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拉孜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4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1741
2024-04-01
40頁
23.87MB
1、日喀則市拉孜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日喀則市拉孜縣自然資源局2023年5月-【公示版】按照國家、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日喀則市西部乃至西部經濟區的重要公共服務中心、交通樞紐、區域物流中心”的奮斗目標,高品質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拉孜,高效實現縣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特編制拉孜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助力美麗西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打造。規劃是對拉孜縣未來一定時期內縣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指導城鄉各類開發建設活2、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空間藍圖,是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依據。本次規劃范圍為拉孜縣全域國土空間,總面積4488.79平方公里,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前言注:本公示讀本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規劃范圍與規劃期限規劃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規劃層次縣域層次:拉孜縣行政轄區,規劃面積為4488.79平方千米中心城區層次:中心城區位于曲下鎮,規劃面積為6.59平方千米中心城區目 錄CONTENT發展3、定位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區域協同壹101目標戰略引領發展1.1 發展定位雅江綠色生態文明長廊示范區日喀則西部高質量發展示范縣面向南亞開放合作日喀則西部中轉站“珠峰前站”特色文旅示范縣打造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越冬地拉孜示范區。構建高效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區域產業結構、城鄉發展結構。積極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服務業、生態旅游業,搭建中轉平臺。助力日喀則雅江源之旅、珠峰之旅旅游環線建設。21.2 發展目標遠期目標成為日喀則西部高水平現代化發展樣板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現代化,生態環境質量、產業發展、資源能源集約利用、居民生活品質等方面躋身全自治區前列,高質量建成大美西藏、美麗中國示范區。2050年 遠4、景目標成為具有區域美譽度的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實現高水平現代化,綠色發展典范作用全面彰顯,城鄉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綠色智能創新要素加快集聚,交通通道能力持續提升。2025年 近期目標全力爭創西藏自治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縣在“雅江綠色生態文明長廊示范區”建設中取得系統性成果;不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優化城鄉布局,調整區域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在“日喀則西部高質量發展示范縣、日喀則西部合作中轉站”建設中形成拉孜經驗。2035年 01目標戰略引領發展31.3 發展戰略劃定生態紅線,嚴格保護黑頸鶴。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優先劃定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5、態紅線,保障黑頸鶴越冬棲息地空間。落實國家、自治區、日喀則市發展戰略及定位,與周邊區縣錯位發展;規劃建設重點開發區域、提升發展區域、突破發展區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生態保育為核心,構建先生態后業態、生態帶動業態綠色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層次結構,推動一、二、三產業態融合發展及鏈條縱深發展,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業中心和文化旅游產業中心。以雙評價結果為依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以各類空間存在的問題為導向,提出各類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措施。有機植入旅游業,發展歷史文化游;挖掘內涵,營造特色城鎮空間。實施“智慧+”系列發展戰略,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產業智慧化運營,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更高效的生產,促進6、人類和諧、可持續發展。01目標戰略引領發展41.4 區域發展協同n 筑牢“三屏五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n 共同推進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n 共同保護雅江流域環境。生態環境共治共保n 共同支撐面向南亞開放合作走廊建設;n 加強水利骨干工程樞紐設施建設;n 推進能源設施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n 加快日喀則西部副中心城鎮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n 共建拉洛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n 提升商貿物流發展水平,助力面向南亞開放合作日喀則西部中轉站的建設。