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660
2024-03-28
42頁
24.12MB
1、深圳市寶安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深圳市寶安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2120352035年)(草案)年)(草案)公示公示讀本讀本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寶安管理局2023.04寶安,再出發寶安,是深圳誕生的源點。古有寶安縣,今為寶安區,寶安的古往今來、滄桑變幻,記載著深圳蓬勃發展的歷史足跡。寶安,亦是深圳騰飛的起點。”雙區”建設、”黃金內灣“、前海擴區、香港北上,寶安一躍成為深圳向灣發展的前沿地帶,將助力深圳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身處新時代,立足新起點,擔當新使命。為深入貫徹落實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各項部署要求,寶安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描繪面向2035年的城市發展藍圖愿景。未來,寶安2、將繼續夯實產業根基。這里制造支撐、服務賦能,世界級優質企業紛至沓來,各類創新要素不斷匯聚,信息網絡和先進技術充分集成,青春在洋溢,奮斗正當時。未來,寶安將不斷凸顯濱海特色。這里山海環抱、文化多彩,鳳凰山森林蔥郁,珠江口海風習習,河涌水潺潺流淌,文化遺產星羅棋布,灣區濱海的特色空間引人入勝。未來,寶安將持續提升民生福祉。這里生活有溫度、配套有質量,住房保障持續穩步提升,文教體衛設施全面覆蓋,出門見綠,開窗見景,處處充滿煙火氣、遍布幸福感。至此,讓我們翻開手冊,書寫愜意的工作、清新的生態、悠閑的生活,共同擘畫未來的美好家園。這里是寶安寶安區位于深圳市西部濱海地區,東鄰龍華區、光明區,南連南山區,北3、與東莞市接壤,城區擁山濱海,區內群山連綿、河道縱橫、水庫星羅,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陸海總面積:556.33平方公里陸域面積:381.2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75.13 平方公里海岸線:51.53公里常住人口:447.66 萬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經濟規模:GDP3847 億元(2020年,統計年鑒)注:本公示讀本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寶安區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目錄戰略引領 明確向灣發展定位區域協同 發揮核心引擎功能生態優先 奠定自然山海底色以人為本 塑造和美幸福家園創新驅動 建設產業發展高地風貌塑造 彰顯魅力特色城區強化支撐 構建通達韌性城區4、注重實施 提升空間治理能力0102030405060708/04/07/12/17/21/24/29/3601 戰略引領 明確向灣發展定位從產業大區到都市核心區,寶安將成為深圳“向灣發展”的前沿地,開啟建設新征程、譜寫時代新篇章。5|城區職能以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高地高地為總抓手,引領全區各項事業跨越式發展,建成現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區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區,在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影響力初步顯現。建立更高層次的高水平開放型創新發展框架,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經濟環境、創新能力、開放水平、人文環境、宜居水平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區區,面向灣區的輻射帶動力日益增強。全面5、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濱海世界一流濱海城區城區,成為令人向往的生態優美之城、和諧宜居之城、創新引領之城、人文活力之城,各項發展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2025年2035年2050年落實國家、省、市發展戰略要求,立足市民的美好向往與期待,明確寶安區的城區職能和發展目標。發展目標攜手前海,推動構建綜合交通樞紐,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城、國際化灣區濱海城、高品質民生幸福城”。6|發展規模開發保護戰略1234常住人口規模實際管理服務人口445萬人550萬人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人口規模調控要求,優化人口結構,促進全區人口均衡、職住平衡。至2035年,規劃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445445萬以內,指導住房、教育、6、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規劃管理服務人口上限為550550萬人,有序安排城市交通、市政基礎設施配置。02 區域協同 發揮核心引擎功能以更加寬廣的胸懷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珠江口東西兩岸,攜手周邊城區共同建設深圳都市圈。積極“北拓”推進均衡協調發展引領“西協”發揮核心引擎作用8|構建向灣發展格局加快構建跨江戰略通道體系,促進珠江兩岸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提升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大力發展臨空總部經濟,構筑灣區協同發展示范平臺。