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2897
2024-04-07
34頁
13.92MB
1、旺蒼縣自然資源與規劃局2023.01旺蒼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General Planning on Territorial Space of Wangcang County 草案公示(2021-2035年)旺蒼縣自然資源局 2023年1月前言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是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也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省委十二屆2、二次全會、市委八屆五次全會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工作部署,旺蒼縣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了旺蒼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 年2035 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傮w規劃是指導旺蒼縣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保護的基本依據。編制工作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嚴格”三線“管控,保護旺蒼縣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與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綠色創新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同,構建區域聯動發展格局,加快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強化城市安全韌性,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紅色旺蒼、中國茶鄉”。01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3、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市委八屆五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開創生態文明新時代,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性作用。落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部署,積極融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大力實施“1345”發展戰略,著力推動“3691”重點布局。堅持生態優先、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共同富裕的發展思路,優化空間布局和資源要素配置,促進高質量發展,建設新型工業強縣、紅色文化強縣、生態康養強縣、黃茶產業強縣,奮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紅色旺蒼、中國茶鄉”建設。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4、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區域協同全域統籌底管控束政策引導多規合一智慧規劃傳承文化品質宜居 規劃期限:2021年至2035 年。其中近期為2021-2025 年,遠期為2026-2035 年。規劃范圍:包括縣域與中心城區兩個層次??h域:面積2987 平方公里。中心城區:以縣城集中建設區為主體的地域空間,規劃中心城區用地總面積24.53平方公里。1.3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圖中心城區022025203520502.1 目標愿景繼續鞏固全面小康社會成果。經濟發展速度保持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市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生態空間得到有效管控和保護;農業生產格局得到優化,耕地保護指標得到落實;生態、生產、生活空5、間有序分布,生態環境、開放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建成宜居宜業宜游、充滿活力的城鄉發展格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15:46:39。“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空間體系基本建立,產-城-景-村有效互動、協調融合發展,城市對外開放合作進一步加強,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沿海地區大體相當,基本形成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優良格局。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紅色旺蒼、中國茶鄉”,“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空間體系完全形成,國土空間開發利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城-人-文實現全面繁榮、創新、可持續發展。2025203520502.2 發展定位川陜甘結合部綠色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城市成渝地區北向東6、出重要節點秦巴生態文旅康養勝地紅色旺蒼 中國茶鄉03全域國土空間規劃3.1 筑牢發展底線,夯實空間基礎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全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69.44平方公里,生態紅線以內的區域,按國家相關規定進行嚴格管控。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法確定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實施特殊保護的耕地。面積約221平方公里。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完善城鎮功能、提升空間品質的區域邊界,涉及城市、建制鎮以及各類開發區等。城區的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約28.28平方公里。3.2 優化產業布局,助7、力鄉村全面振興p 全域形成“一心兩翼、一帶三區”產業總體格局旺蒼縣城產業服務核心;廣巴達鐵路產城融合發展帶;中部新興產業集聚區、南部現代農業產業區、北部生態保育與生態旅游區。白水鎮(西翼)+三江鎮(東翼);p 引導工業集聚發展,優化“一區四園”工業布局建材家居產業打造1個百億:培育1大新興:新材料產業提升3大優勢:食品飲料、清潔能源、機械制造產業重點發展綠色家居、新型水泥建材、飾面石材和新型墻材等細分產業類型。重點聚焦磁性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金屬功能材料、非金屬新材料等領域培育新興產業及新材料研發。旺蒼經開區縣域工業園區布局圖3.2 優化產業布局,助力鄉村全面振興p 推動農業園區提檔升級,構8、建現代化農業空間 全縣布局以優質糧油、米倉山茶、道地藥材、核桃、綠色蔬菜等為主的特色農業優勢產區,推動種植業規?;?、生態養殖標準化發展,統籌米倉山茶百億產業全鏈條布局。建設一批農業產業示范園區:五權、張華、高陽茶產業示范園,英萃、黃洋、普濟中藥材示范園,國華、水磨核桃產業示范園等。建設以嘉川鎮、黃洋鎮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3.3 優化空間結構,促進資源集約高效p 規劃構建“1+1+4+16”四級城鎮等級體系中心城市副中心鎮 中心鎮一般鎮旺蒼縣城(含東河鎮、嘉川鎮)白水鎮木門鎮、國華鎮、英萃鎮、三江鎮水磨鎮、高陽鎮、張華鎮、黃洋鎮、普濟鎮、米倉山鎮、檬子鄉、五權鎮、大兩鎮、大德鎮、九龍鎮9、龍鳳鎮、天星鎮、鹽河鎮、雙匯鎮、燕子鄉等16個鄉鎮。3.3 優化空間結構,促進資源集約高效p 構建“一軸雙心三廊五區多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3.3 優化空間結構,促進資源集約高效p 細化主體功能分區 按照國家、省、市等相關上位規劃確定 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定位,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為基礎,圍繞旺蒼縣的總體定位,以村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結合各部門相關專項規劃,進一步細化全縣主體功能分區。