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武漢新洲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779
2024-03-28
39頁
12.97MB
1、前言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按照國家、省、市要求,新洲區組織編制武漢市新洲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未來新洲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發揮戰略引領、剛性約束、全域統籌、空間保障等基礎作用,為編制下位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目錄Contents01 規劃總則02 明確發展定位和目標愿景03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4 打造優質現代的農業農村空間05 錨固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06 塑造繁榮宜居的城鎮空間02、7 彰顯新洲魅力特色08 構建高效安全韌性的支撐體系09 健全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1、規劃總則1.1指導思想1.2規劃原則1.3規劃范圍和期限指導思想1.1規劃原則1.2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按照湖北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和武漢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的戰略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流域綜合治理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構建“雙3、城引領、全域協同”發展格局,優化全區國土空間格局,努力實現全區國土空間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城鄉共同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洲篇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安全韌性、永續發展全域統籌、協調發展以人為本、包容發展規劃范圍和期限1.3規劃范圍:本次規劃范圍為新洲區行政轄區范圍(不含武漢長江新區規劃范圍),總面積為1207.56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 2025年。規劃范圍圖武漢長江新區武漢長江新區2、明確發展定位和目標愿景2.1發展定位2.2目標愿景2.1發展定位長江經濟帶創新改革示范4、區中部地區新一代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國家中心城市城鄉融合發展實驗區至2035年,將新洲建設成為“更具競爭力的活力之城、更可持續的綠色之城、更以人為本的宜居之城”,助推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強縣工程典范。2.2目標愿景“活力之城”建設更具競爭力的航天基地、智造名城、物流樞紐“綠色之城”建設更可持續的生態新城、問津故里、旅游勝地“宜居之城”建設更以人為本的精致新洲、智慧新洲、魅力新洲3、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1推動區域協調發展3.2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3.3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打造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區域節點推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強5、化新洲與武漢新城、武漢長江新區等協同發展落實“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國家戰略,發揮新洲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區域節點作用,積極推動新洲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3.1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落實湖北省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推動新洲融入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助力武鄂黃黃一體化發展。聯動武漢新城,依托新港高速和臨港大道,推動光谷科創大走廊跨江發展,構建南北向科創中軸。聯動武漢長江新區,依托星谷大道,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為核心,構建東西向產業發展軸。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3.2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將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國6、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生態保護紅線將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構筑全區生態安全底線。城鎮開發邊界將城鎮建成區、一定時期內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的區域納入城鎮開發邊界,作為完善城鎮功能、提升空間品質,保障國家、省市重大戰略需求的城鎮空間。中片北片南片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3依托漲渡湖等生態優勢,重點建設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漲渡湖濕地公園等功能區。統籌區域山水格局保護與城鎮空間發展,錨固“南、中、北”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形成背靠大別山、面向長江的開放大格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圖依托邾城的交通優勢,重點建設南部問津大學城、城7、東旅游城、城西商貿城和高鐵站前功能區等功能區。