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1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371
2024-03-27
10頁
26.82MB
1、目錄規劃總述0102國土空間發展定位和目標戰略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3守護山清水秀生態空間0405打造優質現代農業空間06塑造集聚高效城鎮空間07筑牢國土空間安全底板0809打造荊風楚韻魅力空間創新規劃實施保障湖北省國土空間規劃公眾版20212035年前言湖北居華中腹地,處長江中游,大別山、秦巴山、武陵山、幕阜山坐落四周,中部平原耕地豐沃、資源多樣,境內水網縱橫、湖泊密布,國土空間呈現“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鄉一分水”的總體格局,是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等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地。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2、)精神,湖北省自2019年5月起組織開展了湖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本規劃緊扣“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全面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是未來十五年全省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編制省級相關專項規劃、市縣等下位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依據。01規劃總述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擔負起黨中央賦予湖北省的歷史使命,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按照“把握戰略遵循識別問題風險謀劃空間發展優化空間支撐”3、的思路,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科學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系統配置各類空間要素,在推進長江大保護、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彰顯荊楚魅力、構建現代化基礎支撐體系等方面作出綜合安排。總體思路把握戰略遵循優化空間支撐總體思路1.1規劃編制原則1.2規劃范圍和期限1.31234生態優先 底線約束空間治理 功能提升區域協調 空間聯動以人為本 品質提升數據驅動 智慧管理識別問題風險謀劃空間發展2020年2025年2035年2050年規劃基期年近期目標年遠期目標年展望到規劃范圍包括湖北省行政轄區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國土空間發展定位和目標戰略全國重要增長極協同治理戰略綠4、色高效戰略國土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顯著提升區域布局更加協調國土空間更具韌性開放格局不斷深化生態環境根本好轉02空間定位2.1空間目標2.2空間戰略2.3到2035年,形成綠色繁榮、均衡有序、高品質和可持續的國土空間。圍繞黨中央賦予湖北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歷史使命,提出“一極兩區一高地”的國土空間定位。強核帶動戰略安全永續戰略品質提升戰略?功能互補戰略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中部綠色崛起先行區內陸開放新高地“荊”益求精,落實全省新戰略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武漢襄陽宜昌形成“一核兩極五廊多組團”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形成“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的國土空間保護格局構建國土空間5、總體格局03國土空間保護格局3.1國土空間開發格局3.2武漢襄陽宜昌強化武漢核心引領一核打造10個聯動發展組團多組團五廊形成漢宜、漢十、京廣、襄宜城鎮集聚發展廊道和十神恩綠色發展廊道兩極培育襄陽、宜昌形成兩大新增長極“荊”益求精,優化空間新格局以長江、漢江和清江為紐帶,串聯江漢湖群,打造三條生態廊道。依托鄂西北秦巴山、鄂西南武陵山、鄂東北大別山、鄂東南幕阜山,提升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服務與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打造四大生態屏障。三江加強湖庫濕地保護與修復,打造水生態網絡節點。千湖四屏以維護農業生態安全為重點,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打造國家級綠色糧倉。三峽庫區丹江口水庫漢 江長 江鄂東北大別山生態6、屏障鄂西南武陵山生態屏障鄂東南幕阜山生態屏障鄂西北秦巴山生態屏障江漢平原清 江一平原圍繞“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守護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04以三江沿線、四山屏障為重點區域提升林地碳匯以江河湖庫為重點區域提升濕地碳匯推進江漢平原、鄂北崗地等地保護性耕作提升農業碳匯實施巖溶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提升地質碳匯生態碳匯農業碳匯地下空間封存林地碳匯高碳產業向適宜區聚集濕地碳匯C02C02C02C02C02 自然保護地實行核心保護區與其他區域差異化管控實施長江、漢江、清江干流岸線分區保護與利用最大限度減少港口與航道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優化沿江產業空間布局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4.1統籌7、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4.2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4.3實施差異化空間管控4.4“荊”益求精,劃定保護新底線確保依法保護的生態空間生態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穩步提升生態服務保障能力。