加快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重大平臺,積極推動與香港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規劃制度的軟聯通。推動城市空間結構更優、更均衡也更有溫度。加快培育寶安北中心,強化公共服務7、能力,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輻射帶動東莞長安等外圍片區,支撐深圳都市圈的建設。提升寶安中心區在內的南部地區能級,與南山、福田補位協同發展;推動北部地區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和功能提升。強化“中優”打造向灣發展軸線落實“南聯”加強深港協同發展區域協同發展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9|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按照國家要求,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統籌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生態保護紅線66.12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258.71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3.7506平方公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8、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可以集中進行城市開發建設、以城市功能為主的區域,也包括部分城市內部河流水系、公園綠地等藍綠空間。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10|搭建城市開發新框架落實前海、臨空經濟區等重大空間發展戰略,堅持軸帶引領,深度融入“黃金內灣”發展格局,推動構建“兩心三特兩心三特、兩軸四帶兩軸四帶”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成均衡發展、特色鮮明的城市開發格局。兩心均衡城市結構前海中心、寶安北中心,作為市級功能中心承擔綜合性服務職能。兩軸融入內灣格局依托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重點科技創新平臺,打造具有區域輻射帶動能力的城市功能節點。落實前海深改9、方案,推動寶安大道沿線地區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城區的發展質量。依托跨江通道、區域性干道、交通干線,塑造科技創新協同帶。三特引領高質量發展兩軸融入內灣格局四帶推動區域協同城市開發格局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11|打造合理有序的規劃分區將全區劃分為農田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生態保護生態保護/控制區控制區、城鎮發展區城鎮發展區、海洋發展區海洋發展區等一級規劃分區,并進一步細化城鎮功能二級規劃分區和海洋利用二級規劃分區。為切實保護耕地,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劃定的區域。滿足經濟社會需求,開展海洋集約節約利用活動的區域,包括漁業用海、交通運輸用海、游憩用海、預留用海。為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劃10、定的以生態保護、修復為主要功能導向的區域,包括生態保育區、水源安全單元、生態游憩區、重要廊道管理區。承載城鎮集中開發建設,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包括居住生活、綜合服務、商業商務、科創發展、綠地休閑、交通樞紐、公用設施集中、戰略預留等8類二級分區。生態保護/控制區城鎮發展區海洋發展區農田保護區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03 生態優先 奠定自然山海底色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構建山海相連、藍綠融合的生態格局,促進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3|構建藍綠空間有機融合的生態格局整合生態資源,構建山、河、海、林、田相互融合的生態空間基底,形成“一心一心、一11、核一核、兩帶兩帶、多多廊廊、多點多點”的生態空間結構。一心即由鳳凰山、陽臺山、鐵崗-石巖水庫周邊區域綠地構成的生態中心。一核即羅田森林公園和羅田水庫濕地為主體的生態核心。兩帶即西部濱海生態景觀帶和東部區域生態保育帶。多廊即生態山廊、生態水廊、生態密涌等水綠廊道。多點即海上田園、西灣紅樹林、鐵仔山等多個重要生態功能的生態斑塊。一心錨固生態安全兩帶搭建生態脊梁一核穩定生態系統多廊強化連通功能多點提升生態服務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14|統籌陸海發展空間格局引領城市向海發展,強化海岸帶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落實美麗海灣和藍色海灣建設要求,開展海岸帶生態修復工作,規劃形成生物岸線、12、生態恢復岸線、人工岸線3類海岸線類型。維持海島基本生態功能,保護海島生態系統,維持海島岸線的自然屬性。