推動產業協同共建n 共同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價值;n 共同保護傳承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傳承共保01目標戰略引領7、發展5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落實底線管控規劃分區與用途優化貳602總體格局全域統籌2.1 構建“一核雙廊,三屏多溝”總體格局n 以縣城為中心,與拉孜鎮、查務鄉、錫欽鄉共同形成縣城一體化發展核。一核:縣城一體化發展核n 雅魯藏布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廊、多雄藏布曲水生態涵養走廊。雙廊:兩條生態走廊n 縣域內三處重要的山體屏障。三屏:北部山體屏障、西部山體屏障、南部山體屏障n 包括錫欽溝、曲下芒普溝、扎西崗溝、曲瑪溝等溝谷。多溝:多條鑲嵌于山體,連接河流的農業生產溝谷拉孜縣總體格局規劃圖72.2 落實底線管控基本原則底線思維,保護優先上下聯動,逐級落實統籌推進,分類管控三線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實劃耕地保8、有量18.04萬畝,落實永久基本農田15.3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應當堅持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用養結合、嚴格管理的原則,按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控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行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1312.97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空間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內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嚴禁開展與其主導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開發利用活動。劃定拉孜城鎮開發邊界5.18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的劃定應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安全優先三個9、優先,保證邊界盡量完整,在上級規劃的指導方案下,結合人口規模、城鎮化率預測結果進行劃定。規劃期內原則上不得調整,因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等原因確需調整的,報國土空間規劃原審批機關審批。02總體格局全域統籌82.3 規劃分區與用途優化以主體功能區為基礎,將縣域范圍內規劃管制意圖與管制規則相同的關鍵資源要素劃入同一規劃分區,最終將拉孜縣全域劃定為6個一級分區,縣域層面鄉村發展區和城鎮發展區劃至二級分區,進行分區管控。建立國土空間用途分級管控體系與劃定分區02總體格局全域統籌拉孜縣國土分區規劃圖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9構建農業發展格局構建“兩級四類”村莊體系實施鄉10、村振興戰略叁10農業空間穩定高效033.1 構建“四溝鑲嵌、五片協同”農業生產格局四溝鑲嵌芒普有機蔬菜種植產業溝、錫欽現代種植產業溝、曲瑪種質試驗產業溝、扎西崗高效農業種植產業溝。是拉孜縣糧食主產區,耕地保護重點區。五片協同柳鄉現代牧業發展片、芒普有機牧業發展片、查務有機牧業發展片、拉孜曲瑪有機牧業發展片、彭措林有機牧業發展片。以現代牧業、有機牧業發展為主,兼具生態保護功能。拉孜縣農業生產格局圖11兩級農業空間穩定高效033.2 構建“兩級五類”村莊分類格局按照中心村、基層村將縣域內行政村進行兩級劃分。A集聚提升類 B城郊融合類 C特色保護類 D搬遷撤并類 E其他類五類將縣域內行政村按以下五類11、進行分類(被完全城鎮化的曲下鎮曲下社區、曲下鎮魯如社區、曲下鎮吉如社區、拉孜鎮拉孜社區不做分類)。拉孜縣村莊分類規劃圖12農業空間穩定高效033.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產業發展指引聚集提升類村莊應突出產業發展,打造成為區域鄉村產業發展中心,提升對周邊村莊的輻射帶動作用。城郊融合類村莊應以承接城鎮功能的轉移為主,重點發展農旅融合產業,同時依托縣城提升鄉村服務水平。特色保護類村莊應圍繞資源條件,加強對特色資源和文化的保護,突出鄉村旅游,重點發展特色旅游業。搬遷撤并類村莊應保留現狀產業,發展如人工種草等有利于生態修復的產業類型。其他類村莊以村莊自我發展為主,暫不安排外來資源,結合縣域產業引導,發展12、適宜本村的產業。鄉村風貌引導聚集提升類村莊應加大資金投入,凈化房前屋后環境和美化院落空間,凸顯村莊建設品質,并根據產業發展特點,建設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的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結合鄉村旅游發展,以改善村容村貌為主,打造與環境和城鎮建設相協調的村莊風貌。特色保護類村莊挖掘特色文化,加強特色元素的應用,彰顯與村莊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相結合的風貌特征。搬遷撤并類村莊在村莊搬遷前應加強村莊危房整治,確保村民居住安全。其他類村莊以改善村容村貌為主,保持鄉村特色,美化鄉村環境。13構建生態保護格局強化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肆1404生態空間藍綠輝映4.1 構建“兩山守南北,一江貫東西”生態保護格局縣域北部彭措林森林13、生態功能區及縣域南部芒普冰川生態功能區。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包含雅魯藏布江及兩岸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兩山一江拉孜縣生態保護格局圖1504生態空間藍綠輝映4.2 強化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地構建以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水資源實施重點灌區建設;中小河湖治理;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濕地資源嚴格濕地用途管制和總量管控,確保濕地總面積不減少,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森林資源嚴格控制林地轉為建設用地,嚴格限制林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嚴格保護公益林地。