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蘇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3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2324
2024-04-02
37頁
10MB
1、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注:本次成果為階段性成果,最終規劃成果以批復為準PREFACE序 言 按照國家、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統一部署,海拉蘇鎮人民 政府組織編制了海拉蘇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創建模范自治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聚焦圍繞翁牛特旗對于海拉蘇鎮的戰略定位,全面優化海2、拉蘇鎮國土空間格局,實現鎮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CONTENTS目錄03構建全域統籌的總體格局1.總體格局2.控制線約束3.規劃分區4.用途結構調整02目標與策略1.總體定位2.規劃目標04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1.耕地資源2.水資源與濕地資源3.林地資源4.草地資源5.沙地資源 6.礦產資源7.建設用地資源05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空間格局1.構建統籌協調的鎮村體系2.產業發展與布局3.特色風貌塑造06營造幸福宜居的美麗家園1.用地規模與布局2.住房建設3.城市更新與人居環境整治4.構建鎮村一體公共服務體系5.綠地系統與開敞空間6.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3、護與傳承07完善韌性高效的支撐體系1.建立綜合交通體系2.優化公用設施布局3.合理布局綜合防災設施08推動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1.全域國土綜合整治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09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1.強化規劃傳導2.制定近期建設計劃3.保障規劃實施01規劃總則1.指導思想2.規劃范圍3.規劃期限總則1.指導思想2.規劃范圍3.規劃期限0011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創建模范自治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國土空間保護、4、開發、利用、修復,聚焦圍繞翁牛特旗對于海拉蘇鎮的戰略定位,全面優化海拉蘇鎮國土空間格局,實現鎮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近期2025遠期2035遠景2050規規劃劃范范圍圍與與期期限限本次規劃范圍為海拉蘇鎮行政轄區,總面積774.80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海拉蘇鎮鎮域、鎮區兩個層次。定位與目標1.總體定位2.規劃目標0022以重點發展交通集散、水力發電和畜牧業等主要職能的城鎮。規劃定位新興商貿物流城鎮生態旅游基地特色養殖基地水稻種植基地草料供應基地規劃目標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更具可持續性的耕地布局基本形成,鎮區與中心村等重點區域集聚效應明顯,鄉村5、振興取得重要進展.鎮區建設更加集約高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初見成效,鎮區和鄉村振興產業互為支撐、經濟共同發展、居 民收入持續穩步提高,鎮村活力進一步提升。“一心、一廊、兩帶、多基地”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建立。肉牛、紅山稻等特色優勢產業持續發展壯大,資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鎮區與中心村功能更加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和發展帶動能力顯著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農村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鎮村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城鄉互補、區域互通、三生空間互動、各類資源要素有機融合的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 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國土空6、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2025年2035年2050年構建全域統籌的總體格局1.總體格局2.控制線約束3.規劃分區4.用途結構調整0033總體格局構建“一心、一廊、兩帶、多基地”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一心一廊兩帶多基地產業發展和綜合服務核心西拉沐淪河生態廊道商貿物流、特色旅游休閑發展軸生態旅游基地特色養殖基地水稻種植基地草料供應基地 控制線約束永久基本農田嚴格按照三條控制線的優先序,優先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落實糧食安全底線。堅持從嚴保護原則,落實耕地保護國策,強化永久基本農田對各類建設布局的約束,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7、,或者擅自改變用途。堅決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城鎮開發邊界 落實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和形態,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宜居環境品質,對各類城鎮建設土地用途和城鎮建設行為提出準入要求。