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資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2832
2024-04-07
34頁
11.84MB
1、資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眾版組織單位:資興市人民政府編制單位:湖南省第一測繪院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3月ZIXING20352035前 言PREFACE本規劃是對湖南省和郴州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要求的細化落實;是落實資興市發展規劃的空間保障;是實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政策;是市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管理、整治修復的行政綱領;是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的基礎,為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按照國家和湖南省要求,我市自2019年6月起組織開展了資興市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規劃圍2、繞區域協作、綠色崛起、產業發展、生態宜居戰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根據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要求,統籌構建資興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11.規劃概述1.1 規劃背景1.2 指導思想1.3 規劃原則1.4 規劃范圍和期限目錄CONTENTS2.目標戰略2.1 目標愿景2.2 城市性質2.3 城市職能2.4 發展戰略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1 國土空間保護格局3.2 區域空間協同格局3.3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4.優化三類空間布局安排4.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4.2 營造協調發展的農業空間4.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5.空間規劃重點內容5.1 構建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5.2 3、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5.3 提供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務5.4 構建智能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5.5 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資源5.6 塑造全域產業發展新格局5.7 營造詩意棲居的魅力家園6.建立一套實施保障機制6.1 規劃實施傳導6.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6.3 健全實施監督機制6.4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2規劃概述OVERVIEW規劃背景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范圍和期限0131.1 規劃背景“獨特的省際地理區位與開放融城趨勢”三省交匯:對接粵港澳的“南大門”資興市地處湘江流域耒水的上游,為湘、粵、贛三省交匯處。東鄰桂東縣、炎陵縣,南接汝城縣、宜章縣,西連蘇仙區,北抵永興縣、安仁縣。區域融入:共同發展新路徑4、資興市充分融入湖南省旅游發展格局骨架,位于“一帶(湘江旅游帶)”之上和“四圈(長株潭、環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中的大湘南旅游圈之中。資興應充分利用緊連珠三角城市群的區位優勢,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把資興變成大灣區的優質生活圈,助力資興成為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排頭兵。41.2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論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依托位于郴資桂天然的一體化區域這5、一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全面提高國土空間治理能力,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和城鄉風貌品質,為建設富強美麗幸福文明的新資興奠定堅實基礎。可持續發展國土空間格局人居環境質量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新發展理念5以人為本、提升品質生態優先、綠色低碳戰略引領、全域統籌底線約束、安全韌性1.3 規劃原則統籌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多元需要,堅持耕地保護優先,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筑牢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公共安全、能源安全、軍事安全等國土空間安全底線,增強空間韌性。