草地資源在基本草原從事其他活動,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認真履行14、相關手續,合理合法開展相關活動。礦產資源促進礦業布局優化調整與轉型升級;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積極發展綠色礦業。16優化城鎮空間發展格局構建城鎮等級體系構建產業空間格局伍17城鎮空間宜居宜業05構建“一核引領、雙廊聯動、兩極支撐、多點協同”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由曲下鎮、拉孜鎮、查務鄉、錫欽鄉共同形成一體化發展核。打造雅江和諧共生走廊與G318物流運輸走廊。打造彭措林旅游服務極核與熱薩交通物流服務極核。塑造柳鄉、扎西崗鄉、扎西宗鄉、曲瑪鄉、芒普鄉等多點協同的城鎮發展格局。5.1 優化城鎮空間發展格局拉孜縣城鎮空間格局圖18城鎮空間宜居宜業05構建“中心城鎮重點鎮 一般鎮”三級城鎮等級體系5.15、2 構建三級城鎮等級體系曲下鎮中心城鎮拉孜鎮、彭措林鄉、熱薩鄉重點鎮芒普鄉、柳鄉、曲瑪鄉、扎西崗鄉、扎西宗鄉、查務鄉、錫欽鄉一般鎮現代農牧型現代農牧型交通節點型旅游服務型現代農牧型旅游服務型綜合服務型交通節點型旅游服務型交通節點型現代農牧型拉孜縣城鎮等級體系圖19城鎮空間宜居宜業055.3 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四基地”產業空間格局將拉孜縣城打造為產業協同發展、產城一體的產業聚集發展核。沿雅江發展規模化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游業,打造雅江農旅融合發展帶。在熱薩鄉和柳鄉探索牧業與旅游相結合的發展路徑,建設現代牧業發展區。在錫欽鄉、曲下鄉、曲瑪鄉、扎西崗鄉分別建設四大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拉孜縣產業布局規劃16、圖20開展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營造特色城鄉風貌陸2106總體格局全域統籌魅力空間特色彰顯6.1 開展歷史文化資源保護01歷史文化保護目標逐步形成由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立健全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彰顯拉孜歷史發展脈絡和地域文化特征。02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保護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劃定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03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鼓勵延續文物原有的使用功能,充分發揮在建筑、雕塑、繪畫藝術、宗教文化展示等方面的功能,適當配套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制定特色人文旅游線路,感受拉孜縣歷史人文與特色建筑風貌17、。拉孜縣歷史文化資源分布圖2206總體格局全域統籌魅力空間特色彰顯6.2 營造特色城鄉風貌雅江河谷田園風貌區城鄉發展魅力空間包括雅江河谷兩岸及其流域谷地平原地區,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條件承載著拉孜縣主要的城鎮空間與鄉村空間,同時也是拉孜縣城鄉發展魅力空間。按照中心城區風貌區、拉孜古鎮風貌區、一般鄉鎮風貌區和鄉村風貌區四大風貌區進行特色風貌塑造。高原山體生態風貌區生態保護空間包括除河谷平原區域外的地區,是拉孜縣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該空間的風貌塑造堅持保護為主,局部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域可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進行風貌打造。拉孜縣城鄉風貌規劃圖23構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高效開放的綜合交通體系健18、全城鄉一體的市政設施體系建立安全韌性的防災減災體系柒24支撐體系完備健全077.1 構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城鎮結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按照15分鐘和5-10分鐘兩個層級對中心城區服務設施要素進行配置。按照社區生活圈規劃建設要求,突出鄉村社區生活圈的發展要求和布局引導,建立城鎮鄉村兩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鄉村結合村莊分類布局,按照聚集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其他類四類村莊配置公共服務設施要素,保障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生產生活設施的便利化。拉孜縣城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25支撐體系完備健全077.2 構建高效開放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十字型”骨干19、,多支相輔的縣交通公路網格局。全面完成通村硬化路建設,加快旅游公路建設,助推全域旅游發展。完善客貨運輸體系推進各級客運站建設,實現全域客運全覆蓋;構建“縣城物流中心鄉鎮物流站建制村物流站點”體系,促進鄉村電子商務發展。拉孜縣基礎設施規劃圖26支撐體系完備健全077.3 健全城鄉一體的市政設施體系01.供水設施集約高效科學預測規劃期末總需水量,優化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嚴控水質,保障縣域城鎮和鄉村水源供給。排水設施安全有效中心城區和各集鎮采用集中處理方式,鄉村污水以分散處理為主,加大污水管網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嚴控污水處理率及污水處理標準。02.能源清潔低碳推進城區天然氣站和20、鄉鎮液化石油氣灌裝站建設,實施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取暖等“陽光工程”,鼓勵鄉村從傳統能源轉向商品能源和清潔能源。04.環衛體系綠色高效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條件下,完善垃圾轉運站和填埋場建設,推進生活垃圾回收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率。