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龍川縣通衢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2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2346
2024-04-02
23頁
12.70MB
1、通衢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TONGQU TOWN公示版2023年12月步入生態文明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部署,開啟了“多規融合”的國土空間規劃新里程。在此背景下,編制了龍川縣通衢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是對鎮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做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對龍川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深2、化和細化,是一定時期內通衢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總綱,是編制詳細規劃、核發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基本依據,具有戰略性、綜合性、協調性和約束性。前言前言PREFACE目目錄錄CONTENTS01 規劃總則1.1 規劃范圍1.2 規劃期限1.3 發展定位1.4 目標愿景2.1 形成“一城一心、一帶兩軸、三區”的空間開發保護格局2.2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2.3 筑牢“二帶二區多節點”的生態空間格局2.4 構建“一廊三區多點”的產業空間布局2.5 打造高質高效的城鎮空間2.6 保護與活化利用歷史文化2.7 分類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3.1 構建內聯外通的綜3、合交通體系3.2 建立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3.3 構建高水平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3.4 構建安全穩定能源水利及綜合防災系統4.1 鎮區功能結構4.2 鎮區綜合交通規劃02 奠定全域空間總體格局04 提升鎮區建設質量03 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鎮安全韌性01規劃總則1.1 規劃范圍1.2 規劃期限1.3 發展定位1.4 目標愿景1.1 1.1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本次規劃分為鎮域和鎮區兩個層次。鎮域層次的規劃范圍為龍川縣通衢鎮所轄行政區域,總面積為104.50 平方公里,下轄 2 個社區和17 個行政村。鎮區層次的規劃范圍為鎮區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區域,包含鎮駐地和生態工業新城的建成區及規劃建設發展區,面4、積為 3.57 平方千米。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為20212025年;遠期為2026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1.2 1.2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1.3 1.3 發展定位發展定位發展定位發展定位1.4 1.4 目標愿景目標愿景2025年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旅游生態資源得到高效發展,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將通衢鎮建成特色突出、宜居宜業的生態城鎮。2035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更加協調有序,國土空間利用更加集約高效,城市品質明顯提升,將通衢鎮打造成為規模適度、功能完善、布局優化、綠色低碳、環境優美、安居樂業、城鄉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宜居城鎮。2050年與全國5、全省全市全縣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土空間開發科學有序,國土空間治理高效,全面建成特色明顯、交通暢達、人文互通、城鄉深度融合、全國品質的宜居小城鎮。02奠定全域空間總體格局2.1 形成“一城一心、一帶兩軸、三區”的空間開發保護格局2.2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2.3 筑牢“二帶二區多節點”的生態空間格局2.4 構建“一廊三區多點”的產業空間布局2.5 打造高質高效的城鎮空間格局2.6 保護與活化利用歷史文化2.7 分類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2.1 2.1 形成“一城一心、一帶兩軸、三區”的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形成“一城一心、一帶兩軸、三區”的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一城一心一城一心 即龍寶新城和鎮區綜6、合服務中心,以龍寶新城和鎮區為核心互促,輻射帶動周邊旺茂村、廣福村、雙寨村、寨背村、旺宜村、華城村發展。一帶兩軸一帶兩軸 依托鶴市河的濱水生態景觀帶 對接縣域南北向的城鎮發展軸和鎮域東西向的城鄉協調發展軸。三區三區 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 農業產業發展區 生態涵養區。堅守基本生態控制線,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堅守基本生態控制線,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化不可逾越的紅線。2.2.2 2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落實“三條7、控制線”從嚴從嚴落實上級劃定落實上級劃定永久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底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特殊保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底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特殊保護,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護,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務,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深入梳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和補劃潛力。