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4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956
2024-03-28
45頁
43.35MB
1、鹽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2022 年 1 月鹽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草案公示稿按照國家、江蘇省統一部署,鹽城市組織編制了 鹽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推動發展方式轉型,著力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規劃是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落實省委省政府沿海高質量發展、實施鹽城“兩海兩綠”戰略的實踐綱領,是全面邁向“生態新鹽城、開放新鹽城、產業新鹽城、幸福新鹽城”的行動指南,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鹽阜大地實現“強富美高”壯麗圖景的空間2、載體,是編制下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的基本依據。前言目錄CONTENTS1新時代新規劃2新定位新格局3生態新鹽城4開放新鹽城5產業新鹽城6幸福新鹽城7強傳導重實施新時代新規劃01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期限與范圍1.4 規劃策略-5-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全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實現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實現“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編制本規劃。3、優化城鄉公共空間,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傳承歷史文脈,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保障高質量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社區生活圈,不斷提升城鄉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落實節約集約發展要求,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合理確定城市規模,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效率。鼓勵低碳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堅持生態優先,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嚴守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和歷史文化保護底線。統籌優化陸海、城鄉、區域國土空間,實現國土空間全域覆蓋、全要素管控。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服務均等化。陸海統籌、城鄉融合4、生態優先、底線管控以人為本、提升品質節約集約、綠色發展1.2 規劃原則1.1 指導思想-6-近期2025規劃期2035展望2050總面積為 3.18 萬平方公里以修測海岸線劃分陸、海域:陸域 1.53 萬平方公里海域 1.65 萬平方公里市域總面積為 9455 平方公里以修測海岸線劃分陸、海域:陸域 4591 平方公里海域 4864 平方公里市轄區包括亭湖、鹽都、大豐的城市建成區和規劃擴展區中心城區1.3 規劃期限與范圍-7-1踐行新理念 構筑全域空間格局保育自然本底 建設生態新鹽城2優化空間格局 建設開放新鹽城3提高利用效率 建設產業新鹽城4提升空間品質 建設幸福新鹽城51.4 規劃策略新定5、位新格局022.1 規劃目標2.2 規劃定位2.3 全域空間格局2.4 市域城鎮體系2.5 三條控制線劃定2.6 中心城區布局-9-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際濕地城市長三角北翼先進智造高地江蘇沿海重要開放門戶濱海風貌濃郁的美麗宜居城市生態新鹽城產業新鹽城開放新鹽城幸福新鹽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綜合競爭力進入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先進行列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城市2025203520502.1 規劃目標2.2 規劃定位-10-一核鹽豐一體化核心發展區一極濱海港新興增長極(黃海新區)三帶沿海、沿 204-串場河、沿西部湖蕩-淮河 落實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江蘇沿海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6、鹽城“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戰略的實施,在鹽城市域形成“一核、一極、三帶”的空間結構。2.3 構筑向海發展的全域空間新格局-11-借助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基地建設,推動建成鹽豐交通、功能、生態一體化,形成輻射蘇中蘇北的強中心城市中心城市1推動弶港鎮、上岡鎮、黃沙港鎮、益林鎮、濱海港城、陳家港鎮、大縱湖鎮、大豐港城成為縣/區副中心縣域副中心8推動建成東臺、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六個中等城市,縣城人口比重達 50%以上中等城市6完善特色服務功能,在完善基層配套、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色鎮302.4 完善市域“1-6-8-30”的城鎮體系-12-永久基本7、農田踐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按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和劃定原則,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形成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合理、質量優良、生產穩定的格局。生態保護紅線以“雙評價”為基礎,與自然保護地體系相銜接,夯實“生態大市”地位,將鹽城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內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城鎮開發邊界以“雙評價”為基礎,落實三線不重疊原則,以城鎮發展效益評價為指導,統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內編制詳細規劃,邊界外編制村莊規劃。