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縣歡城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2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557
2024-03-27
27頁
4.16MB
1、歡城鎮人民政府2024.03微山縣歡城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注:本次成果為面向社會草案公示稿,最終以批復成果為準前 言歡城鎮位于山東省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南與夏鎮、付村鎮接壤,北部和東部分別與滕州市西崗鎮、張汪鎮毗鄰。歡城鎮交通便捷,是魯南通往蘇北、豫、皖的咽喉。京杭運河穿境而過,航運船直達滬、江、浙數十個港口。歡城鎮區距微山縣城約6公里,是微山縣對外的戰略橋頭堡與門戶樞紐。為保障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和歡城鎮各級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體現人民需求,促進土地集約與可持續發展,建立統一的歡城鎮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提升空間治理能力,實現鎮域高質量發展和高標準建設,編制微山2、縣歡城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本規劃”)。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歡城鎮行政區范圍,總面積103.02平方千米。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原則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強化水資源的約束作用,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重要控制線,嚴守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底線。底線思維,生態優先 統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協調保護和發展、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等關系,把系統規劃觀念貫穿規劃編制全過程,推動區域協同和城鄉融合。統籌協調,系統規劃 突出存量優先、增3、存結合,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增強國土空間韌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節約集約,綠色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注重城鄉融合、職住平衡、功能提升、布局優化,保障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供給,塑造高品質城鄉人居環境,增進民生福祉。以人為本,品質提升 結合鄉鎮發展實際,深入挖掘自然稟賦、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突出地域特色,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鄉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目 錄06規劃實施6.1 規劃傳導6.2實施保障機制01目標戰略1.1城鎮性質1.2發展定位1.3發展戰略02開發保護格局2.4、1底線約束2.2總體格局2.3資源利用2.4規劃分區03 全域空間布局3.1農業空間3.2生態空間3.3鎮村空間05地方特色塑造5.1歷史文化保護5.2城鄉風貌引導04支撐體系完善4.1綜合交通系統4.2公共服務設施4.3市政基礎設施4.4安全防災體系01目標戰略1.1城鎮性質1.2發展定位1.3發展戰略61.1 城鎮性質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培育形成發展新動能,到2035年把歡城鎮建成:以裝備制造、高效農業為主導的濱湖特色縣域次中心鎮7新型城鎮化發展重點鎮產業創新轉型示范鎮湖區礦區文化特色鎮生態優美宜居品質鎮堅守國土空間安全底線,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資源利5、用效率、空間環境品質、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到2035年將歡城鎮建設成為:1.2 發展定位81.3 發展戰略區域協同戰略利用交通與區位優勢,通過煤炭資源和特色資源的產業化,推進與縣城的產業分工,謀求與縣城錯位發展。與縣城加強在人才、信息交流、道路市政建設等方面的有機聯系,成為微山縣城的重要功能組團。轉型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國土開發方式和經濟開發方式轉型升級。引導資源、人口、產業、文化在城鎮集聚。現代農業產業化、綠色化、品牌化,新型工業多元發展,服務業規模壯大、層次提升。率先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底線約束戰略堅守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安全保障等底線,把保護生態環境和保障城鄉安全放在優先位置,確保國6、土空間發展底盤。推動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布局,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底線。推動生態建設走在資源型城鎮前列。品質提升戰略結合煤炭資源開發和村莊搬遷,促進人口向鎮區集中,以鎮區為核心建設綜合服務中心體系,提升城鎮品質。提高公共服務供給和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高品質國土建設。特色魅力戰略深入挖掘微山縣自然生態、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打造最美麗的生態空間、品質的城鎮空間、宜居的鄉村空間、最吸引人的游憩空間,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質城鄉風貌。安全韌性戰略做好地上與地下統籌,處理好城鄉發展與礦產資源保護開發的關系,做好壓覆礦產資源評估工作。落實好洪澇災害防控要求,做好蓄7、滯洪區應急預案,保障相關設施建設落地。02開發保護格局2.1底線約束2.2總體格局2.3資源利用2.4規劃分區102.1 底線約束 嚴格落實國務院明確規定的基本農田“四嚴禁”,嚴格落實上位規劃耕地。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 以生態功能為基礎,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 以集約綠色為導向,堅持底線約束、存量更新、依法合規,遵循城鎮發展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嚴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嚴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鎮域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112.2 總體格局 統籌全域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優化城鄉布局,構建“一心兩軸、一帶四區、多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心”:城鎮功能核心。“兩軸”:南北向城鄉融合發8、展軸,聯系歡城鎮區與微山城區;東西向鄉鎮聯合發展軸,聯系湖西鄉鎮與滕州。“一帶”:依托老運河和環湖大道,打造環湖生態綠帶,串聯多個旅游節點。“四區”:城鎮集中發展區、產業發展區、西部鄉村發展區、東部鄉村發展區。“多點”:重要工礦點和重點村莊。