生態保護紅線 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生態敏感區域,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生態保護紅線內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分區管控礦產能源發展區5生態控制區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8、保護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林地和水面等自然區域,包括公益林、天然林、基本草原、濕地、河流以及生態保護紅線周邊用于生態緩沖地帶的草地。4鄉村發展區3城鎮發展區1生態控制區2農田保護區農田保護區主要包括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分布在全域。農田保護區重點用于糧食生產,原則上嚴禁開發建設活動;符合條件的國家重點項目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必須進行嚴格論證并按照有關要求調整補劃。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永久基本農田不得轉為林地、草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農田保護區內鼓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保護區中符合相關規定情形的、不符合保護區準入規則的,應按照國土空間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等9、相關規劃、規定,本著“總量不減、質量不降”的原則有序退出。城鎮發展區主要是城鎮開發邊界圍合區域,包括建制鎮鎮區等空間,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城鎮發展區應編制詳細規劃,實現詳細規劃全覆蓋,按照詳細規劃進行精細化管控。區域內重點進行城鎮居民生產、生活需求,產業發展需求的建設活動。對綠線、藍線、紫線、黃線“四線”進行嚴格的用途管制.鄉村發展區主要是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林牧漁等農業發展以及農民集中生活和生產配套為主的區域,包括村莊建設區以及以農業生產、規模化林業生產發展為主要利用功能的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鄉村發展區內嚴控大規模的城鎮建設。按照“詳細規劃+10、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方式,根據具體土地用途類型進行管理。礦產與能源發展區包括允許勘查開采區以及發展綠色能源的創新能源發展區、核心負荷支撐保障區等區域,礦產能源發展區各項活動應符合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合理調控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嚴格礦產開發準入條件;因建設項目壓覆地下礦產資源,需進行評估并報送自然資源部門審批。用途結構調整1優先保障農業發展用地嚴格落實赤峰市、翁牛特旗達的耕地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和改善農田生態系統,保障糧食安全;加強對中低產田的改造,對設施農用地、人工牧草地等用地進行科學管理,合理保障相關用地需求。在嚴格保護農業11、用地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效、綠色農業,在保證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產量穩步上升的同時,因地制宜進行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和生產水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優先保護生態公益林、基本草原等生態用地,優化林地、園地布局。維護山水生態格局總體穩定,構筑城鄉生態安全網絡,加強對生態重要和生態敏感地區的保護,提升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發揮生態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開展造林綠化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沿河沿路沿田的林網建設,維護河道及濱水地帶的生態環境,改善人居環境品質;加大林種樹種結構調整力度和布局優化,提高林分質量和森林綜合效益;嚴格控制對具有重要12、生態功能的未利用地開發,維持濕地、陸地水域等生態用地基本不變。3 節約集約建設用地以“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為導向,鎖定建設用地總規模,促進區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提高。引導建設用地由“增量擴張”向“增存并舉”轉型,通過釋放存量建設用地空間,有效緩解建設用地的緊張局面。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內部結構,保障城鎮建設用地穩定增長、村莊建設用地適度調整;逐步增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等流量指標;通過建設用地流量供應推動建設用地在城鎮和農村內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形成產業布局更集中、資源利用效率更高效、基礎設施配置更完善的開發區用地格局。2 13、大力提升生態用地質量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1.耕地資源2.水資源與濕地資源3.林地資源4.草地資源5.沙地資源 6.礦產資源7.建設用地資0044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耕地資源 水資源 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久基本農田及耕地保護目標,逐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狀。