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785
2024-03-28
42頁
13.54MB
1、安陸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安陸市人民政府安陸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二二年九月2 2安陸2035期待您的參與,讓我們共繪安陸美好藍圖!因 您 而 精 彩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戰略部署,根據自然資源部、湖北省自然資源廳關于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要求,安陸市組織編制了安陸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現已經形成規劃草案,特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公開征求意見時間為2022年09月15日至2022年10月16日,共30天。社會各界可通過郵寄或發送電子郵件方式提出意見和建議,請在信封或郵件標題上標注 安陸市國土空間總體規2、劃意見建議”字樣。郵寄地址:安陸市碧涢東路20號安陸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空間規劃科郵編:432600 電子郵箱:965755955QQ.COM3目 錄CONTENTS01 前 言02 實現“兩地一城”發展定位03 構建三生共融的總體格局04 優化一河兩岸的城區布局05 完善全域支撐的配套設施06 促進全生命周期規劃實施管理401前言1.1 規劃地位和作用1.2 規劃范圍和期限1.3 國土空間發展基礎51.1 規劃地位和作用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士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強化國士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是黨中央、3、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規劃圍繞貫徹落實“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湖北省“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戰略要求,以安陸市兩會提出的六個“新開局”為發展理念,堅持發展質效更優、改革動能更強、城鄉面貌更新、文明程度更高、民生福祉更多、社會治理更好的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道路,形成安陸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行動綱領,為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1.2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為安陸市行政轄區,總面積1352.80平方公里。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近期4、:2020-2025年遠期:2025-2035年安陸市行政區劃圖71.3 國土空間發展基礎自然地理格局特征漢十發展軸的區位優勢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山水交融的生態格局安陸是湖北三個千年古縣之一,被譽為“李白故里、銀杏之鄉”,全國文化先進單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水墨漫畫創作基地,有7處省級文保單位和61處市級文保單位。安陸市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南通武漢、北往襄陽,位于武漢城市圈向西北對接襄十隨城市群的交匯區,是漢十城鎮發展帶上的重要節點,具有建成“區域循環戰略鏈接”的區位優勢。安陸地處大洪山余脈與江漢平原交匯地帶,丘陵起伏,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具有“兩山一河一平原,五分田三分林、一分城鄉一分水”5、的自然地理格局。81.3 國土空間發展基礎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生態保護重要性農業生產適宜性城鎮建設適宜性通過開展安陸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得出,安陸整體環境承載能力較好,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占比不高,城鎮及農業開發適宜性整體較高。城鎮建設適宜性受交通區位和水環境容量影響較大,集中分布在府城、南城、開發區以及棠棣鎮等中部河谷平原區域。農業生產適宜性受光熱條件和土地連片度影響較大,最適宜農業生產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府河以西的木梓鄉、棠棣鎮、煙店鎮、巡店鎮等平原區域。生態保護極重要區面積較小,以現有自然保護地為主,主要分布在王義貞鎮、孛畈鎮、煙店鎮和巡店鎮等。生態保護重6、要性綜合評價圖農業生產適宜性綜合評價圖城鎮開發適宜性綜合評價圖1.3 國土空間發展基礎以安陸市發展實際為基礎,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相結合,按安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六個方面,在33項基本指標基礎上,選取52項推薦指標,構建了安陸市“33+52”指標評估體系。