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4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431
2024-03-27
45頁
44.78MB
1、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1.10展望未來的聊城因“聊”邑而得名,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的古城。從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算起,至今已有 2500 多年的歷史。因京杭大運河的帶動,明清兩代的聊城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腑”“江北一都會”。近代,聊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觀城一帶有“紅色濮范觀,邊區小延安”美譽。交通優勢明顯,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資源豐富。市境擁有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城、市、河、湖”的城市格局獨具一格。如今,聊城作為山東省的西大門,在京九高鐵和鄭濟高鐵的加持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響應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號召下,聊城的核心城市驅動力從原來的東昌府單中心向由東昌2、府茌平東阿共同組成的多中心結構過度,實現城市“從運河邊走向黃河畔”的空間拓展。未來,聊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在統籌各類資源與要素配置的前提下,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推動聊城全面對接濟南都市圈,為魯西大地率先崛起提供空間支撐和保障。本規劃是聊城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本手冊力求以簡潔的語言為聊城人民描繪未來的發展情景。LIAO CHENG前言規劃期限本輪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至 2025 年,遠景展望至 2050 年。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聊城市行政轄區范圍 8628.3、05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與范圍 PLANNING PERIOD AND SCOPE目 錄 CONTENT承上啟下,明確城市定位目標區域協調,識別聊城發展機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三類空間古今輝映,傳承歷史塑造風貌均衡配置,構建韌性支撐體系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空間品質剛性管控,保障規劃有效實施01020304050607承上啟下明確城市定位目標CONNECTING THE PRECEDING WITH THE FOLLOWING01 明確城市性質與目標 制定空間戰略城市性質發揮聊城優勢,突出城市特色,找準聊城坐標,融入國家戰略。明確城市性質與發展目標 URABN NATURE AND DEVELOPME4、NT GOALSY發展目標體現“五位一體”全面發展要求,聚焦聊城經濟、文化、城鎮化三方面的問題與優勢,反應市民的總體期待,明確聊城的發展目為:冀魯豫交界區域科教中心城市JI LU YU BORDER AREA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 CITY黃河下游先進制造業基地 ADVANCED MANUFACTURING BASE IN LOWER YELLOW RIVER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NATIONAL HISTORICALAND CULTURAL CITY魅力宜居水城、活力樞紐城市CHARMING AND LIVABLE WATER CITY,VIBRANT HUB5、 CITY2025 年 基本搭建創新、生態、韌性的城市骨架 初步實現濟聊一體率先聯動發展2035 年 建成中國北方最具“水城”特色的城市 建設新型創新產業高地 基本實現濟聊一體化發展格局2050 年 全面建成水城特色的生態明星城市 建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全面實現濟聊同城化發展空間戰略 SPACE STRATEGY綠色低碳、創新引領,推進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合理承載、綜合整治,優化國土開發與保護格局城鄉結合、集約高效,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均衡發展交通帶動、生產集聚,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因地制宜,注重地域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著力推進綠色低6、碳發展。加速優化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培育創新能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由注重數量和速度向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推動發展方式由向高循環和高效率轉變。