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4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565
2024-03-27
48頁
13.74MB
1、阿里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阿里地區自然資源局2023 年 4 月公眾版前言天上阿里,阿里位于我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為青藏高原之巔,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古老阿里,歷史上阿里有兩個著名的王朝,一個是象雄,一個是古格,這片土地孕育了西藏最古老的歷史與文化,是西藏象雄文明的發源地。勝地阿里,著名的岡仁波齊峰、瑪旁雍錯被奉為“神山圣湖”、神秘的古格王國遺址、遼闊壯美的札達土林、明澈的班公湖是世界級旅游勝地。當下,阿里地區在國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新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新時代黨2、的治藏方略,全力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緊抓“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環喜馬拉雅經濟帶發展戰略,按照“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部署,優化國土空間秩序,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有效保護、合理開發的理想藍圖。未來,秉持“安全、生態、幸福、魅力”規劃理念,踐行高水平開放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使阿里成為繁榮穩定、綠色高效、安定和諧的現代化生態宜居美麗家園。3阿里概況阿里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東西長約700公里,南北寬約 680 公里,東與那曲地區相連,東南與日喀則市接壤,3、北與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相鄰,西南與克什米爾地區及印度、尼泊爾等國毗鄰。總體地勢從南到北逐漸增高,境內山系眾多,素有“萬山之祖”、“百川之源”之稱。阿里地區是我國重要銅礦和鹽湖鋰礦資源的戰略儲備基地,世界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2020 年阿里地區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地區,2021 年被命名為西藏自治區雙擁模范城。現狀人口經濟結構七普常住人口為12.33 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到85%以上城鎮化率為43.67%2020 年 GDP 為70.67 億元,三產結構為11:35:54城鎮居民人均收入4.37 萬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38 萬元面積2485.30 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73.74、1%草地規模面積0.44 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0.01%耕地規模4最古老 象雄文明 古格王朝 巖畫最星空 暗夜公園最神圣 神山圣湖最高原 世界屋脊之屋脊 世界第三極 萬山之祖 百川之源最壯觀 雪山圍繞的普蘭 土林圍繞的札達 湖泊圍繞的日土最野性 高原生物王國最神秘 生命之禁區最神秘最神秘目錄Content02目標定位2.1 發展定位2.2 發展目標2.3 發展規模2.4 發展戰略2.5 區域協同03空間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2 統籌三線劃定3.3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04生態空間4.1 生態安全格局4.2 自然保護地體系4.3 生態修復01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編制原則1.35、 規劃范圍、層次與期限支撐體系8.1 綜合交通體系8.2 基礎設施8.3 公共服務設施8.4 安全與韌性設施086.1 城鎮空間結構6.2 產業發展體系城鎮空間0605農牧空間5.1 農牧業發展格局5.2 國土綜合整治5.3 村莊分類5.4 鄉村振興魅力空間077.1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7.2 全域旅游格局7.3 高原特色風貌指引09中心城區9.1 優化空間結構9.2 完善用地布局9.3 藍綠網絡空間9.4 城市交通組織9.5 城市風貌塑造1 0實施保障10.1 規劃傳導10.2 政策機制10.3“一張圖 系統建設10.4 規劃環評01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編制原則1.3 規劃范圍、層6、次與期限71.1 指導思想1.2 編制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區域協調格局優化特色鮮明文化傳承落實戰略科學發展興邊富民守土固邊以人為本民生改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黨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樹立新發展理念,全力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確保生態環境良好,促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全面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阿里提供堅強保障。