0.6m;地表回填水泥土,并在其上施作3.0m寬、1.5m深、厚0.5m鋼筋砼水溝。D2K698+035段埋深最淺,約為3.49m,地質情況為:橫向沖溝發育,坡面零星基巖出露,上覆第四系全新統坡殘積4、層及坡殘積層粉質黏土,厚02m。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中統馬龍群組中段頁巖、監理工程師論壇砂巖夾泥灰巖。 3淺埋地段施工總體方案隧道淺埋段里程為D2K698+015-+045。淺埋段施工前需先進行水泥土反壓回填達到設計強度并施作洞頂水溝后,才能進行暗洞施工。淺埋段設計支護襯砌類型為V級C型復合式襯砌,洞身采取暗挖施工,大管棚超前支護;洞頂地表在清表后采用水泥土反壓回填加固處理,并施作鋼筋混凝土洞頂水溝,水溝入水口及出水口處采用M10漿砌片石鋪砌,避免山洪沖刷。水溝兩側回填線外沿坡面鋪砌5m范圍的M10漿砌片石,以保護兩側邊坡不被沖刷。4. 淺埋段施工方法4.1施工前準備工作在施工前分部施工科組織全體5、技術人員及各級管理人員對淺埋段原地物、地貌以及裸露巖體進行實地踏勘,勘查結果與設計圖紙進行比對,澄清有關技術問題。組織測量隊對該淺埋段進行地形測繪,繪制地形圖。并對參加的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和培訓。4.2隧道洞外施工4.2.1清表通過施工放樣,定出水泥土回填區域后,挖除不小于30cm保護土層,清除地表耕植土、植被草皮、淤泥等雜質,當原始地面坡度陡于1:5時,地表應開挖臺階,臺階寬度不得小于1m。4.2.2拌制水泥土按5%摻量摻入水泥,土選用粘性土或粉質粘土,拌制機械采用沃爾沃EC210B挖掘機,位于回填附近平臺處。利用自由落體原理,下落攪拌高度以挖掘機1/2臂長為宜,反復開挖、拌和均勻。大顆粒6、土人工輔助粉碎,保證最大顆粒土粒徑小于5cm。4.2.3水泥土運輸利用挖掘機挖掘后,放入施工場內,人工配合手推車運輸,人工攤鋪回填。4.2.4水泥土回填采用人工及機械兩種方法相互配合進行夯實。第一層土采用人工輕夯,避免擾動下層巖體。虛鋪土層厚度20cm,第一層土體固結后,覆蓋灑水養護1天。第二層仍為人工輕夯,虛鋪土層厚度20cm,覆蓋灑水養護1天。第三層重夯采用蛙式打夯機夯實,分層厚度30cm;夯實遍數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一般不少于68遍,同時嚴格控制夯擊遍數,避免過夯使已壓實土體破壞。回填高度達到設計標高后,由測量工程師與專業監理工程師現場驗收確認。水泥土回填頂面設置3的雙向縱向排水坡,以便7、地表水通過坡面匯入拱頂水溝。D2K698+035段縱斷面圖4.2.5地表加固技術要求(1)、施工中嚴格控制土的含水率,以1820%為宜,對局部出現的彈簧土,須及時清除。(2)、回填應分段依次施工,按一定的順序保持均衡上升。層段間回填土接縫處應削成坡狀或齒坎狀,坡度不陡于1:3,并對接縫處加強夯實,保證水泥土壓實度。(3)、施工時對已填筑完成的水泥土應灑水養護。(4)、填筑過程中,測量工作應同步進行,隨時檢查控制填土面高程及填土厚度;對水泥土層與層之間結合部處理要符合規范規定,土面過光時要采取人工刨毛處理,保證層間結合牢固。(5)、水泥土壓實指標:干密度1.7t/m,壓實度96%。每層土填筑完成8、后,進行土工試驗,檢測土的干密度,計算土的壓實度,符合設計要求并經監理工程師簽字確認后,進行上層土回填。(6)、回填土應超出加固區以外每側不少于50cm。對邊角處機械無法夯實到位的地方,應采用人工夯實密實。(7)、施工時注意協調回填土與其他工序之間的施工順序與施工銜接。