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涪陵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4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1774
2024-04-01
46頁
76.13MB
1、重慶市涪陵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重慶市涪陵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23年2月前 言 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重大部署,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重慶市涪陵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是涪陵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指南,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涪陵新篇章的空間保障,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2、的基本依據,對其他規劃涉及的開發保護活動提供指導和約束,具有戰略性、綜合性、基礎性、約束性。規劃范圍為涪陵區行政轄區,面積 規劃期限為 近期至 遠景展望至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07目錄目錄目標定位與發展愿景總體格局與區域協同目標定位發展愿景城市職能推動區域協同協調發展優化主體功能分區格局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促進“一城兩帶三片”協調發展嚴格耕地保護、推進鄉村振興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優化農業農村格局實現鎮村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特色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筑牢生態屏障、推動綠色發展錨固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修復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優化城鎮空間3、結構加強用地節約集約打造高品質生活圈建設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提升現代服務業集聚輻射能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激發創新活力、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強化空間統籌、保障重大設施建設構建均衡品質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優質完善的市政設施體系構建安全韌性的防災救災體系保護自然文化、彰顯國土空間魅力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彰顯城鎮特色景觀風貌增強發展能級、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動城市強核提級強化城市綜合交通強化保障措施、確保規劃傳導實施加強黨的領導規劃實施傳導政策保障機制01020304050608091001目標定位與發展愿景目標定位發展愿景城市職能目標定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區域性中心城市重慶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城市發展愿景城市職能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高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高地開放合作高地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高品質生活示范區兩江福地神奇涪陵產業強區創新高地0202總體格局與區域協同推動區域協同協調發展優化主體功能分區格局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促進“一城兩帶三片”協調發展推動區域協同協調發展落實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加快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聯動武隆、梁平、豐都、墊江等周邊區縣,成立跨區域大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圍繞主導產業聯動周邊區域5、延伸產業鏈,加快與兩江新區、長壽形成“萬億產業帶”。區域旅游深度整合。以涪陵武陵山、豐都南天湖、武隆仙女山等為核心,打造大仙女山旅游度假區,構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區域公服共建共享。建設高等教育基地,打造區域性教育中心、醫療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應急救援中心。區域生態共治共保。共筑生態屏障,共治跨界流域。04融入全市科技創新“一城多園”模式,強化與重慶中心城區科創聯系,在涪陵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科研轉化。圍繞重點產業鏈,加快制造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建設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加強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積極對接重慶中心城區優化主體功能分區格局為以糧食安全為基礎,重點保障農產品供給,保持并提高農6、產品生產能力的區域。包括珍溪鎮、龍潭鎮、焦石鎮等11個鎮鄉。在強化生態功能、產生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具有發揮涵養水源、水土保持、維系生物多樣性等重大作用的區域。包括武陵山鄉、大木鄉。以建設適宜性評價為基礎,根據我區人口分布規律,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增強產業項目發展、促進城市提能升級的區域。主要包括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等13個街鎮。依托歷史文化、生態本底資源,推動鄉村地區生態和紅色旅游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的區域。主要包括羅云鎮。05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發展區特別振興區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06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 98萬畝在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中,根據耕地質量、糧食作物種植情況、土7、壤污染狀況,在嚴守耕地紅線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將達到質量要求的耕地依法劃入。