以水土資源、生態環境、地質災害等各類資源環境要素評價為基礎,以限制性評價成果確定生態安全底線,構建開發與保護相銜接的國土空間格局。以推進國土綜合整治為抓手,修復受損國土空間功能,提升國土空間開發質量,構建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堅持國土開發與擴大城鄉就業相結合,合理安排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促進人口向資源承載能力高和產業基礎好的中心城區、聊城都市圈和重點鎮集聚通過建設均衡完善的交通、能源、信息、市政等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形7、成以密度較高、功能混用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為主導,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為理念的新型城鎮體系。加快構建智能、完善、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成市、區、縣“一小時交通圈”,推進主要干路系統向小城鎮和農村延伸。針對新開發地區提前引入通達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實現交通運輸網絡對城鎮格局的支撐和引導作用,促進生產要素聚集,實現國土空間高效集約利用。區域協調識別聊城發展機遇REGIONAL COORDINATION02 貫徹國家發展戰略 融入區域協調體系貫徹國家發展戰略 THE NATIONAL MISSION1.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城市2.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對外交流向對內交流的中轉城8、市3.開創發展動能建設的新局面,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節點突破城市4.參與構建濟南 1 小時通勤圈,省會經濟圈第二圈層重要城市5.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原城市群等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城市6.國家級魯北農產品主產區、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城市7.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帶上的核心節點城市融入區域協調體系 REGIONAL 交通一體 拓寬濟聊通道,在老通道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濟聊聯絡通道。增加區域交通聯系,規劃聊茌東內部、聊茌東濟南的城市快速交通通道。融入區域協調體系 REGIONAL 產業延伸 依托濟南都市圈科技走廊,建立區域創新合作關系,拉動產業升級轉型。延伸濟南都市圈科創走廊,打造聊城-茌平-長清-濟南市區9、的外圍科創走廊。在聊茌東預留產學研基地,為科創合作創造先期條件。融入區域協調體系 REGIONAL 生態旅游 以黃河為紐帶,融入濟泰旅游聯動發展。構建區域旅游聯動關系,通過東區帶動西區發展,共享旅游線路、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接待設施等,極大地推動聊城的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三類空間OVERALL PLANNING03 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保護生態改善環境 保障農業振興鄉村 打造高效城鎮空間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構建“一核、五區、多廊”的空間格局 一個都市區:東昌府、茌平、東阿 五個衛星城:臨清、10、高唐、陽谷、冠縣、莘縣 以市域內五大河道為生態廊道的骨架:黃河-金堤河廊道、徒駭河廊道、馬頰河廊道、漳衛河廊道、大運河廊道東部健康養殖板塊 西部生態林果板塊 南部綠色瓜菜板塊 北部特色水產板塊中部精品糧油板塊城鎮一個都市區,五個衛星城農業五區(五板塊)生態多廊道圖例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以水系形成的三條生態廊道為主體,結合森林自然公園、濕地自然公園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斑塊等,促進構建生態空間網絡化。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11、殊保護的耕地。保護線內從嚴管控非農建設行為,鼓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提高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城鎮開發邊界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涉及城市、建制鎮以及各類開發區等。保護生態改善環境 ECOLOGICAL PROTECTION PATTERN形成“四區、五廊、多點”的生態格局圖例東南部沿黃河生態重點保護區、西北部黃河故道生態保育區、西南部生態發展控制區、東北部林地生態發展區。大運河廊道、衛運河廊道、馬頰河廊道、徒駭河廊道、金堤河-黃河廊道。