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886
2024-03-28
32頁
6.63MB
1、五蓮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五蓮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五蓮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五蓮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前前 言言五蓮縣因境內秀美的五蓮山而得名,有中國最美縣域、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山東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省部共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縣之稱。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為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動縣域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支撐建成富強、秀美、精致、活力的現代化錦繡五蓮,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五蓮篇章”,依據日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編制五蓮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五蓮縣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是編制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總遵循。規劃分為縣域和中心城區兩個空間層次。縣域為五蓮縣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1496.9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為城鎮開發邊界圍合范圍,包括洪凝街道、高澤街道的城鎮開發邊界,面積共計39.09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到2025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PREFACE目錄01“兩山”基地構建新愿景“兩山”基地構建新愿景區域關系發展思路城市性質02擘畫最美縣域新藍圖擘畫最美縣域新藍圖統籌3、劃定三區三線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03做美和樂富裕的農業空間做美和樂富裕的農業空間優化農業空間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04做靚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做靚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構筑生態安全格局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探索“兩山”轉化實施路徑05做優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做優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優化縣域城鎮布局優化中心城區布局提升城鎮空間品質06營造特色彰顯的城鄉風貌營造特色彰顯的城鄉風貌構建全域景觀風貌格局構造山環水嵌、公園營城的城市格局07構建安全韌性的支撐體系構建安全韌性的支撐體系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布局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布局市政公用設施構建韌性防災體系08完善實施保障機制完善實施保障機制強化規4、劃傳導健全相關配套政策近期行動計劃01“兩山”基地“兩山”基地構建新愿景構建新愿景在省域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五蓮縣是全省13個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型)之一。省域保護格局中的要地1.1 區域關系: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區域功能再思考五蓮縣對外交通將有新突破,加速融入青島都市圈在省域綜合交通網規劃中,五蓮將成為董家口港西向打通對外通道、接入“一帶一路”大開放格局中的重 要 節 點。在 全 省“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格局中,五蓮縣被納入到膠東經濟圈(青島都市圈)中。日照承接青島灣區發展功能的前沿節點軌道時代及區域后工業化資源要素外溢背景下,五蓮在區域格局中將謀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1.2 發展思路5、依托五蓮縣特色生態要素,立足特殊區域功能定位,通過探索創新生態保護模式、推動全面綠色發展、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提高空間治理水平等特別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特別路徑特色要素山水林田湖草礦特殊功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新生態保護模式嚴守自然生態邊界(各類控制線)提供優質生態產品調節服務類供給服務類文化服務類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全面綠色發展嚴控開發強度,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共建園區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塑造城鄉特色風貌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打通對外通道,營造特色游線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劃定各類基礎設施控制線高標準保護高效能發展高韌性支撐高水平治理國土空間規劃6、信息平臺+全域全要素空間管制+國土空間監測預警體系+高質量發展立足區域功能,全面融入區域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礦系統修復+1.3 城市性質青島都市圈重要的臨港產業聯動發展基地以山岳旅游、休閑康養為特色的生態宜居健康城市1.4 發展目標2025年全域開放的新格局初具雛形,建成現代綠色低碳產業集聚區、農商文旅康體融合發展示范區、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新高地、“兩山”理論實踐創新新高地、幸福樂居品質生活新高地。2035年全域開放新格局成熟定型,全面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縣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基本建成富強、秀美、精致、活力的現代化錦繡五蓮。2050年全面支撐建成富強、秀美、精致、活力的現代化錦繡五蓮,譜7、寫中國式現代化的“五蓮篇章”。