2.5 三條控制線劃定-13-一主市域的行政、文化、商業、創新中心。鹽城主城一軸公共服務、科技創8、新、商務商貿、文化會展、現代物流、新興產業集中的城市發展主軸線。鹽豐產業發展軸一副鹽城大市副中心,東向出海門戶。大豐副城一基地對接長三角的主陣地、南北合作的新標桿。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基地 堅持“中心輻射、主副協同、沿海突破”戰略,積極推進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基地建設,在大市區統籌協調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生態建設,形成“一主一副一軸一基地”的組團式大城市空間結構。2.6 打造鹽豐一體的中心城區布局生態新鹽城033.1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3.2 構建生態格局3.3 建設沿海風光帶3.4 建設水韻江蘇示范區3.5 彰顯水綠鹽城魅力3.6 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15-至 2035 年,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9、,全域濕地總面積完成省級下達指標,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 60%以上。水林田湖濕至 2035 年,自然保護地占陸海總面積的比例維持在 8.13%不減少。自然保護地3.1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城市打造“兩山”理論實踐典范推動全要素保護與修復 堅持生態立市,踐行“兩海兩綠”發展路徑,將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往縱深推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扎實開展生態修復,立足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實施一批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推進全域山水林田湖濕的保護與修復。展示丹頂鶴、麋鹿、勺嘴鷸濕地“吉祥三寶”凸顯大縱湖、九龍口等湖蕩價值爭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6-凸顯“西部湖蕩、東部灘涂、中部田園”的生態基底特10、色,市域總體上形成“一帶兩片八廊”的生態空間結構。3.2 構建陸海交互的生態格局一帶貫通南北的通榆河生態景觀帶東部沿海世界自然遺產濕地片、西部里下河湖蕩濕地片兩片八廊灌河、黃河故道、蘇北灌溉總渠、射陽河、黃沙港、新洋港-大縱湖、斗龍港和川東港八條東西骨干河道-17-3.3 建設令人向往的沿海風光帶強化保護,打造生物多樣性天堂濕依托旅游 1 號線,建設東部最美風光帶路培育多個旅游區,推動生態價值轉換區-18-鹽城東部黃海生態旅游涵養帶海里下河“水韻江蘇”示范區內重點湖蕩濕地水體斑塊湖銜接鹽城東西部綠色發展、綠色示范的射陽河廊道、黃沙港廊道、新洋港廊道河構建海、湖、河交互融合的區域生境開展省級生態11、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以大縱湖、九龍口、馬家蕩等濕地為核心,深入探索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勇當探索平原河網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開路先鋒”。3.4 西部湖蕩建設“水韻江蘇”示范區-19-以通榆河、環城 90 公里高速公路兩側保護空間為生態帶,控制寬度在 500-2500 米,形成鹽城主城生態框架。副城構建“人”字型生態廊道主城構建“中”字型生態廊道以斗龍港、老斗龍港為脈,構建大豐人字型生態廊道。廊道寬度控制在 200 米-1000米,形成大豐的生態功能帶。始終做好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四篇文章,系統推進骨干河道全流域治理,打造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百河之城”。踐行生12、態立市戰略,構筑市轄區廊道體系,推動生態入城。3.5 生態入城,彰顯水綠鹽城魅力-20-完善主城“藤-瓜-蔓”生態結構體系構建三級公園體系藤以防護林為主體的廊道生態本底瓜廊道周邊點狀優質生態空間蔓聯系藤與瓜的線性生態空間郊野公園市(區)級綜合公園社區公園3.5 生態入城,彰顯水綠鹽城魅力瓜藤蔓-21-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綜合碳匯能力推動謀劃新能源產業空間布局3.6 積極打造全球“碳中和”示范城市 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系統推進濕地、灘涂、森林、海洋、綠地等生態碳匯資源建設,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切實強化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不斷提升沿海、沿淮河和里下河地區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形成“兩大集群、四13、大基地、八大園區”的新能源產業總體布局。2兩大集群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光伏產業集群4近海風電基地、遠海風電基地、海上風電運維基地、光伏綜合利用基地四大基地8八個風電、光電產業園八大園區開放新鹽城044.1 區域協同4.2 交通先行4.3 樞紐強化4.4 鹽豐一體-23-強化全面開放的區域協同戰略東 向出海北 向聯動西 向拓展南 向融合持續加強與日韓合作,推進中韓產業園建設,打造亞太自貿區建設先行區。推動恢復、增開鹽城和韓國海空航線航班對接山東半島城市群、環渤海經濟區。強化沿海通道功能,加強與山東半島、京津冀的快速聯通,規劃建設沿海高鐵 依 托 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實現淮河中下游城市“借港出海”;14、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城市,聯合帶動淮河經濟帶崛起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接軌上海;全力推動“一區三基地”建設。持續推動鹽城與上海、蘇南等區域共建合作園區,深化合作體制機制4.1 區域協同,形成東西南北全面開放格局-24-4.2 交通先行,打造開放便捷的對外交通體系加強鹽城與長三角核心城市、環渤海地區之間的聯系1打通沿海通道建設淮河經濟帶出海門戶樞紐,拓展港口輻射范圍2 建設沿淮通道對接長三角核心區的高速通道,提升鹽徐通道、鹽寧通道、鹽錫通道能級3構建城際通道-25-4.3 樞紐強化,構筑雙循環格局的節點打造面向東北亞的特色航線網絡,開辟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合作地區的航線;拓展國內直達航線,加強與國內15、樞紐機場的中轉銜接。