生態空間風險: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內存在少量耕地、園地、林地和零星建設用地。農業空間風險:農業生產不適宜區內存在少量和永久基本農田。城鎮空間風險:城鎮建設不適宜區內存在少量建設用地。國土空間城市體檢與災害風險評估城市體檢風險識別安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底線管控糧食安全水安全創新投入產出創新環境城鄉融合地上地下統籌生態保護綠7、色生產綠色生活對外交往對外貿易宜居宜養宜業1002實現“兩地一城”發展定位2.1 指導思想2.2 戰略定位2.3 城市性質2.4 發展戰略2.1 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安陸市第九次代表大會高質量發展的六個“開新局”產業倍增三資一促營商環境鄉村振興城鄉治理共同富裕發展為核心安陸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錨定兩地一城 奮力拼搏趕超加快打造全省縣級經濟重要增長點發展質效更優改革動能更強城鄉面貌更新文明程度更高民生福祉更多社會治理更好聚焦綠色發展,加速工業崛起聚焦全域旅游,彰顯特色優勢聚焦一河兩岸,打造濱河城市聚焦“三農”發展,力促鄉村振興聚焦民生福祉,譜寫“安居”新篇兩地一城122.2 戰略定位綠色發展新高地8、全域旅游目的地濱河生態城市做強現代制造業和品牌農業兩大綠色產業高地。把綠色作為底色,搶抓孝感支持安陸建設“全省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建設漢江經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打造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安陸核心區”等重大機遇,堅持綠色發展,做大做強塊狀經濟、區域經濟。全面推進“四優三特”(優質糧、豬、蛋、油,特色果、菜、漁)標準化、規模化綠色生產。形成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持續擦亮“李白故里銀杏之鄉”兩大名片,進一步挖掘和闡釋安陸李白文化、銀杏文化、紅色文化、漫畫文化、古城文化等文化內涵和特質。以府河為主軸,實現“一河兩岸”差異化、互補性發展。將西城新區建設明確為市級發展戰略,全面拉開西城新區建設骨架9、,把安陸打造成鐘靈毓秀、富有活力、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濱河生態城市。總體定位:兩地一城132.3 城市性質漢十城鎮發展帶現代制造業和品牌農業基地以李白文化、銀杏文化為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生態宜居的濱河園林城市142.4 發展戰略區域聯動戰略多向協同,構建“旅游+智造”之城,實現高水平開放發展生態維育戰略錨固山水格局,營造山水詩意之鄉,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高效集約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引導要素集聚,實現更有效率的集約發展文旅強市戰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農、旅、城融合發展,打造全域旅游名市品質提升戰略以人民為中心,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503構建三生共融的總體格局3.1 10、確立總體格局3.2 嚴控農業空間3.3 保護生態空間3.4 優化城鎮空間3.5 統籌三生空間3.1 確立總體格局優化“一河兩山 一心一帶 兩軸四片”的開發保護格局保護一河維護兩山發展一帶集聚一心中部綜合服務片、東部特色產業片西部旅游服務片、南部農業種植片西部白兆山、東部槎山南北貫穿的府河流域綠色發展集聚核心趙錢文旅復合發展軸243省道發展軸統籌四片提升兩軸漢十城鎮發展帶3.2 嚴控農業空間確保糧食安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 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目標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目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規范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切實11、落實耕地“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先補后占”的要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選擇建設條件好、相對集中的區域,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塑造穩產量、生態化布局的農業空間3.2 嚴控農業空間趙棚鎮、巡店鎮、木梓鄉接官鄉、李店鎮、棠棣鎮辛榨鄉、陳店鎮、雷公鎮農產品供給功能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主導功能區農產品供給功能區府城、南城、開發區就業與生活保障主導功能區孛畈鎮、洑水鎮生態服務主導功能區王義貞鎮、煙店鎮休閑與文化主導功能區明確各鄉鎮農業功能定位,優化農業生產空間3.3 保護生態空間構建“一河兩山多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一河兩山多點南北貫穿的府河流域。白兆山山脈生態區、槎山山脈生態區。以12、錢沖森林公園、白兆山森林公園以及市域內重要水庫構建多點的生態版塊。多廊以內府河、清水河、漳河、滾子河、槎山河等重要水系組成生態廊道。