781.3 規劃7、范圍、層次與期限規劃期限2021 年-2035 年近期至2025 年,遠期至2035 年,遠景展望至2050 年規劃范圍:行政轄區全域,包括7個縣,7個鎮,30個鄉,國土總面積33.717 萬 平方公里規劃層次:包括市域、中心城區兩個空間層次。市域統籌全域全要素規劃管理,提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側重指標約束 和邊界管控要求,注重統籌協調、上下傳導;中心城區提出城鎮空間重點內容的細化安排,側重功能布局細化和底線管控落地。規劃范圍、層次02目標定位2.1 發展定位2.2 發展目標2.3 發展規模2.4 發展戰略2.5 區域協同102.1 發展定位落實 西藏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8、5年),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大格局,緊抓”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環喜馬拉雅經濟帶發展戰略,以實現“圣旅邊城 幸福生態”為總體定位,秉持“安全、生態、幸福、魅力”的規劃理念,將阿里地區打造成為:國家安全西部戰略要地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核心保護區藏西面向南亞開放的橋頭堡象雄文化核心保護與展示地高原特色經濟綠色發展區10112.2 發展目標2.3 發展規模近期發展目標(2025年)遠期發展目標(2035年)遠景展望(2050 年)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機制基本形成,綠色高質量產業集群框架基本形成,面向國內外的藏西重要物流樞紐基本建成,初步建成岡底斯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基9、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自治區平均水平。阿里地區同全國全區一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經濟體系與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立,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發展成為國家清潔能源接續基地,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實現現代化,綠色安全的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規劃常住人口旅 游 人 口城 鎮 化 率2025 年47.06%2035 年58.16%2025 年13.94萬人2035 年17.45萬人2025 年3.62萬人2035 年9.73萬人11122.4 發展戰略引導高海拔移民搬遷高質量完成;邊境小康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等空間儲備充足;實施興邊富10、民行動,鞏固邊境農牧、旅游、邊貿等產業基礎,培育適合邊境地區的特色產業體系。邊境穩固戰略堅定不移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守住生態安全底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維護生態系統整體性、穩定性、安全性,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優先戰略采取多能協同的方式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加強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和基地建設,提升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推動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向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綠色高效戰略 依托古格王國遺址、神山圣湖、札達土林、班公湖、日土巖畫、羌塘國家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及地方節日、民俗風情、藏醫藥、11、民族手工業等,展示象雄文化,提升“藏西秘境 天上阿里”的特色魅力形象,并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造阿里高品質生態人文魅力空間。