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浪卡子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4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1748
2024-04-01
45頁
20.22MB
1、浪卡子浪卡子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21-20352035年年)-公示稿-浪卡子縣自然資源局前 言浪卡子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南部,山南市的西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雅魯藏布江南岸,東與山南市措美縣、洛扎縣相連,北與山南市扎囊縣、貢嘎縣、拉薩市曲水縣、尼木縣相連,西與日喀則市康馬縣、江孜縣、仁布縣相連,南與不丹王國接壤,浪卡子縣城平均海拔約4500米,距首府拉薩市約150公里,距山南市約200公里。浪卡子縣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是對山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落實與深化,是浪卡子縣在一定時期內縣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行動綱領,是編制鄉(鎮)級國土空間2、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規劃范圍與期限縣域包括浪卡子縣行政轄區,面積7970.02平方公里。規劃期限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中心城區包括浪卡子鎮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面積140.1691公頃。目目 錄錄1 明確發展目標,勇赴區域職責擔當2 錨固底線約束,優化國土空間格局3 保障農牧業發展空間,精耕細作鄉村振興4 保護高原湖盆生態空間,堅守生態文明高地5 推動環羊湖城鎮崛起,全力改善民生品質6 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彰顯雪域圣湖空間魅力7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安全韌性保障8 優化中心城區結3、構,建設圣湖旅游名城9 主動區域協作,雙向合作承融10 注重操作實施,完善傳導保障機制指導思想規劃原則發展定位城市性質發展戰略1 1 明確發展目標明確發展目標勇赴區域職責與擔當勇赴區域職責與擔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個創建”,圍繞“四個走在前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五城同創,三個走在全市前列”為導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與改革開放,切實把政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確保國家安全和長4、治久安,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確保生態環境良好,確保邊防鞏固和邊境安全,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浪卡子提供堅實的國土空間保障。落實戰略,科學發展 堅守底線,安全發展 整體統籌,區域協同 因地制宜,城鄉融合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雪域圣湖生態文化旅游縣生態富民與固邊興邊示范縣國家層面:國家安全屏障與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自治區層面:高原生態文化旅游先行區世界級高原湖泊國際旅游目的地山南市層面:山南市西部地區副中心和增長極高原特色畜牧業民族手工業基地1.3 發展定位1.4 城市性質安全穩固加強兩階湖盆自然生態空間保護,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快完善區域一體邊防穩固體系5、,構筑國家邊境安全屏障。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構筑國家糧食安全保障。1.5 發展戰略環湖崛起增強城鎮發展帶動能力,支持環羊湖城鎮據點式崛起。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著力打造環羊湖城鄉融合發展帶。完善基礎提升交通建設水平,建設外暢內聯邊防穩固綜合交通體系。夯實能源輸配網絡,建設高效低碳能源供給與輸配送體系。補足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韌性共享市政基礎設施供給體系。魅力提升彰顯自然生態文化價值,構建全域風景魅力展示體系。加快生態價值轉化探索,構建全域聯動旅游發展格局。凸顯高原地域文化特色,塑造雪域圣湖特色城鄉風貌。2 2 錨固錨固底線底線約束約束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構建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總體格局優化細6、化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統籌保護與發展,嚴守三條控制線堅持底線思維,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把農業、生態、城鎮空間,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2.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永久基本農田3876.74公頃,占國土空間總面積的0.49%生態保護紅線406313.18公頃,占國土空間總面積57、0.98%城鎮開發邊界203.47公頃,占國土空間總面積的0.03%構建“一屏兩湖、一帶三區”總體格局一屏兩湖一屏:喜馬拉雅山生態屏障兩湖:羊卓雍措高山湖盆、普莫雍措極高山湖盆2.2 構建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總體格局一帶三區一帶:環羊湖城鎮帶三區:環羊農牧業發展區、環普農牧業發展區、卡熱雅江農牧業發展區 維育喜馬拉雅山生態屏障及兩階兩湖盆立體生態系統穩定,加強兩階原生植被保護,著力保護生物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持續推進環羊湖城鎮帶與環羊湖城鄉融合發展帶長足發展,關注三區農牧業空間,推進高原農牧業特色發展。