古銀杏國家森林自然公園(白兆山園區)王義貞、孛畈省級森林自然公園國家濕地自然公園(荒沖林場鳥類園區)府河國家濕地自然公園(府河濕地園區)古銀杏國家森林自然公園(錢沖園區)3.3 保護生態空間古銀杏國家森林自然公園王義貞、孛畈省級森林自然公園府河國家濕地自然公園白兆山園區錢沖園區府河濕地園區荒沖林場鳥類園區建立 三園五區 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劃定自然保護地3處,包括古銀杏國家森林公園、府河國家濕地公園和王義貞、孛畈森林公園。重點保護生物多13、樣性的關鍵地區,以國家級或省級保護動植物為重點,加強錢沖銀杏谷、白兆山、府河、荒沖林場等地區動植物資源基因庫保護。3.4 優化城鎮空間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區特別用途區范圍內允許開展城鎮開發和集中建設。不突破規劃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前提下可與城鎮集中建設區進行置換使用。原則上禁止任何城鎮集中建設行為。城鎮開發邊界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加強城鎮開發邊界分區管控,按照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區和特別用途區實行管理。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3.4 優化城鎮空間融合3個重點鎮洑14、水鎮、李店鎮、棠棣鎮三個鄉鎮以一區五園為依托與城區聯動發展。強化1個中心集聚發展中心城區,打造全市的產業、居住和公共服務的綜合中心。優化7個一般鎮巡店鎮、木梓鄉、辛榨鄉、接官鄉、陳店鄉、雷公鎮、孛畈鎮作為一般鎮構建田園宜居型鄉鎮。打造3個特色鎮王義貞鎮、煙店鎮、趙棚鎮等有較好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的鄉鎮打造為旅游服務型特色鎮。完善“1337”城鎮體系結構安陸市城鎮體系結構圖3.5 統籌三生空間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優先將既有重要水涵養等功能的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以生態保護紅線為核心,將水、林、湖等自然生態要素劃入生態空間,保障連續性與完整性。生態空間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將15、需要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統籌安排農業生產、農村生活、鄉村建設等空間。農業空間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并科學預留一定比例的彈性發展區。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完善城鎮功能、提升空間品質,保障重大戰略需求。城鎮空間2404 優化一河兩岸的城區布局4.1 明確發展方向4.2 優化空間結構4.3 梳理景觀系統4.4 壯大產業體系4.5 提升生活品質4.1 明確發展方向明確中心城區“東拓、西進、南優、北控”的發展方向太白大道新316 國道解放大道孝 洪 高 速福銀高速洑水鎮區陳店工業園李店鎮區南城華美智造河西新區東拓南優西進北控中心城區東拓西進南優北控利用新316國道的16、拉動作用拓展城市骨架,向東沿316國道擴展城市發展空間。向西依托漢十高鐵以及安陸西站的建成通車,加快西城新區的建設與發展。向南優化城市工業片區的發展格局,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南城片區作為城市門戶的城市風貌。考慮安陸市常年主導風向及北部府河作為安陸水源地,向北控制其發展規模,預留城區周邊生態廊道。4.2 優化空間結構尊重中心城區自然生態基底和空間拓展規律,在保護底線空間基礎上,中心城區整體構建“三心四軸、五區四組團”的空間結構。老城綜合服務中心東部生態綠心老城綜合功能區城東產業發展區南城產業發展區城北產城融合片區西城公共服務中心西城新區華美智造工業組團洑水鎮區組團李店鎮區組團陳店工業組團三17、心老城綜合服務中心西城公共服務中心東部生態綠心碧涢路綜合服務軸太白大道城市發展軸新316國道產業發展軸解放大道產城融合發展軸四軸五區西城新區、老城綜合功能區城東產業發展區、南城產業發展區城北產城融合發展區四組團華美制造洑水鎮區組團李店鎮區組團陳店工業園區組團構建“三心四軸、五區四組團”的空間功能結構4.3 梳理景觀系統構建“藍綠交織、串點成網”的景觀系統李白文化公園城北公園太白湖公園德安植物園太白廣場高鐵廣場城北公園二期護國河公園海子河公園漢丹公園城南公園鳳凰公園江夏公園南城公園迎賓廣場蒿橋公園紅石公園金泉公園白龍池公園府東公園毛河公園市級公園社區公園綠楔廣場水脈圖例濱水景觀帶濱水景觀帶構筑藍18、綠交織系統建立城市海綿系統以濕地、河流為行程天然的綠楔水脈,構建城市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廣場以及水系旁帶狀公園、道路及高壓走廊防護綠地等組成的多層特色藍綠網絡系統。規劃充分保留并連通城區內水系,形成調蓄結合的各類城市海綿體,將各類調蓄廊道落實在場地的綠地和公共空間系統中。4.4 壯大產業體系經濟開發區府城工業園南城工業園小欖產業園李店產業園華美制造工業園延長加粗“4+3”制造業產業鏈,加快四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存量變革”;加快三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實現“增量崛起”。