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格實施資源總量和強度管控,6、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注重存量資源盤活挖潛,實現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實國家、區域和湖南省重大發展戰略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全域一體、城鄉一體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治理總體格局,提升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的質量和效率。以人為本,圍繞人的生存發展、衣食住行、安居樂業,優化國土空間功能與布局,科學保障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供給,提升人居環境品質,規劃建設宜居宜業的社區生活圈,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傳承文化、彰顯特色充分體現資興市山水環繞、文化多元、江城相依等特色,重視文化傳承,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延續文脈格局,加強景7、觀風貌管控,彰顯地域與文化特色,提升城市魅力。61.4 規劃期限和范圍本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為資興市市域。資興市域國土面積:2730.39平方公里2020年市域常住總人口:32.3萬人湯溪鎮州門司鎮回龍山瑤族鄉八面山瑤族鄉白廊鎮黃草鎮清江鎮滁口鎮東江街道興寧鎮唐洞街道蓼江鎮三都鎮預測2025年市域常住總人口:34.8萬人7預測2035年市域常住總人口:39萬人目標戰略TARGET目標愿景城市性質城市職能發展戰略029國家水資源可持續創新發展示范市湘南開放協同高質量發展示范市全域旅游生態宜居示范城市2.28、 城市性質2.1 目標愿景“兩山”實踐示范區縣域發展百強縣國家新型數據谷東方水城威尼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對接粵港澳的開放協同發展城市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和轉型發展城市全域旅游和生態旅游示范區綠色宜居魅力標桿城市以資興城市內外的山水資源為基礎,借助東江、東江湖等優勢獨有山水資源,打造體現新時代山水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論的示范旅游線路,主要串聯秀流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東江,東江湖,鳳凰島,兜率巖,龍景峽谷,高椅嶺、莽山等重要節點。地處湖南對接粵港澳“南大門”,是郴州大十字城鎮群次中心,距離郴州市區約半小時車程,京廣高鐵助力資興融入省會1小時經濟圈,粵港澳2小時經濟圈。9、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深化大灣區與中南地區合作交流。重點發展新材料、農產品加工:以有色金屬綜合回收技術創新和新材料研發為主攻重點,加大創新投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改變有色金屬工業的傳統發展方式,促進有色金屬精深加工,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發展以生態有機綠色農產品為重點的食品加工;資興市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境內旅游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有國家5A級景區,煙波浩渺的東江湖、中華奇景霧漫小東江、中國生態第一漂東江漂流等景點聲名遠揚。借助重要旅游資源,構建兩種資興旅游線路組織模式,一種是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打造精品旅游路線。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兩山”實踐10、創新基地、對接粵港澳和郴州的開放協同發展城市、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和轉型發展城市、郴州市域增長極、全域旅游和生態旅游示范區、綠色宜居魅力標桿城市。2.3 城市職能10發展治理協同,打造高質量全域旅游。立足資興優越的自然生態基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域旅游和森林康養的產業,加速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力爭成為全國踐行“兩山理論”的樣板區。爭創文旅產業轉移示范區。結合國家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新形勢,加速承接四大經濟圈生物醫藥、特色農業和商貿物流等產業。樹立魅力人文標桿。充分挖掘發揚資興獨特的山水土家文化,打好羅霄山片區秦簡和佛地的文化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獨特的山水11、宜居城市,樹資興魅力人文標桿形象。打造旅游開放合作門戶。借助羅霄山國家戰略優勢,加強省際跨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爭取國家、省州政策支持,爭創省際交通集散樞紐、區域旅游中轉中心,形成開放合作門戶。區域協作戰略綠色崛起戰略產業發展戰略生態宜居戰略2.4 發展戰略11國土空間總體格局OVERALL PATTERN國土空間保護格局區域空間協同格局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03123.1 國土空間保護格局生態保護格局:“一環、三帶、兩橫、一屏”一環:環東江湖生態湖濱帶;三帶:省道322沿線及省道213沿線、東江沿岸兩側500米;兩橫:永樂江流域、三都-興寧-八面山沿線區域的山體、水體“兩橫”綠色廊道;一屏:以八面12、山為主體的資興市東部生態屏障;13中部崛起長株潭南昌西部:能源和地緣中心中部:加速、新增長引擎東部:減速、城市精細化運作3.2 區域協同發展格局依托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產業優化升級、制造業的結構調整,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深化大灣區與中南地區合作交流。