2.3 優化細化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加強國土空間的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促進國土空間開發格局8、的優化和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遵循全域全覆蓋、不交叉、不重疊的基本原則,統籌劃定縣域六大規劃分區,明確主要功能導向與管制規則。生態保護區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陸地和海洋自然區域,主要包括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莫雍措地質公園等區域。生態控制區生態保護紅線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陸地和海洋自然區域。農田保護區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切實保護耕地,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劃定的需保護和管控的區域。城鎮集中建設區為了滿足城鎮居民生產、生活需要集中連片建設的區域,是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允許開展城鎮開發建設行為的核心區域。鄉村發9、展區為了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而劃定的農業生產、生活發展區域。特色分區該區域為疊加管控區域,包括歷史文化保護區、水源保護、河湖管理范圍(藍線)、重要基礎設施廊道等。優化細化縣域六大規劃分區3 3 保障農牧業發展空間保障農牧業發展空間保障農牧業發展空間推動耕地保護與農用地綜合整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精耕細作鄉村振興精耕細作鄉村振興3.1 保障農牧業發展空間保護“四帶、三區”農牧業發展空間保障“四塘、兩原(園)、兩基地”提質增效關注四帶保護三區環羊湖優質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分布的四條穩糧種植帶。優質牧草地集中分布的環羊、環普、卡熱雅江等農牧業發展區。聚焦四塘10、兩原(園)兩基地四塘朗杰塘、翁果塘、巴糾塘、薩梯塘;兩原(園)嘎瑪林草原、卡熱桃花園;兩基地優質牧草與畜牧種養基地和草飼草料與畜牧產品加工基地等兩個類型農業產業基地。以朗杰塘、翁果塘、巴糾塘、薩梯塘和嘎瑪林草原、卡熱桃花園為聚力點,夯實牧業基礎、補牧業短板、提升牧業質效、打造牧業品牌大力發展優質牧草與畜牧種養殖基地和草飼草料與畜牧產品加工基地等兩個類型農業產業基地,特色發展卡熱雅江養蜂產業。3.2 推動耕地保護與農用地綜合整治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1.全面落實耕地保護任務深入梳理耕地和11、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和補劃潛力,優先將集中連片的現狀穩定利用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切實保障糧食安全。2.統籌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區: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設為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加強一般農用地整治: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提高機械化水平。3.推動實施農用地整治,有效提升耕地數量與質量,筑牢農業空間基底3.3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實山南市國土空間規劃鄉村分類要求,結合村莊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分類推進村莊空間布局優化與發展引導。城鄉融合類3個,主要分布在城鎮郊區,加快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聯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率先建成藏地高原現代振興村莊。集聚提升類26個,12、著重在原有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以建設小康村為重點目標,促進人口適度集聚,著力打造特色農牧業、休閑服務村莊。特色保護類8個,保持村莊特色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建成彰顯高原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村莊。搬遷撤并類3個,主要是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等。保留改善類56個,人口規模相對較小、配套設施一般,需要依托附近集聚提升類村莊共同發展的村莊。守邊固土類2個,推進興邊富民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融合,完善抵邊鄉村地區的交通、能源、通信及監測應急體系。優化村莊分類與空間布局3.3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改善13、農牧民人居環境品質 合理保障農村產業發展空間實施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室內亮化、村莊優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六化”工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農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持續實施“廁所革命”,建設完善鄉村路網體系,因地制宜確定鄉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大力推進鄉村水務建設,持續優化農村電網,鞏固消除“無樹無草村、無樹無草戶”成果,加快推進黑臭水體整治。統籌新增和存量建設用地,保障鄉村產業發展、村鎮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農牧民住宅建設合理用地需求,推進全縣鄉駐地建成農牧民服務中心。