深入梳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和補劃潛力。落實上級劃定落實上級劃定生態生態保護紅線。維系區域生態安全的底保8、護紅線。維系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行最嚴格的管控,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行最嚴格的管控,除規定外原則上禁止占用。除規定外原則上禁止占用。合理適度確定城鎮開發邊界。確定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合理適度確定城鎮開發邊界。確定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邊界,處理好城鎮開發邊界與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邊界,處理好城鎮開發邊界與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的關系,引導城鎮空間集中布局,促進集約發展,農田的關系,引導城鎮空間集中布局,促進集約發展,優化城鎮形態,塑造高品質空間,為城鎮發展預留彈性。優化城鎮形態,塑造高品質空間,為城鎮發展預留彈性。2.3 2.3 筑牢“二帶二區多節點”的生態9、空間格局筑牢“二帶二區多節點”的生態空間格局 指南北向的鶴市河濱水生態廊道和橫跨鎮區東西向的河流,是通衢鎮主要的水域生態肌理,以河流生態保護為重點,提供慢行游憩、休閑觀光等功能。“二帶二帶”指依托自然保護區、生態公益林、水源保護區等生態保護區域形成的東部山林生態片區和西部山水生態片區。“二區二區”指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藍關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和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主體的上板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多節點多節點”“一廊”:即依托古驛道和鎮域東西向主干路網形成的鎮域旅游游線廊道。“三區”:即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區、生態工業產業聚集區、生態旅游發展區三大片區。“多點”:即多個產業支點,包括寶安(龍川)省級產10、業轉移園、嵋山山泉飲料加工基地、旺茂甘蔗產業園、儒南生姜種植基地、奇異果種植基地、玳瑁菊花特色產業園等產業園區和農業種植基地園區,旺茂知青部落、上板橋水庫、休閑觀光農業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點。2.4 2.4 構建“一廊三區多點”的產業空間布局構建“一廊三區多點”的產業空間布局構建新型城鄉融合體系構建新型城鄉融合體系,形成副中心城鎮形成副中心城鎮+一般鎮一般鎮+中心村中心村+般村四級鎮村般村四級鎮村體系體系。副中心城鎮副中心城鎮一般鎮一般鎮中心村中心村寶龍新城通衢鎮鎮區玳瑁村、華城村2.5 2.5 打造高質高效的城鎮空間格局打造高質高效的城鎮空間格局一般村一般村旺茂村、廣福村、雙寨村、寨背村、旺宜村11、華新村、葛藤村、儒南村、錦歸村、玳峰村、高湖村、錦太村、太樓村對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保護單位名錄,明確每個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價值特征等,對各保護單位明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對重要保護單位劃定環境協調區。在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準進行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建設工程,因特殊原因必須進行建設工程,必須要經過原公布單位的審核批準。文物保護的修繕應堅持“不改變文物現狀,整舊如舊”的原則。加強對鎮域內各級文物古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梳理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名錄,明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并提出管控要求。2.6 2.6 保護與活化利用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集聚提12、升類村莊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分類引導鄉村發展分類引導鄉村發展城郊融合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打造特色旅游村鎮、鄉村旅游打造特色旅游村鎮、鄉村旅游示范村、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等示范村、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等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動工業存量升級改造,引導推動工業存量升級改造,引導鄉村分散工業入園集聚發展鄉村分散工業入園集聚發展持續開展全域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設,優化農村建設引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13、,推進農房建設管控鄉村風貌提升,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統籌安排和保障鄉村振興用地,加強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盤活閑置集體建設用地,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2.7 2.7 分類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分類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03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鎮安全韌性3.1 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體系3.2 建立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3.3 構建高水平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3.4 構建安全穩定能源水利及綜合防災系統對外交通河惠莞高速公路在鎮區西側南北向穿過,并在鎮北側與梅河高速互通,鎮域對外的快速交通主要依托通衢鎮北側的梅河高速登云出入口。