加強旗域范圍內優質耕地的保護建設,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及耕地保護目標 依據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結果,有序開展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優先在耕作層未被明顯破壞或破壞不嚴重的區域開展耕地后備資源潛力挖潛;對于耕地后備資源上已經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短時間內難以復耕的耕地,在尊重農民意愿和地方財政支持的情況下,逐步14、開展土地復耕;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區域暫緩開展后備資源開發。有序開發耕地后備資源 嚴格管控一般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確保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不再減少。堅持耕地占補平衡,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嚴肅處置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問題。合理控制耕地用途轉用 強化水資源保障 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嚴格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退減不合理用水需求。至 2035 年,河道水功能區水全部達標。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加強地下水及水源地保護 加強灌溉機電井管理,強化地下水禁采限采管控,退減不合理用水需求。嚴格保護北營子村地下水型水源地。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林地資15、源 草地資源 嚴格保護現有林地,加強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跡地更新及受損林地的恢復和重建。充分利用宜林未利用地造林,擴大有林地面積。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天然林保護、退化林修復,遏制林緣后退;通過撫育采伐和補植補造,調整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環境,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退化林采取補植補造、樹種替換等方式,調整和優化林分樹種結構、齡組結構和密度結構,提高森林生態效益。構造完備的林網生態功能,完善由天然林、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地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網絡建設;構建生態防護林、景觀生態林等林網體系。積極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合理安排綠化用地,深度挖掘現有林地造林潛力,精準落實造林綠化空間。明確造林綠化16、空間提升森林資源質量構建林網生態體系禁止在國家級公益林地開展、采石、采沙、取土,嚴格控制勘查、開采礦藏和工程建設征收、征用、占用國家級公益林地。除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外,不得征收、征用、占用一級國家級公益林地。嚴格林地用途管制 嚴格落實草原生態保護,全面推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基于草原承載力約束,有效控制草原載畜量,必要時劃區輪牧、退牧還草;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制度,建立草原長效保護機制。落實基本草原邊界 嚴格劃定基本草原邊界,將集中連片優質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劃入基本草原。加強草原資源動態監測,確保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途不改變。強化草原資源保護利用 17、將草原劃分為生態保護紅線外基本草原和一般草原分類,實行差異化用途管控。本草原和一般草原分類,實行差異化用途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草原原則上按照禁止開發區執行 生態保護紅線外的基本草原區實行嚴格保護措施,允許符合準入基本草原規定的各類建設項目,嚴格控 制新上礦產資源開發項目,除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項目外,不得新設(增擴)礦業權;生態保護紅線外的基本草原區實行嚴格保護措施,允許符合準入基本草原規定的各類建設項目,嚴格控制新上礦產資源開發項目,除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項目外,不得新設(增擴)礦業權;一般草原區實行嚴格用途管控,按照自治區確定的區域發展定位和產業發展布局嚴格把關各類建設項目占用草原,除18、保障國家和自治區能源資源戰略安全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外,不得新上其他類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基本草原范圍內不得開發光伏項目。強化草原資源保護利用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沙地資源 重點推進科爾沁沙地及周邊沙化、半沙化地區的治理。推進植被生態修復,在嚴格保護沙地生態環境基礎上,推進以楊樹、灌木、山杏為主的退化林分改造修復,加快林草融合發展,恢復林草綜合植被,大力發展沙產業。推進沙地綜合治理 結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自然恢復為主、工程治理為輔,進一步加強科爾沁沙地防風固沙林區建設,強化沙地生態系統保護。