02擘畫最美縣域擘畫最美縣域新藍圖新藍圖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2.1 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從嚴核實優化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底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特殊保護,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科學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維系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確保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實行最嚴格的管控,除規定外原則上禁止占用。合理適度確定城鎮開發邊界確定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邊界,處理好城鎮開發邊界與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的關系,引導城鎮開發建設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科學劃定三類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山清水秀和樂富裕宜居宜業2.2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8、格局一屏多廊、兩軸雙心一屏多廊錨固中部山體生態屏障,貫通山河湖生態廊道。兩軸雙心打造蓮日蓮青發展軸、濰日發展軸;做強中心城區、潮河(市北經濟開發區)。03做美和樂富裕的做美和樂富裕的農業空間農業空間3.1 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打造山區特色生態農業體系推進果品產業提升加快特色林業發展培育近海山地茶品牌推進蔬菜產業提檔升級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推進畜牧水產綠色發展3.2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優化村莊分類與布局完善鄉村社區生活圈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農業產業園培育計劃 鄉村旅游項目培育計劃 民宿項目培育計劃04做靚山清水做靚山清水秀秀的的生態空間生態空間4.1 9、構筑生態安全格局明晰空間保護結構,筑牢生態安全之基一屏兩帶、多廊多點一屏為中部山體生態屏障;兩帶是潮白河濕地帶,洪凝河-墻夼水庫-濰河濕地帶。多廊為辛莊河、中至河、山陽河、涓河、傅疃河、挑溝河、林泉河、龍潭河、袁公河等生態廊道;多點包括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山體、水庫、公園等生態斑塊。4.2 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整合優化后自然保護地共5處五蓮山風景名勝區潮白河濕地自然公園大青山森林自然公園大北山森林自然公園馬耳山森林自然公園4.3 探索“兩山”轉化實施路徑踐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依托優美自然風光,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主體,盤活歷史文化遺存、廢棄礦山、工業遺址、古舊村落等各類閑置存量資源,推進10、相關資源權益集中流轉經營,撬動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轉化。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鼓勵通過政府管控或設定限額,在五蓮周邊區域開展碳匯權益有償交易,合法合規開展森林覆蓋率資源權益指標交易。促進生態資源價值增值探索自然生態資源外部性補償分類梯度計價機制,根據鄰近生態空間的遠近程度對不同的市場建設主體額外征收除土地出讓金之外的生態資源溢價增值收益,促進生態資源價值增值。創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根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重點加大對生態涵養片區的轉移資金分配力度,探索異地開發補償模式,在生態保護區和受益區之間相互建立”飛地經濟”,健全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05做優宜居宜業的做優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11、城鎮空間5.1 優化縣域城鎮布局全域美麗,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山環水鑲嵌基于環繞的山體屏障和鑲嵌全域的水系構建生態空間。區域產城聯重點對接西海岸新區和日照產業,謀劃產城聯動發展。鎮村星棋布優化鎮村布局和農業空間,塑造特色城鄉建設空間。魅力融綠間在魅力空間內激發創新活力,培育生態型新經濟。5.2 優化中心城區布局兩廊、雙軸,三心、八組團落實“生態塑邊”理念,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引導中心城區依山、擁水組團式發展,打造山水特色城市格局。5.3 提升城鎮空間品質建立普惠均等、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3級5類06營造特色彰顯的營造特色彰顯的城鄉風貌城鄉風貌6.1 構建全域景觀風12、貌格局營造山水相融、特色彰顯的城鄉風貌6.2 構造山環水嵌、公園營城的城市格局群山環繞水漣漣一核兩軸多組團兩心兩廊綠滿園07構建安全韌性的構建安全韌性的支撐體系支撐體系7.1 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布局區域開放融合構建過境與遠距離出行交通京滬輔助通道膠新鐵路魯中高鐵五蓮北站濰日高速董梁高速支撐縣域統籌組織跨區域通勤交通青島至京滬高鐵輔助通道鐵路日照至京滬高鐵輔助通道鐵路董家口至沂水鐵路342國道、222省道改造升級206國道三王線-蓮海大道-臨沂路7.1 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布局構建全域慢行文旅交通體系區域慢行綠道:“T”字型區域綠道骨架,打造“游山、玩水、環田、繞村”的多樣化郊野綠道網絡。都市慢行綠道13、:“一環、五橫、六縱”綠道網絡。山地休閑慢行道:依托坤山、分嶺山、靈公山等山體打造山地休閑慢行道。7.2 健全供應保障體系形成安全綠色的能源布局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高經濟運行效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快水系連通及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建設,科學開發利用地下水與非常規水;深化水管理體制改革,增強水資源利用效能。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明確勘查開采方向,劃定功能分區。按照綠色勘查技術要求,完善探礦權管控措施,嚴格勘查準入條件,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7.3 構建韌性防災體系08完善實施保障機制完善實施保障機制8.1 強化規劃傳導8.2 健全相關配套政策8.3 近期行動計劃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行動鄉村振興發展行動綜合交通提升行動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行動城市品質提升行動本次公示的成果為規劃草案,最終以經依法批準的規劃為準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五蓮縣自然資源公眾意見反饋途徑郵遞地址:五蓮縣文化路41號電子郵箱:和規劃局聯系錦繡五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