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265
2024-03-27
42頁
21.44MB
1、德宏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德宏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20212035年)年)公眾征求意見稿公眾征求意見稿01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02 發展定位與目標發展定位與目標0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04 優先保障優先保障生態生態空間空間,建設,建設“美麗德宏美麗德宏”05 農業空間提質增效,推動鄉村振興農業空間提質增效,推動鄉村振興06 優化城鄉發展格局優化城鄉發展格局,提升城鄉生活品質提升城鄉生活品質07 產業創新產業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促進高質量發展08 彰顯民族文化彰顯民族文化特色特色,塑造特色魅力空間,塑造特色魅力空間09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安全韌性城市完善基礎設2、施體系,建設安全韌性城市10 強化規劃空間傳導,保障規劃有效實施強化規劃空間傳導,保障規劃有效實施目錄目錄p 1.1 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p 1.2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p 1.3 自然地理格局自然地理格局p 1.4 規劃基礎規劃基礎01規劃總則規劃總則n 指導思想n 規劃原則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1.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在云南省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中體現德宏作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高質量發3、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和城鄉風貌品質,為德宏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戰略引領戰略引領 創新開放創新開放 堅持整體謀劃、把握發展趨勢,深度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戰略,明確空間發展戰略引領,實現創新開放發展。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生態優先、堅持底線思維,確保生態、國土和糧 生態優先生態優先 底線約束底線約束食安全,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全域統籌全域統籌 城鄉融合城鄉融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供給水平,注重 以人為本以人為本 品質提升品質提升人文、自然、歷史文脈傳承,塑造高品質4、人居環境。統籌優化全域國土空間格局,促進城鄉要素科學流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規劃范圍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德宏州”)全域,規劃總面積11171.86平方千米,包括芒市、瑞麗市、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規劃期限規劃期限 規劃基期年:2020年;近期:2025年;遠期:2035年;遠景:2050年。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1.2梁河縣梁河縣盈江縣盈江縣芒市芒市隴川縣隴川縣瑞麗市瑞麗市三江四河貫全州三江四河貫全州地表景觀主要由高黎貢山山脈南延的“三山”與“三江四河”構成。“三山”即大娘山、打鷹山和高黎貢山尾部主脈,“三江”即怒江、大盈江和瑞麗江,“四河5、”即芒市大河、南宛河、戶撒河和羅卜壩河。怒江干流從芒市東南角擦境而過,屬怒江水系。自然地理格局自然地理格局1.3優先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研究(簡稱“雙評價”),識別空間發展潛力;科學開展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現狀與風險評估研究(簡稱“雙評估”),明晰國土空間現狀問題與規劃風險。規劃基礎規劃基礎1.4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生態保護極重要區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占全州比例73%,主要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農業生產適宜區農業生產適宜區占全州比例21%,主要分布在瑞麗江、大盈江流域各大壩子內。城鎮建設適宜區城鎮建設適宜區占全州比例6%,主要分布在芒市6、壩子、隴川壩子、盈江壩子、遮島壩子。p 2.1 發展定位發展定位p 2.2 發展發展目標目標p 2.3 開發保護戰略開發保護戰略02發展定位與發展定位與目標目標堅持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實現開放、包容、共贏發展堅持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實現開放、包容、共贏發展踐行踐行“兩山兩山”理論,在理論,在“美麗云南美麗云南”建設中走在前列建設中走在前列增強內生發展動力,統籌增強內生發展動力,統籌全域高質量全域高質量發展發展促進邊境地區民族大團結促進邊境地區民族大團結,彰顯民族文化魅力,彰顯民族文化魅力落實國家安全觀,落實國家安全觀,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發展定位發展定位2.7、1“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示范區共商共建共享示范區“美麗云南美麗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沿邊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示范區沿邊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示范區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示范區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示范區邊境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的示范區邊境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的示范區 