魅力提升戰略12132.5 區域協同抓住高等級公路、鐵路的建設機遇,推進阿里地區與新疆及藏域內市縣的合作交流;銜接主要產能集群,在特色農牧產銷、綠色工業、清潔能源等生態型產業方面建立合作共享、互利共贏推進機制。完善“兩省三企”合作機制,深化“組團式”援藏模式,推進支柱產業、重要領域、重點產品、關鍵技術的支援,實現從“輸血”援藏到“造血”興藏的根本轉變。主動融入“一帶一路”與“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建設,充分發揮區位與資源優勢,加快跨區域通道建12、設,拓展南亞市場,深化與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在經貿、旅游、投資、金融、互聯互通、農牧業等領域區域合作,實現由西南邊陲向開放前沿的轉變。推進阿里地區與那曲市雙城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合作共建環境整治項目,共同推進羌塘國家公園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系統發展平衡,向生態環境一體化升級。空間協同,互聯互通,不斷深化國內區域開放合作的戰略格局擴大合作,通道開放,打造我國面向南亞的戰略樞紐和開放門戶共保共治、共管共享,打造藏北高原生態文明聯防聯控聯治體系深化與新疆在旅游、貿易、物資保障供給等方面的合作;與日喀則共同打造岡底斯國際旅游合作區高端旅游產品;與林芝地區共同拉動高端旅游產業發展;不斷深化13、與拉薩、日喀則等地深化勞務合作。131.1 指導思想1.2 編制原則03空間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2 統籌三線劃定3.3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15構建“三屏三帶兩圈、一心兩翼多點“全域總體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三屏藏北羌塘高原生態屏障、岡底斯山脈生態屏障、喜馬拉雅山脈生態屏障。以日土、噶爾、札達、普蘭四縣優質旅游資源、農牧資源優勢,打造綜合發展經濟圈,利用革吉、改則、措勤三縣的畜牧業發展優勢,打造畜牧業發展經濟圈。兩圈一心獅泉河鎮(噶爾縣)作為阿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札達縣、日土縣、革吉縣、措勤縣。多點兩翼三帶普蘭縣、改則縣作為阿里地區經濟發展的副中心。依托 G219/G4214、18/新藏鐵路、G317/高等級公路/獅那鐵路、依托 G216 等主干道路形成的主要城鎮經濟發展帶。163.2 統籌三線劃定 劃定的耕地保護目標占現狀耕地的 98.31%,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占國土總面積的0.01%,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城鎮開發邊界是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提升空間品質的區域邊界,是允許城鎮建設用地拓展的最大邊界范圍。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0.01%。優先劃定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是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生15、態安全的底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總面積的56.49%。綠色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16173.3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生態保護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生態控制區 具 有 特 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 域,即 生態保護紅線集中 劃 定 的 區域。劃定規模占國土總面積的 56.49%。生 態 保護 紅 線 外,需 要 予 以保 留 原 貌、強 化 生 態 保育 和 生 態 建設、限 制 開發 建 設 的 自然 區 域。劃定 規 模 占 國土 總 面 積 的1 5.5 1%。永 久 基 本農 田 相 對 集中,需 嚴 格保護的區域。劃 定 規 模 占國 土 總 面16、 積的 0.01%。城 鎮 開發 邊 界 圍 合的 范 圍,是城 鎮 集 中 開發 建 設 并 可滿 足 城 鎮 生產、生 活 需要 的 區 域。劃 定 規 模 占國 土 總 面 積的 0.01%。永 久 基本 農 田 集中 區 外,為滿 足 農 林 牧等 農 業 發 展及 農 民 集 中生 活 和 生 產配 套 為 主 的區 域。劃 定規 模 占 國 土總 面 積 的2 6.9 6%。鄉村發展區 為 適 應國 家 能 源 安全 與 礦 業 發展 的 重 要陸 域 采 礦區、戰 略 性礦 產 儲 備 區等區域。劃 定 規 模 占國 土 總 面 積的 1.02%。1704生態空間4.1 生態安全17、格局4.2 自然保護地體系4.3 生態修復19藏北羌塘高原生態屏障、岡底斯山脈生態屏障、喜馬拉雅山脈生態屏障。