4.2.6洞頂水溝洞頂水溝在回填水泥土完成后進行,采用鋼筋混凝土, 3.0m寬、1.5m深、厚0.5m,全長約60m。為避免山洪沖刷,應在水溝入水口及出水口處采用M10漿砌片石鋪砌,兩側回填線外沿坡面鋪砌5m范圍的M10漿砌片石。4.3隧道洞內施工4.3.1超前支護(1)管棚設計參數導管規格:外徑108mm,壁厚6mm;孔口管:9、熱軋無縫鋼管,外徑132mm,壁厚5mm;管距:環向間距40cm;傾角:外插角13為宜,可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注漿材料:M20水泥漿或水泥砂漿;設置范圍:拱部120范圍;管棚單根長度:35m管棚數量:39根(2)管棚施工工藝管棚施工主要工序有施作套拱;搭鉆孔平臺、安裝鉆機;鉆孔;清孔、驗孔;安裝管棚鋼管;注漿。工序技術要求高,工藝復雜,施工工藝詳見下圖。1)擴挖管棚工作室由于大管棚是在洞內施作,為保證大管棚施工的空間,需要開辟大管棚工作室。按單節導管長6m,鉆機機身及主動鉆桿共2m,則工作室的長度應為8m,上斷面擴挖較設計斷面大60cm(見下圖),工作室設置位置為:D2K698+053-D2K10、698+045,管棚設置里程:D2K698+045-D2K698+010。由于本段埋深最淺位置在D2K698+035段,為3.49m,在擴挖工作室后,管棚的外插角度宜平緩,盡量控制在1以內。管棚工作室施工示意圖2)施作導向管工作室開挖、支護完成后,繼續向前開挖2榀比設計斷面大25cm左右的斷面,盡快初噴,封閉掌子面,厚度4cm,形成止漿墻,架設鋼架,采用全站儀以及坐標放樣法,在工字鋼架上定出其平面位置;用水準尺配合坡度板設定孔口管的傾角;用前后差距法設定導向管的外插角,將導向管焊接在鋼架上。導向管與鋼架高差可通過鋼墊板實現調節。焊接應牢固,使鋼架與導向管形成整體,并迅速噴射混凝土形成套拱。導向11、管長度1m,采用外徑132mm、壁厚5mm熱扎無縫鋼管。3)搭鉆孔平臺安裝鉆機 鉆機平臺可用方木或鋼管腳手架搭設,搭設平臺應一次性搭好,鉆孔由鉆機從低孔位向高孔位進行。 平臺支撐要著實地,連接要牢固、穩定。防止在施鉆時鉆機產生不均勻下沉、擺動、位移等影響鉆孔質量。 鉆機定位:鉆機要求與已設定好的孔口管方向平行,必須精確核定鉆機位置。用全站儀、掛線、鉆桿導向相結合的方法,反復調整,確保鉆機鉆桿軸線與孔口管軸線相吻合。4)鉆孔 為了便于安裝鋼管,鉆頭直徑采用127mm。 地質較好的情況下可以一次成孔;鉆進時產生坍孔、卡鉆,需補注漿后再鉆進。 鉆機開鉆時,可低速低壓,待成孔1.0m后可根據地質情況逐12、漸調整鉆速及風壓。 鉆進過程中經常用測斜儀測定其位置,并根據鉆機鉆進的現象及時判斷成孔質量,并及時處理鉆進過程中出現的事故。 鉆進過程中確保動力器,扶正器、合金鉆頭按同心圓鉆進。 認真作好鉆進過程的原始記錄,及時對孔口巖屑進行地質判斷、描述。作為開挖洞身的地質預探預報,指導洞身開挖。5)清孔驗孔 用地質巖芯鉆桿配合鉆頭(127 mm)進行來回掃孔,清除浮渣至孔底,確保孔徑、孔深符合要求、防止堵孔。 用高壓氣從孔底向孔口清理鉆渣。 用全站儀、測斜儀等檢測孔深,傾角,外插角。6)安裝管棚鋼管 鋼管應在專用的管床上加工好絲扣,棚管四周鉆8出漿孔(靠掌子面45m的棚管不鉆孔);管頭焊成圓錐形,便于入孔13、。 棚管頂進采用大孔引導和棚管機鉆進相結合的工藝,即先鉆大于棚管直徑的引導孔(127mm),然后利用鉆機的沖擊力和推力低速頂進鋼管。 接長鋼管應滿足受力要求,相鄰鋼管的接頭應前后錯開。同一橫斷面內的接頭數不大于50%,相鄰鋼管接頭至少錯開1m。7)注漿安裝好有孔鋼花管、放入鋼筋籠后即對孔內注漿,漿液由ZJ-400高速制漿機拌制。