邊境地區鄉村設施建設用地需求重點保障,加強固邊穩邊興邊基礎條件支撐,加快邊境地區基礎設施補短板建設。非邊境14、環羊湖地區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重點保障,在不觸碰底線約束的前提下,根據自然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適宜性發展休閑農業、生態康養、農村電商等,結合全縣蘇格綿羊、相達牦牛等特色畜牧養殖基地建設,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建立差異化的空間布局和用地保障模式,合理預留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活力動力。4 4 保護高原湖盆生態空間保護高原湖盆生態空間維育保護高原湖盆生態空間構建全域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堅守生態文明高地堅守生態文明高地4.1 維育保護高原湖盆生態空間維育保護“一屏兩階,兩湖七廊”15、高原生態空間一屏兩階一屏:喜馬拉雅山生態屏障兩階:羊卓雍措高山湖盆、普莫雍措極高山湖盆兩湖七廊兩湖:羊卓雍措、普莫雍措七廊:七條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走廊 著力維持典型天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沿河沿路廊道建設和系統性保護,嚴格保護羊卓雍措、普莫雍措等重要湖泊濕地,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保護恢復,實施連通物種遷徙擴散生態廊道保護工程 普莫雍措極高山湖盆區,重點加強對冰川雪山資源的封禁保護和監測,逐步在雪山冰川邊界線,設置界樁、界碑及標示牌,維持雪山冰川凍土“固體水庫”功能。羊卓雍措高山湖盆區,重點加強草地生態恢復,通過劃定禁牧區域,構建人畜草水共生空間,增強城周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嚴禁建設占用。4.16、2 構建全域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地質公園”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分區管控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卡若拉自治區級冰川自然公園卡若拉自治區級冰川自然公園普莫雍措地質普莫雍措地質公園公園4.3 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流域生態修復以重要河流、湖泊、水庫和飲用水源保護地為核心,開展河道整治、岸線修復、水源地保護等重點工程。至2035年,水質達標標率100%。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山體生態修復以維護生物多樣性、地質災害防治等為核心,重點開展山林修復。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對廢棄遺留礦山進行治理。至203517、年,廢棄礦山治理率達到100%。土壤污染修復至2035年,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實施四大生態修復行動,統籌推進區域生態環境系統修復、整體改善。5 5 推動環羊湖城鎮崛起推動環羊湖城鎮崛起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優化縣域城鎮體系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體系堅定保障產業發展空間全力改善民生品質全力改善民生品質5.1 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一主一副建一核,環湖崛起榮三區”一主一副“一主”,浪卡子中心城區,山南市西部地區副中心。“一副”,打隆鎮區,縣域副中心城鎮。一帶三區一帶:環羊湖城鎮帶/環羊湖城鄉融合發展帶三區:沿邊地區、環湖地區、沿江地區 強化“一主”,鞏固“一副”,一主一副共建18、縣域發展引領極核,形成山南市西部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推動支持環羊湖鎮鄉據點式崛起,加大要素投放力度,建設帶動縣域三區發展的城鎮發展帶、城鄉融合發展帶、縣域經濟增長帶。5.2 優化縣域城鎮體系中心城區浪卡子鎮,強化優質生產要素集聚與全縣發展輻射帶動能力,統籌優化空間發展結構,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副中心城鎮打隆鎮,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依托邊境貨物交易集聚地優勢,打造邊境風情商貿特色城鎮。重點鄉鎮倫布雪、普瑪江塘、白地等3個鄉一般鄉鎮卡熱、卡龍、阿扎、多卻、張達等5個鄉5.3 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體系保障城鄉三類教育資源配置保障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健全城鄉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健全19、城鄉三級社會救助設施加強鄉村便民設施網絡建設加強公服設施軍民共建共享5.4 堅定保障產業發展空間1.構建縣域農牧業全產業鏈,建設農牧產品加工“一園六基地”。2.優化保障民族手工業布局,建設民族手工業“一心三基地”。3.推進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建設藏中南清潔能源培育區。協同推進兩個綠色礦山建設,建設山南市綠色礦山示范基地。4.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城鎮融合發展,建設產城融合“一心一園一基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提升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科技服務、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著力建設浪卡子商貿中心及樞紐物流園,打隆鎮物交會邊境貿易基地,倫布雪鄉節點20、物流基地。農業全產業鏈“一園六基地”:浪卡子縣高原特色農牧產品加工園,倫布雪、張達、多卻等3個蘇格綿羊養殖加工基地,打隆、普瑪江塘、白地等3個相達牦牛養殖加工基地。