空港樞紐加密鹽城港至上海港集裝箱內支班輪航線,開辟鹽城港-上海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加快拓展國內航線。海港樞紐高鐵 1.5 小時到達上海、蘇州,2 小時到達南京、青島。高鐵樞紐-26-建立與組團城市匹配的交通組織模式4.4 構筑鹽豐一體、中心輻射的大城市交通格局城市復合交通廊道鹽城主城區(主城)大豐城區(副城)大豐港區(港城)周邊鎮區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快速路城市道路30min鹽城主城區-大豐城區-大豐港區,多條城市快速路、市域鐵路、大運量快線公交組成高頻次復合交通走廊主城-副城-港城10min干線公路/市域快速路聯系城區-外圍園區/鎮-27-16、4.4 構筑鹽豐一體、中心輻射的大城市交通格局建立以快速路-主干路為核心的路網框架結構:“田”+放射式串聯:“鹽-豐-港”快速路快速通道:加強對外快速聯系高速互通:完善互通設置,提升高快速路轉換效率結構:方格網式路網主城:十六橫十五縱大豐:九橫八縱港城:三橫四縱快速路 銜接高速、通達樞紐主干路 錨定框架、串功能區產業新鹽城055.1 打造產業新高地5.2 夯實農業基礎5.3 培育現代園區5.4 建設長三角產業一體 化發展基地5.5 建設黃海新區-29-做大做強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優勢潛力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汽車產業高端化、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新能源產業重點推進風電和光伏產業發展鋼鐵產業主攻精17、品鋼、不銹鋼、特優鋼三大方向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智能終端、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汽車電子、5G 等領域食品加工機械節能環保紡織現代物流化工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集群5.1 打造長三角北翼產業新高地-30-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高端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增強服務要素供給,優化服務資源配置,強化其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打造“5 分鐘便利店+10 分鐘農貿超市+15 分鐘超市”生活服務圈,提升生活性服務業集聚發展能級和輻射效應。現代商貿商務服務科技服務大數據服務金融服務現代康養幸福產業5.1 打造長三角北翼產業新高地-31-構建“一帶四區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18、做強現代農業5.2 夯實農業強市地位,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創建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一批高水平農業科技園區現代漁業產業帶一帶里下河生態休閑農業區黃淮海平原高效生態農業區沿海現代經濟農業區海洋漁業發展區四區各類特色農業園區特色農業種(養)殖基地多點-32-5.3 推動工業提質增效,建設現代園區整合產業平臺,推進“一縣一區、一區多園”模式形成“3+2+13”的重點園區布局區域合作平臺為引領做強省級園區國家級平臺為基礎一縣一區、一區多園3區域合作平臺中韓(鹽城)產業園、長三角產業一體化19、發展基地、黃海新區2鹽城開發區、鹽城高新區國家級園區13東臺、鹽南、大豐、大豐港、建湖、濱海、射陽、亭湖、響水、射陽港、阜寧等省級園區省級園區-33-一軸兩核三組團四園區結構目標一軸鹽豐產業發展軸兩核南海未來城科創之核、常鹽經開區智造之核三組團便倉科教組團、劉莊物流組團、新豐文旅組團四園區大豐高新區、滬蘇集聚區、蘇鹽園區、大豐港經濟區5.4 加快建設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基地南北合作新標桿融入全省、對接長三角城市的主陣地-34-兩港兩城四片區結構江蘇省沿海發展新標桿定位兩港兩城四片區濱海港、響水港月亮灣港城陳家港港城5.5 開放沿海,高標準建設黃海新區金屬材料及特種纖維產業區新醫藥新材料產業區不20、銹鋼及深加工產業區再生紙循環經濟產業區 以國家級新區為標桿、以省級開發區為目標,主動承接重大生產力布局,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港口物流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鹽城產業經濟新高地、城市發展新空間。幸福新鹽城066.1 推進新型城鎮化6.2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6.3 推動鄉村振興6.4 保護歷史文化6.5 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6.6 完善綠色基礎設施-36-以人為本,吸引外出人口回流和外來人口落戶 強心提質,提升中心城市和縣城公共服務水平 產業先行,實現高質量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相輔相成 城鄉融合,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1234規劃至 2035 年常住人口780 萬人服務人口820 萬人城鎮化水平21、78%中心城區人口240 萬人6.1 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目標城鎮化戰略-37-6.2 健全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15分鐘社區生活圈30分鐘城鎮生活圈60分鐘都市生活圈配置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承擔日常生活服務職能。配置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承擔綜合服務職能。配置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承擔區域公共服務職能。