3.13.14、1 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體系內部交通落實交通發展目標,結合龍川縣綜合交通規劃,進一步完善通衢鎮域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形成完整的道路框架。教育科研設施教育科研設施初中:規劃保留初級中學 2 處,包括通衢中學、錦歸中學,新增1處九年一貫制中小學。小學:規劃保留小學 9 處。幼兒園:按生活圈及需求規劃。醫療衛生設施醫療衛生設施支持鎮駐地醫院的改造與提升,大力發展社區衛生院(室),盡快形成以鎮駐地為核心、社區衛生院(室)為骨干的兩級醫療衛生網絡體系。文化設施文化設施規劃 1 處鎮級文化活動中心,位于龍川縣第三人民醫院南側,包括青少年、老年活動中心,開展圖書閱覽、科普知識宣傳與15、教育、影視廳、舞廳、游藝廳、球類、棋類、科技與藝術等活動;結合現有的文化設施,統籌安排、合理布局,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體育設施體育設施規劃在鎮區設置 1 處體育中心,位于文化廣場東側。結合居住區和主要公共綠地的布局,設置一些社區體育設施,保證100%的社區建設有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公園、綠地、廣場逐步增設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社會保障設施社會保障設施加強社會福利設施建設,構建發展型社會福利體系。滿足全鎮社會救助、養老助老等服務需求,為社會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務。規劃保留擴建 1 處社會福利中心,為原通衢鎮敬老院,位于旺宜村縣道 X151 北側。規劃構建“鎮級-中心村級-一般村級”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配16、置體系,構建公共服務圈層。公共服務設施復合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復合利用鼓勵公共設施集中配置,促進設施提質增效,將功能和服務方式類似的公共服務設施相對集中布局,形成各級鄰里中心。合理引導現狀閑置用地、建筑進行功能置換、改造升級,結合土地綜合整治,將權屬清晰但功能逐漸衰落的存量建設用地進行改造整治再利用,合理引導現狀建筑性質優先轉變為公共服務功能。將閑置的鄉鎮辦公機構、村委辦公樓等進行功能置換、改造升級。將鄉鎮閑置的糧站、供銷社、工廠廠房等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用于設置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體育健身設施等。3.23.2 建立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城鎮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城鎮生態17、安全格局,提供適宜的休閑活動空間提供適宜的休閑活動空間,形成城鎮公園分布均形成城鎮公園分布均衡人居環境格局衡人居環境格局。結合河流水系和城市生態廊道,形成由綠道、碧道、濕地等共同組成的城鄉休閑游憩體系。增加小尺度、人性化的廣場與公園等公共開放空間,增強城市綠色空間的可達性、舒適性、開放性和連通性。高質量推進萬里碧道建設高質量推進萬里碧道建設。構建通衢水清岸綠、白鷺群飛、文采張揚、活力四射的碧道系統,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碧道。郊野生態濕地社區公園濱水公園沿水碧道3.33.3 構建高水平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構建高水平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 嚴格控制用水總量,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強化工業園區等建設項18、目水資源的約束,限制高耗水產業布局。加大節水管理,推廣新工藝、新技術應用,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合理高效用水。3.4 3.4 構建安全穩定能源水利及綜合防災系統構建安全穩定能源水利及綜合防災系統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水資源保護與利用 規劃劃定4處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包括龍川通衢上板橋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龍川縣大眉山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龍川通衢石巖排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龍川鶴市徑背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飲用水水源各級保護區管控,禁止建設與取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筑物;禁止從事農牧業活動;禁止傾倒、堆放工業廢渣及城市垃圾、糞便和其它有害廢棄物;禁止輸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輸油管道通過本區;不得19、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建設油庫;禁止建立墓地;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動和其他活動。加強水源地保護加強水源地保護 加強河湖水面資源管控。保護自然水域、坑塘等藍色空間,堅持保護與防治相結合,以鶴市河為主脈,加強水系連通。加強水域岸線生態空間管控,嚴禁非法占用河道、水庫等,嚴格保護流域濕地資源,結合河道整治促進河湖自然生態和水陸交錯帶生態系統恢復。加強河湖水面與濕地保護加強河湖水面與濕地保護04提升鎮區建設質量4.1 鎮區功能結構4.2 鎮區綜合交通規劃4.1 4.1 鎮區功能結構鎮區功能結構“一心一核、兩軸三區、多節點”的空間布局結構“一心”:指鎮區中部的綜合服務設施集聚中20、心;“一核”:指為產業園區的產城配套服務核心;“兩軸”:指聯系鎮區和產業新城的城鎮功能拓展主軸、通衢鎮區沿寶通大道的產業發展軸;“三區”:指生活服務綜合區、產業發展區、產業發展擴展片區;“多節點”:指鎮區景觀、城鎮服務功能等重要的發展節點。4.2 4.2 鎮區綜合交通規劃鎮區綜合交通規劃“兩橫兩縱”的干路網體系“兩橫”是指國道 G205、梅城河北路兩條東西向主干道;“兩縱”是指通衢大道、寶通大道兩條南北向主干道。“主-次-支”三級道路結構 主干道是聯系區內各功能區及區內、區外交通的主要道路,道路以交通功能為主。次干路是與主干路銜接的集散道路,主要承擔各功能分區內部的交通。支路為主干路、干路以外的其它道路,作為引導性道路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龍川縣自然資源局、通衢鎮人民政府聯系。通衢美麗通衢公眾意見提交途徑電子郵箱:郵寄地址:河源市龍川縣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規劃股郵編:517300所有反饋意見請注明“龍川縣通衢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