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0235)(公眾征求意見稿 )(4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748
2024-03-28
43頁
6.23MB
1、03圾帛看熄率宴鄂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梁子湖分局2023 年 5 月前 言夕陽微明薄暮天,榜歌迢遞起漁船溪頭宿鷺忽驚起,飛破平湖十里煙 張裕釗梁子湖區,鄂州南大門,是“五城之心”、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生態屏障,擁有全國第八大淡水湖泊資源,亞洲濕地保護區之一,是武昌魚誕生之所、物種基因庫保留地、國家戰略備用水源地,更是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未來的梁子湖區,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武鄂黃黃一體化發展等時代機遇的協同共振下: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文明示范區,基本實現美麗梁子湖的發展目標;將依托“山之依靠、水之靈魂”,不僅成為武漢城市圈的后花園,更是國2、內外知名的全域旅游度假樣板區、全齡休閑度假及康養中心;城鄉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現代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最終,無論在城鎮還是鄉村,人民都能在梁子湖區找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公示版梁子湖區位于鄂州市南部,東南與黃石大冶接壤,西南與武漢市江夏區、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毗連,北與鄂州市華容區、鄂城區相鄰。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屬于幕阜山余脈,中間為垅崗平原,西北為梁子湖水域,東北為保安湖等水域。規劃范圍與期限梁子湖區范圍圖陸域面積:496平方公里即梧桐湖新區、太和鎮、東溝鎮、沼山鎮、涂家垴鎮、梁子鎮第七次人口普查陸域面積:12.68萬規劃期限:2021 3、年至 2035 年行政區劃:1 新區 5 鄉鎮規劃總則.目標與戰略.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保障優質現代的農業空間.錨固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塑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建設和美宜居的幸福家園.基礎設施支撐體系.規劃實施保障措施.規劃總則0101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圍繞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和四化同步高質量發展。立足鄂州建設“兩區一樞紐4、”的發展目標,以梁子湖大保護為核心,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后花園”,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梁子湖新篇章。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高效治理,實施共建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為基礎,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和預警機制,統籌協調梁子湖區各部門專項規劃,建立協同治理的規劃實施機制,提高規劃治理效率,實現全域共建、共治、共享。底線思維,綠色發展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底線思維,堅決守住流域安全底線、生態和糧食安全底線,鞏固梁子湖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稱號,構建梁子湖生態治理大框架,推動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積極探索“兩山”轉化。以人為本,城鄉融合堅持以人民5、為中心,將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規劃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堅持城鄉統籌、促進城鄉協調,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水平,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戰略引領,區域協同全面落實流域綜合治理、武鄂黃黃一體化、兩區一樞紐等省市重大戰略部署,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加強與周邊縣市在生態保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協調,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目標與戰略0202規劃至 2025 年,自然生態格局不斷鞏固,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湖旅生態保護發展模式基本成熟,城鄉融合示范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梧桐湖大學城建設取得突破,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新區基本建成。規劃至 2035 年6、,山水林田湖城綠色生命共同體基本建立,打造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全國典范,建設“兩山”理論創新實踐基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梧桐湖大學城全面建成,鄉村振興梁子湖區模式實現全省標桿、全國品牌,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宜居濕地樣板基本建成。2.1 發展愿景“夢里水鄉田園,綠色秀美梁子”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的重大戰略部署,重點明確三大功能定位: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的重大戰略部署,重點明確三大功能定位:2.2 目標定位中國式現代化湖泊濕地保護新樣板全國農文旅融合先行示范區全國科教文化宜居區2.3 空間戰略發揮武漢都市圈后花園的重要作用,錨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建立跨區域生態共建共保機制7、。