05.電力電信設施安全穩定完善各鄉鎮變電站、郵政所等設施及電力電信管網鋪設,確保鄉村電網覆蓋率100%,提高5G覆蓋度,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助力鄉村振興。03.27支撐體系完備健全077.4 建立安全韌性的防災減災體系雅魯藏布江流經的鄉鎮、鄉村聚居點防洪設計標準為3050年一遇,其他河流防洪設計按照相關標準確定。拉孜縣抗震設防烈度為 821、 度,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設防;其他地質災害采取監測、治理和減災管理相結合的手段降低災害發生和損害。縣域消防工程按照中心城區鄉鎮鄉村三級進行消防體系設置。鄉鎮應配置相應消防設施。分級設置避難場所,具備應急指揮、醫療衛生、救災物資儲備分發、專業救災隊伍駐扎等功能。拉孜縣防災減災規劃圖28重塑藍綠網絡格局,提升景觀綠地系統落實建設管控指引,營造城區特色風貌整合公共資源配置,優化生活圈布局構建中心城區總體空間布局捌29中心城區品質提升088.1 構建中心城區總體空間布局構建“兩軸三心四片區”的空間布局結構沿G318和嘉定路形成的“十字形”城市發展軸線。包括拉孜縣綜合服務中心、西部公共服務中心和旅游服務22、中心。根據不同區域的主導功能,形成四大差異化發展片區。重點發展高原農畜產品加工。工業發展片區沿G318兩側形成集商品交易、酒店等商業服務區域。商貿服務片區G318 以北為現代生活居住片區,以南為傳統生活居住片區。居住服務片區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綠地空間、生態休憩空間。生態綠色片區拉孜縣中心城區總體格局圖30中心城區品質提升08 構建“15分鐘5分鐘”兩個層級的社區生活圈1個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 1-1.2 公里為服務半徑,主要配套能級全面的服務設施。5個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 0.4-0.5公里為服務半徑,以街鎮生活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載體,差異化配建日常生活所需的教育、醫療、養老、文體、23、商業金融、安全管理等公共服務,建設全年齡友好健康城區。8.2 整合公共資源配置,優化生活圈布局教育科研設施保留拉孜縣高級中學、拉孜縣中學、拉孜縣中心小學、兩所幼兒園;對小學和拉孜中學進行擴建,完善拉孜縣義務教育設施。保留現狀社會福利中心,新建集中供養設施 1 處,同時復合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之家等功能。社會福利設施新建圖書展覽館、文化館,保留西部影視中心、堆諧演藝中心、西部體育中心、老城區體育館,同時提升街道級和社區級體育文化設施覆蓋度。文化體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保留拉孜縣人民醫院、疾控中心,新建藏醫院,并依托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站。G318 以北區域重點布局服務24、于西部九縣的區域性行政辦公設施,規劃在緯四路以北,拉孜縣第二雙語幼兒園南側新建一處西部黨校。行政辦公設施商業服務設施規劃沿 G318、曲下路、老中尼路形成三條商業發展軸,完善日常生活消費必需的商業和生活服務設施。31 中心城區品質提升088.3 重塑藍綠網絡格局,提升景觀綠地系統塑造“一廊雙園三帶多點”的綠地系統總體布局依托芒嘎河形成的濱水生態綠廊。即赤勒瑪林卡和堆諧公園形成的兩處城市大型公園綠地。沿G318、嘉定路形成“十字”道路交通綠化帶;沿南匯路主要景觀水系形成濱水景觀帶。沿各個居住組團布局的小型公園綠地和街頭廣場。拉孜縣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和開敞空間規劃圖32中心城區品質提升088.4 落25、實建設管控指引,營造城區特色風貌NO.1工業風貌區以現代工業風貌為主,體現簡潔大方、秩序感強的特征。NO.2傳統民居風貌區引導保留現狀村莊肌理,整體以改造修繕和綜合整治為主。NO.3現代藏式居住風貌區以現代藏式風格建筑為主,整體風貌呈現出現代活力、宜居生態、集約高效的景象。NO.4綜合服務風貌區強調“共享開放”的發展理念,改變傳統的封閉式院落風貌,注重慢行、交流與展示空間設計。規劃將集中建設區用地劃分為3級開發強度分區,并結合現狀地塊容積率指標,明確各類用地性質的開發強度限制。規劃形成5級高度分區統籌全域,建設有起伏變化、節奏感強的城市豎向形態,營造人工與自然有機結合、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天際線26、。規劃重點控制G318和嘉定路兩條視線通廊,同時沿吉日山、芒嘎河的建筑適當控制高度,布局上應當開敞、通透,留出通河、通山景觀視廊和生態走廊,避免生態景觀資源被建筑物過度遮擋;打造吉日山觀景臺,作為城市地標眺望制高點。拉孜縣中心城區風貌分區規劃圖33玖構建規劃傳導機制落實近期行動計劃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信息平臺完善規劃實施保障34支撐保障管控有效099.1 構建規劃傳導機制9.2 落實近期行動計劃拉孜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以“目標定位+底線管控+名錄管理”的方式加強鄉鎮規劃的傳導在總體目標和重點管控內容上與國土空間規劃保持銜接一致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詳細規劃全域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橫向協調、強化管控縱向傳導、層層落實35支撐保障管控有效099.3 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信息平臺9.4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0102030405健全規劃監督考核機制加強宣傳與社會監督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建立規劃評估與維護機制完善配套政策依托日喀則市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拉孜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作為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施建設項目規劃許可、強化規劃實施監督的依據和支撐,提供全覆蓋、全過程、全系統的規劃信息綜合應用功能,并實現與國家級平臺對接和縱向聯通,推進與其他相關部門信息平臺的橫向聯通和數據共享。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