轉型升級四大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食品醫藥金屬制品糧油機械建材加工傳統產業光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新材料新興產業全域形成以“19、一區五園”為核心的工業產業集聚組群4.5 提升生活品質因地制宜優化用地布局以人為本完善住房保障以城市服務功能為主的組團:以集聚人口為導向,適度新增居住用地規模。以生產就業功能為主的組團:適度布局居住功能,促進產城融臺與職住平衡。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統籌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人才公寓建設。持續推進公租房建設。優化用地布局,完善住房保障5.4 提升生活品質均衡布局教育設施聚力提升文化設施健全完善體育設施分級設置醫療設施建設覆蓋城區的基礎教育體系,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新增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現代文化設施,提升戲劇文化設施,促進城區文化功能完善。20、合理布局大型體育設施,加快基層體育設施建設,均衡布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引導市級醫療衛生設施向中心城區集中布局,提升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覆蓋率。強化設施支撐,提升生活品質31構建城市整體空間秩序,強化城市風貌特色 構建城市整體風貌格局 確立城市總體風貌特色定位突出安陸市“李白故里、銀杏之鄉”的城市總體風貌特色定位,形成“一河兩岸詩畫景,星耀德安楚風情”的風貌特色意向。在府河兩岸延續并拓展濱河核心風貌特色,拓展濱河生態城市特色;保護并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體現地域文化;展現富有現代魅力和活力的城市風貌,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尊重和保護山水格局,加強城市建設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觀特征21、,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構建“一河兩岸、東西輝映、聚心控城、六脈連河”的城市整體風貌格局。加強府河及兩岸的風貌塑造,突出濱水生態城市空間格局、串聯城市重點風貌區與景觀節點的骨架作用;突出府河東西兩岸的城市總體風貌。5.4 提升生活品質優化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城市魅力與活力 營造優美、安全、舒適、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間5.4 提升生活品質 強化濱河景觀建設,塑造市民樂享的藍色網絡提高公共空間覆蓋率、連續性,注重城市綠道、公園布局與開放空間的串聯融合,實現5分鐘步行可達;優化城市道路景觀,打造慢行網絡加強府河風光帶建設,強化一河兩岸的城市風貌特色,優化駁岸設計,增加公共空間,形成連續22、貫通的公共岸線和功能復合的濱水活動空間。結合生態空間,安排適宜慢行要求的各類設施,建設滿足市民休閑需求、適宜騎行與步行的慢行網絡,構建城市綠道系統。3305 完善全域支撐的配套設施5.1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5.2 提升全域綜合交通體系5.3 健全全域基礎支撐體系5.1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依據規劃的市域城鎮職能等級結構,考慮區域性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需求,可劃分為“都市生活圈城鎮生活圈社區生活圈”三個層次,形成開放型社會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教育設施、文化體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社會福利設施、行政辦公設施和商業服務業設施等,高層級必須配置低層級公共服務設施。村級的公共設施可參照社區生活圈,根據需要23、酌情配置。都市生活圈城鎮生活圈社區生活圈健全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城鄉生活圈5.2 提升全域綜合交通體系城區環線、市域旅游交通環線以城區環線為中心,向市域鄉鎮進行輻射,保證每個鄉鎮與中心城區有一條一級公路直連,通過城區環線轉換可直達高鐵站等重要交通設施。在市域公路網的基礎上,對市域主要旅游集散地形成3條“快行”旅游交通線路。兩環十達發揮“一高一普、兩橫兩縱”的對外交通優勢,構建“多點暢達”的交通節點構建“兩環、三連、十達”的全域綜合交通體系三連一高一普兩橫兩縱多點孝襄城際鐵路、漢丹鐵路紅安至遠安高速公路、孝洪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G316國道全域高速出入口由5個增加至11個,所有鄉鎮鎮區與高速24、快速連接;中心城區(5公里圈層)由2個增加至5個。提升電力負荷。結合區域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的需求,建立適度超前的電力系統網架。新建高壓線應避開自然保護區、重要水源地等禁止開發區域,避開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5.3 健全全域基礎支撐體系建立適度超前的電力系統網架電力工程建設光網城市,推進三網融合通信工程 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遠期全縣城鎮地區、行政村光、自然村光纖通達率均達到100%。建設光網城市,積極推進三網融合,逐步實現全網數字化系統,遠期全縣行政村均實現三網融合。