東南部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南部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阿里地區全域范圍內的重要生態節點,包括重要的物種棲息地、重要水源地和濕地、生態修復重點區等面積相對較小的生態斑塊。構建“三屏、四區、四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4.1 生態安全格局三屏四區多點四廊包括札達土林噶爾藏布瑪卡藏布班公錯羌塘、札達土林噶爾藏布獅泉河濕地日土熱幫河濕地羌塘、瑪旁雍錯阿毛藏布果普錯達熱錯、措勤桑木拉扎日南木措濕地洞措濕地羌塘在內的四個重大生態廊道,加強生態18、廊道保護和提升連通性。20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4.2 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家公園西藏羌塘國家公園1自然公園阿里獅泉河國家級濕地自然公園1自然保護區瑪旁雍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岡底斯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洞措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札達土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班公錯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雅魯藏布江源自治區自然保護區措勤桑木拉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扎日南木措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820214.3 生態修復 以自然恢復為主,有序推進區域內農村居民點生態搬遷,加強重要物種棲息地保護和恢復,擴大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等野生動物生存空間。加強班公錯濕地保護與修復,提高水19、源涵養能力,保護水草、魚類、鳥類等物種多樣性。通過實施“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水土流失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工程,提高流域內水源涵養能力,治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推進農村居民點生態搬遷、砂金礦區鞏固整改、水土流失整治、退化草原治理等工程,改善草原生態環境。以小流域為單元,通過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提升區域水土保持能力和水源涵養功能。加強濕地及岸線修復,改善濕地生態質量,為藏野驢、黑頸鶴等野生動植物創造良好生存空間。實施農村居民點生態搬遷、水土流失治理、措勤縣達東、珠龍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等工程,提升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羌塘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區班公錯濕地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20、保護區獅泉河流域水源涵養及土地沙化治理區中部牧業綜合整治提升區土林-岡底斯山脈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區瑪旁雍錯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桑木拉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區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以流域生態修復、礦區生態修復、沙化土地修復等為抓手,開展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實現筑牢羌塘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提升亞洲水塔功能、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戰略定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05農牧空間5.1 農牧業發展格局5.2 國土綜合整治5.3 村莊分類5.4 鄉村振興235.1 農牧業發展格局構建“兩區四片多點”的農牧業空間發展格局兩區四片多點東部草原畜21、牧業經濟區 牧業發展區,開展山羊絨、綿羊毛、肉類、奶類產品加工貿易,延伸產業鏈。西部農牧結合經濟區 農牧交錯發展區,特色種植業和循環農牧業發展主要區域。白絨山羊養殖片區 以日土為中心,輻射帶動改則、革吉縣。紫絨山羊養殖片區 以措勤為中心,輻射帶動改則縣。象雄半細毛羊養殖片區 以札達為中心,輻射帶動普蘭、噶爾、革吉、改則縣。野血牦牛養殖片區 以改則為中心,輻射帶動日土、革吉、噶爾、措勤、普蘭、札達縣。七個農業產業園。245.2 國土綜合整治高 標 準 農 田 建 設 工 程建設形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高標準農田。