實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在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 內,禁止砍伐、樵采、開墾、放牧、采藥、狩獵、勘探、19、開礦和濫用水資源等一切破壞植被的活動,禁止安置移民,禁止未經批準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實施沙地資源保護 大力發展沙地極限旅游產業,支撐區域特色旅游發展;推廣沙地規模化養殖,啟動優質 牛羊養殖 增量提效工程;適度種植沙地 林果 等產業,支撐農民創收;大力開展新能源產業,鼓勵 開發沙漠地區豐富的 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 清潔 資源。合理開展沙地綜合利用 建設用地 礦產資源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礦山建設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勘查的設計、施工和驗收全過程。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目標嚴格礦產資源開采準入條件,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使礦產資源更好地為經濟建設20、服務。提高建設用地利用率優化改善建設用地結構減少閑置建設用地,推動閑置、低效用地盤活。建設用地保護與利用目標根據鎮區實際發展情況,按照集約化、內涵式發展要求,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空間格局1.構建統籌協調的鎮村體系2.產業發展與布局3.特色風貌塑造0055構建“1+2+N”的鎮村等級結構以現狀集鎮為依托,向周邊發展,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流活動中心,主要為海拉蘇嘎查;與集鎮及各基層村交通方便,公共服務設施相對完善,主要服務周邊村莊,海金山種牛場西分場、東分場2個村;其余行政村,包括烏蘭吉達蓋嘎查、呼勒塔拉嘎查、沙日塔拉居委會、散達噶差。121、個集鎮2個中心村N個基層村建設集約高效的鎮村空間格局產業發展與布局一心指海拉蘇鎮發展核心區;重點以中心鎮為核心提升鄉鎮服務能級和吸引力,促進鄉鎮、鄉村高質量協同發展,打造鎮域綜合服務中心。一廊指西拉沐淪河生態廊道,結合鎮域內自然本底濕地公園、合鎮域內沙漠公園、古松樹自然保護區以及羊腸子河,構建上水城相融的藍綠空間,發展旅游業。構建“一心、一廊、兩軸、多基地”的產業總體格局兩軸指商貿物流、特色旅游休閑發展軸;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資源本底,加強農業生產和生態安全維護,合理構建農業、生態、城鎮三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多基地多個產業基地:結合西拉沐淪河濕地公園發展生態旅游基地、肉牛特色養殖基地、紅山稻種22、植基地、草料供應基地。三大核心產業風力發電光力發電電力外送本地消納電商體系冷鏈物流農產品集散新能源裝備礦山裝備農牧業裝備清潔能源商貿物流裝備機械生態觀光文化民俗休閑運動旅游配套規模種養殖加工流通銷售科技服務良種繁育農畜加工文化旅游礦山開采兩大支撐產業特色風貌塑造1432村莊建設邊界外實行鎮級統籌管理、按需分配的預留規模機制。村民自建房應依法辦理宅基地審批和建房規劃許可手續。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用地。村莊建設邊界內實行“兼容用地”“用途留白”彈性機制。構建“一廊、兩軸、多點”的城鄉風貌格局西拉沐淪河及濕地公園風貌景觀。一廊省道304、國道305生態景觀風貌廊道。兩軸指結合規23、劃分區、主體功能分區及自然地理條件所劃分的風貌分區,包括濕地公園、古松樹自然保護區,沙漠公園以及壯美草原風貌區。多點建設地塊管控依托草原生態基底和紅山、遼蒙文化,充分挖掘自然景觀底蘊,合理開發自然資源,著力打造以草原文化、紅山文化為內涵特質的特色鄉鎮風貌,構建“一廊、兩軸、多點”的鄉鎮風貌格局。營造幸福宜居的美麗家園1.用地規模與布局2.住房建設3.綠地系統與開敞空間4.城市更新與人居環境整治0066用地規模與布局重點功能分區用途管控 結合鎮區發展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城鎮集中建設區,劃定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物流倉儲區、綠地休閑區、戰略預留區等五類規劃分區。集中緊湊的組織居住用地,按照居民生24、活的不同層次需求,分級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對部分地區進行土地置換并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改善海拉蘇鎮居住環境。建設高標準、高起點、可持續發展的居住區,為居民創造優美、舒適、安全、方便、現代化的生活居住環境住房建設通過重構、調整等更新方式達到“退二補公進三”(即第二產業退出核心區向園區集聚、補充公益性設施、發展現代服務業),逐步推進用地結構調整,城邊村及老舊小區環境改善、老舊廠區產業轉型升級、公共配套設施明顯改善,發揮完善城市服務、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公共空間、改善城市形象的作用,實現“提升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更新城市風貌”的總體目標。城市更新與人居環境整治 構建鎮村一體公共服務體系構建“鄉鎮層級25、-中心村層級-一般村層級”三級基本公共服務 設施體系。強化設施覆蓋范圍和服務水平的兼顧提升,保障鄉鎮 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根據鎮村體系劃定鄉鎮層級-中心村層級-一般村層級三級生活 圈服務體系,強化鎮域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統籌。優化鄉鎮生活圈配置模式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按照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要求,構建鄉集鎮層級社區生活圈。因地制宜,結合海拉蘇鎮實際需求,科學合理的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宜學的鄉村社區共同體。