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277.08平方公里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環境極敏感脆弱區域,以及調整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119.46平方公里在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合理避讓自然災害高風險區域,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需求、存量建設用地狀況等,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引導形成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格局。農業空間優質高效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城鎮空間集約緊湊促進“一城兩帶三片”協調發展以自然地理空間格局為基礎、構筑“一城8、兩帶三片”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推動優勢區域重點發展,促進城鄉融合。07指規劃涪陵城區管理范圍線,是全區的空間與功能組織核心,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要承載地,輻射周邊區縣發揮區域性公共服務職能。指沿長江、烏江城鎮發展帶。指坪上農旅融合發展片區,后山休閑旅游發展片區,沿江高效農業發展片區。兩帶三片一城兩帶三片03嚴格耕地保護,推進鄉村振興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優化農業農村格局實現鎮村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特色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嚴格保護耕地資源09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堅決守住耕地保護底線。嚴格按照國家要求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堅決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9、等行為。嚴格保護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選址確實難以避讓的,經依法批準方可占用,并按要求保質保量落實補劃任務。加強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統籌實施土地整治,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中低質量耕地提質改造,有效提升耕地產能。科學安排耕地輪作輪種,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整體保護。提高耕地質量和生態效益將位于城區內部的永久基本農田以“開天窗”的形式予以保留,按城市田園管理,賦予其城市生態、大地景觀、公共空間、文化教化和農耕文明體驗的功能,促進城鄉融合。因地制宜打造田園城市優化農業農村格局3逐步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補齊農村10、基礎設施短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中心村集中。有序推進生態宜居搬遷、地災避讓搬遷等。重點補齊鄉村地區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合理布局鄉村產業發展用地,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10穩定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保障榨菜種植,建設全球榨菜出口基地 保障中藥材種植,打造中藥材之鄉 優化養殖產業布局,增強畜禽保障能力 強化農業產業空間保障合理布局農村建設用地加強城區周邊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城鄉用地功能互補,提升城市周邊場鎮的公共服務能級,作為城鎮功能的重要補充;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均衡化配置;促進城鄉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實現鎮村11、融合發展涪陵全域劃分為10個單元,各鎮村單元依托區域經濟聯系基礎,通過統籌相似主導產業、銜接上下游產業鏈條,串聯整合資源,形成規模適度、聯動發展的融合發展單元。11構建鎮村融合單元加強城區周邊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特色發展合理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空間,引導鄉村人口、用地合理布局,按照“聚集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四個類型對鄉村發展進行分類指引。在農業品牌建設上,持續加強“涪陵榨菜”等區域公共品牌保護力度,做優做亮涪陵青菜頭、涪陵黑豬、涪陵龍眼荔枝等特色品牌,加快發展“一村一品”,精心打造涪陵農業“金字招牌”。12分類優化村莊布局加快發展“一村一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建設宜居宜12、業和美鄉村為導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提高鄉村建設水平。統籌推進耕地提質改造、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耕地數量、減少耕地“碎片化”。有序開展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及其他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治,提升用地效益和集約化水平。選擇農用地整治潛力高、農村建設用地復墾潛力大、資源稟賦好、具有一定產業基礎和歷史文化基礎的鎮街優先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13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大力實施農用地整治穩妥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逐步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04筑牢生態屏障,推動綠色發展錨固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修復“兩帶”:長江和烏江組成的水源涵養生態帶13、。“三屏”:北部黃草山、中部勾家場梓里場山脈、南部武陵山組成的“工字形”生態屏障。“多廊”:梨香溪、龍潭河、珍溪河等河流組成的生態廊道。“多點”:大木山自然保護區、武陵山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組成的生態斑塊,共同發揮水土保持、水 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功能。錨固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放在壓倒性位置,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構建“兩帶三屏多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確保重要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分類有序整合優化現有自然保護地,科學確定自然保護地類型及規模,進一步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依法依規解決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14、間重疊、用地矛盾突出等歷史遺留問題。