綠色產業民族手工業“一心三基地”:浪卡子民族手工業展銷中心,倫布雪、張達、阿扎等3個民族手工業基地。推進全縣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發展,試點建設多卻、倫布雪兩處綠色礦山示范基地。全力保障綠色產業發展空間5.4 堅定保障產業發展空間1.建設浪卡子縣域旅游集散中心2.完善各鄉鎮旅游服務接待中心3.打造G349、羊湖內環、羊湖外環、環普莫雍措等四條精品旅游線路堅定支持羊湖大湖區建成“國際旅游目的地”6 6 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加強歷21、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打造雪域圣湖魅力展示體系提升雪域高原城鄉特色風貌彰顯雪域圣湖空間魅力彰顯雪域圣湖空間魅力6.1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浪卡子現有文物單位/點位104處自治區級11處、縣級47處、未定級46處全面保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快組織完成文物及歷史建筑的普查建檔,劃定保護范圍,并掛牌保護。6.2 打造雪域圣湖魅力展示體系兩廊環羊湖魅力廊道邊境風情魅力廊道三區羊湖國際旅游目的地旅游區卡熱雅江庭院經濟旅游區普莫雍措高原湖泊冰川旅游區一心多點浪卡子旅游集散中心及各鄉鎮旅游接待中心6.3 提升雪域高原城鄉特色風貌自然風貌城鎮風貌鄉村風貌鞏固高山、湖泊、濕地、牧場大地景觀基底對重要重要山體、湖泊濕22、地、自然公園、森林公園等資源實施嚴格保護延續高原藏地傳統藏居風貌延續藏地傳統藏居特色風貌,適宜性發展仿藏式與新藏式風貌,加強風貌元素的選用引導與管控。營造“融城于湖”特色城鎮風貌注重城鎮與湖泊、山體、牧場的空間關系,加強對于重要景觀廊道、視廓的塑造與管控,營造以人為本的城鎮空間形態及舒展開闊“湖城相融”的特色風貌。7 7 完善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安全韌性風險防控體系夯實夯實安全韌性保障安全韌性保障7.1 完善綜合交通體系通用航空結合邊防設施、羊湖旅游產業發展及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布局浪卡子通用機場。公路顯著提升貢嘎機場-羊卓雍措通達能力,積極推進卡23、熱至白地聯通公路建設,強化對外和域內聯通能力。推動實施縣鄉道路互聯互通工程,優化縣鄉道路有機銜接形成網絡化布局;實施農村公路全覆蓋工程,打通縣域內斷頭路、消除瓶頸路,修復地質災害路段,促進農牧區互通互聯,解決自然村通達問題。大力推動邊防道路建設,提升守邊戍邊通達性和便利性,強化邊防公路建設保障能力,筑牢國家安全屏障支撐。城鄉客運完善縣域客運站設施網絡,新建、改擴建各鄉(鎮)客運站,推動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發展。7.2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給水工程:提升城鎮供水設施服務水平,補齊村莊供水設施短板。規劃中心城區及各鄉鎮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以城鎮周邊鄉村為重點,推進一體化供水管網向農村地區覆蓋延伸,城鎮24、集中供水不便地區,以建設分布式供水設施為重點,推進農村飲水工程規模化發展。排水工程:提升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效能。完善城鎮污水處理體系,推進城鎮排水系統廠網一體化運營,中心城區及各鄉鎮應采用雨污分流制;補齊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短板,有條件地區應采用分流排水體制。位于城鎮污水廠服務范圍內鄉村,應優先納入城鎮污水系統統一處理。電力工程:構建低碳、互聯互濟、安全高效的電力輸配系統。加快內需電源點、電力外通道等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縣域供電網絡,提升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滿足經濟發展的用電負荷需求,著力推進電力輸配設施向沿邊地區延伸。能源工程:加大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供給。積極推進浪卡子縣光伏發電場建設,25、穩步推進分散式風力發電廠建設,大力推進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生產、供暖供熱、居家生活中的電能替代。雅江河谷卡熱鄉試點推進燃氣管道接入。環衛工程:優化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模式,加快生活垃圾處置設施擴容。積極開展農村垃圾“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與“村組收集、鄉鎮(或村)就地處理”分散處置相結合的模式,大力推進城鄉垃圾分類與回收電信工程: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郵政快遞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考慮5G應用普及,堅持集約節約,系統整合各類通信設施建設空間,統籌建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郵政物流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快遞進村”工程。7.3 建立安全韌性風險防控體系地災防治規劃:26、完善地質災害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持續加強對全域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常態化、動態化的排查、巡查和核查體系。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內的工程建設,須開展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抗震規劃:按照以防為主、平震結合的原則,建立抗震減災系統。嚴格落實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15),規劃浪卡子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g,各類生命線工程應嚴格落實抗震設防標準,提高抗震能力。防洪規劃:提高城鄉洪水、山洪防御能力。