魅力凸顯,彰顯民族文化特色 生態優先,構筑滇西生態屏障 雙循環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發展目標發展目標2.220252025年年20352035年年20502050年年開發保護戰略開發保護戰略2.3 交通引領,構建多式聯運交通體系全面建成“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示范區、“美麗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示范8、區、沿邊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示范區、邊境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的示范區、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示范區。以“生態+文化+樞紐”為重點,實現沿邊開放先行區建設邁出新步伐,初步構建融入“一帶一路”協同發展格局,成為中緬經濟走廊重要一極。全面建成美麗德宏、暢通德宏、活力德宏、富裕德宏、幸福德宏。p 3.1 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區域協調發展格局p 3.2 優化主體功能分區優化主體功能分區p 3.3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03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立足德宏州區位優勢,堅持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推動大發展的思路,圍繞國家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9、構建融入“一帶一路”的雙向開放格局。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區域協調發展格局3.1內引:內引:省內發揮德宏州在云南省沿邊經濟帶中的先導作用,聯動保山、大理推動滇西一體化建設發展,協同建設好中緬經濟走廊支撐帶,省外對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暢通對外產能輸出紐帶。外聯:外聯: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緬經濟走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中緬命運共同體打造,把德宏建設成為新時代沿邊開放先行區、中緬經濟走廊的門戶樞紐。優化主體功能分區優化主體功能分區3.2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山鄉等鄉鎮;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10、區)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勐戛鎮等鄉鎮;不宜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城市化發展區:城市化發展區:風平鎮等鄉鎮;開發重點片區,著力推進人口、產業要素集聚發展。在云南省主體功能區定位基礎上,以鄉鎮為單元,細化落實省級主體功能區定位,形成重點生態功能區16個,農產品主城區18個,城市化發展區17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實行分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整改補足整改補足永久基本農田嚴格劃定11、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在確保永久基本農田總體穩定的基礎上,依據保護目標整改補足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永久基本農田規模總量、空間布局達到上級下達要求,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目標。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是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提升空間品質的區域邊界,包括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區和特別用途區。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3p 4.1 生態保護格局構建生態保護格局構建p 4.2 全域生態空間修復全域生態空間修復04優12、先保障生態空間優先保障生態空間建設建設“美麗德宏美麗德宏”生態保護格局構建生態保護格局構建4.1保障重點生態功能區間生態流的順暢運行,構建德宏州“三帶一廊一網多節點”的生態保護格局。“三帶三帶”“一廊一廊”龍江水庫、芒別水庫、姐勒水庫等重要水庫濕地斑塊。貫穿三條生態帶的山林走廊大娘山生態帶打鷹山生態帶高黎貢山生態帶“一網一網”以“三江四河”為骨架的河流廊道“多節點多節點”全域生態空間修復全域生態空間修復4.2依托現有江河湖和濕地進行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水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河湖生態水量得到全面保證,生境生態功能得到全面維護,實現良性循環。