注漿材料:注漿材料為水泥漿或M20水泥砂漿。采用注漿機將砂漿注入管棚鋼管內,注漿壓力一般為1.53.0MPa,具體漿液配合比和注漿壓力由現場實驗確定,當無吸漿量情況下,持壓15min后停止注漿。注漿量應滿足設計要求,一般為鉆孔圓柱體的1.5倍;若注漿量超限,未達到壓力要14、求,應調整漿液濃度繼續注漿,確保鉆孔周圍巖體與鋼管周圍孔隙充填飽滿。注漿時先灌注“單”號孔,再灌注“雙”號孔。4.4洞身開挖D2K698+045-D2K698+015淺埋段采用新奧法施工。4.4.1開挖方法開挖方法采用大拱腳臺階法。(見下圖)施工原則按照“短進尺、不爆破、強支護、早封閉”。嚴格按照鐵道部120號文件執行,上斷面每次開挖進尺不得大于1榀鋼拱架間距,邊墻每次開挖進尺不得大于2榀鋼拱架間距,仰拱施作要及時跟進。施工步驟:1.機械開挖部,施作部周邊初期支護;開挖部,并架設臨時橫撐,同時噴砼盡快封閉。2.開挖部,施作部周邊初期支護;開挖部,并施作部仰拱初期支護。3.澆筑部仰拱和邊墻混凝土15、,待仰拱混凝土初凝后,澆筑部仰拱填充至設計高度;根據監控量測,一次性澆筑二次襯砌部。注意事項:(1)I18橫撐連接處或鋼架連接處均設鋼墊板(247*20*1.6cm);I18斜撐與鋼架連接處設鋼墊板(30*40*1.6cm),斜撐與拱腳連接處設鋼墊板(14*30*1.6cm)。(2)鋼架之間縱向連接筋應及時施作并連接牢固,工序變化處鋼架應設鎖腳錨管;(3)復合式襯砌段在施工時,須按有關規范及參考圖的要求,進行監控量測,根據監控量測的結果進行分析,確定灌注二次襯砌的時機及調整支護參數,必要時可噴混凝土封閉掌子面。(4)確保掌子面至仰拱距離不大于35m,掌子面距離二襯距離不大于70m;4.4.2襯16、砌類型采用V級C型復合式襯砌,鋼拱架0.6m/榀,初期支護厚度28cm;拱墻襯砌厚度60cm。淺埋段基巖裂隙水較多,要特別注意防排水施工的質量,適當加密環向排水盲管的布設。5監控量測5.1監控量測項目隧道監控量測必測項目主要包括圍巖及支護狀態觀察、拱頂下沉、周邊收斂、地表沉降。5.2監控量測管理及人員配備施工監控測量管理:緊跟開挖、支護作業。按設計要求設置監測點,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或增加量測的內容。量測數據及時分析處理,實現動態管理、動態施工。量測組織人員配備:隧道量測成立隧道二隊專門量測小組。由任組長,組員:、。5.3隧道量測項目、量測儀器及量測方法地質和支護狀況信息的觀察觀察記錄工作面17、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情況,作地質素描。觀察開挖面附近初期支護狀況,判斷圍巖、隧道的穩定性和初期支護的可靠性。范圍:工作面及初期支護后的地段進行觀察。淺埋地表沉降監測D2K698+045-D2K698+015段屬隧道淺埋段,覆蓋層薄,開挖后圍巖難以自穩成拱,地表易沉陷,為了確保洞口淺埋段的施工安全,進行地表沉降監測。地表回填水泥土時埋設沉降觀測板進行原地面沉降觀測,沉降觀測板參照路基標準設置。布點原則為:在級圍巖且埋深小于40m的地段沿隧道軸向每隔5m布設。同時在橫向依據實際情況,選定主斷面,沿主斷面布設測點,以了解地表沉降的橫向影響范圍。監測儀器為電子水準儀。5.3.3拱頂下沉及收斂量測拱頂下18、沉及凈空變位收斂量測, 根據圍巖類別、隧道尺寸和埋深等,沿隧道縱向在拱頂和墻中布設測點。D2K698+045-D2K698+015段設計為級圍巖,量測斷面間距為5m。凈空變位量測在開挖后盡早進行,初讀數在開挖12小時內且在下一循環開挖前讀取,采用全站儀量,淺埋地段洞內外量測點布設在同一橫斷面內。