包括清平省級森林公園、東阿黃河國家森林公園、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冠縣古梨園省級森林公園和茌平國家12、森林公園等 5 個一級斑塊,以及金牛湖國家濕地公園、古漯河濕地公園、臨清古沙州森林公園、冠縣馬頰河森林公園、莘縣馬西森林公園、陽谷景陽岡旅游區森林公園、魚邱湖國家水利公園、陽谷森泉濕地公園、魚山地質公園、位山濕地公園、黃河故道省級地質公園、小湄河省級濕地公園和南湖濕地公園 13 個二級斑塊。四區五廊多點保護生態改善環境 ECOLOGICAL ZONING圖例 一級保護區:生態紅線 二級保護區:紅線外生態空間 三級保護區:復合功能區 開展水土污染修復和協同防治 加強退化生態系統功能修復 推進生態環境綜合修復在優化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人居環境建設,充分發揮藍綠空間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城13、市居民的生態福祉。全市域推進以水生態環境修復和土壤生態環境治理為重點的生態整治工程,保障黃河流域(聊城段)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規劃分區 保障農業振興鄉村 AGRICULTURAL SPACE永久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布局更優化 按照三調調查范圍,規劃期末,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規模不減少。以聊城市現狀穩定耕地分布、坡度和質量等級為基礎,識別優質耕地區域,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同時確保將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注重與生態用地和城鄉發展用地的銜接,做到“基本農田劃到位、發展空間留到位、基本農田和建設用地布局調到位”。農業空間格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14、活富裕保障農業振興鄉村 RURAL REVITALIZATION全面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保障農業優勢,促進鄉村振興積極推進農用地綜合整治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通過土地平整、耕作層表土剝離再利用、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推廣節水灌溉,結合生物、農藝等措施,有效提升耕地地力和土壤生態環境。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耕地質量,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加快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綜合整治以農村宅基地整治為重點,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效率,釋放農村建設用地潛力,為推動鄉村振興拓展用地空間。科學進行分類布局,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堅持15、“三生共融”“三區聯建”“三美同創”,鄉村空間布局全面優化。打造高效城鎮空間 URBAN CONSTRUCTION SPACE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加快城鄉人口向聊城都市區集聚規劃形成“一核、五星、多點”市域城鎮空間結構一核五星多點聊城都市區臨清、高唐、冠縣、莘縣、陽谷顧官屯鎮、樂平鋪鎮、石佛鎮、古云鎮、煙店鎮等 35 個重點鎮圖例古今輝映傳承歷史塑造風貌IN ANCIENT AND MODERN REFLECT04 建立歷史保護體系 塑造整體風貌特色 營造活力公共空間 統籌市域文化旅游建立歷史保護體系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圖例建立“點、線16、面”統籌的全域空間保護體系保護市域范圍內自然保護地、河流水系等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好市域范圍內基于“兩河”自然生態環境下的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及其他歷史文化資源,構筑“兩河雙城十七村鎮”的整體保護空間戰略。兩河雙城十七村鎮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聊城市東昌府區、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臨清市3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3 個省級傳統村落京杭大運河黃河建立歷史保護體系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在市域總體保護空間框架基礎下,規劃區范圍內主要強化對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文化線路、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7、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構建“點、線、面”全覆蓋的要素保護框架體系。