江河湖及濕地保護著力提升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地連13、通性,推進林地撫育更新和區域廊道建設,提高生物多樣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及建設項目的監管,加大對廢棄礦區的整治修復力度,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加強礦山生態修復推進中小河道連通和排水渠清淤整治,加快區域內河湖水系連通工程;通過控源截污,生態修復等措施,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水環境保護與治理對危害較小區域進行工程修復和建設立體化監控預警平臺;對危害較大、人口眾多區域引導地質災害搬遷。注重地質災害防治實施防治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促進水土保持,實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示范區綜合治理。強化水土保持治理p 5.1 強化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強化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p 5.214、 構建特色農業產業格局構建特色農業產業格局p 5.3 依據依據鄉村類型,制定振興策略鄉村類型,制定振興策略05農業空間提質增效農業空間提質增效推動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落實耕地保護制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力,保障糧食安全。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升農業生產規模化水平,形成結構合理、聯動發展的農業空間。強化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強化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5.1推進耕地布局優化,保障特色農業格局推進耕地布局優化,保障特色農業格局 推進耕地布局優化,充分保障農業空間,發展壯大優質高效種植等現代農業,優化特色農業生產格局。加強耕地保護與利用加強耕地保護與利用 堅決落實最嚴格的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數15、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抵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 依托“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發揮農業空間復合功能發揮農業空間復合功能 以鄉村振興為抓手,多元化開發片區農旅資源,采用“田園+農旅”的核心理念,有機融合“三生兩產”復合功能空間。構建特色農業產業格局構建特色農業產業格局5.2圍繞打造“綠色食品品牌”的目標,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思路,立足“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著力做大做強做優綠色食品產業,構建“一帶兩軸,三區多16、點一帶兩軸,三區多點”農業生產空間格局。集聚提升類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搬遷撤并類依據鄉村類型,制定振興策略依據鄉村類型,制定振興策略5.3綜合人口、經濟、民族文化、生態、地災等因素評價,科學確定鄉村類型,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分類指導鄉村發展。按照人口增長需求增減建設用地,優化完善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鼓勵產業融合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明顯提升服務周邊村莊的能力。通過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現代化、旅游特色化發展打造生態-休閑旅游復合空間,保障生態環境、糧食供給基本安全,展示德宏特色美麗鄉村與田園休閑生活魅力。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17、展搬遷等方式,實施村莊搬遷撤并,統籌解決村民生計問題,同時實現對生態脆弱和敏感地區的嚴格保護。滿足農民基本生活需求,保持村莊環境整潔衛生,做好長效管理和維護;位于生態控制區的村莊應限制規模的擴張,以環境整治提升為主。包含守邊固邊型與民族特色型;守邊固邊型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設施覆蓋面,夯實守邊固邊基礎。民族特色型要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努力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暫不明確類暫不明確類p 6.1 州域州域總體發展格局總體發展格局p 6.2 推動推動芒瑞隴一體化發展芒瑞隴一體化發展p 6.3 完善公共服務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設施體系體系06優化城鄉發展格局優化城鄉發展格局提18、升提升城鄉生活城鄉生活品質品質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突出三縣兩市資源稟賦和核心競爭力,堅持以自貿區為引領,構建州內“一核雙城,多區聯動”的州域發展格局。州域總體發展格局州域總體發展格局6.1芒瑞隴一體化核心發展區;一核一核多區聯動多區聯動雙城雙城芒市、瑞麗兩個中心城市;瑞隴同城化發展區、遮放戰略發展新區、芒市核心發展區、盈江重點發展區和梁河重點發展區,形成聯動發展格局。基于組團生長,形成泛自貿帶狀組團城鎮群。國內流量以瑞麗-芒市-昆明為主導方向,瑞麗-隴川-騰沖為次要方向。跨境流量以臘戌-木姐方向為主,培育八莫-南坎、章鳳-雷基方向流量。推動芒瑞隴一體化發展推動芒瑞隴一體化發展19、6.2面向跨境流量需求,強化口岸產業聯動,同時強化基于產業園區的交通連接,構建同城化交通大體系。瑞麗瑞麗隴川同城化發展隴川同城化發展遮放未來潛在增長極遮放未來潛在增長極適配口岸體系完善及空間增長需求,培育遮放增長極。芒市公共服務中心、空陸聯運樞紐芒市公共服務中心、空陸聯運樞紐強化區域職能協調,凸顯芒市政服中心,同時立足交通優勢,打造空路聯運樞紐。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6.3學有優教學有優教: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城鄉學校布局,建設優質、完善的現代教育服務體系。