5.4監控量測質量保證措施(1)將監測管理及監測實施計劃納入施工生產計劃中,作為一個重要的施工工序來抓,并保證監測有確定的時間和空間。(2)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實施方案和相應的測點埋設保護措施,并將其納入工程的施工進度控制計劃。(3)施工監測緊密結合施工步驟,監控每一施工步驟對周圍環境、圍巖、支護結構、變19、形的影響,據此優化施工方案。(4)監測數據應及時整理分析,一般情況下,應每周報一次,特殊情況下,每天報送一次。監測報告應包括階段變形值、變形速率、累計值,并繪制位移時態(或時程)曲線,進行回歸分析,及時對監測結果進行綜合評價。6成立組織機構為使xx隧道出口淺埋段施工過程中安全、質量、進度可控,我項目部專門成立淺埋段施工領導小組。對淺埋段施工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并按照“確保安全、保證質量、突出重點、統籌安排、合理配置資源、確保工期目標、做好環保和文明施工”的原則,投入足夠施工資源組織施工。組 長:副組長:成 員:7施工環保措施(1)、施工界限外的植被、植物樹木等不得隨意破壞,必須維持原狀并加以保20、護;施工用地界限范圍內的樹木、草皮和其他植物,移植利用,不得破壞。(2)、永久用地范圍內的裸露地表用植被加以覆蓋。(3)、充分做好開挖邊仰坡、棄碴場地的植被恢復與綠化工作。(4)、在堆棄過程中需先修好擋墻并作好地表水的引排疏導,其坡腳采用漿砌片石防護,不得向河流和設計范圍外的場地棄碴,堵塞溝壑、河道。棄碴堆棄前,將地表熟土推至一旁,待棄碴完畢后將碴頂整平,并填保存的熟土進行復墾。(5)、及早施作防護工程、排水工程和裸露地表的植被覆蓋,防止水土流失。(6)、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現場徹底清理。(7)、加強設備養護,減少設備漏油施工機械的廢油廢水,采用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處理,不得超標排放。(8)、21、注意保護自然水流形態,做到不淤、不堵、不留施工隱患,不阻塞河道。8施工安全措施(1)、洞內、外施工時,都必須配備專職安全員;專職安全員上崗必須佩戴安全員袖標,凡進洞人員必須戴安全帽。(2)、重視邊坡的穩定和排水,做好截水溝、邊溝,經常檢查邊坡的穩定情況。(3)、加強本段的超前地質預報,注重圍巖監測和觀察,對目測觀察予以足夠的重視,隨時注意圍巖的巖質和分布情況變化,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和方向,掌子面填充物的性質、涌水量,噴混凝土是否產生裂隙,拱架是否變形。當圍巖變形量無變緩趨勢或噴射混凝土產生較大的剪切狀態時立即停止開挖,采取輔助加固措施。(4)、隧道施工各班組間,應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時22、,交班人應將本班組的施工情況及有關安全事宜及措施向接班人詳細交待,并記載于交接班記錄本上,工地值班負責人(領工員)應認真檢查交接班情況。每班開工前未認真檢查工作面安全狀況,不得施工。(5)、對本段施工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施工安全措施,施工中采取預防措施,不得盲目冒進。(6)、隧道掌子面鉆眼前鉆眼人員到達工作地點時,應首先檢查工作面是否處于安全狀態,如支護、頂板及兩幫是否牢固,如有松動的巖石,應立即加以支護或處理。(7)、洞內爆破作業必須統一指揮。