基礎保障型服務要素品質提升服務要素特色引導型服務要素夯實社區基礎服務提供基層就業援助保障基本居住需求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布局均衡休閑空間構建社區防災體系提26、供多元社區服務合理有序配置停車塑造宜人空間環境打造具有附加功能的特色社區構建面向未來的社區生活場景綠地系統與開敞空間大尺度公園建設海拉蘇自治區沙漠公園、西拉沐淪問牛特旗段自治區濕地公園、松樹山自然保護區、等1大型公園,實現“公園環城,綠色促發展”。口袋公園利用零散地塊、閑置地、邊角地等空間,通過拆違建綠、見縫插綠等多種方式積極挖潛,建設一批口袋公園、小微綠地。藍綠交織的游憩網絡依托各類公園綠地、河流水系、各類道路等不同類型的生態、人文資源建設休閑綠道、碧道、古驛道等線性游憩廊道,串聯自然最點、文物古跡、重要公建、大型公園等興趣點,局部將綠道延伸至社區。0066全面開展修繕維護,劃定保護范圍,作27、出標志說明,建立檔案,整治周邊環境。完善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管控的法規和機制。嚴格保護不可移動文物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相關要求,保護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空間載體,做好建檔和掛牌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展示與宣傳。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建涵蓋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完善韌性高效的支撐體系1.建立綜合交通體系2.優化公用設施布局3.合理布局綜合防災設施0077構建與鄉村生態環境相適宜“銜接有序、高效暢達,綠色環保、安全便捷”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目標外部交通逐步形成以國道、28、省縣公路、城鎮村道路為骨架,城鄉公交、慢行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并存,與鄉村生態環境相適宜的“銜接有序、高效暢達,綠色環保、安全便捷”的城鄉綜合 交通體系。國道:主國道305;省道:S304;縣道:主要烏白線、X213等。集鎮道路:主干路寬度為12-16米,次干路寬度為10米,支路寬度為4-6米。鄉村道路:統籌城鄉道路交通建設,鄉道和村道,紅線寬度為4-8米。內部交通建立綜合交通體系優化公用設施布局 地下水是全鎮的主要供水水源;鎮區及各村莊采用集中建設水廠、水井統一供水方式,逐步取消工業用水自備井取水,城市生活、工業用水由城市水廠統一供應。村莊由各村莊供水系統供水。給水工程 建設雨、污分流制的排水29、體制,建立健全污水處理系統。“以集中式為主,分布式為輔”的污水處理模式,鎮區以集中處理為主,規劃擴建現狀污水廠排水工程 建設以集中供熱為主,以本地地熱能、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供熱及工業余熱為補充熱源的供熱保障系統。城鎮供熱以集中供熱為主,構建以區域鍋爐房為主和可再生能源為輔的供熱保障系統。供熱工程 逐步轉換液化氣罐供氣為主的燃氣供應體系,推進以管道天然氣為主,液化天然氣為輔,液化石油氣、沼氣為補充的多元互補燃氣供應體系。廣德公鎮區以液化石油氣為氣源;其余村莊以液化石油氣為主要氣源,有沼氣的村莊則優先采用沼氣氣源。燃氣工程 統籌布局電網建設,提高電網受電比重,保障電力安全、穩定30、和充足供應。至 2035 年,全鎮供電可靠率不低于 99.99%。供電工程 規劃至 2035 年,實現鎮區5G 信號全覆蓋,固定電話普及率在 50 部/百人以上,移動電話普及率在 120部/百人以上,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 80。通信工程合理布局綜合防災設施優化城鄉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村莊綜合防洪標準為 20 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采用 20 年一遇標準。加強各河道的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整治河渠,滿足城市防洪排澇要求。構建健全的消防安全保障體系保留現狀消防站,規劃消防指揮中心位于鎮人民政府。其它村莊設置消防專職隊和社區消防站,配備消防通信設備和滅火設施,農村居民點必須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完善地質災害31、防治、監督和管理體系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劃分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劃分為重點提升防洪排澇防災抗災標準重大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完善鎮級-村級應急指揮體系,大力推進鎮、村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建設 鎮級救災指揮中心,設立在海拉蘇鎮政府,同時在單元服務中心,依托村部設立救災指揮點。加強抗震防災體系建設地震烈度為 VI 度,學校、醫院、應急指揮中心等重要建構筑物、城市生命線工程應適當提高設防標準,其他重大工程依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規劃人均避難場地。加強人防工程建設健全人民防空工程建設,推進人防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提高人防工程的數量與質32、量,符合防護人門與防護等級要求。突出人防工程的防護重點適當選擇一批重點防護目標,提高防護等級保護重要目標與設施的安全。加強重大危險源管控優化危險品生產、使用企業、危險品倉儲設施布局。促進危險品存儲企業集中布局,降低對城市的影響。嚴格開展新建化工園區安全風險評估論證,嚴格設定新建化工項目準入條件。推動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1.