創新兩山轉化發展路徑,依托山水林田湖資源,通過“生態+”“旅游+”多元融合發展模式促進深綠產業發展,同時積極推動生態補償機制、上下游橫向補償機制建立,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生態立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激活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動力,大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化農村體制機制創新,打造湖北鄉村振興引領區。搶抓武鄂黃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機遇,考慮梧桐新區作為武漢新城中的重要片區支撐,積極承接武漢創新、科教資源的外溢,全面加強與武漢高校院所的深層次合作,推進創新平臺和科創園區共建,促進區域創新協同和產業互補。以“生態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為突破口,充分挖掘梁8、子湖區的特色生態和農產品資源,堅持品牌帶動、平臺聯動、融合提效,持續加大全域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創建一批特色旅游村、旅游小鎮,實現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創新強區特色興區旅游活區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3033.1 加強區域協調發展生態同保錨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重點保護梁子湖生態綠心,在環梁子湖區域共建統一的空間管控標準和管制規則,建立跨市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維育幕阜山生態屏障,針對沼山和保安湖,與黃石建立跨區域的山水資源協同管理機制。交通互聯積極融入武漢大都市圈軌道交通體系,加快武漢軌道交通延伸至梧桐湖新區。積極參與武漢新城“七橫七縱”路網體系,加快建設武陽高速、鳳蓮大道、鄂咸高速等三條高快速9、路,融入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創新共享積極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依托中科院沼山科學觀測設施項目,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積極參與武漢新城環豹澥湖科創圈建設,依托華科大鄂州工研院、華師大梁子湖校區等資源,打造梧桐湖國際科教城,深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3.2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127.13 平方公里216.17 平方公里24.50 平方公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以城鎮開發建設10、現狀為基礎,考慮重大平臺和產業園區,框定總量、限定容量,引導城鎮緊湊發展,防止城鎮無序蔓延。3.3 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形成“一主兩副、軸帶引領、四片多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主兩副以梧桐湖國際科教城為主城,太和城關鎮、梁子旅游鎮為副城。軸帶引領生態-文旅城鄉協同發展軸、環梁子湖美麗鄉村示范帶。四片多點形成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山林生態保育區兩大生態功能區,都市休閑觀光區和特色農業種植區兩大農業功能區,由多個生態示范園和特色農莊作為點狀支撐。國土空間綜合格局圖3.4 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郊野游憩、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等生態旅游功能;鄉村旅游、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農旅融合功能;文創消費、體育賽11、事、民俗體驗等文體旅融合功能。支撐全域旅游樣板區建設,構建“旅游+”產業融合體系水產養殖、農業種植、林果種植等三大有機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農莊經濟、園區農業;訂單農業、冷鏈物流、農產品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支撐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構建農業一二三產融合體系基礎研究、科教研發、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等功能;科技環保、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支撐國際科教城建設,發展科教文創和高新技術產業3.5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形成“一湖一島、兩片三廊”的全域旅游空間結構。梁子湖,展現梁子湖特色湖泊生態景觀梁子島,成功創建國家 4A 級景區東梁子湖片: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觀光農業、休閑漁業、文化體驗、生態康養等功能;西梁子12、湖片:展現湖濱風光和鄉村田園,發展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湖濱休閑等功能;環湖綠廊:打造湖堤段、濱湖段、濕地段、田園段、郊野段等五段特色岸線環山走廊:以吳鄂溯源、生態休閑、文化體驗、生態康養為主題田園畫廊:以濕地稻香、果蔬原鄉、官田香蓮、古鎮尋旅為主題濕地公園幸福家園多彩田園休閑樂園精神故園三廊兩片一湖一島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4044.1 構建現代農業空間格局形成“一帶三區、多點示范”的農業空間格局。一帶環梁子湖美麗鄉村示范帶。三區都市休閑觀光區、特色農業種植區、山地林果種植區。多點示范東溝藍海生態園、沼山胡柚生態園、九品香蓮基地、萬秀雜交中稻種植基地等若干特色農業園區。農業空間格局圖4.2 嚴13、格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嚴格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的剛性約束,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嚴格耕地保護實行“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資源保護策略,確保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耕地資源保護利用措施01 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02 嚴格落實“占一補一、先補后占、占優補優”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03 對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實行年度“進出平衡”04 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建設05 落實共同保護責任機制,強化績效考核,加強耕地動態監測4.3 做強國家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太和鎮生態農業創新賦能質量興農融合發14、展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依托農業科研單位和高校,大力推進特色林果茶花、水產養殖、種質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重點建設沼山胡柚院士專家站、長江水產研究所等,促進農業產業升級。