海洋新城-松崗沙井煜碩碼頭段機場段西灣段大鏟灣段海洋經濟功能與生態休閑功能的協調發展合理安排港口運輸與濱海岸線生態休閑優化空港功能布局,拓展空港發展空間開展岸線生態化修復,保護西灣濱海紅樹林濕地發展海洋總部、航運服務、海事等海洋現代服務業海岸帶保護開發引導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15|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按照保護為先、科學高效、節約集約的原則,統籌各類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以建設國家森林城區典范作為目標,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切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保障13、城市生態安全,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森林入城優化重點河湖岸線及周邊土地利用,強化水域空間管控,構建連山通海、碧水穿城、開放共享的河湖水系和濕地網絡,提升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碧水串城嚴格保護紅樹林、濱海濕地和自然岸線,高效率、高標準利用人工岸線,差異化保護無居民海島,加大珠江口海域生物資源保育力度。海洋融城16|推進生態修復,提升國土價值品質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修復,筑牢生態安全基礎,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到2035年,新增生態修復面積新增生態修復面積3 3.8 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推動森林生態系統修復推動水生態系統修復推14、動海洋生態系統修復推動廢棄礦山修復利用推動農田生物多樣性修復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04 以人為本 塑造和美幸福家園推動城市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并以“民生七優”為目標,構建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增強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18|優化居住空間,提供多元舒適的人居環境堅持多策并舉多策并舉,健全健全可持續可持續、可負擔的住可負擔的住房供應體系房供應體系。增加居住用地供給,大力保障高品質住房供應。盤活存量資源,探索利用城中村、老舊小區及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商業、辦公等發展規模化租賃住房規模化租賃住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多渠道保障、租購并15、租購并舉舉的住房保障體系住房保障體系,按照4:6的比例保障商品住房、公共住房的供應。構建南北均衡南北均衡、職住職住平衡平衡、配套完善的宜配套完善的宜居城區居城區。提升南部地區居住品質;大力增加北部地區住房供應力度。增總量優布局調結構強保障居住建筑建成量:17800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人19|高質量建設公共服務設施,提供品質特色的公共服務推動建設深圳市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全面高質量普及高中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教育服務醫療服務養老服務文化體育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加快推進深圳市人民醫院寶安醫院等重點醫院建設與改擴建,推進專科醫療資源供給。通過保基本、兜底線,逐步健16、全覆蓋全民、層次多元、保障適度的普惠型社會福利體系。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文體設施,建設一批重大文化設施。堅持關愛包容,提供全年齡段的公共服務保障支撐。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和不同人群的需求,高標準配置教育、醫療、養老等“痛點”設施。17.8萬座53.4萬座14.4萬座3.4萬床2.38萬床不低于0.1平方米不低于0.45平方米不低于0.4平方米幼托學位數義務教育學位數高中學位數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養老機構床位數人均養老設施用地人均文化設施用地人均體育設施用地20|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面向全面覆蓋,構建公平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以居住社區為中心17、,按照步行15分鐘可達的空間范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提供均好化的公共服務與開放舒適的社區環境。15分鐘覆蓋率不低于95%教育設施15分鐘覆蓋率不低于100%15分鐘覆蓋率不低于90%15分鐘覆蓋率不低于85%衛生設施養老設施文體設施05 創新驅動 建設產業發展高地不斷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創新發展格局,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22|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轉型集聚生產性服務業賦能落實廣東“制造強省”、深圳“制造強市”發展要求,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促進18、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競爭力。