按照“應劃盡劃、應保盡保”的原則,將生態保護價值高、生物多樣性豐富以及生態系統保持完整的保護空缺區域補充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范疇。15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明確河道岸線保護利用范圍,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加強濕地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保護平西壩等主要島嶼的生態功能。水系和濕地保護與利用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土地資源供給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土地違法違規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土地利用管理秩序持續向好。保障高新區、臨港經濟區、白濤新材料科技城等重點區域用地需求,有效服務和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落實重慶-涪陵頁巖油氣資源基地建設。劃定珍15、溪-百勝集中開采區、羅云集中開采區重點開采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明確規劃開采區塊和勘查區塊。16優化布局“兩帶三屏兩區”林業發展空間。“兩帶”即長江生態帶、烏江生態帶,重點開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森林質量提升等工程;“三屏”即黃草山-五寶山、大梁子山、武陵山-銅礦山等重點山脈,增強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兩區”即坪上融合發展區、后山保育康養區,重點發展生態產業。土地保護與利用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修復對北部珍溪河、南部沙溪溝、西部梨香溪等3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開展水土流失治理。17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游下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16、理。水土流失治理01森林生態修復02在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集中布局造林綠化空間,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實施低效林改培、森林撫育、景觀提升、林相改造等重點工程。水污染治理03對碧溪河等水質不穩定達標河流湖庫開展水污染治理,對重要河道加強岸線整治、保護自然岸線。礦山生態修復04有序推進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土壤污染防治05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不斷強化農田生態功能。05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加強用地節約集約打造高品質生活圈優化城鎮空間結構規劃形成“城區功能組團鎮鄉”三級城鎮體系。即涪陵城區,含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東街道、17、馬鞍街道、李渡街道、龍橋街道、義和街道、藺市街道、白濤街道共11個街道和新妙鎮、石沱鎮轄區。即清溪鎮。包括重點鎮和一般鎮鄉共13個。重點鎮含珍溪鎮、龍潭鎮、焦石鎮,一般鎮鄉含馬武鎮、南沱鎮、百勝鎮、青羊鎮、大順鎮、同樂鎮、增福鎮、羅云鎮、大木鄉、武陵山鄉。19城 區功能組團鎮鄉加強用地節約集約20探索漸進式、可持續的有機更新模式,強化城市空間資源要素的盤活和優化利用,促進城市功能結構完善和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科學有序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高土地開發利用效率積極推進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嚴格土地使用標準和節約集約評價,盤活存量空間,鼓勵土地混合開發和空間復合利用,強化以公共18、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建設(TOD),創新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加強城市地上地下空間統籌加強地下空間資源保護管理,因地制宜促進地上地下空間復合開發利用,圍繞軌道交通站點構建地上地下一體的公共空間網絡,保障地下空間安全利用,提升防災減災水平。打造高品質生活圈21關注不同年齡、結構、層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打造老年、兒童、青年等友好型城市,促進更加美好、更具有歸屬關懷的社區環境建設。打造全齡友好型城市老年友好型城市:加強老年服務設施與城市開敞空間的融合建設,加強各類設施和公園等公共空間的改造和無障礙設計。兒童友好型城市:在城市建設和升級改造中融入兒童友好元素,在社區家園及居住小區增加兒童戶外活動、科普教育等19、服務設施。青年友好型城市:充分考慮青年學習、生活、工作需求,規劃青年友好街區、體育健身設施、城市書房、口袋公園等公共空間。構建“15分鐘街道公共服務圈”和“10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按照以人為本、綠色低碳、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的原則,落實“15分鐘街道公共服務圈”和“10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就近滿足居住、就業、交通、教育、文化、醫療、休閑等需求。06激發創新活力,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提升現代服務業集聚輻射能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建設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提升現代服務業集聚輻射能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著力構建“1+2+3”產業科創體系,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先20、進制造業基地。立足材料、清潔能源、消費品、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六大主導產業,著力鍛長板、補短板,鞏固提升優勢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推動產業向高端、技術向高新、產品向高質邁進,加快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文化旅游業。大力促進全域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聯動,推動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形成“一城引領、一帶促發,一山提質、一鄉盤活、一江示范”的全域旅游空間格局。商貿物流業。加快構建和完善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農產品冷鏈、區域快遞、大宗商品交易、專業市場等商貿物流服務體系,建成長江上游地區重要商貿流通節點和重慶重要商貿物流中心。數字產業化發展。21、發展大數據產業、智能產業、數字文創產業,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數字涪陵”“創意之城”。產業數字化發展。