以屬地服務需求為核心,培育跨區域服務、中緬國際服務為重點,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建立全齡友好20、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老有頤養老有頤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居家社區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和設施。弱有眾扶弱有眾扶:建立健全全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兜住民生保障底線。病有良醫病有良醫:健全以公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中醫藥、傣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繁榮文化繁榮: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活動設施建設,提升邊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傳承弘揚優秀傳統及民族文化,塑造邊疆文脈。健有佳所健有佳所:充分利用城市綠色開敞空間資源,布局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健全全民健身活動體系,打造21、“運動德宏”。p 7.1 加快自貿區建設,促進跨境經濟合作加快自貿區建設,促進跨境經濟合作p 7.2 構建特色產業體系構建特色產業體系p 7.3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p 7.4 保障產業發展空間保障產業發展空間07產業創新產業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快自貿區建設,促進跨境經濟合作加快自貿區建設,促進跨境經濟合作7.1n 內外聯動產業發展體系n 內外聯動發展格局一核:一核:以自貿區外向型功能為核心。兩輔:兩輔:芒市:公共服務中心、交通樞紐;隴川:后備產業發展基地。三區:三區:核心區、融合區、聯動區。多軸:多軸:瑞麗芒市昆明發展軸;緬甸木姐隴川騰沖發展軸;盈江那邦密支那發展22、軸;隴川雷基市八莫發展軸;瑞麗木姐臘戌曼德勒發展軸。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外聯動:重點發展跨境電商、跨境金融、跨境產能合作等先導產業;州內產業聯動:重點發展跨境產能合作、國際貿易、大健康產業以及德宏州自身特色優勢產業;融合區融合區核心區核心區聯動區聯動區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核心,構建“一核、兩輔、三區、多軸”的內外聯動發展格局。瑞麗芒市隴川盈江梁河自由貿易試驗區至騰沖至騰沖至昆明至昆明至八莫至八莫至密支那至密支那至臘戌至臘戌構建特色產業體系構建特色產業體系7.2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以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德宏作為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前沿,迎來了開放、23、合作、共贏的良機。基于現狀條件分析,在云南省、德宏州發展定位的指引下,根據區域競合的新要求,確定發展定位,構建“3+5+8+X”“3+5+8+X”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7.3從“多產分散”走向“強核心帶中心”,規劃構建“兩兩心多點,心多點,兩帶三軸兩區兩帶三軸兩區”的產業空間發展結構。兩帶三軸兩區兩帶三軸兩區瑞麗江、大盈江產業發展帶;中緬經濟發展軸、中緬印經濟發展軸、芒市梁河經濟發展軸;邊貿旅游創新區、多產融合發展區。兩心多點兩心多點瑞麗、芒市發展核心;盈江、隴川、梁河發展中心。堅持全域統籌的原則,加快公路、鐵路、機場、水運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主動配合國家推進瑞麗至曼德勒鐵24、路、高速公路及中緬陸水聯運大通道建設。構建新建新型產業園區,建立各具特色的跨區域合作園區或合作聯盟,實現多方共贏,鼓勵創新飛地經濟模式。優先保障園區建設用地規模,劃定工業紅線,開展園區閑置土地和空置廠房專項清理工作,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保障產業發展空間保障產業發展空間7.4p 8.1 構建構建多元特色的魅力空間多元特色的魅力空間p 8.2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歷史文化保護體系p 8.3 特色風貌引導特色風貌引導08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塑造特色魅力空間塑造特色魅力空間瑞麗江自然風光魅力帶;大盈江自然風光魅力帶;挖掘德宏州自然、人文空間特色,構建州內“兩帶四區”的多元化特色魅力空間格局,25、實現高品質的國土空間魅力展現。構建多元特色的魅力空間構建多元特色的魅力空間8.1兩帶兩帶四區四區民族文化魅力區;邊境風情魅力區;田園風光魅力區;生態文化魅力區。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歷史文化保護體系8.2積極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拓展和豐富歷史文化保護內容,建立健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文化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的多層次體系。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名村:九保村傳統村落:邦讀村等10村。文化保護單位南甸宣撫司署舊址等159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戶撒鄉新寨賀姐村阿昌族傳統文化等。特色風貌引導特色風貌引導8.3n 重點地區風貌引導挖掘和提煉具有地方特色的風情、風26、俗,并以抽象的形式場站空間中,建筑風貌凸顯民族特色、時代風貌和文化底蘊同時增加文化趣味性,體現地方文化標志特征。以簡潔、美觀的裝飾美化廣場、商業街區,并對聯檢大樓周邊及周邊自然景觀環境進行完善和提升,塑造整體性的城市標志空間。