施工爆破時,所有人員必須撤至不受有害氣體、振動及飛石傷害的警戒區外,并設置安全警戒線。(8)、當噴射砼尚未達到一定強度即趨失穩的圍巖,或噴錨后變形量超過23、設計容許值以及發生突變的圍巖,宜用鋼架支撐進行支護。(9)、把噴層的異常裂縫作為主要安全檢查內容之一,經常進行觀察與檢查,并作為施工危險信號引起警惕。(10)、如發現隧道內有險情,必須在危險地段設置明顯標志或派專人看守,并迅速報告施工現場負責人及時采取處理措施。若情況嚴重時,應立即將工作人員全部撤離危險地區。(11)、在本段開挖支護完成后,及時施作仰拱襯砌以及拱墻襯砌,封閉成環。9. 淺埋段施工塌方處理應急預案xx隧道出口淺埋段地質條件復雜,存在突水、突泥坍塌、圍巖失穩等地質問題或風險因素。為了保證施工順利進行,避免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本著“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特針對可能發生圍巖失穩等24、不良地質制定一分部 “淺埋段施工塌方處理應急預案”。9.1塌方發生時人員、設備、裝置、材料的部署人員部署成立以施工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的塌方搶險及處理的組織機構,配置足夠的應急搶險人員、設備,由安質科制定應急的搶險預案,做到組織得力,分工明確,責任到人。9.1.2設備及材料的部署1)通訊設備:距掌子面200米處設直通工區調度有線報警電話一部;2)搶險設備:攪拌機、注漿泵、材料運輸車、挖掘機、裝載機、風鉆等;3)監測設備:全站儀、精密水準儀、塔尺、鋼尺等;4)搶險材料:鋼管、小導管、水泥、型鋼、鋼筋、速凝劑、砂石料、木材等。9.2應急響應的責任部門搶險領導組組長: 分部經理 搶險施工組組長: 分部25、安全總監 后勤保障組組長: 黨工委書記 副組長: 綜合辦主任 技術方案組組長: 分部總工 副組長: 工程部長 事故調查組組長: 安質部長 材料供應組組長: 物資部長 生活供應組組長: 綜合辦主任 9.3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以及危害程度4.1塌方在掌子面時,無人員傷亡,危險程度小(物資受損)4.2塌方在掌子面時,有人員傷亡,危險程度大(人員受損,物資受損)4.3塌方發生在已經開挖未襯砌段時,無人員傷亡,危險程度小(物資受損)4.4塌方發生在已經開挖未襯砌段時,有人員傷亡,危險程度大(人員受損,物資受損)9.4現場人員的安排搶險隊伍由現場施工人員組成:隊長:副隊長:隊員:9.5發生源控制1)量測信息26、所反應的圍巖變形速度和數值超過允許值。2)噴射砼面產生縱橫向的裂紋或龜裂。3)在洞頂或洞壁發現不斷掉下土塊,小石塊或在構件支撐間隙不斷漏出砂、石屑。4)巖層的原理,節理縫或裂隙變大,張開。5)隧道內滲水、滴水突然加劇或變渾。出現以上1)5)情況的時候值班人員應該及時匯報并加強支護并派專人看守危險地段,避免人員及物資的損失。9.6應急處理的步驟及方法一旦發生坍塌事故,由掌子面領班作業人員在洞內向分部調度撥打報警電話并上報項目部調度,有人員受傷時,項目部立即與當地醫院聯系安排住院搶救事宜,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同時向當地安監部門報告。首先撤出工作面施工人員及機械設備。根據事故發生情況,統一部署應急預27、案的實施工作,應急指揮中心緊急調用全項目內可用于搶險的機具設備、物資、人員、資金投入搶險工作。首先判斷是否有二次坍塌的可能,確認圍巖基本穩定后,組織人員和設備進洞搶險。