重點發展水產養殖、農業種植、林果種植等三大有機農業,打造武漢都市圈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做響“梁湖良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梁子湖螃蟹、涂鎮藍莓、沼山胡柚等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提升農業價值鏈。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農莊經濟、園區農業、休閑采摘等多種延伸業態,支持創建涂家垴鎮有機農產品示范島等梁子湖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4.4 打造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培育鄉村精品旅游15、持續打造環梁子湖美麗鄉村示范帶和沿山美麗鄉村示范片區,打造秀美宜居的一批美麗鄉村。以田園、鄉村、綠道為“骨架”串聯農業產業園、農莊、農場、田園綜合體、農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及其它傳統村落、旅游景點,建成一批集旅游休閑、民俗文化、農事體驗、生態康養等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示范點,打造梁子湖鄉村精品旅游路線。4個全國文明村:萬秀村、茅圻村、熊易村、朱山東村7個美麗鄉村示范村:伯巖村、毛塘村、王鋪村、楠竹村、陳太村、花賀村、下楊村14個美麗鄉村:東溝村、東井村、畈雄村、桐油村、獅子口村、胡進村、花黃村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提檔鄉村基礎設施分類引導鄉村建設城鎮開發邊界內的村莊按城16、鎮建設時序逐步拆并或轉化為城鎮社區。城鎮開發邊界外的行政村劃分為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農耕傳承類、特色保護類等 4 種類型。19 個城郊融合類30 個集聚提升類18 個農耕傳承類18 個特色保護類(旅游特色)鄉村分類布局圖錨固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05055.1 構建生態保護大框架形成“一心多廊,山湖相望”的生態保護格局。生態保護格局圖一心梁子湖濕地自然保護核心。多廊梁子湖-長港、梁子湖-保安湖、梁子湖-馬龍港、梁子湖-高橋河、梁子湖-徐家橋港等多條向外延伸的藍綠交織的生態廊道。山湖相望以梁子湖及其支流形成貫通水系,以沼山-大山嶺山脈為生態屏障,形成依山傍水、山水相望的生態大框架。5.2 強化自17、然保護地管理自然保護區:梁子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沼山省級森林自然公園實行自然保護地分區管控: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已有的城鎮居民和礦業權逐步有序退出。一般控制區、自然公園: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原則上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梁子湖區自然保護地圖5.3 統籌自然資源全要素保護嚴格湖泊濕地保護科學劃定湖泊保護范圍:湖泊保護區內禁止建設與防洪、改善水環境、生態保護、航運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無關的建筑物、構筑物。加強湖泊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梁子湖退垸還湖及水生態修復工程,推進高橋河等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作為我國重要的候鳥越冬棲息地、珍18、稀瀕危物種主要棲息地,加強梁子湖生態系統保護。嚴格山林資源保護加強山體保護:筑牢幕阜山生態屏障,嚴格保護沼山、大嶺山等主要山體,劃定山體保護范圍,維護山地生態安全。加強林地保護:重點推進退耕還林、重點生態公益林保護等工程,切實加強對全區古樹名木、松林資源的保護力度,推進環湖林帶建設。嚴格水資源保護實行嚴格的湖泊水資源保護制度:通過截污控污等措施,使梁子湖湖泊整體水質達到類,保安湖水質達到類。構建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建設鄂州市梧桐湖水廠,形成以“長江為主水源,馬龍水庫、獅子口水庫為次要水源,梁子湖為應急水源”的供水格局。5.4 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自然資源資產統計常態化生態補償 5 大重點19、領域:實現生態補償規范化推進生態資產資本化梁子湖區首個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試點并通過驗收,持續完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制度,建立科學的生態產品技術核算體系。開展生態服務價值核算,建立規范的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如長港河、高橋河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協議等,同時積極探索生態金融產品交易,完善生態補償保障機制。創新生態資產融資模式,逐步實現生態資產質押融資品種全覆蓋;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體系,擴大碳排放交易試點范圍。水流水流森林森林濕地濕地耕地耕地大氣大氣塑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0606一主梧桐湖國際科教城:重點承擔科教研發、文化創意、環保產業、生態居住等綜合服務職能。兩副太和城關鎮:行政辦公、交20、通樞紐、生態旅游、農產品深加工;梁子旅游鎮:湖泊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服務、水產品深加工;一軸驅動生態-文旅城鄉協同發展軸:向北聯系武漢新城,向南融入幕阜山生態屏障,沿鄂咸高速串聯重要的城鎮發展節點和核心旅游集散地。6.1 構建城鎮空間格局形成“一主兩副,一軸驅動”的城鎮空間格局。城鎮體系規劃圖一心:即綜合服務中心,布局特色產業區與城鎮生活區;兩帶:即鄂州生態-文創協同發展帶、東西向鄉村聯系帶;三片:即梁子湖濕地公園、鄉村發展區、山林保育區,營造依山靠水的美麗田園風光。6.2 建設美麗江南田園太和縣城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圖打造“城中青翠繞綠水,詩意田園棲碧波”的美麗江南田園太和。構筑“一心兩帶三片”21、的城鄉空間結構。6.3 建設生態科技創意梧桐新城“一核”即以東湖科技創意城為引擎的創新綜合服務核;“三心”即產業研發中心、生活服務中心、科教服務中心三個專業服務中心;“兩軸”即向北對接武漢新城科技創新的新城發展帶、東西的向武漢-黃石聯系帶;“四片”即綜合服務區、科教文化區、新興產業區、濱水休閑區。梧桐湖新城空間結構打造集科研教育、文化創意、生態宜居于一體的梧桐湖國際科教城。