圍繞重點產業集群,著力穩鏈延鏈補鏈強鏈控鏈,打造一批高水平、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17+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引領產業迭代升級。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探索新業態,加快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探索飛地經濟,采取“總部研發+生產基地”模式,加強與周邊城市產業協同。探索發展總部經濟、金融經濟、臨空經濟、會展經濟、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23|構建創新發展格局,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大灣區“雙循環”發展引擎,推19、動九圍、機場東、立新湖臨空經濟總部區建設。圍繞成果轉化、智能創新協同、產城融合等領域推動尖崗山-石巖南、鐵仔山、新橋東國家高新區寶安園區建設。推進燕羅、石巖、新橋東、福海-沙井先進制造業園區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布局,夯實制造業壓艙石。以寶安中心區和會展海洋城為抓手完善金融、商貿、會展等功能,強化生產性服務業支撐作用。通過優化布局、提升能級、創新支撐、服務賦能,加快推動全區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1 引擎臨空經濟3 平臺科技創新4 片區先進制造2 中心現代服務科技創新空間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06 風貌塑造 彰顯魅力特色城區以山海相望、河涌密布的20、自然地理格局為依托,實現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公共活動空間豐富多彩,塑造高辨識度的“創新多維”城市風貌。25|建設“大山大海、小徑密涌”的山海寶安依托寶安區“大山大海、小徑密涌”的空間資源特征,構建通山達海的生態廊道,形成“1 1+1 1+3 3+1818”的山海連廊體系,塑造復合多元的游憩網絡。穿越寶安的自然之脊,串聯鳳凰山、平巒山、鐵仔山、陽臺山等山系。串聯海上田園、西灣紅樹林、茅洲河口及人文創意、文化公共設施、旅游休閑設施,形成濱海的活力體驗走廊。塑造五指粑、鳳凰山、平巒山-鐵仔山3條通山連海的山廊道,服務登山徒步、城市觀景、生物遷徙、濱海騎行等居民休閑需求。融合生態、生產、生活功能,21、塑造親水怡人的濱水活動岸線,讓自然與都市生活更親密。1條濱海公園帶3條山廊1條臨山公園帶18條水廊公園城市建設規劃圖臨山公園帶濱海公園帶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園26|塑造高辨識度的“創新多維”城市風貌強調包容多元的城市意象,突出國際都會感、家園歸屬感,強化文化地域特征和多元景觀風貌,創造自然環境資源同城市發展相融合的國際魅力濱海城區。打造南部、中部、河口三個創新城區,結合寶安特色自然資源,構建“創新+宜居+活力”的多元復合城區,營造高品質、宜交流、宜生活、具有國際魅力的城市核心。形成國際都市國際都市、創新產創新產業業、樞紐門戶樞紐門戶、歷史人歷史人文和逍遙農耕文和逍遙農耕五個重點風貌分區22、。全區風貌體系構建既彰顯濱海國際化大都市的現代時尚,又傳承傳統文化的雅致,從景觀特征、交通組織、空間特色和建筑特色提出管控要求,加強片區特色建設指引。創新城區多維風貌整體風貌特色分區指引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完善公園體系建設,以公園建設促進藍綠空間融合,提升各類開敞空間的網絡連通度,打造“生態、人文、舒適、可達”的高品質開敞空間。2|建設會“呼吸”的全域公園游憩體系8處郊野公園55處城市公園580公里藍綠游憩網絡包括羅田、五指耙、鳳凰山、陽臺山、觀瀾地方級森林公園;鐵崗-石巖、海上田園、西灣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滿足全齡人群日常化休閑需求,復合建設較高品質體育場地,完善康樂休閑設施。形23、成區域綠道、碧道、社區綠道三級綠道體系。全域游憩網絡體系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區域綠道-臨山綠道區域綠道-重要道路綠道濱河碧道社區綠道城市公園郊野公園-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濕地公園構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育當代人文特征28|打造“現代文化名城”展現寶安區的歷史和地域文化特征,打造多元特色文化的記憶體系,形成具有歷史特色與時代特點的寶安文化精神,彰顯“寶安之韻”與“活力之本”。構建“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歷史風貌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完整性,系統整合并保護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建立保護與發展互濟的歷史文化遺產活化保育范式。聚焦寶安改革開放4024、年里形成的以工業發展為驅動力、基礎設施為支撐、文化引領為落地的發展印記,保育當代人文特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探索對當代人文遺產利用的新途徑、新機制、新模式。+改革窗口代表建筑落腳城市城中村基礎支撐重大設施創新激情工業遺址不可移動文物歷史風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建筑江氏大宗祠雪花啤酒廠07 強化支撐 構建通達韌性城區加快建設灣區門戶交通樞紐,構建內暢外達的道路網絡和堅實可靠的基礎設施,搭建韌性的安全保障體系,市民生活將更便利、更舒心。