依托318國道等交通廊道,重點建設北部以農旅為特色的小鎮集群、南部以文旅為特色的小鎮集群。4、打造優質現代的農業農村空間4.1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4.2優化農業空間布局4.3打造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制度。實施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與補劃,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4.1完善現代都市農業空間布局,保障“米袋子”、“菜籃子”產品供應,培育優勢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規模化經營,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實現具有8、新洲特色的鄉村振興。優化農業空間布局4.2打造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4.3分區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打造西部桂花大道、東部紅色旅游線、中部新施公路、南部江北快速路、北部鳳凰建制鎮等“五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持續推進農村垃圾處理、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5、錨固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5.1構建國土空間保護格局5.2統籌自然生態要素保護5.3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5.4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構建國土空間保護格局5.1錨固“一廊三帶、一心一屏”的保護格局立足新洲“一江三河”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要素分布,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廊道、景觀帶、屏障和節點,錨固“一廊三帶、一心一屏”的保護格局。國9、土空間保護格局圖武漢長江新區武漢長江新區統籌自然生態要素保護5.2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形成全區自然保護地體系。全區共有5處自然保護地,包括2處森林自然公園和3處濕地自然公園。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自然水系網絡保護將軍山、賽雨山、陳家山等山體,統籌劃定山體本體線和保護線。保護自然山體實行林地分級分類管理鞏固“一江三河、四庫七湖”的全域水網格局,加強水域空間管控,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健全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管理體系,重點加大湖泊濕地的退垸還濕力度,恢復天然湖泊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完善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制度,因地制宜安排造林綠化空間,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保護自然濕地提高生10、態系統的碳匯能力5.3以山系為重點區域提升林地碳匯,積極推進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合理調整林地數量與結構,優化林地資源配置,增強林地碳匯功能。提升林地固碳能力提升濕地固碳能力以江河湖庫為重點區域提升濕地碳匯,開展退垸還湖、退漁還湖,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充分發揮濕地碳匯功能。提升農業固碳能力以集中連片耕地為重點區域增加農業碳匯,鼓勵采取平整土地、深耕深松、增施有機肥、保護性耕作等土壤改良措施,推進保護性耕作。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程,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系統理念,基于全域全要素的整體構架,系統治理江河湖庫水系,加強濕地功能修復與生態治理,推進11、受損山體和廢棄礦山綜合治理,筑牢生態安全格局。統籌推進生態修復5.46、塑造繁榮宜居的城鎮空間6.1優化城鎮空間布局6.2建設高質量生產空間布局6.3完善高品質生活空間布局優化城鎮空間布局6.1城鎮空間格局積極融入武鄂黃黃一體化發展,強化與武漢新城、武漢長江新區協同,規劃構建以問津新城、航天新城為核心的“雙城引領、全域協同”城鎮空間格局。城鎮體系規劃圖武漢長江新區武漢長江新區優化城鎮空間布局6.1搶抓京九高鐵新洲東站建設機遇,推進邾城老城更新和新城發展,重點建設南部問津大學城、城東旅游城、城西商貿城和高鐵站前功能區,發展商貿、科教、旅游和區級行政中心功能,彰顯“一河兩岸”的濱水特色,打造新洲區12、政治、文化和綜合服務中心。依托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推進產城融合,重點建設雙柳綜合組團、航天基地產城組團、武船產城組團、龍口產城組團,發展商業航天、船舶制造、糧食物流功能,建設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商業航天科技城。高品質建設問津新城高標準建設航天新城優化城鎮空間布局6.1南部延伸紅色旅游公路,串聯道觀河、舊街、辛沖、漲渡湖等新市鎮,突出特色文化資源,打造南部特色文化旅游小鎮集群。打造北部特色農旅小鎮集群打造南部特色文旅小鎮集群北部依托318國道等交通廊道,串聯李集、鳳凰、三店、潘塘、徐古等新市鎮,突出特色農業資源,打造北部特色農業旅游小鎮集群。建設高質量生產空間布局6.2依托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13、聚焦新型運載火箭、衛星平臺、航天零部件、航天新材料、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重點領域,構建“產業基地+產業園區+產業社區”的先進制造業空間體系。