全域國土綜合整治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0088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完善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建設,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探索建設簡易污水處理設施,加強溝渠、水塘、溪流治理,嚴控農作物露天焚燒,改善村容村貌。至 2035 年,海拉蘇鎮85%以上行政村33、的人居環境、村容村貌得到治理和提升。農用地綜合整治提升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耕地質量提升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建設排灌設施、整修田間道路、建設農田防護林網、配套農田輸配電設施等措施,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有效改善、提升耕地地力和土壤生態環境。統籌實施旱改水工程:優化耕地結構,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增強“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占補韌性;重點對土壤質地均勻、無石礫、易形成犁底保水層、有水源保障的旱地,采取配套新建灌排設施、完善田間生產道路、改良耕作土壤等工程措施將其改良為水田,實現耕地質量的提升。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實施宅基地整理、村莊拆改34、工礦廢棄地與閑置宅基地復墾等行動,促進農村(牧區)集體建設用地集中集約利用。挖潛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于保障村集體成員宅基地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等項目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加強主要河流防洪排澇工程建設,開展河堤建設、河道整治、開辟分洪道工程;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河岸防護綠帶建設、河流水質污染防治與河道生態修復等方式,推進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河流水系的保護修復。水環境修復 林草生態修復土壤功能修復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開展污染場地土壤綜合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森林生態修復。推進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草原生態修復。嚴格保護已有草原,開展35、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礦山生態修復沙地生態修復濕地保護修復加強河湖流域修復 治理,建設西拉沐淪河流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系統恢復項目,著力提升河流源頭濕地保護水平和水源涵養地生態功能;因地制宜的開展小微濕地和河湖岸線緩沖帶修復,鞏固加強濕地生態系統建設,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考慮礦山區位、類型、環境,因礦施策,按照“消除地質災害隱患、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以自然恢復為主”的總體目標,開展歷史遺留無責任主體礦山治理工程。重點開展邊坡治理、土壤修復、植被綠化工程,快速修復受損地貌,恢復礦山周圍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重點推進科爾沁沙地及周邊沙化、半沙化地區的36、治理。推進植被生態修復,在嚴格保護沙地生態環境基礎上,推進以楊樹、灌木、山杏為主的退化林分改造修復,加快林草融合發展,恢復林草綜合植被,大力發展沙產業。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1.強化規劃傳導2.制定近期建設計劃3.保障規劃實施0099強化規劃傳導根據海拉蘇鎮社區生活圈服務半徑以及干道、河流等自然地理界線,結合管理邊界以及開發 時序,合理劃定海拉蘇鎮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同時明確單元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要求、開發強 度和高度等風貌管控要求。城鎮開發邊界內結合海拉蘇鎮鎮域村莊分類布局成果,制定鄉鎮內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單元。對于不編制規劃的村莊制定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建設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要求,保證鄉村建設37、有規 可依。城鎮開發邊界外制定近期建設計劃針對海拉蘇鎮現狀情況及未來發展建設需求,制定海拉蘇鎮近期建設項目。近期建設項目主要分為五類,分別是交通道路、基礎設施、鎮容鎮貌、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設施。保障規劃實施全面加強黨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領導,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管理提供堅強保障。組 織 機 制政 策 支 持宣 傳 引 導監 督 實 施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統籌協調,科學安排 建設時序。加強監督檢查,落實考核問責機制。加大政策扶持,激活鄉村振興動能。嚴格用途管制,促進資源 節約集約。強化實施管理,確保規劃落地見效。加強宣傳普及,增強公眾規劃意識。強化公眾參與,搭建交流 互動平臺。健全社會監督機制,保障規劃有效實施。構建監測預警機制,強化規劃實施監管。完善體檢評估機制,提升空間治理能效。建立動態維護機制,實現空間一張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