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制造業、服務業和農業數字化水平。2307強化空間統籌,保障重大設施建設構建均衡品質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優質完善的市政設施體系構建安全韌性的防災救災體系構建均衡品質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區級鎮(街道)級社區(村)級”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至2035年,形成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群眾幸福感顯著提高。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區級公共服務中心鎮級(街道)級公共22、中心社區(村)級公共中心江南:主要服務老城片區及周邊。高新區:主要服務涪陵高新區、臨港經濟區及周邊。配置鎮區(街道)級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初中、小學、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等設施。按照社區生活圈要求配置幼兒園、文化活動室、室外健身場地、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等設施。25公共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康養體育社會福利殯葬服務完善建設“教育、醫療、體育、文化、康養、社會福利、殯葬”等多種公共服務設施。至2035年,建成特色文化設施服務周邊區域、基礎文化設施覆蓋全區的現代化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構建類型多樣的現代化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廣通達、高效率”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實現 323、0分鐘 重慶中心城區與毗鄰地區、90分鐘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3小時 周邊省會城市通達。鐵路:“461”鐵路系統高速公路:“三環十四射”高速公路網港口:龍頭港打造區域性多式聯運樞紐,實現干線鐵路入港機場:涪陵藺市支線機場4條高鐵城際渝萬高鐵、渝宜高鐵、廣涪城際、涪陵至武隆高鐵;6條普速鐵路渝懷鐵路、渝利鐵路、南涪鐵路、廣涪鐵路、涪柳鐵路、沿江鐵路;1條都市快線C7線。利用繞城高速西環、沿江高速南線、南涪高速形成一環;利用沿江、南涪、茶園-梓里、江東-白濤、涪陵北環高速形成二環;利用沿江高速北線、焦石至南沱至珍溪高速、白濤至豐都高速形成三環。26構建優質完善的市政設施體系安全可靠的水利設施體系深24、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要求,優化用水結構,提升用水效率。構建長江烏江提水、水庫蓄水互濟的城鄉安全供水格局。清潔低碳的能源設施體系構建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現代化電力能源保障體系,積極參與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構建多元多向、供需平衡、應急保障體系完善的城鄉燃氣系統。高速安全的網信設施體系建設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泛在感知的萬物互聯通信基礎設施,實現光纖網絡和高速無線通訊網絡全覆蓋。構建高效先進的網絡安全綜合防御體系,加強重要領域數據資源、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保障。綠色循環的環衛處置體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綜合處置利用。統籌布局生活25、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等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轉運、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設施。27構建安全韌性的防災救災體系28強化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空間保障充分利用城市開敞空間作為城市應急避難場所,構建“區-社區”兩級應急避難場所;建立綜合防救指揮中心,提高針對主要災害或重特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指揮效率。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對嚴重威脅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工程治理。增強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加強風險評估、綜合防范工作,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筑牢防洪防澇抗旱體系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完善江河湖防洪水庫體系和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26、升城鎮防洪抗旱能力。健全防震抗震體系結合公園、廣場、體育場、學校等公共場所設置緊急避震疏散場所。完善消防救援體系優化城鄉消防設施布局,補齊完善消防救援設施短板。構建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建立“區級鎮鄉(街道)社區(村)”三級公共衛生體系,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08保護自然文化,彰顯國土空間魅力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彰顯城鎮特色景觀風貌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30建立“兩層四類”保護空間體系,系統性保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多維度展示涪陵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網絡,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讓優秀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涪陵區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兩層”“四類”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文物古跡特色27、文化遺產自然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白鶴梁題刻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妙、藺市2條傳統街巷,李蔚如舊居等16處革命文物、涪陵榨菜等4個重慶老字號、白鶴梁等5個歷護史地名7處自然保護地和1處市級風景名勝及古樹名木14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涪陵榨菜、油醪糟、涪州腌臘肉傳統制作技藝、龍潭八牌鑼鼓、焦石民歌等青羊新妙藺市歷史文化名村安鎮村大順村大田村傳統村落安鎮村大順村大田村鳳陽村白鶴梁水下博物館816工程遺址青羊鎮安鎮村陳萬寶莊園涪陵榨菜彰顯城鎮特色景觀風貌山城雄渾 江城秀美 綠城靜謐 文城厚重凸顯涪陵“千里烏江第一城”的城市形象黃草山28、形成區內北部屏障,勾家場梓里場山脈形成區內中部屏障,大梁子山脈、銅礦山脈、武陵山形成區內南部屏障。兩江四岸濱江環湖地區為核心景觀區。