牧草地整治工程開展天然草地保護、人工種草與天然草地改22、良工程。通過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草場補播等方式恢復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態。農 村 建 設 用 地 整 治 工 程以搬遷村等遷出區為重點,對搬遷村的宅基地及周邊附屬設施等建設用地、騰退、廢棄土地進行復草復綠。農 村 人 居 環 境 整 治 工 程開展農牧區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衛生廁所改造和普及工作。農 牧 業 污 染 防 治 工 程推進規模化養殖,配套畜牧糞污處理廠,推進畜牧糞污綜合利用,加大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農牧區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集中居住點采用規模化集中式供水,牧區采用分散供水方式,全面解決冬季草場的飲水安全問題。2425搬 遷 撤 并特 色 保 護城23、 郊 融 合5.3 村莊分類對阿里地區 37 個鄉鎮共145個行政村(居)進行分類。33.1%25.5%16.6%11.7%8.3%4.8%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守土固邊保留改善村莊類型阿里地區守 土 固 邊集 聚 提 升保 留 改 善25265.4 鄉村振興軍民融合+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區:守土固邊類、特色保護類村莊組成;城 鎮 組 群 鄉 村 振 興 區:由噶爾縣、革吉縣的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村莊組成;資 源 型 鄉 村 振 興 特 色 區:由改則縣、措勤縣的搬遷撤并類、集聚提升類、保留改 善類村莊組成。鄉村振興示范帶鄉村振興分區兩 帶三 區兩帶:由 G219、G4218、新藏鐵路24、連接的日土札達普蘭鄉村振興示范帶;由 G317、高等級公路、獅那鐵路、G216 連接的噶爾革吉改則措勤鄉村振興示范帶。06城鎮空間6.1 城鎮空間格局6.2 產業發展體系286.1 城鎮空間格局打造“一主兩副,四重九特,軸帶引領”的城鎮空間格局推進阿里地區撤地設市形成“區域中心城市-區域副中心城市-片區重點城鎮-特色小城鎮”四級城鎮體系一 主兩 副四 重九 特軸帶引領獅泉河鎮普蘭鎮、改則鎮四個重點城鎮:日土鎮、托林鎮、革吉鎮、措勤鎮九個特色城鎮:昆莎鄉、巴嘎鄉、霍爾鄉、底雅鄉、香孜鄉、多瑪鄉、鹽湖鄉、物瑪鄉、達雄鄉依托廊道發展 包括沿 G219/G4218/新藏鐵路、國道 G317/并行高等級25、公路/獅那鐵路、G216及其他等級公路的發展軸。296.2 產業發展體系戰略性產業集群產業園區布局建立以藏醫藥、牦牛、山羊為主的全產業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邊貿物流業,構建四層級物流網絡體系,打造現代化物流產業集群。打造以象雄文化展示地、古格王朝、土林地貌、神山圣湖、青藏高原羌塘文化等為特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太陽能、水能、風能等豐富的資源優勢,延伸清潔能源產業鏈。綠色農牧業產品物流文化旅游清潔能源推進五大產業集群發展,構建“1+6+9”的產業園區新布局1 個市級生態工業產業園6 個縣級生態工業產業園9 個鄉鎮工業集聚區07魅力空間7.1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7.2 全域旅游格局7.3 高原特26、色風貌指引31構建“一廊三片區”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文 物 保 護 單 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44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35 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托林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科迦村4 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 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3 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 物 質 文 化 遺 產世界遺產積極推動土林古格、神山圣湖申報世界遺產7.1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32三心7.2 全域旅游格局 貫徹以文旅興阿里戰略,依托立體交通聯動發展,將神山圣湖、暗夜星空、土林古格等核心旅游資源組織串聯,以建設世界第三極旅游目的地為總體目標,構建“三心三軸27、三區一環線”全域旅游格局。三軸三區旅游環線 獅泉河鎮、普蘭鎮、改則鎮。G219 休閑文化軸,G317 生態觀光軸,G216 生態科考軸。歷史文化探秘旅游區、高原生態觀光體驗區、科考專題旅游區。S301-S303-S518-G317-X703-S301337.3 高原特色風貌指引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三大元素的整合,打造“藏西秘韻,圣地七彩”高原明珠風貌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札達縣措勤縣普蘭縣 湖泊巖畫風貌區。