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國家公園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拓展“兩山”理念轉化路徑4.5農業主產區轉化路徑特色山區轉化路徑三江沿線區域轉化路徑生態+農業生態+產業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生態+旅游生態+氣候生態+康養優質農旅森林康養產品生態農業品牌產業生態化轉型排污權交易長江、漢江、清江沿線縣(市、區)秦巴山、武陵山、大別山、幕阜山江漢平原自然生態空間指標依托各地生態優勢,探索8、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全省系統布局一批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積極申報實施國家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涉及湖北的重大工程。江漢平原人居環境提升和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區生態修復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綜合修復區生態修復鄂西北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生態修復鄂東南幕阜山區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生態修復鄂西南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生態修復丹江口庫區水土保持綜合修復區生態修復鄂中北農林提升和水生態綜合修復區生態修復鄂東北大別山區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生態修復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構建05打造優質現代的農業9、空間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格落實國家下達的耕地保護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質量穩定,確保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總量不再減少。糧食安全“聚寶盆”保持耕地面積穩定強化耕地生態功能全面提升耕地質量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托湖北農業資源稟賦條件,優化形成以江漢平原鄂北崗地現代農業區、山地特色農業區、都市農業區為主體的農業空間布局。依托各地農業比較優勢,建設“糧油、蔬菜、水果、茶葉、漁業、中藥材、畜牧業”等七大類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引導建設與村莊整體環境相協調的“荊楚派”特色民居建筑。保護鄉村風貌傳承鄉村文脈凸顯鄉村風情留住鄉10、村記憶保護江漢平原糧食安全“聚寶盆”5.1形成“三區多基地”的農業現代化空間格局5.2以縣域為單元促進鄉村振興5.3塑造獨具荊楚魅力的鄉村風貌5.4都市農業區都市農業區都市農業區江漢平原-鄂北崗地現代農業區山地特色農業區“荊”益求精,振興鄉村新舉措構建功能完備的鄉村生活圈,提高基礎教育、基礎醫療、文化體育等設施配置的效率。充分發揮村莊規劃對農村地區建設活動引導和管控作用,引導農村產業在縣域范圍統籌布局。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村莊類型,分類引導鄉村特色發展。武漢市襄陽市孝感市宜昌市荊門市隨州市天門市潛江市荊州市仙桃市咸寧市黃石市鄂州市黃岡市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江發展帶11、城鎮發展帶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都市圈塑造集聚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一般縣城和小城鎮的城鎮等級結構,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規模結構,支撐形成以武漢、襄陽、宜昌都市圈為主的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城鎮空間格局。高效保障創新空間。高標準規劃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支持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襄陽、宜昌區域性創新中心和一批創新型節點城市、縣(市、區)、園區。培育創新生態圈和城市新型創新空間。推進產業園區整合優化,以發展水平高的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為主體,對“小而散”的各12、類園區進行清理整合,形成“一區多園”。加強產業園區與城市服務功能的融合,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合理布局現代產業集群。武漢城市圈重點布局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集聚區,“襄十隨神”城市群重點布局汽車、裝備、食品產業集聚區,“宜荊荊恩”城市群重點布局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城鎮生活圈社區生活圈都市生活圈鄰里中心衛生站地方院校高等級科研機構高水平大學三甲醫院高等級專項體育場館和訓練基地科研設施綜合醫院養老服務中心城市文化設施健身場地便民服務網點中小學區域級公共文化設施1小時都市生活圈15分鐘社區生活圈30分鐘城鎮生活圈都市生活圈重點推進高等院校、三甲醫院、會展中心13、大型劇院、體育中心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協同布局和共建共享。城鎮生活圈高標準配置縣城的生活服務設施,強化農業生產服務能力,提高中心鎮的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度。社區生活圈保障15分鐘步行可達,配備完善的教育、醫療、文體、商業、養老、郵政快遞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控制引導空間秩序,優化城鎮風貌,預留網絡化生態廊道和通風廊道。構建“自然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為主體的公園體系,提升人居環境。