完善高品質生活空間布局6.3完善普惠均衡的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優質社區生活圈,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7、彰顯新洲魅力特色7.1加強歷史文化保護7.2塑造濱水城市特色加強歷史文化保護7.1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分類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探索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傳承和弘揚問津文化的魅力特色。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武漢長江新區武漢長江新區突出“一江三河”的自然地理格局,凸顯“大江大河、大湖大山”的城市景觀風貌,營造“藍綠融城”的濱水城14、市特色。塑造濱水城市特色7.2多元交融,固山水人文格局城鄉融合,構宜居宜游風貌8、構建高效安全韌性的支撐體系8.1完善城鄉綜合交通體系8.2優化能源供應設施布局8.3提升環境治理設施能力8.4增強防災減災設施韌性完善城鄉綜合交通體系8.1以京九高鐵新洲東站綜合交通樞紐為引擎,構建“通達便捷、結構合理、綠色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鄉綜合交通體系,引領支撐新洲國家中心城市城鄉融合實驗區建設。構建高效暢達的路網格局聯動都市圈多層次環線,構建“七橫六縱“的高快速路路網體系,強化與武漢新城、武漢長江新區的銜接通道,形成結構清晰、功能合理的骨架路網體系。以京九高鐵新洲東站綜合交通樞紐為引擎,構建“通達便15、捷、結構合理、綠色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鄉綜合交通體系,引領支撐新洲國家中心城市城鄉融合實驗區建設。建立多模式的公共交通體系加快多層級軌道交通體系建設,推進“四網融合”,打造京九高鐵新洲東站綜合交通樞紐。構建輻射全區、多元化、多層次的常規公交網絡,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高品質的慢行交通系統落實全要素要求,打造高品質、無障礙的慢行環境。結合漲渡湖、將軍山等藍綠空間,構建“多主多支線”的綠道骨架系統,形成全域聯通的綠道網絡體系。優化能源供應設施布局8.2以京九高鐵新洲東站綜合交通樞紐為引擎,構建“通達便捷、結構合理、綠色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鄉綜合交通體系,引領支撐新洲國家中心城市城鄉融16、合實驗區建設。綠色智能的電力系統構建以500千伏為中心、220千伏為骨架、110千伏為脈絡的現代輸變電網絡,打造能力充足、綠色智能的電力系統。以京九高鐵新洲東站綜合交通樞紐為引擎,構建“通達便捷、結構合理、綠色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鄉綜合交通體系,引領支撐新洲國家中心城市城鄉融合實驗區建設。安全優質的供水系統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用水效率,構建多源連供、連通互備的供水系統。以京九高鐵新洲東站綜合交通樞紐為引擎,構建“通達便捷、結構合理、綠色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鄉綜合交通體系,引領支撐新洲國家中心城市城鄉融合實驗區建設。多源互保的燃氣系統構建以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為主的燃氣供應系17、統,完善多源互保、調度靈活的燃氣輸配系統。提升環境治理設施能力8.3構建輻射全區、多元化、多層次的常規公交網絡,推進全區城鄉公交一體化,實現村村通公交。以京九高鐵新洲東站綜合交通樞紐為引擎,構建“通達便捷、結構合理、綠色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鄉綜合交通體系,引領支撐新洲國家中心城市城鄉融合實驗區建設。流域水環境治理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構建“以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為主,徑流污染治理為輔,水生態修復跟進”的遞進式水污染綜合治理體系。以京九高鐵新洲東站綜合交通樞紐為引擎,構建“通達便捷、結構合理、綠色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鄉綜合交通體系,引領支撐新洲國家中心城市城鄉融合實驗區建設。固廢治理全面18、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完善垃圾分類管理,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增強防災減災設施韌性8.4蓄泄兼籌的防洪排澇系統嚴守防洪標準,完善以堤防、蓄滯洪區、干支流水庫等相結合的綜合防洪體系。全面升級防澇標準,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構建蓄排有序、暢通高效的排水防澇體系。快速高效的消防救援系統構建陸上、水上相結合的立體消防體系,加強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消防通信等配套建設,實現消防標準化建設全覆蓋。防疏結合的抗震防災系統落實以用地安全、工程抗震、次生災害防御、避震疏散和應急救災系統組成的抗震防災基本體系,按照安全有效、均勻分布、復合利用、平災結合的原則建設避震疏散場所。19、9、健全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9.1建立健全規劃體系9.2完善規劃實施制度9.3強化全生命周期治理建立健全規劃體系建立區級、鄉級兩級,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剛彈結合的規劃傳導機制,健全國土空間規劃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9.19.2完善規劃實施制度建立近期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滾動編制機制,按步驟、分重點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目標任務,推動規劃有序實施。完善規劃實施建設模式,統籌土地利用計劃和土地資產經營管理。9.3強化全生命周期治理依托全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信息系統建設,實現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全流程管理。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國土空間規劃的體檢評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