羌塘文化風貌區。自然冰湖風貌區。象雄文化/現代活力風貌區。自然山川風貌區。古格土林文化風貌區。國際神山圣湖風貌區。08基礎設施支撐體系8.1 綜合交通體系8.2 基礎設施8.3 公共28、服務設施8.4 安全與韌性設施358.1 綜合交通體系一橫兩縱:“一橫”是指 317 國道/高等級公路;“兩縱”是指 219 國道/高等級公路(G4218)、216 國道。完善星羅棋布公路網建設,推進公路建設提檔升級,打造舒美路域環境兩際五通:昆莎機場:升級為國際性航空口岸,增加國內主要城市的直達航線;普蘭機場:增強阿里地區對外開放空中廊道;通用機場:札達縣通用機場、日土縣通用機場、革吉縣通用機場、改則縣通用機場、措勤縣通用機場。提升機場服務保障能力,打造國際航空口岸,加快發展通用機場一縱一橫一聯:全面打通新藏鐵路、獅那鐵路、普蘭口岸鐵路、預留薩嘎至改則鐵路建設條件。推進鐵路建設,實現鐵路建設29、破局發展,實現坐上火車去阿里的夢想打造“公路一橫兩縱、機場兩際五通、鐵路一縱一橫一聯”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體系368.2 基礎設施供水工程:加強城鎮水源地的保護和建設,增加日土縣、措勤縣、改則縣、革吉縣四縣縣城應急水源建設;解決城鄉水源水質問題,通過阿里地區飲水提檔升級工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提高飲水安全保障。排水工程:排水工程采用雨污分流與截流式合流制兩類;推進各縣城區現有污水處理廠擴容和提標改造工程;規劃有條件的鄉推進排水管網及小型污水處理廠(站)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適當向農村地區延伸,污水處理設施采用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站)、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集中統一處理、自然生態凈化工藝處理三種方30、式。電力工程:按照“多能協同、協調發展、擴大消納、提高效益”的布局思路建設新能源電站,有序開發阿里地區的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資源,除阿里地區消納新能源電力外,規劃光伏、風電考慮外送至西藏其他區域、南方電網、華中電網進行消納。信息工程:推進“寬帶阿里”建設,實施城鎮基礎網絡完善工程,實現所有鄉鎮通光纜,落實光纖到戶;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加快智慧阿里建設;健全安全防護和管理,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環衛工程:完善各縣縣城垃圾轉運站和垃圾收集點布局,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100%;鄉村生活垃圾采用“村收集、村處理”“村收集、鄉處理31、”“村收集、鄉轉運、鎮處理”三種處理模式,主要處理方式有填埋與焚燒兩種;醫療垃圾由地區醫療垃圾處置中心統一收集、集中處理,實現產生、轉移、經營處理和處置全過程信息化管理。供氧工程:整合旅游、國防、醫用等供氧需求,從預防、保健、救治三個層面打造高原制氧工程,主要生產民用便攜式氧氣瓶、醫用氧氣瓶、便攜式制氧機、醫用制氧機等產品,用氧達到全域覆蓋,滿足當地群眾、游客,以及醫院與軍隊的需求。378.3 公共服務設施構建“1+2+4+9+21+N”的六級公共服務體系。基于人口流動視角下的彈性配置獅泉河鎮為綜合型主中心,以提供區域服務功能為主。札達縣、日土縣、革吉縣、措勤縣縣政府所在地,完善自身服務要素配32、置,強化綜合服務能力,輻射周邊鄉、特色小城鎮。其他鄉政府所在地,主要承擔各鄉的行政、文化、體育、醫療等服務功能,完善基礎設施配置,兼顧對村莊服務的延伸。普蘭鎮、改則鎮為區級綜合公共服務中心,統籌市域片區級公共服務體系。以特色小城鎮/撤鄉設鎮的鄉鎮政府所在地,差異化提高鄉級行政、文化、體育、醫療等服務功能,輻射周邊鄉、村。按照適度超前、補充完善、滿足基本需求等為不同類型的村莊、組配置公共服務設施。以“常住人口+旅游服務人口”考慮配置市政基礎設施、商業用地、交通等附屬設施,并預留峰值。按“低于實際服務人口、高于常住人口”的標準配置文體、醫療、教育等設施。結合當地的交通方式、生活習慣、服務人口數量等33、調整生活圈服務范圍,調整配置標準。129N421市級公共服務中心重點鎮鎮級公共服務中心鄉級公共服務中心區級公共服務中心特色鎮鎮級公共服務中心村/組級公共服務中心高彈性指標中彈性指標低彈性指標37388.4 安全與韌性設施 普蘭縣普蘭鎮;札達縣香孜鄉;噶爾縣昆莎鄉、門士鄉、扎西崗鄉;改則縣洞措鄉建筑工程抗震設計采用抗震設防烈度為 8 度,其他鄉鎮為 7 度。所有建設工程必須按以上抗震設防標準進行設防,按抗震標準建設疏散場所及疏散通道。獅泉河鎮防洪能力為 50 年一遇標準,其他各縣城防洪能力為 30 年一遇標準,鄉村地區為 10-20 年一遇。構建由地區級消防指揮中心、縣級消防救援指揮中心、各級各34、類消防站、消防隊、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車通道、消防裝備組成的消防體系。人員掩蔽工程數量滿足人口掩蔽需求。結合抗震性能較好的學校體育館、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場所規劃建設避難場所。