共建互聯互通的灣區交通網絡建設世界一流航運樞紐集群建設鏈接全球的國際航空樞紐30|建設灣區門戶交通樞紐加快推進機場第三跑道、T2航站樓建設及T1(原ABD)航站樓25、拆除重建等工程,全面提升寶安國際機場對外服務能級和水平。完善“三路四鐵”的跨珠江口通道體系,積極推動深中城際、深珠城際建設,實現與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構建橫向貫通東南沿海、縱向銜接京廣走廊的鐵路網絡,全面提升鐵路系統出行服務能級和水平。打造深港航運服務跨區合作平臺與高地,推動港口功能整合與港城協調發展,強化高端航運服務功能,拓展航運服務、現代物流和保稅服務等功能。打造高效便捷的鐵路網絡區域交通設施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十五縱二十橫31|構建內暢達外的道路網絡分別為燕北快速、松福大道、松明大道、外環高速、外環快速、新和大道-新玉路、南環路-石巖外環路、福洲大道(福洲機荷聯絡線)26、福永大道、九瑞隧道、洲石路-石清大道、機場南路、深中通道-機荷高速(機荷連接線)、西鄉大道、寶鵬通道、內環路、創業路、湖濱路、海瀾路、深珠通道。構建等級結構合理、網絡布局完善、公平高效安全的城市道路網絡。到2035年,全區道路網絡密度達到8.0公里/平方公里,建設“二十橫十五縱二十橫十五縱”的干線路網體系。分別為交椅灣大道、沿江高速、濱江大道、松福大道、寶安大道、廣深公路、廣深高速、朝陽路-洲石玉支路、龍大高速、松白路-同樂路、愛群路、南光路、寶石路、媽灣大道、光僑布龍連接線。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軌道交通網絡常規公交體系32|建設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積極構建“27、軌道交通為主體軌道交通為主體、常規公交廣泛覆蓋常規公交廣泛覆蓋、其它共享交通為補充其它共享交通為補充”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強化軌道、公交、步行與非機動車交通之間的融合銜接,為市民提供“門到門”可靠、快速、便捷、高品質的公交全出行鏈服務。優化完善軌道1、5、6、11、12、20號線等現狀線路站點的接駁系統;加快推進軌道12號線二期、13號線等在建線路的工程進度,并做好與周邊城市用地、交通設施等的銜接工作;積極推動軌道15號線、18號線、20號線二期、25號線、26號線、28號線、29號線、30號線及9號線西延段等線路的規劃建設工作。結合軌道網絡及建設情況,優化完善常規公交專用道、運營網絡等,積極28、推動實施網約公交、社區巴士等公交服務體系,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環境友好的公交服務。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33|構建堅實可靠的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高效、多源互補的供水保障穩定達標、資源再生利用的污水處理構建多源互補、水廠聯通、分質供應的安全高效供水保障體系。規劃6 6座給水廠座給水廠,總控制規模約305305萬立方米萬立方米/日。自來水直飲率達到100100%。推進現代化智能電網建設,規劃3 3座座500500千伏變電站千伏變電站和2525座座220220千伏變電站千伏變電站,滿足規劃期末880880萬千瓦總用電萬千瓦總用電負荷需求負荷需求。堅持實行雨污分流排水體制。規劃5 29、5座水質凈化廠座水質凈化廠,總控制規模255255萬立方米萬立方米/日日。區內水質凈化廠出水達到地表水準IV類的規模占比為100100%。堅強可靠、集約共享的現代化電網優化城鎮燃氣供應體系,規劃居民天然氣氣化率天然氣氣化率9595%以上以上。規劃8 8座次高壓座次高壓-中壓調壓站中壓調壓站和1 1座高壓座高壓-中壓調壓中壓調壓站站,預留預留1 1座分輸站座分輸站和和門站合建站門站合建站。安全可靠、清潔低碳的燃氣系統全面推進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通信網絡全面提速,形成泛在高速的通信網絡體系,建成面向全國、通達全球的信息樞紐。規劃設置2020座通信機樓座通信機樓、1010座數據中心座數據中心。30、高速便捷、互聯泛在的通信網堅持“減量化減量化、資源化資源化、無害化無害化”原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100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無害化處理率100100%,原生垃圾零填埋。規劃1座環境園、4處危廢處理基地。源頭減量、循環低廢的固廢處理系統推動綜合管廊有序建設,規劃干線型、干支型和支線型三類綜合管廊綜合管廊3030條條,共計9999公里公里,預留遠景綜合管廊遠景綜合管廊9 9條條。集約高效、靈活實用的綜合管廊搭建韌性的安全保障體系規劃寶安北和寶安南2 2處區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處區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規劃建設機場綜合應急物資物流樞紐和西部公路應急物流31、樞紐2 2處應急物流樞紐處應急物流樞紐,規劃建設寶安北和寶安南2 2處應急物流轉運中心處應急物流轉運中心。1+10應急指揮體系構建1 1個寶安區應急指揮中心個寶安區應急指揮中心和1010個街道應急指揮中心個街道應急指揮中心。推進應急物資儲備系統建設碧海灣中心避難場所、寶安中心避難場所、沙井中心避難場所、國際會展中心避難場所4處中心應急避難場所。規劃西鄉實驗學校等3030處長期固定避難場所處長期固定避難場所。I I級綜合救援醫院級綜合救援醫院:寶安區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深圳醫院、規劃醫院BA07、沙井片區新建綜合醫院(原中山大學附屬第九醫院)、寶安區中心醫院新院(國際航空樞紐應急救援基地)。