文化核心資源點保護措施包括市域范圍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各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控措施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的要求進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以及歷史文化街區應參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四章保護措施,嚴格按照保護條例相關要求對聚落類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同時對于已評級的聚落類歷史文化資源應編制相應保護規劃,并按照獲得批復的保護規劃進行保護。文化線路保護措施包括市域范圍內重要河流,京杭大運河(聊城段)流域以及黃河流域。統籌推18、進文化遺產整體性、搶救性、預防性保護,實施歷史文化遺址遺跡保護、搶救和修復工程,加快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最大程度保持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文化富集區保護措施整體保護文化富集區整體格局,嚴格保護文化富集區內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點,按照各類文物點自身保護控制要求進行保護管控。明確文化富集區內空間形態管控要求以及開發強度等控制指標。塑造整體風貌特色 DISTINCTIVE OVERALL STYLE城市風貌形態引導 突出聊城“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城市總體風貌特色定位,建設綠色生態風景之城、古今同輝人文之城、活力宜居創新之城。注重城鄉風貌特色的差異性,體現中心城區的繁華繁榮19、鄉鎮的舒適寧靜和鄉村的自然質樸。城區、鄉村地區的建設,應充分尊重肌理形態的地域性特征,融入自然生態要素和歷史人文要素。營造活力公共空間 VIBRANT PUBLIC SPACES公共空間主要分為自然資源和人工建設兩部分,包括綠地空間、廣場空間、街道空間和濱水空間。構建多樣均衡的公園結合城市生態體系構建,建設“級配合理、均衡分布、類型多樣、滿足需求”的公園系統。綜合考慮綜合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社區公園、街頭綠地的布局,形成以點帶線的格局。打造重點廣場以人為本,結合城市重要廣場及開放空間打造高品質城市客廳,凸顯聊城城市風貌、經濟力量。塑造綠色安全的街道空間全面關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轉變,加20、強街道空間管控,推動街道整體空間環境設計,促進城市街區發展。提高濱水空間品質活力營水。繼承傳統水城格局,以徒駭河、京杭運河為主脈,恢復部分河流歷史故道,疏浚治理主要河道,構建河網結構,營造濱水空間,提高親水岸線比例。統籌市域文旅旅游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做強運河文化旅游,重構全域旅游空間格局 一核:東昌古城 一廊:大運河聊城段遺產廊道 三極:臨清、東阿、陽谷繼續做大做強聊城運河文化旅游,做響運河古都的 IP。提升水滸文化旅游(景陽岡),激活歷史文化名城活力繼續做大做強做精東昌古城“水上古城不夜聊城”品牌,通過文化內涵挖掘、產品深耕和周邊環境打造將其打造成聊21、城旅游的龍頭產品和靚麗名片。做大康養文化旅游,構建精品旅游產品體系以健康養生為核心,依托阿膠養生資源、溫泉養生資源、梵唄音樂養生等養生資源,將聊城打造成康療養生、體育養身、文化養心、生態養眼、民俗養性的養生福地。推進紅色文化旅游,發揮文化遺產資源價值將聊城豐富的運河漕運、江北商埠、軍事防御、中西宗教、紅色革命、傳統民居、非遺民俗文化等資源實現多元創新開發路徑探索,打造多重歷史文化體驗空間。拓展自然公園旅游,打造全景式休閑目的地創新發展機制,構建休閑業態集聚平臺,依托森林自然公園、濕地自然公園、地質自然公園、風景自然公園等,開發自駕露營、運河航行、濱河騎行、水上運動等多元休閑項目。面向主題樂園旅22、游,創新文旅產品開發模式利用聊城市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文化教育價值高的特點,針對具備剛性需求的研學教育市場,開發系列文旅科教產品,創新開發模式。均衡配置構建韌性支撐體系EQUILIBRIUM CONFIGURATION05 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 均衡配置各級服務圈 構建綠色基礎設施 完善城市防災體系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TRAVEL構建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為主要快速運輸方式,普通鐵路、普通公路及水運為輔助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建成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圖例建設聊城民用機場,補足航空缺失規劃聊城機場定位為山東省重要的支線機場,主要服務23、于聊城市域及周邊市縣的航空運輸需求。規劃機場飛行區等級 4C,規劃期末旅客吞吐量爭取達到 100 萬人次/年。積極融入溝通南北的高速鐵路網重點推進京九高鐵、濟鄭高鐵、魯中高鐵、聊德城際鐵路的建設,加快推動聊城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絡的步伐,強化聊城區位發展優勢,打造冀魯豫三省交界的重要交通樞紐。打造互聯互通的市域交通網絡構建以高速公路網為主骨架、以國省干線公路為主要支撐、以農村公路網為主體的公路網絡體系,融入國家運輸通道網絡,支撐市域城鎮布局,覆蓋市域各級居民點。均衡配置各級服務圈 COMPLETE SUPPORTING FACILITIES補齊短板,深入基層。