處理塌方方法如塌方體積較小,且塌方范圍內已進行噴錨或已架設好較為牢固的構件支撐時,可由兩端或一端先上后下地逐步清除坍碴,隨挖隨噴射砼,隨架設臨時構件支撐。如塌方體積較大,或地表已下沉,或因坍體堵塞無法進入塌方范圍進行支護時,則用注漿加固坍體,然后用“穿”的辦法在坍體內進行開挖、襯砌。具體施工方法塌方掌子面地段是隧道施工的薄弱環節,需特殊處理,重點加固,根據塌方體坡面特點,坡體虛碴不宜再挖,穩定碴體一但開挖,碴體內部會形成新的滑動28、面,造成新的坍塌,應先對塌方體和圍巖暴露面,進行噴砼封閉,厚度0.10.2m作為初期支護,扼止再次塌方的產生,也為監測塌方提供依據,然后對塌方影響范圍進行注漿,加設超前管棚,使開挖輪廓附近與周圍巖體形成一個整體,以抵抗碴體下滑力和開挖后圍巖產生的側向壓力。開挖輪廓線以上約5m,視為開挖影響區域,采用超前導管42注漿,輪廓線外第一層間距為0.2*0.2m,其余按0.5*0.5m梅花型布置,注漿管長度4.5m,外插角25,靠近圍巖部位布設徑向導管注漿,L=4.5m,0.5*0.5m梅花型布置,下部坍體進行開挖斷面外兩側注漿,導管布置為0.5*0.5m,L=4.5m梅花型布置。上部開挖,預留核心土,29、可以對虛碴起到固定作用,也可以為安設鋼拱架提供作業平臺,周邊碴體每掘進60cm,及時安設一榀鋼拱架,安設拱架前應先檢查開挖輪廓線,開挖輪廓線應符合設計要求,中線高程允許偏差為3cm,安裝之前應清除底拱腳下的虛碴及其它雜物,安裝允許偏差橫向和高程均為3cm,環向每隔0.8m用22縱向連接筋連接,拱部42小導管超前支護。同時施作徑向25中空注漿錨桿,梅花型布置,縱環向間距1.0m*1.2m。此道工序完成后隨即對拱架進行噴砼封閉。噴砼完成后,組織施工人員準備壓漿工作,壓力控制在0.6-0.8Mpa,采用水灰比為1:1的水泥漿進行注漿。水泥漿完全凝固后,可進行下一循環開挖,當上部開挖大于7m后,即可進30、行中部開挖。開挖之前,應對中部邊墻進行預注漿,此工序可在開挖之前利用工序之間時間差提前完成。注漿管下端必須超過中部,防止在開挖下部時邊墻失穩,一側開挖完畢后,清理基底虛碴,安裝拱架,焊接縱向連接筋,然后繼續開挖,再安裝1榀鋼架,開挖完一側施作徑向錨桿,固定拱架,另一側同時組織人員開挖,每1.2米為一開挖循環,兩側拱架完畢后,對拱架進行噴砼封閉,中間核心土噴砼完畢后清理,下次開挖次序與上次交替進行,避免變形積累,內力集中,中部開挖進行到7m左右后即可進行下部開挖。下部開挖前也應進行預注漿,重復中部開挖步驟,每次清理完3m之后,立拱架,施作二次襯砌。處理塌方常用的支護形式1.噴錨處理由外向內,由上31、而下,逐段隨清坍碴隨向巖壁先噴射一薄層砂漿,然后再噴射砼,砼宜分層噴射,每層厚5cm左右,或按設計要求處理。噴射12層砼后,可隨即加設錨桿再噴射砼。坍碴清除后,隨即做好襯砌。2.構件支撐處理在坍體不太高,坍穴呈錐形,坍壁不太松散的情況下,使用人字架支撐。當坍體較高,但坍體兩側壁形狀較整齊,且側壓力不大時,可按垂直于隧道中線的方向架設橫向排架,先將坍體頂的石碴扒平鋪上橫梁,再在其上架設排架,間距一般為12米左右,但須注意排架間用剪刀撐撐穩,下部橫梁隨坍碴清除倒換撐穩。坍方較大,且圍巖壓力也較大,宜在坍方范圍全部用縱向棚架支撐,先將坍碴頂部適當扒平,沿隧道中線方向平行設置縱地梁數根(地梁底預鋪橫梁),于縱地梁上按照導坑支撐的形式以1米左右間距架設箱形棚架,以后逐層向上架設至坍方頂部,用填塞木塞緊,隨坍碴的清除加設立柱,并以縱撐撐牢。當坍方直至地表而深度不大時(小于10米)可設置井箍,由地面向下逐步,清除坍碴,隨即架設箍架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