132、515處處級綜合應急保障醫院級綜合應急保障醫院。3434座傳染病后備定點救治醫院座傳染病后備定點救治醫院。6 6處方艙醫院處方艙醫院。設置2 2處潮位監測設施處潮位監測設施、3 3處氣象監測基地處氣象監測基地、3 3處地震監測站處地震監測站。建設智慧化的災害風險預警系統健全應急救援保障體系規劃3333座城市消防站座城市消防站,6 6座小型消防站座小型消防站,1 1座森林消防站座森林消防站應對森林火災。規劃3 3座海上應急救援設施座海上應急救援設施,其中1座水上消防站(附建于寶安綜合港應急基地內)、1座海事局寶安基地、1座海監寶安碼頭。預留應急空間構建中心-固定-緊急三級避難場所體系完善應急公共33、衛生體系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創新城市智慧化治理方式推動智慧城市場景應用創新前瞻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構建覆蓋“5G+千兆光網+智慧專網+衛星網+物聯網”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建設,打造全球智能計算和通用超算高地。圍繞城市治理精準化、精細化、智慧化,構建以“城市大腦”為中樞、以“社區微腦”為末端、“數字流程再造”為手段的數字化治理體系,重點推動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水務、智慧環保、智慧城管、智慧安監等領域的建設。結合海洋新城、大鏟灣互聯網+未來科技城等增量地區,探索將前沿科技與空間營造相結合,進行智慧技術與建筑、景觀、交通、設施等相融合的一體化設計,建設能夠引入及驗證34、無人駕駛、模塊化建筑建造、智能化基礎設施等前沿技術的綜合示范區,推動技術和服務的開發和實證實驗。08 注重實施 提升空間治理能力不斷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傳導體系建設,不斷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努力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徑。37|構建規劃傳導體系沙井河城市新中心石巖科創城燕羅智能制造生態城九圍國際總部區機場東商務總部區立新湖科創總部區寶安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指導實施反饋優化專項規劃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總體城市設計綜合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編制依據重要支撐遵循約束反饋支撐寶安區國土空間利用近期建設“十四五”規劃行動分解寶安區全民35、健身實施計劃寶安區商務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寶安區救災物資儲備規劃實施計劃寶安區工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寶安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寶安區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寶安區水務發展十四五規劃銜接寶安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導支撐重點地區城市設計法定圖則更新整備實施方案舊住宅區改造實施方案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全域覆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縱橫傳導,通過指標體系與管控要素,以專項、單元、時序等多維度方式、分解落實目標與任務,保證分區規劃的實施與戰略目標的實現。切實增強規劃實施公眾參與度搭建“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加強體檢評估38|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36、估”的定期評估機制,定期開展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實施評估,切實摸清現狀、找準問題、提出對策,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動態調整完善、底線管控和政策供給等提供依據。基于市級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細化完善寶安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縱向聯通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信息匯交和業務管理;同時推進與區發改、環保、住建、交通、水務等相關部門信息平臺的橫向聯通、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形成覆蓋全區、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堅持開門開放編規劃,匯眾智、聚眾力,搭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公眾參與平臺,健全規劃公開制度,鼓勵引導各領域專家和公眾積極參與,在后續規劃編制、決策、實施中發揮作用,確保規劃反映民意。39|近期八大行動計劃12345678灣區門戶計劃高效互聯計劃產業保障計劃溫暖安居計劃民生七優計劃存量更新計劃綠色韌性計劃生態修復計劃公示渠道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http:/
物業資料
上傳時間:2021-01-15
24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