堅持以人為本,優先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24、板,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延伸向農村及社區覆蓋,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構建 5 分鐘、10 分鐘、15 分鐘城鄉服務圈 增強能級: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推動服務業發展;強化特色:推行審批服務就近辦理、加強基層醫療能力,打造方便、快捷的城鄉服務圈。完善公服設施體系,建立各級公共服務中心 中心老城公共服務中心;次中心高鐵新區、東城、鳳凰公共服務;各居住組團建立組團級公服中心。構建宜居幸福社區生活圈 倡導功能多元、集約緊湊的社區生活圈空間布局。構建綠色基礎設施 EFFICIENT INFRASTRUCTURE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統籌規劃建設水庫、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同時進行南水北調配套設施規劃,25、引黃工程配套設施規劃;遠期再生水利用率達到 50%。建立各類固廢處置體系 規劃新增 2 座垃圾焚燒發電廠,2 座廚余垃圾處理廠;規劃新建 6 座建筑垃圾處理廠;規劃城市公廁按照每平方公里 3 座 配置,鄉鎮公廁按照每 3000人 1 座配置。提高能源供應效率 規劃500kV變電站2座、220kV變電站21座。規劃天然氣門站13座、天然氣分輸站 8 座、LNG 儲配站 12 座;增加能源供應渠道,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完善城市防災體系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構建和完善“指揮系統、防災空間系統、保障系統”組成的綜合防災體系,建立城市綜合安全防災體系。防災減災能力監測預警26、體系綜合應急體系智慧城市管理 聊城中心城區、陽谷縣、莘縣抗震設防烈度為 7 度和 8 度;聊城中心城區防洪標準為 200年一遇。統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積極推動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治理現狀安全隱患。完善應急指揮救援體系;加強消防及救災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應急救災水平。加強智慧城市系統建設;提升應急指揮智能管理水平。推進韌性城市和智慧城市應急能力現代化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空間品質PEOPLE ORIENTED06 構建城市開發格局 優化提升主城品質 著力培育副城功能 提高居住空間品質 提高居住空間品質 構建藍帶綠網體系 塑造特色水城風貌 建立清晰空間秩序 挖潛城市更新存量構建城市開發格局 U27、RBAN DEVELOPMENT PATTERN推進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規劃形成“一主一副多點”的市轄區鎮村體系,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一個主城區:東昌府區東昌府主城區為聊城市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冀魯豫交界區域重要節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個副城區:茌平區作為市轄區的副城區,重點是優化空間布局、加強公共服務、提升環境品質,作為聊城主城區功能的重要補充,是濟聊大通道上重要的功能節點,服務于主城區東北側經濟社會發展。多個重點鎮:鄭家鎮、沙鎮鎮、堂邑鎮、梁水鎮、朱老莊鎮、賈寨鎮、洪官屯鎮、博平鎮、顧官屯鎮、馮官屯鎮、樂平鋪鎮等 11 個重點鎮。規劃加強重點鎮特色產業發展和28、公共設施配套,為鄉鎮片區提供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提供帶動城鎮和鄉村發展的重要空間。圖例構建城市開發格局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突出各區傳統優勢;以科研院所等科創高地為依托,鼓勵企業融通創新;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帶動聊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區產業發展指引:明確五區發展方向,實現錯位發展。優化提升主城品質 THE CITY QUALITY一廊穿城雙軸貫通十字次軸徒駭河濱水廊道。依托徒駭河構建城市水綠空間格局,形成一條藍綠交織的徒駭河廊道。創新發展軸、古城歷史軸,串聯聊城城區多處主要城市節點。東昌路次軸線,與原城市向東拓展軸線一致,沿線串聯較多景觀資源;柳園路景觀軸,城市29、原南北向重要軸線,是反映聊城現代風貌的重要軸線。著力培育副城功能 VICE CITY FUNCTION茌平副城區形成“雙核引領,四軸聯動,藍綠成網,北工南居”的空間結構。雙核引領藍綠成網四軸聯動北工南居依托舊城更新與城市功能完善,提升中心街老城中心,加快建設金牛湖新城中心,實現雙核引領城區發展。水網串城:構建茌中河、茌新河、馮氏河、位山一干渠、城關分干渠、環城水系等城市水網,優化美化城區環境;綠網護城:搭建生態防護網和基礎設施防護網。打造新政路、建設路-南環路、棗鄉街-湖東路、中心街-迎賓大道四條城市空間發展軸線。優化功能布局,強化“北工南居”的布局結構。提高居住空間品質 THE QUALIT30、Y OF LIVING SPACE優布局優化調整居住用地布局,促進城區職住平衡。在中心區增加保障性住房和租賃型住房,引導居住空間在城區協調布局。