資興市將爭取建設為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旅游勝地。以新能源、新材料研發為主攻重點,加大創新投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改變有色金屬工業的傳統發展方式,促進有色金屬精深加工,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力發13、展農產品加工業。充分發揮好“東江湖蜜桔”“東江湖茶”“東江魚”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優勢,以滿足消費者對健康農產品需求為目標,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培育發展以生態有機綠色農產品為重點的食品加工。推動與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對接143.3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一核二軸、一環一屏、四區多廊”資興市中心城區為綜合服務核心;郴資融合發展軸,生態農旅結合發展軸;XX區四屏一軸二環一廊多核一東江湖打造生態休閑旅游經濟發展環;東部水源涵養生態保護屏;西城北農南景東林四大分區;耒水、洣水流域水生態廊道。15優化三類空間布局安排SPATIAL LAYOUT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營造協調發展的農14、業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044.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重點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網絡體系,大力推動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建設,加強重點外來入侵物種防控與治理。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立足生態系統完整性,采用自然恢復為主,因地制宜,協調統一,緊密結合地方需求的工作部署原則,對資興市未立項待修復圖斑38個,面積69.55公頃。強化河湖生態體系,推動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開展河湖網地區水污染治理,持續改善重要支流水質;建設“河道自然,水流順暢,生物多樣,岸綠景美”的幸福河湖。生態修復構建“一湖一屏二網多點”的水域保護總體布局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展生態治理與修復類型名稱面積(公頃)15、級別自然保護區湖南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41.72國家級湖南郴州獅子口省級自然保護區114.97省級自然公園湖南東江湖國家風景名勝區46061.41國家級湖南天鵝山國家森林自然公園6425.54國家級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1.79國家級174.2 營造協調發展的農業空間構建“兩級五類”村莊體系兩級中心村基層村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完善職能控制引導五類城郊融合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城市近郊區及涉中心城區街道所在地的村。特色保護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特色資源豐富的村。集聚提升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有較好的區位交通、產業基礎、設施條件的發展前景16、較好的村。生態保護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的村莊。農業發展具有較好農業產業基礎和特色,以發展農業產業為主的村莊。181構建“一心四片區”現代農業產業空間總體格局“一心”即農業多功能集成中心“四片區”即東江湖生態引領區、東鄉片特色產業優勢區、南鄉片優質農產品供應區、北鄉片三產融合試驗區。構建現代化農業空間一批“東江湖”字號品牌三產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 粵港澳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副產品供應基地農業基地培育特色優勢農業4.2 營造協調發展的農業空間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加快大宗農業向精品農業、粗放農業向精致農業、自然農業向精準農業轉變,促進鄉村振興發展。31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加強耕地保護與利用17、保障糧食和蔬菜自給空間嚴保永久基本農田創新耕地保護監督管理嚴格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全面提升耕地質量。著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保障資興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194.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一圈兩軸多點”的城鎮空間格局以西部城鎮圈為中心,總體形成“一圈兩軸多點”的城鎮空間結構。一圈:西部城鎮圈,即包括中心城區、三都鎮、興寧鎮、白廊鎮、蓼江鎮在內的城鎮發展圈。兩軸:即指郴州大道-G357發展軸和S219-S219發展軸,引導軸線沿線城鎮有序發展布局。