堅持預防為主、搬遷避讓與治理相結合,重點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及監測預警系統,實施全面防災,降低地質災害風險。分區分級構建國土空間防疫單元;統籌規劃城市防疫要素支撐系統;提升城市防疫體系的智慧空間治理能力。抗震防洪消防人防地災防疫09中心城區9.1 優化空間結構9.2 完善用地布局9.3 藍綠網絡空間9.4 城市交通組織9.5 城市風貌塑造409.1 優化空間結構一帶六35、軸八組團一核雙引擎兩心獅泉河濱水休閑景觀帶,以獅泉河自然景觀為依托,融合高原特色文化,促進生態、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串聯城市重要功能組團的兩條城市發展主軸,以及形象展示、文旅發展、生活服務、新城服務四條城市發展次軸。老城綜合服務、新城商旅服務、產業、居住、物流商貿等八個功能組團。位于獅泉河南側的商旅服務組團中心。老城綜合服務中心與城東南新城中心。即物流園商貿中心和獅泉河生態產業服務中心。構建“一帶六軸八組團,一核兩心雙引擎”城市空間結構41保護并彰顯山水格局:重視自然景觀資源與山水格局,塑造高原城市特色。控制城市整體空間形態,建立綠色開敞空間。9.2 完善用地布局規模化的組團式發展:引導中心36、城區組團化發展,加強各組團協同,促進文旅產居融合,實現城區宜居宜業宜游。新老聯動,集約開發新城:依托城市發展軸形成南北、東西新老兩城的聯動發展的空間格局。優化各個片區的交通聯系,逐步推進舊城改造,增加開放空間和公共設施,優化老城環境。形成“以人為本、效益集約、科學合理”的城市布局。41商業步行街休閑節點文化創意休閑節點獅泉山水文化生態節點都市文化休閑節點429.3 藍綠網絡空間以現狀山體、獅泉河、泄洪渠、防護林地等藍綠為本底資源,構建藍綠網絡空間,修復因城市建設造成的破損綠地節點,形成以中心城區周邊群山為屏障、水系為廊道、公園為斑塊的“三屏兩水,四廊五心,多園多點”的城市藍綠網絡系統布局結構。37、打通山水廊道、形成顯山露水、藍綠交織的生態骨架。嚴格保護城市“特色基因”,傳承城市發展文脈與景脈,彰顯城市特色。結合生態網絡布局服務節點,融合文商旅居等功能,提升城市活力。觸媒激活,景城共融特色彰顯,文景保護以水為脈、山水融城43形成“一環四橫四縱”干路網絡結構,“一環”為繞城環路;“四橫”為文化路、迎賓大道、昆侖大道、清渠路;“四縱”為北京路、象泉路、建設大道以及安獅路。次干路包括陜西路、孔雀路、馬泉路、紅柳花路等。9.4 城市交通組織優化路網體系,提升出行效率與品質4344協調區域、邊緣、節點、地標等城市空間要素的相互關系,創造清晰連貫,可意象、有條理的城市景觀風貌。傳承和發展中心城區城市38、文化特色,綜合運用色彩、建筑形式、建筑風格、小品設計等多種手段,體現城市文化特色。9.5 城市風貌塑造 尊重阿里地區現有自然生態特色,創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態環境,突出中心城區的自然生態優勢,加強沿山體、河流等自然景觀界面的設計。控制與引導城區景觀風貌,形成具有藏西高原特質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風貌。把自然山體為主的生態屏障、生態綠廊和以沿獅泉河的綠化廊道作為景觀設計的主要元素,突出城市自然生態特點。441 0實施保障10.1 規劃傳導10.2 政策機制10.3 一張圖 系統建設10.4 規劃環評46要素配置空間布局10.1 規劃傳導強化規劃傳導與管控。建立“地區-縣-鄉鎮”以及總體規劃、詳細39、規劃、專項規劃的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市-縣規劃傳導;統籌協調各專項規劃空間安排,明確專項規劃指導約束要求。縣區規劃編制指引專項規劃編制指引詳細規劃編制指引底線管控指標約束戰略引導橫向發揮總體規劃對相關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實施專項規劃編制目錄清單管理制度,以總體規劃為依據,重點從資源利用、要素配置、安全保護、城市特色等方面編制專項規劃。在資源配置方面對單元層面落實總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實上層次規劃的單元控制指引,根據實際需要細化用途分類及制定單元內部地塊開發建設的具體規劃細則。464710.2 政策機制10.3“一張圖“系統建設落 實 自 然 資 源 統 一 管 理建立分區分40、類政策配套體系實行重點項目分類用地保障推 動 重 點 領 域 改 革 創 新創 新 重 點 地 區 政 策 支 撐制定權威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全面、準確、翔實的國土空間規劃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474810.4 規劃環評將環評工作融入規劃編制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在空間布局優化、推進區域、流域環境質量改善以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并在執行相關技術導則和規范的基礎上,將空間管制、總量管控和環境準入作為評價成果的重要內容。加強空間管制,優化空間開發格局,保障生態空間性質不轉換、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嚴格總量管控,推進環境質量改善,識別主要環境風險,提出減緩不良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