調結構推動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性住房等公共住房比例。提品質提升居住住房建設品質,進行棚戶區改造,優化城中村和舊住宅區的環境改造,補充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建設高品質社區。構建藍帶綠網體系 BLUE BELT GREEN NETWORK規劃構建結構清晰、布局均衡、連續貫通的綠色空間系統,提升綠色空間的便捷性、共享性和舒適性,讓居民親近自然、享受自然。傳承運河歷史文化,延續運河水系脈絡,秉承自然生態理念,借鑒古人理水智慧,通過31、活力營水、魅力親水、精明理水、生態凈水,重構水與城、水與人的和諧關系,建設新時代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圖例塑造特色水城風貌 SHAPING CHARACTERISTIC WATER CITY分區引導,確立總體城市風貌。以“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為市區的風貌主題定位,劃分八類分區。古城風貌區徒駭兩岸風貌區創新產業風貌區現代文體風貌區高鐵商務風貌區度假休閑風貌區商貿物流風貌區都市基底風貌區建立清晰空間秩序 ESTABLISH CLEAR SPACE ORDER系列有序,建立空間尺度管控分區歷史地區指歷史文化風貌區、風貌保護街坊和歷史文化要素高密集度的空間范圍。重點地區對外展現聊城當代與未來城市空間形態32、的主體空間范圍。標識地區指展現聊城城市或某一地區空間想象的標示性空間范圍。一般地區指上述地區之外在城市中占比最大的城市“本底”的基礎空間區域。挖潛城市更新存量 THE STOCK OF TAPPING促進城市空間優化布局,提倡有機更新,全力推進舊工業區和老舊工業廠房更新,為新舊動能轉換和創新驅動發展騰挪空間,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穩步推進城中村和舊城更新,有序推進環境質量提升,努力建成生態宜居城市。規劃期內中心城區主要分為七個更新片區。米市街周邊更新片區更新重視歷史街區的保護,以有機更新為主要手段進行保育、活化與復興,注重環境保護與文化繼承,保留傳統街區和生活特色,保護老城風貌和肌理,注重協調33、區更新,提升舊城品質。城北更新一片區(建設西路以北-濟聊高速以南)城北更新二片區(濟聊高速以北-外環路)依托新舊動能轉換對片區內的老舊社區、低效產業用地及城中村進行整治更新,用地功能更新主要提供科創和新型產業空間,同時完善居住和商業服務配套。城北更新三片區(山一干渠-建設東路-徒駭河-外環路)主要以城中村改造為主,用地功能更新為居住和商業服務。度假區區域城市更新片區主要以城中村改造為主,用地功能更新為旅游度假服務功能、高端居住和商業服務。高新區南部更新片區該片區是高新區升級改造的重點區域,用地功能更新為城市綜合功能組團。鳳凰工業園更新片區主要以城中村、老舊廠房、舊廠宿舍為主,用地功能主要為產業34、升級。剛性管控保障規劃有效實施RIGID CONTROLS07 構建空間規劃體系 完善實施保障措施構建空間規劃體系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完善空間規劃法規體系 強化自然生態空間保護和修復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和相關配套政策技術標準體系1.聊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聊城市工業園區規劃設計導則3.聊城市小城鎮特色風貌規劃設計導則4.聊城市村莊規劃設計導則法規政策體系1.聊城市城市景觀風貌管理辦法(市政府規章)2.聊城市城市地下管線規劃管理辦法(市政府規章)3.聊城市村莊規劃管理辦法(草稿)(市政府規章)實施監督體系1.關于試行聊城市責任規劃師制度的通知(市政府35、規范性文件)2.聊城市建設工程規劃驗線和竣工規劃核實管理辦法(局規范性文件)編制審批體系1.關于建立全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通知2.聊城市人民政府關于成立聊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的通知(市政府規范性文件)3.聊城市建設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審定辦法(局規范性文件)加強區縣及專項規劃指引 SPECIAL PLANNING GUIDELINESWWV聊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市級專項規劃縣級專項規劃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制定專項規劃清單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聊城市區(市轄區)結構方案縣(市)指引縣城布局方案鄉鎮指引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外圍鄉鎮)總體層次區縣層次分區層次詳規層次單元規劃(城市集中建設區)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小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縣級市城區)小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村莊規劃 區縣指引 專項指引 近期行動計劃完善實施保障機制 SAFEGUARD MECHANISM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機制空間規劃督察問責機制空間規劃實施評估機制社會監督公眾參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