補齊河道防洪工程短板,逐步完善防洪排澇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推進打隆、普瑪江塘等抵邊鎮、鄉、村莊等防洪工程建設,規劃浪卡子縣城所在地防27、洪標準為30年一遇,縣域其他鎮、鄉、村莊為20年一遇。消防規劃:優化城鄉消防安全格局,完善城鄉消防設施布局。以中心城區消防站為主,分級建立城鄉消防救援設施體系,重點鄉鎮、一般鄉鎮按鄉鎮消防隊標準(GAT998)設置相應的消防隊,配備消防通訊設備和滅火設備。應急救援規劃:加強應急救援與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統籌建成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應急救援技術體系,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全面實現安全風險精準識別、整體監測、實時感知、早期預警、有效防控建立自然資源、應急、氣象等多部門協作的應急聯動格局。充分利用已建成城市綠地、公園、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館等作為應急避難場所,中心城區人均有效避災面積應達到3平方米以28、上,鄉鎮人均有效避災面積達應到2平方米以上。8 8 優化中心城區結構優化中心城區結構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優化中心城區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與社區生活圈建設圣湖旅游名城建設圣湖旅游名城8.1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優化一心一軸六組團一心:浪卡子城市綠心一軸:寧金崗桑城市發展軸六組團:老城組團、新城組團、綠色更新組團及3個城市保障組團8.3中心城區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一軸兩廊一心多點一軸:寧金崗桑城市景觀主軸兩廊:兩條貫穿城市中部與南部的水系廊道一心:浪卡子城市中央綠心多點:社區公園、廣場、小游園等多個開敞空間節點8.4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與社區生活圈 劃定2個5分鐘生活圈以5分鐘步行距離,0.4-029、.5公里為半徑,服務人口0.2-0.3萬人 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配套順應城市發展新趨勢,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務供給、健全市政公用設施、提升城鎮人居環境,推動城市健康宜居安全發展。9 9 主動區域協作主動區域協作積極融入“拉山一體化”發展格局區域共建“羊湖國際旅游目的地”雙向合作承融雙向合作承融9.1 積極融入“拉山一體化”發展格局積極北融,主動西聯,建設“拉-山一體化西部節點”區域生態環境共治共保 區域交通系統互通互聯 區域市政基礎共建共享 區域旅游互補共榮建設沿邊發展帶節點城鎮,筑牢固邊強邊支點9.2 區域共建“羊湖國際旅游目的地”多方合力,區域統籌,共建“羊湖國際旅游目的地”按照整合統籌、分區布30、局、項目引領、全域覆蓋的原則,協調貢嘎縣統籌規劃和安排羊卓雍措大湖區旅游開發格局,差異發展,生態富民協同共進,最大程度實現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效益統一。10 10 注重操作實施注重操作實施規劃傳導實施保障完善傳導保障機制完善傳導保障機制10.1 規劃傳導縣級 建立“兩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專項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 明確規劃傳導內容功能傳導格局傳導用途傳導指標傳導單元傳導清單傳導規劃確定的戰略定位、核心支撐功能等向下位規劃逐級落實。規劃確定的總體格局、城鎮體系、發展格局、產業格局等向下位規劃傳導落實。規劃確定的三條控制線、規劃分區、城市四線及用途管制規則向下位規劃逐級落實。規劃確定的指標在下位規31、劃中體現,包括耕地保有量、建設用地面積等開發邊界內指總規控制單元規劃確定的歷史文化資源名錄、重大工程項目等向下位及專項規劃傳導。總體規劃詳細規劃鎮級鎮(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浪卡子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浪卡子城區、打隆鎮區各鄉按劃定鄉建設邊界,參照鎮標準編制生態保護類民生改善類基礎設施類產業發展類歷史文化類10.2 實施保障 國土空間規劃信息化管理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健全政策機制構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構建“多規合一”的法規政策體系強化鄉村建設項目管理開展城市體檢評估建立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建立“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提高社會參與水平建立監督監察制度完善規劃審批制度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的監32、督檢查制度明確規劃實施政府負責人年度績效考評搭建基礎信息平臺按照統一的數據建庫標準和規范,整合各類空間關聯數據,建立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浪卡子縣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向上對接山南市、西藏自治區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實現規劃“一張圖”整合規劃編制所需的數據和信息,形成坐標一致、邊界吻合、統一標準的工作底圖。規劃成果按照標準要求入庫,形成規劃“一張圖”。相關專項規劃批復后錄入疊加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形成互聯互通、不斷完善、數據共享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平臺運維機制依托專業隊伍和專門機構,建立規劃基礎信息平臺的運行維護和應用服務機制。保證規劃數據更新與實時監測等功能的正常運行,為建立健全本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提供信息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