構筑“一核三心,兩軸四片”的新城空間結構。建設和美宜居的幸福家園0707以文惠民:完善文化服務設施體系7.1 構建宜居社區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城鄉均衡、幸福宜居的城鄉生活圈,以步行十五分鐘距離為服務半徑,形成兼顧生活、醫療、教22、育的全年齡段綜合服務體系全覆蓋。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建設“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學有優教:構建全年齡教育設施體系全民康體:完善體育健身設施體系病有良醫:完善醫療服務設施體系老有頤養:完善養老服務設施體系弱有眾扶:完善殘疾人服務設施體系社區生活圈示意圖7.2 保障多元主體的住房供應 優化居住空間布局:結合社區生活圈優化居住空間格局。適當增加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地區居住用地供應,實現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政策性租賃住房、市場化租賃住房和商品住房、人才住房等多主體供給、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體系,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租購多樣化需求。7.3 完善公園綠23、地系統 多元住房供應體系留鄂安居加大供應多樣化,可負擔的住房適度增加品質化加強適老化住宅改造和建設構建以梁子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沼山省級森林公園為基質,以河港、溝渠為廊道、以社區(村鎮)公園為斑塊的公園綠地系統,打造山湖相映、田野蔥蘢的大地景觀。宜居改善適老頤養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體系基礎設施支撐體系0808打造尊重山水、綠色人本、選擇多元的綜合交通網絡。8.1 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發展高效低碳的公共交通體系:對接武鄂黃黃“魚”形高速軌道網絡,完善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規公交、定制公交等多樣化公交服務網絡。依托梁子湖山水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特色旅游休閑功能為主的水上公交24、線路,串聯湖泊水面、各級公園和公共活動中心。構建內通外聯的道路交通體系:推進武漢都市圈環線高速梁子湖段、機場高速二期等高速公路建設,強化與花湖機場間的快速聯系。組團內落實“窄馬路、密路網”道路布局理念,形成級配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道路網體系。綜合交通體系圖8.2 打造高品質的慢行交通體系構建安全通達的騎行網絡和舒適便捷的步行活動區域,倡導“公交+慢行”的出行模式。結合梁子湖、沼山等山水景觀資源及沿線用地空間,形成高品質的分類綠道系統。都市風貌型綠道:串聯城市景觀、公共中心、綠地公園,滿足居民日常休閑游憩。歷史文化型綠道:分布于歷史文化遺跡集中的街鎮,串聯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田園鄉村型綠道:展現25、田園風光,體味農耕文化、鄉村民俗。濱水休閑型綠道:環湖綠道,展現梁子湖的濱湖秀麗風光。山林游憩型綠道:分布于沼山森林公園地帶,滿足徒步登山、郊野游憩等需求。8.3 保障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嚴格管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構建以集中供水為主的優質安全供水系統,推動應急水廠建設。供水系統增強電源支撐,優化輸配電設施布局,配套完善輸電通道,打造能源充足、綠色智能的供電系統。供電系統促進能源結構升級,優化區域燃氣系統,形成以天然氣為主的多源可靠供應體系。燃氣系統構建現代化信息通信網絡,加快推進 5G 基站建設,提升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能力。通信系統推行垃圾分類,構建環境友好的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系統。環衛26、系統污水系統堅持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形成以集中處理為主、適度分散的污水設施系統,完善截污控污措施,保障“清水入湖”,實現水功能區穩定達標。郵政系統優化郵政設施資源配置,統籌城鄉、分層布局、完善功能,不斷調整業務結構和功能布局,向數字化、智能化、寬帶化和人性化業務方向發展。防洪排澇:優化民垸、蓄滯洪區等,通過退垸分洪、湖堤加固、增強外排等綜合措施,構建蓄排結合的防洪排澇系統。消防系統:推動現代化智慧消防建設,構建全面覆蓋、城鄉一體的綜合性消防救援體系。應急避難: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完善應急通道系統。8.4 提高城市安全韌性能力規劃實施保障措施09099.1 強化規劃實施傳導2、指標傳導包括約束性27、指標和預期性指標。約束性指標應按照區級鄉鎮行政村(或鄉村單元)逐層分解落實。3、控制線傳導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層層落實。4、用途傳導建立規劃分區到用途分類的用途傳導機制。區級總規落實規劃用途分區;鄉鎮總規落實并細化二級用途分類;詳細規劃落實用地性質。5、名錄傳導包括自然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重大建設平臺,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等。建立以“功能、指標、控制線、名錄”為主要手段的規劃縱向傳導體系。1、功能傳導以鄉鎮為單位,逐層深化落實主體功能區,在鄉鎮總體規劃中落實區級總規明確的 功能定位。9.2 建設一張圖平臺支撐9.3 制定近期行動計劃加強全生命周期規劃管理依托市級形成的覆蓋全域、動態更新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加強區級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開發保護監測預警機制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時監督系統,對梁子湖區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利用行為、重大工程、重要控制線等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并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效果定期進行分析和評價。編制近期建設規劃,明確城鄉建設、資源保護、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等核心戰略的近期任務,分階段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目標,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從藍圖式向過程式管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