5.3 健全全域基礎支撐體系強化設施支撐,促進城鄉融合給排水、燃氣、環衛全面提升城市風險防治能力綜合防災工程 采用多水源、多25、水廠聯合供水方式,以城帶鄉城鄉共享,促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城鎮采取雨污分流排水體制。完成分流制改造,加強海綿城市設施建設,提高排水設施建設標準。確保地質安全,推進自然災害風險分區治理。確保公共衛生安全,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全面提高人防、抗震減災等風險防治能力。3806 促進全生命周期規劃實施管理6.1 健全規劃體系6.2 統籌規劃實施6.3 加強規劃管理6.1 健全規劃體系構建規劃縱橫傳導體系落實上位孝感市級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剛性管控要求。對鄉鎮規劃提出戰略引導、指標約束、底線管控、系統指引等方面的要求。對詳細規劃提出指標控制、用途管制、設施配置、空間景觀,以及開發強度和風貌塑26、造等方面的指導要求。確定縣級專項規劃編制任務,根據需要編制專項規劃。相關專項規劃應在同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指導約束下編制,落實相關約束性指標,不得違背縣級總規的強制性內容,并與國土空間規劃“張圖”核對。縱向傳導發揮對下層次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管控引導作用上級國土空間規劃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編制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編制村莊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體現上級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體現戰略性、科學性、權威性、操作性 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管控要求;實行全域用途管制 落實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管控要求;實行全域用途管制詳細規劃縱向傳導發揮對各類專項規劃27、的指導和約束作用橫向傳導資源利用類安全保護類要素配置類城市特色類行動實施類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專項規劃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林地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濕地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海洋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礦產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規劃住房保障專項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城市綜合交通專項規劃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項規劃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城市綜合防災減災專項規劃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規劃城市風貌專項規劃綠地與游憩系統專項規劃城市總體設計專項規劃年度士地利用計劃土地利用五年行動方案橫向統籌406.2 統籌規劃實施依據本規劃,各縣(市、區)制定本行政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主管部門會同同28、級自然資源部門共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專項規劃指引近期行動計劃重點建設項目清單提出近期實施目標和重點任務,明確近期約束性指標,統籌安排近期實施項目空間布局。做好年度空間規模預測,引導計劃與規劃的科學銜接。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根據分階段實施目標和重點任務,對縣級及以上的重點建設項目及國土空間資源配置作出統籌安排,形成重點建設項目清單,科學引導建設項目土地儲備與空間落實等。416.3 加強規劃管理 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體系對所有國土空間分區分類實施用途管制,建立不同用途之間的轉換規則,形成“分區+用途+指標+名錄”的國土空間規劃管控體系。建設國土空間信息平臺整合各類空間關聯數據,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搭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完善國空間規劃評估體檢機制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思路,建立全過程、周期性、常態化的評估與維護工作機制。健全規劃監督體系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了解規劃、遵守規劃、實施規劃,發揮各級人大、政協、社會團體等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中的監督作用。42安陸2035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