鎮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圖122.3 資源利用耕地資源堅持耕地數量和質量并重,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目標。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水資源加強微山湖生態保護與治理,全面落實法律、規劃要求。保護溝渠及農林水網水系,強化流域綜合治理,9、保障水安全,恢復水生態。以流域為體系,以河流為單元,加強河湖水系保護和空間管控。修復濕地生態系統。林地資源以微山湖沿堤為重點,加強林地資源管護,進行森林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恢復調節氣候的功能。完善重要水系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周邊林地系統。依托道路、農田、水系打造道路林網、農田林網、水系林網。礦產資源統籌地上地下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安全格局,協調優化煤礦資源開采布局,提高礦業權人準入條件和保障能力,鼓勵采用充填等綠色先進開采技術,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減少采煤塌陷對生態安全、農業生產、城鄉建設的影響。132.4 規劃分區 以主體功能定位為基礎,劃分規劃分區落實空間治理要求,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10、鎮功能空間,加強全域全要素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在鎮域層面劃分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5類一級規劃分區。在城鎮發展區和鄉村發展區分別細分為二級規劃分區。鎮域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03全域空間布局3.1農業空間3.2生態空間3.3鎮村空間153.1 農業空間一帶:沿微山湖特色農業帶。三區:特色農業發展區、高效農業發展區、生態農業發展區。多點:即多個農業示范基地。包括蛋鴨養殖基地、林果種植基地、漁業養殖基地、田園綜合體等。規劃形成“一帶三區多點”的整體發展格局鎮域農業空間規劃圖163.2 生態空間建設以微山湖為載體的生態系統,維護水鄉的自然生態特征,打造“水”、“綠”交融11、的環境特色,重點突出水網生態景觀效果,建設塑造水景城鎮、湖畔明珠。兩區:微山湖水環境保護區、濕地生態調節區四廊:老運河生態廊道、蘇河生態廊道、房莊河-小北河生態廊道、袁樓河生態廊道 構建“兩區四廊”的生態格局鎮域生態空間規劃圖173.3 鎮村空間“鎮區中心村基層村”三級鎮村體系格局除鎮區涉及的村莊外,選取區位條件好,鄉村建設情況好且有一定的資源優勢的村莊作為中心村,總計7個,包括蔡園村、蘇河村、順河新村、西田陳村、運河東村、閆村、朱莊村。支持其在公共服務、經濟發展上發揮帶動作用,加強對其余基層村的帶動作用。鎮域鎮村體系規劃圖04支撐體系完善4.1綜合交通系統4.2公共服務設施4.3市政基礎設施12、4.4安全防災體系194.1綜合交通系統 構筑“五橫四縱”、結構合理、布局一體的道路網絡 小田路、鎮區至崔莊公路、木曲路、棗曹路、G518路。五橫 環湖大道、濟微路(S104)、西環路、東環路、。四縱鎮域綜合交通規劃圖204.2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完善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鎮中心村基層村鎮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214.3市政基礎設施給水:規劃實現全鎮通自來水,驩城鎮用水由微山縣統一供水管網系統供給。規劃鎮區內建設供水提升泵站一座,用于保證鎮區用水壓力穩定。排水:雨水排放結合道路鋪砌,利用明溝與暗渠結合的方式;到2035年,鎮域污水處理率達到100%。電力:鎮域村莊供電電源采用10KV中壓配電線路13、,加快農村配電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提高農村用電水平。燃氣:統一接自微山縣燃氣管線。中壓一級和中、低壓兩級輸配相結合,新建鎮區管網為中壓一級。供熱:采用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相結合的方式供應,其中鎮區為集中供熱,農村社區和新農村采用分散供熱。5.4安全防災體系防洪:規劃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排澇標準為5年一遇;確定河道防洪標準20年一遇。對河流進行疏浚,減少河道淤積,保證行洪暢通。按20年一遇水位對河堤進行設計。抗震:規劃鎮區公園作為主要避震疏散場地,按類標準建設,配置綜合應急設施。固定避震疏散場所選擇城鎮內公園、廣場,用地面積不宜小于1公頃。消防:規劃設1處消防站,占地1公頃,為整個鎮區服務。規劃城14、鎮消防給水主要由城鎮給水管網供給,鎮區陸地水域作為天然補充水源。人防:鎮區人數按照規劃鎮區人口40%計算,人均1平方米。防空專業隊工程按照戰時留城人員數6%考慮,人均建筑面積3.9平方米。05地方特色塑造5.1歷史文化保護5.2城鄉風貌引導235.1 歷史文化保護 傳承湖區和紅色歷史文脈,保護特色格局嚴格保護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規劃落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要求,落實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對具有典型漁鄉風貌的村莊、莊臺,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地域特征和民俗特色的展示,保持原有特色格局脈絡,預留文化產業發展空間。鎮域歷史文化保15、護規劃圖245.2城鄉風貌引導 打造“一湖一帶、三區一環多點”的城鄉風貌格局城鄉融合風貌區高效農業風貌區田園風光風貌區沿湖特色風貌區“一湖”:南四湖地區,在落實相關保護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建設生態湖區景觀。“一帶”: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建設一條能夠充分體現微山歡城特色的文化展示廊。“三區”:湖區礦區風貌片區、生態田園片區和活力城鎮片區。“一環”:游覽環線,串聯旅游節點。“多點”:具有特色資源的村莊、旅游景區等,充分體現濱湖特色和自然生態要素。06規劃實施6.1規劃傳導6.2實施保障機制266.1規劃傳導 建立完善上下貫通、聯動共享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同步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16、統,為城市體檢評估和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礎。建立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見圖信息系統 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常態化實施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城市空間品質的短板和風險,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常態化實施監督機制 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結合城市體檢評估,對近期建設做出統籌安排,建立近期項目庫,提出實施支撐策略。開展近期行動計劃6.2實施保障機制鎮區內部根據不同編制單元主導功能,加強開發強度、總體城市設計等研究,明確詳細規劃應當遵循的城鎮開發強度分區及容積率、密度等控制指標要求,對高度、景觀風貌等空間形態方面提出差異化的引導要求。充分融合國土空間規劃內容,圍繞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的工作要求,有效傳導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不斷深化村莊規劃分類指導原則,合理編制規劃成果,確保“村民易懂、村委能用、鄉鎮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