包括長江進入涪陵的區段、長江流出涪陵的區段、烏江進入涪陵的區段以及武兩和南兩高速進入坪上的區域。包括沿長江上游、沿長江下游、坪上、后山等四個景觀片區,進行差異發展、整體協調,烘托核心景觀區。一核三屏障四片區四門戶31開敞空間:“一核三屏障,四門戶四片區”彰顯城鎮特色景觀風貌32特色江河水灣體系長涪匯區段發展購物休閑、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功能,強化長涪匯的核心景觀功能。上中壩區段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職住一體的現代城市職能,構建現代化、生態化的港口作業區。烏江畫廊區段突29、出生態文化景觀特色,落實沿烏江多處自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要求,加大對白濤周邊水域的水污染防治監管。平西壩區段保留自然沿江岸線,延續原生態鄉村風貌,適當發展文旅功能。09增強發展能級,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動城市強核提級強化城市綜合交通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一心”“四區”“多組團”“多節點”規劃涪陵城區。老城片區、涪陵高新區、臨港經濟區、白濤新材料科技城。馬鞍組團、義和組團、慧谷湖科創小鎮、柏樹組團、站北組團、江東組團、江南組團、江北組團、龍橋組團、藺市組團、新妙組團、石沱組團、白濤園區組團等。城區空間結構形成“一心四區多組團多節點”的“城郊野”三圈層城市空間結構。34在城區內部30、和周邊布局慧谷湖科創小鎮、淶灘河生態休閑帶、刺竹溪田園坊等特色小鎮和特色街坊,作為城市功能的有效補充。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區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在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共包含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工業發展區、倉儲物流區、綠地休閑區、交通樞紐區、戰略預留區。為應對城鎮發展的不確定性,在城鎮集中建設區外劃定的,在滿足特定條件下方可進行城鎮開發和集中建設的地域空間。特別用途區為完善城鎮功能,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保持城鎮開發邊界的完整性,需劃入開發邊界內的重點地區。根據本底資源特色、主體功能定位和配套管控要求,劃分城區功能分區。35城區31、功能分區強化老城片區和涪陵高新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完善武陵山區域的旅游接待設施,保障藺市街道旅游服務設施,在慧谷湖科創小鎮等布局商務辦公、創新研發用地。布局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區域教育、醫療、應急中心;依托龍頭港、綜保區等開放平臺,強化門戶地區建設;以社區生活圈為單元配置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保障各產業園區的產業發展用地需求,結合龍頭港布局物流倉儲功能。推動城市強核提級重點發展涪陵北站周邊,義和仙馬湖片區、淶灘河以東區域的居住功能,提高宜居水平,促進職住平衡。加強江南組團更新改造升級,提升居住環境質量。36強化城市核心功能推動城市強核提級37打造城市重點功能片區慧谷湖泛CBD淶灘河長涪匯科技城龍頭港32、打造慧谷湖科創小鎮,布局研發、創新等功能用地完善城市配套,實現產城景融合泛CBD打造城市綠色開敞空間,提升生活宜居空間強化核心景觀功能,彰顯城市特色提升貨運能級,彰顯西部陸海新通道樞紐功能建成新材料產業集聚區推動城市強核提級一體化的城鎮藍綠空間護山、理水、營田、增綠,構建藍綠功能體系依托城區河湖水系、綠色空間和文化資源,形成“一心、兩軸、十景、百園、萬頃林”的城景空間意向。加強對城區周邊的黃草山、勾家場-梓里場山脈等山體的特色資源利用,保護長江、烏江、慧谷湖等生態水域,強化城市綠肺、休閑游憩和景觀功能;依托城周農田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增加公園綠地,植入生態體驗功能。優化藍綠開敞空間系統38強化城33、市綜合交通 城市道路提高跨組團多通道服務能力,利用南涪快速(李渡至龍橋段)、鵝西路、迎賓大道、長涪快速構建城市快速路環線系統。公共交通利用市域鐵路與城市軌道共同構建涪陵城市軌道系統,城市公交全方式出行分擔率不低于40%,城市建成區道路網的公交線網覆蓋率不低于70%。江南、江東老城區保持既有規劃干道系統,涪陵高新區形成“八橫八縱”干道網系統,臨港經濟區實現與對外樞紐的快速接駁。3910強化保障措施,確保規劃傳導實施加強黨的領導規劃實施傳導政策保障機制加強黨的領導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充分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形成“兩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包含區級鄉鎮級兩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34、規劃、專項規劃三類。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區規劃體系建構、各類規劃編制實施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各級各部門應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和職責分工開展規劃實施,確保國家、市級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規劃實施傳導以控制線管控、用途分區管控、指標管控為核心,落實上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障國土空間統一用途管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管控用途分區管控指標管控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區級鎮鄉級“兩級三類”規劃體系41政策保障機制 制定近期行動計劃確定涪陵區分階段實施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近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和修復整治的重大項目。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集成各類資源現狀、規劃、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數據和國民社會經濟及其他影響規劃自然資源管理的數據,形成涪陵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提供全覆蓋、全過程、全系統的規劃信息綜合應用功能。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定期評估機制定期對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實施狀況進行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重點對實施進展情況、存在問題進行評估,并提出推進規劃實施建議,強化監督評估結果應用。建立規劃監督預警機制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從規劃、實施、監測和預警四個層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動態測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出臺配套政策制定人口流動、產業投資、金融財稅、資源配置等配套政策,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