多點:即其他各鄉鎮,通過職能分工引導城鎮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規劃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集鎮”4級體系結18、構20空間規劃重點內容IMPLEMENTATION FOCUS構建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提供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務構建智能高效基礎設施體系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拓展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營造詩意棲居的魅力家園055.1 構筑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形成“1+2+3”的產業體系1 1全域旅游文化生態旅游東江灣文化休閑游特色農業+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3 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畜禽、水產標準化規模養殖特色農業農業旅游景觀農貿電商精硅材料產業鋰離子電池生產新型節能建筑材料電子材料研發制造大數據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工業數字化改造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產業旅游配套產業現代物流產業電商企業發展新型養老產業19、礦產品加工現代服務+礦產品加工特色文化產業2 2硅材料深加工煤炭資源精深加工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生態度假旅游康體養生旅游瑤鄉風情游山水運動游休閑服務業休閑文化創意配套瑤族文化研學基地生態服務旅游業配套旅游景區配套旅游休閑配套225.2 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資興市白廊鎮楊林村規劃布局通用機場,改擴建毛坪機場。航空普通鐵路:保留現有郴三鐵路,并新增往北延伸線。規劃華潤電廠-資五產業園-資興市糧食物流園的郴三鐵路繞行線。規劃形成“兩高五干兩環”的公路骨架體系。“兩高”:規劃的桂新高速與安資高速公路,西接京珠高速公路,構建區域內東西走向的主動脈,共規劃3個高速互通口。“五干”:規劃形成“兩橫三縱”共五條20、的國省干道公路交通廊道。“兩環”:規劃中心城區環線、環東江湖旅游公路環線。快進對外大聯通23公路適時啟動耒水航道復航(資興段)建設工程。鐵路水運5.3 提供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務完善設施構建全域覆蓋的城鄉生活圈城鎮社區生活圈鄉村基本生活圈中心城區三都一體化:按照15分鐘步行可達的空間范圍,結合街道等基層管理需求劃定,平均規模約3-5平方公里,服務常住人口約2萬人。至2035年,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100%。興寧白廊一體化:綜合服務集群:3個,分別為興寧-白廊、州門司鎮、黃草鎮綜合服務集群;小城鎮生活圈:6個,分別為蓼江鎮、回資興瑤族鄉、湯溪鎮、八面山瑤族鄉、清江鎮、滁口鎮21、小城鎮生活圈。建設有溫度的社區生活圈構建5-10-15分鐘生活圈設置配套服務設施,重點加強“15分鐘生活圈”設施配置,推動學校的文化、教育、體育等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245.3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BOOK全域在各鎮及鄉村地區,增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中心城區至規劃期末,小學數量不少于23個,幼兒園數量不少于50個,中心城區社區中小學步行15分鐘覆蓋率達到100%。全域至規劃期末,醫療衛生設施人均規劃建設用地不低于0.7/人。中心城區中心城區等級醫院不少于3處、專科醫院不少于4處,保留現狀職工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少于4處,社區衛生醫療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達到100%。全域到2035年,體育22、設施人均規劃建設用地不低于0.7/人。中心城區建設東江濱江健身綠道,規劃新增市級文體中心1處,新建足球場1處,此外在各居住小區內部結合小區綠地或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域到2035年實現千人殘疾人機構托養床位達到1張。中心城區推進醫養結合,完善養老、兒童福利、殘疾人服務等設施建設。全域每個鄉鎮不少于1處文化活動中心,擴大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實現鄉村與城市社區文化服務互聯互通。中心城區社區文化設施步行10-15分鐘覆蓋率達到100%。教育醫療體育福利文化255.4 構建智能高效基礎設施體系給水至2035年,預測中心城區最高日用水量為11.25萬m/d;市域最高日用水量為13.43萬m/d。以鄉鎮為23、單元,全域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重點依托可靠和優質大水源,推進大水廠、大管網建設、建設城鄉一體化的供水網絡系統。排水至2035年,市域平均日污水量分別為5.5萬m/d,城區平均日污水量為4.5萬m/d。城區污水處理廠根據污水增長情況,適時啟動污水處理廠新建或擴建工程。近期規劃新建八面山污水處理廠和回龍污水處理廠。至2035年,農村集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電力至2035年,城區電力負荷密度為525兆瓦,農村負荷為200兆瓦,總最大用電負荷為725MW。至2035年,規劃范圍內共計220千伏變電站3座,累計變電容量1440MVA,新增變電容量1080MVA,對城鄉9座110kV變電站進行擴24、容改造,另外一座瓦家坳110千伏變升壓為220千伏變電站。規劃新建110千伏變4座;至2035年,城區逐漸取消現有35kV電力設施及線路。信息加快建設光纖干線傳輸網絡,整合基礎網絡資源,統籌建設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和政務三大信息平臺,地理、企業、人力資源、宏觀經濟、交通物流五大信息系統。實施數字電視工程,提高居民數字電視入戶率。大力發展移動通訊網絡,完善移動數據網,改造農村電話網,改造農村郵政網點,暢通信息傳播渠道,提高城市、鄉鎮與農村的輻射聯動。