口岸及通道地區口岸及通道地區沿江、沿路、沿堤通過連線連片植被恢復和整治,形成水上、堤旁、路邊呈連續、層次感較強的江岸森林景觀,并通過沿岸特色村落或建筑的組織,打造景觀節點。沿線注重景觀節點的設計,注重在平交區、觀景臺、橋頭、隧道等多個景觀節點,營造“貢米飄香”、“風景如畫”、“和諧共處”等景觀節點。兩江風景帶地區兩江風景帶地區芒瑞大道地區芒瑞大道地區濱水濱湖地區濱水濱湖地27、區控制濱水地區的建筑高度、建筑體量、空間界面和視覺廊道,打造豐富層次和秩序感的空間界面,形成錯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濱水城市空間界面。城市樞紐地區城市樞紐地區n 城市特色芒市芒市生態宜居田園城市盈江盈江山水盈江魅力盈江隴川隴川田園隴川綠色家園梁河梁河宜居梁河文化之城瑞麗瑞麗魅力邊境胞波情誼特色風貌引導特色風貌引導8.3良好的山水田園風光是芒市最主要的景觀風貌特征,城市整體特色景觀的塑造應強化對山、水、田、林自然生態要素的保護。注重邊境沿線景觀打造,依托瑞麗依山面江的總體景觀格局,構建山、水、城融為一體的“珠落玉盤”式的整體空間形態。展現山水元素,以城市東部山體作為城市背景,將山體的自然環28、境引入到城市中,形成城市與山體環境相嵌套的關系。芒市芒市瑞麗瑞麗隴川隴川盈江盈江梁河梁河依托自然山體底景,利用大盈江及內部河流水系串聯城市組團,塑造“兩山、一壩、一河”的山水景觀格局。通過深入城市中的楔形綠地與貫穿整個城市的生態綠地,形成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人文、自然、生態景觀格局。p 9.1 構建構建“多式聯運多式聯運”交通體系交通體系p 9.2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p 9.3 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09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安全韌性城市盈江縣盈江縣梁河縣梁河縣芒市芒市瑞麗市瑞麗市隴川縣隴川縣聯系八莫聯系八莫聯系臘戌29、聯系臘戌聯系密支那聯系密支那聯系曼德勒聯系曼德勒至保山、昆明至保山、昆明至猴橋至猴橋至臨滄至臨滄聯系八莫聯系八莫至臨滄至臨滄G678環州鐵路S334大瑞鐵路騰隴高速G678G320S332G56S333G556G678構建構建“多式聯運多式聯運”交通體系交通體系9.1按照適度超前、多元化多層次的要求,以高速公路、城際鐵路、航空為主骨架,國省道干線公路、通用通勤航空、水運為補充,構建德宏州“多式聯運”的綜合交通體系。推進陸水聯運大通道建設,構建“1+4”機場布局、建設沿邊鐵路樞紐、完善公路通道布局。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9.2供水:供水:以中心城區及鎮一級為中心建設水廠,遠期逐30、漸向村一級覆蓋,形成完善系統的供水系統,保證供水安全。環衛:環衛:構建“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垃圾處理模式;完善城區公廁建設,提升環境衛生水平。通信:通信: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廣泛的信息基礎設施,實現4G網絡全覆蓋,5G網絡深度覆蓋,支撐并促進德宏州智慧城市建設。供電:供電:以市場需求為引導,著力完善全覆蓋、強支撐的電力保障網,著力構建安全穩定電力供應體系。排水:排水:著力降低內澇風險,建設循環高效的排水系統,堅持集約利用水資源,促進污水再生利用。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9.3城市設施安全韌性城市管理安全韌性人員安全韌性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規劃3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為:龍江芒市瑞麗江區域、檳榔江大盈江區域、怒江水系區。以新建為主,平戰結合,充分發揮人防工程的戰備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人員掩蔽工程:按1-1.5平方米/人,戰時留城人口按40%考慮。地震災害防治地震災害防治德宏州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在0.15g-0.3g之間,芒市、瑞麗、梁河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隴川縣、盈江縣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消防安全工程消防安全工程設立州域消防指揮中心,各縣級市設立消防指揮部,下設城鎮消防指揮站,形成覆蓋城鄉的滅火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抗御火災的整體能力。構建理念構建理念韌性城市韌性城市瑞麗市城區、芒市城區人口規模為中等城市,防洪標準按100年一遇;其余城32、鎮均屬于一般城鎮,其防洪標準按20-50年一遇。洪澇災害防治洪澇災害防治人防工程設施人防工程設施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防治p 10.1 規劃傳導與管控規劃傳導與管控p 10.2 建設國土空間建設國土空間“一張圖一張圖”p 10.3 配套政策保障配套政策保障10強化規劃空間傳導強化規劃空間傳導保障規劃有效實施保障規劃有效實施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則,建立剛性約束與彈性指導相結合的國土空間規劃傳導與管控體系,對下位及專項規劃分層管理、分類指導。規劃傳導與管控規劃傳導與管控10.1n 總體規劃縱向傳導n 專項規劃橫向指導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交通能源水利旅游產業其他州級國土空間規劃州級國土空間規劃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縣級國土空間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10.3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整合全州各類國土空間現狀、規劃、管理數據,形成州域全域“一張圖”,構建規劃實施監督管理系統,跟蹤規劃指標執行情況。建設國土空間建設國土空間“一張圖一張圖”10.2全域覆蓋全域覆蓋全要素管控全要素管控全過程監督全過程監督 政策支撐機制 信息化管理機制 實施監督機制 評估調整機制 調控激勵機制 組織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