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實施戰略留白。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重點保障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建設用地。實施“畝產論英雄”,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和空間復合利用,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自然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完善“三樞紐14、兩走廊三區域九通道”綜合交通布局06城鎮空間布局6.1優化現代產業和創新空間布局6.2構建均衡普惠的城鄉生活圈6.3促進城鎮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發展6.4 構建立體交通網絡,支撐區域聯動發展6.5至關中平原城市群豫西、陜南至呼包鄂榆城市群至中原城市群至京津翼城市群至中原城市群至中原城市群至成渝城市群至海峽西岸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至長株潭城市群至長株潭城市群至北部灣城市群至長三角城市群至黔中城市群至滇中城市群湘西襄陽港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荊州港宜昌港恩施許家坪機場鄂州花湖機場襄陽劉集機場宜昌三峽機場武漢港黃石港長江綜合立體交通運輸走廊筑牢國土空間安全底板劃定7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實施生物多樣性重點15、保護。增強重要棲息地之間的連通性,系統保護江漢湖群國際候鳥東部遷徙廊道,保護中華鱘、長江鱘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優化地下空間利用,提升地震及人防安全保障能力。統籌布局醫療應急和救援基礎設施,公共安全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檢測、救治中心,打造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湖北樣板。建立多層次調查評價體系深化多方位防災能力體系鞏固多手段綜合治理體系健全多場景監測預警體系07保障水資源平衡及水生態安全7.1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7.2 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7.3優化應急設施空間布局7.4葛洲壩三峽丹江口引江補漢遷徙路線西線遷徙路線中線遷徙路線遷徙路線東線洞庭湖候鳥保護區鄱陽湖候16、鳥保護區魚類洄游通道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二期工程一江三河水系連通工程四湖流域水系連通工程荊南四河地區引水工程引江補漢工程引江補漢輸水沿線受水區水資源配置工程規劃引調水工程規劃水系連通工程大型水庫富水區豐水區弱豐水區“荊”益求精,構筑安全新保障打造荊風楚韻魅力空間構建展現自然人文創新相融合、傳統現代文明相輝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魅力城市空間體系。山水宜居城市休閑旅游城市水鄉田園城市國際化現代都市歷史文化名城展現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幕阜山區山林奇趣,維護江河交織、千湖點綴的湖澤濕地特色,彰顯鐘靈秀美的山水秘境景觀。塑造江城融合的城市濱江空間。以長江、漢江、清江“17、三江六岸”為紐帶,統籌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打造“錯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江城融合連綿景觀風貌。長江漢江清江08塑造現代魅力城市8.4 突顯山水一體的地域自然景觀8.1強化江城融合的濱江風貌特色8.3彰顯文旅融合的全域空間魅力8.2武漢多元魅力極長江文化旅游廊道三國文化保護廊道兩廊一極六境一畫卷三大紅綠景觀秘境三大名山古寺勝境荊楚魅力畫卷鄂西道教武當勝境鄂西紅綠景觀秘境幕阜山紅綠景觀秘境鄂東禪宗五祖勝境大別山紅綠景觀秘境鄂中佛教玉泉勝境武漢市江文化旅游廊道三國文化保護廊道長長江三峽武當山國家魅力景觀區大別山國家魅力景觀區濱江魅力景觀區(清江)濱江魅力景觀區(漢江)山林奇險區幕阜18、山國家魅力景觀區湖澤濕地魅力區溫泉慢享魅力區武漢市武漢市濱江魅力景觀區(長江)河谷魅力區庫區秘境魅力區山林奇險區“荊”益求精,彰顯荊楚新魅力建立自然資源要素區域統籌機制、重大工程項目空間保障機制、規劃實施年度項目庫制度,完善國土空間分區分類用途管制制度、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國土空間差異化開發與保護政策,統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評估監測實施預警審批編制形成全省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平臺,健全常態化的規劃實施評估與城市體檢機制,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的動態維護和優化調整。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9.1完善規劃實施機制9.2 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9.3 創新規劃實施保障09湖眾林茂魚米香北送清水綠三江新圖引領建支點篇章擘畫荊楚揚湖北省自然資源廳2021年8月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與規劃設計團隊聯系“荊”益求精,實施藍圖新機制總體規劃側重協調性側重實施性統籌安排全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等。詳細規劃依據總體規劃進行編制,是對具體地塊用途和開發建設強度等作出的實施性安排。專項規劃包括涉及空間利用的各領域專項規劃,以及跨行政區域、流域的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為村莊規劃)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縣級國土空間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專項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