燃氣做好郴州與資興的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工作,規劃建設資興門站至資五工業園次高壓燃氣管道工程項目,提高資五工業園及城區的供氣穩定性,同時繼續做好天然氣基25、礎設施的建設,擴大燃氣管網規模,重點發展民用、工商業用戶。經濟合理的規劃布局鄉鎮天然氣管道建設,各鄉鎮規劃燃氣場站及管道建設用地。考慮現有燃氣輸配系統能力及利用情況,貫徹城區以天然氣為主、鄉鎮以液化石油氣為主的遠、近期結合方針。環衛在初步構建垃圾分類收運的基礎上,實現垃圾分類處理處置,配套設置相應的末端處理設施,并加強垃圾資源化利用,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0%以上。265.5 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建立全面的、多層次的歷史文化保護框架歷史文化保護框架工業(移民)文化壽佛文化和紅色文化瑤族文化鄉特色歷史要素和風貌格局各級文保單位歷史建筑物26、質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自然景觀遺產人文景觀遺產各類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城區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其他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遺產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茶文化茶文化書院文化書院文化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壽佛文化壽佛文化275.6 塑造全域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一環四片,一核多點”的全域產業空間格局一環:環東江湖生態旅游環:依托東江湖形成環湖生態旅游環線為基礎的農旅、林旅、產旅融合發展的發展環線。四片:西部產城融合片、北部農業發展片、東部林旅融合片、南部農旅融合片一核:綜合產業核心:依托中心城區形成旅游,新型材料、能源,現代服務,電子信息技術等綜合產業核心。多點:特色產業強鎮:打造茶文化27、旅游小鎮、水果特色小鎮、文化旅游小鎮、全域旅游特色小鎮等多個特色產業強鎮。285.7 營造詩意棲居的魅力家園形成“一主一次多組團、四軸一帶連山水”的空間結構一主:唐鯉東主城區29一次:資五次城區多組團:即唐洞組團、鯉魚江組團、東江組團、資五產業園組團、外圍特色小組團等城市功能組團四軸:資五-陽安路景觀軸、唐鯉景觀軸、資興-竹園路景觀軸、東江景觀軸一帶:東江風光帶連山水:各軸帶將城市周邊山水空間串聯,形成山水環繞、組團有機布局的山水城市空間。山水資興東江秀城以山水、人文、產業營城,打造山水資興,東江秀城藍塔寺相望,視廊構建;主題劃分,片區打造;織線成網,脈絡搭接以文韻城塑造人文秀氣資興綠紫看山望28、水,攬山享河;依山理水,城野共融;傍山戲水,綠網織構以綠筑城打造山水秀美資興確立軸線,引領序列;塑造中心,形成極核;主題功能,風貌分區以業興城營造宜居秀麗資興5.7 營造詩意棲居的魅力家園建立一套實施保障機制IMPLEMENTATION GUARANTEE明確規劃傳導實施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健全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066.1 規劃實施傳導6.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傳導定位+指標主導功能控制線+用途管制詳細規劃構建“二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6.3 健全規劃實施監督機制重點對城市發展運行和規劃實施總體情況進行全面體檢監測,對違反規劃管控要求的行為進行及時預警。“一年一體檢”“五年29、一評估”重點對規劃階段性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作為規劃調整的重要依據。傳導目標指標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省市級縣級鄉鎮級根據國土空間規劃近期實施要求,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資興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旅游發展大會等重點項目,對規劃近期的交通、水利、環保等重要基礎設施,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產業項目,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重大民生工程作出統籌安排,提出近期實施目標和重點任務,明確近期約束性指標、管控邊界和管控要求。對接十四五規劃與政府重大項目,明確管控措施326.4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整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所需的各類空間關聯數據,形成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的一張底圖,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工作基礎。依托平臺,以一張底圖為基礎,整合疊加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實現各類空間管控要素精準落地,形成覆蓋全市、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資興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強化規劃實施監督提供法定依據。基于平臺,同步推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設,為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提供信息化支撐。33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3
3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