以三個生活圈行動提升服務水平構建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統籌城鄉、公平可及、服務便利、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教育構建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養老建設 10 分鐘體育健身圈體育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快建設健康鹽城醫療22、積極落實生育政策,完善配套設施幼兒加快推進文博場館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38-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積極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落實村莊分類管控措施6.3 堅持融合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農房改善提高人居環境落實配置標準完善公共服務彰顯鹽城特色建設美麗鄉村集聚提升類結合農房改造,強化集聚、完善設施特色保護類傳承文脈、文旅融合、特色發展城郊融合類保留現有特色,打造城市后花園搬遷撤并類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其他一般村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強化長效管理保障建設用地編制村莊規劃用于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統籌布局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39-6.4 健全歷史文化保護體系講23、好鹽城歷史故事以海鹽文化為“根”,塑造張謇鹽墾文化、紅色文化、戲劇(淮劇雜技)文化多元文化系統。繪就串場河文化畫卷構建 155 公里的串場河文化帶,串聯沿線安豐、富安歷史文化名鎮和草堰、白駒、便倉、伍佑等千年古鎮,展現鹽城城市歷史記憶。構建四個層次的保護體系構建市域“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四級保護體系。-40-建立以各級應急避難場所為節點,救災、疏散通道為網絡的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的綜合防災空間結構。應急疏散規劃鹽城中心城區防洪標準為 50-100 年一遇,排澇標準為20 年一遇。防洪排澇將鹽瀆公園、鹽城植物園、東方公園、大豐施耐庵24、公園、日月湖及其周邊停車場等作為中心避難疏散場所,中心避震疏散場所有效疏散面積不小于 20 公頃。抗震各縣市中心城區根據人口和建設用地情況,合理布局消防站,各鎮結合中心城區消防站出警范圍,按照接警后 5 分鐘內到達責任區邊緣的原則建設消防站。消防6.5 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防災體系 構建重大公共安全保障體系1 落實防災空間與應急設施3 完善應急預警機制2 優化防災分區和安全布局4-41-推進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建設全域統籌的垃圾處理設施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高通信支撐水平 完善局所布點,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服務水平 集約化建設光纖傳輸網絡,提升地區寬帶接入能力強化能源保障能力 建設智能安全可靠25、電網 保障燃氣安全供應 建立節能高效供熱體系完善供排水系統 建成區域一體、安全高效的城鎮現代化供水體系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6.6 建設綠色基礎設施體系07強傳導重實施7.1 規劃體系7.2 重大項目7.3 規劃機制7.4“一張圖”信息系統-43-鹽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鎮國土空間規劃鹽都區分區規劃亭湖區分區規劃大豐區分區規劃特定區域/領域專項規劃 特定區域:跨區域協調型,如沿淮河流域、里下河濕地片 特定領域:如交通、水利、農業、信息、市政、公共服務等專項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則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總體規劃層次詳細規劃層次市級縣級區級鎮級傳導傳導傳導7.1 建立三級三類規劃體系建湖縣國土空26、間總體規劃射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阜寧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濱海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響水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東臺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7.2 保障重大項目實施 市級規劃體現戰略性、縣級規劃體現傳導性、鎮級規劃體現實施性。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根據實施目標和重點任務的實施時序,統籌安排市級及以上的重點建設項目及國土空間資源配置,科學引導建設項目土地儲備與空間落實,保障近期重大項目能順利實施。-44-7.3 健全規劃實施機制控制線管制: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用途管制:市級-中心城區-詳細規劃逐級傳導細化指標管控:指標體系+考核評估機制健全規劃管控機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27、”的規劃定期評估制度建立體檢評估制度落實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完善規劃實施法規政策健全相關政策配套政策完善政策保障機制-45-統一形成一張底圖建設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立全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以三調為基礎整合關聯數據形成一張底圖接入國家信息平臺接入行業管理數據匯總下位規劃數據實時動態更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信息共享與開放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自然資源政策與法規信息集成標準規范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建設用地審批、城鄉規劃許可、土地供應、土地整治、占補平衡、探礦權、采礦權、用島用海審批、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修復、執法督查管理數據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規劃數據以三調為基礎的一張底圖現狀數據存儲資源計算資源安全設施自然資源云第三次國土調查、專項調查評價工作數據不動產統一登記、自然資源統一登記工作產生數據通過網絡實時匯集審批、監管、監督執法等日常管理工作產生數據實時匯集交通、水利、生態環境等行業信息通過政府部門間共享交換通過網絡媒體、社交媒體、移動通訊等大數據挖掘分析提取信息7.4 完善“一張圖”信息系統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