共劃定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城鎮重點開發區域三個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功能區 主要位于縣域中北部,涉及17個鎮、76個村級單位。該區嚴格控制開發,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態保10、育,實施生態修復,促進自然生態質量整體改善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全面提升。主要位于縣域南部,涉及19個鎮、115個村級單位。該區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在保證糧食生產前提下,培育特色農業功能,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產品主產區 主要位于縣域南部,涉及19個鎮、115個村級單位。該區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在保證糧食生產前提下,培育特色農業功能,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城鎮重點開發區域3.4 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塑造特色魅力空間p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和保護結構 構建縣域、中心城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六級的保護體系。形成“兩軸、一線、一環、兩核心、多節點”的11、縣域歷史文化保護結構。p 加強歷史城區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 形成“魚骨軸線、兩個街區、兩類街巷”22.67公頃的歷史城區保護格局。按照“整體協調、重點保護”的原則對歷史城區的整體風貌進行嚴格保護,著力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視線通廊涉及區域的建筑風貌的控制。p 夯實文物與傳統村落保護基礎 根據四川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等文件,對縣域省級55 處,市、縣級12處,未定級158處不可移動文物,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區的界線。對縣域內7個國家級傳統村落、10個省級傳統村落、1個市級傳統村落分類分級保護。p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注重“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12、,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空間維護、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存和保護。3.4 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塑造特色魅力空間 構建以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為核心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核心保護區面積137.10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最大程度限制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在承擔保護功能的基礎上,兼顧科研、教育、游憩體驗等公眾服務功能,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3.4 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塑造特色魅力空間按照“山水相融、丘田交織、林城相依”的規劃思路,構建“兩軸三區多點”的的整體風貌格局。兩軸白水河谷開敞景觀軸、東河谷開敞景觀軸;三區北部群峰奇景自然景觀區、中部溪河交錯城鄉景觀區、南部壑谷縱橫田園景觀區;多點有人文要素和自然13、要素,包括重要城村、傳統村落、古跡文遺、自然保護地等集聚組成的景觀節點。3.5 健全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鎮安全韌性 推進對外快速通道規劃建設,加強與出入川大通道和國家中心城市的交通聯系。構建“六橫四縱兩環線”的縣域內部綜合交通網絡。新建嘉川三級客運站,保留現狀旺蒼縣二級客運站。白水鎮規劃二級客運站,國華鎮、天星鎮、木門鎮、英萃鎮設置三級客運站。每個鎮至少設置1處加油站。設置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3.5 健全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鎮安全韌性p 完善安全韌性的市政基礎設施以城鄉統籌、共享共建為原則優化市政基礎設施布局;提高供排水電力、能源、通信、環衛等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及完整性,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發14、展。3.5 健全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鎮安全韌性 對威脅較大285處按近、中、遠進行治理,其中高風險等級21處、2處中風險等級近期治理,20處中風險等級、6處低風險等級中期治理,其余遠期進行治理。確定為避險搬遷地質災害隱患點,待其危險區內的人員搬遷安置工作結束后監測工作方可解除。其余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繼續實行監測預警工作,直到險情解除。村鎮建設中的公共建筑、生命線工程、中小學校舍、幼兒園、鄉鎮企業建筑及其他二層及以上建筑,應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進行抗震設防;兩層以下農民自建房屋應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提高抗震能力。旺蒼縣城區河段堤防的設防標準按20年(P=5%)一遇設計,50年一遇校核,115、0年一遇山洪標準設防;其余鄉鎮按10年2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防,10年一遇山洪標準設防。中心城區近期保留現狀鳳凰梁消防站,將新橋消防站升級為特勤消防站,遠期在嘉川何家壩新增一座一級普通消防站。在木門鎮、白水鎮、三江鎮規劃建設三處處一級鄉鎮專職消防隊,在普濟鎮、黃洋鎮、國華鎮、五權鎮、英萃鎮規劃建設五處二級鄉鎮專職消防隊,在其余鄉鎮規劃建設13處鄉鎮志愿消防隊。中心城區一處縣級中心避難場所,兩處固定避難場所,11處緊急避難場所。在21個鎮各規劃一處緊急避難場所。全縣人均避難場所面積不低于2平方米。地質災害抗震減災防洪規劃消防規劃應急疏散3.6 強化區域協作,推動區域協同融合生態環境共保共治蜀道遺產16、協同保護融入區域產業格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旺蒼與出入川大通道、國家中心城市聯系,融入成都、重慶、西安2小時交通圈。完善區域高速公路網建設,推進G5京昆高速擴容、南蒼鹽高速規劃建設、廣巴高速擴能改建。提升現有省道和縣鄉道等,加強與周邊區縣交通聯系。融入成渝產業體系,做強旺蒼優質農產品、綠色家居、綠色能源等產業,建設配套成渝的綠色產品供給地。積極融入秦巴生態旅游圈、川東北紅色旅游環線、川陜甘旅游大環線,協同周邊區縣共建”紅、綠”旅游品牌,打造“成渝雙城后花園、生態旅游目的地。聯合蜀道沿線城市,共同保護蜀道文化線路遺產,開展調研考察、保護規劃和標志標識工作等。推進蜀道世界遺產申報工作,做響川陜蜀道17、國際文化品牌。共建蜀道旅游精品線路,加強品牌共享、產品共建、文化共宣。協同青川、南江、漢中等周邊市縣,共保秦巴山原始森林、野生珍稀物種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探索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實施嘉陵江支流生態修復工程,推進東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強化川東北區域污染源聯防聯控、協同治理。3.7 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助推鄉村環境提升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現代化農田,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規劃203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50.24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于張華鎮、龍鳳鎮、木門鎮、九龍鎮等永久基本農田較為集中連片的區18、域。推動丘區農田園地宜機化改造 優先推動木門鎮、張華鎮、龍鳳鎮等傳統農業優勢區域的丘田宜機化田形改造,為丘區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做好基礎準備,規劃到2035年丘區70%農田園地實現宜機化改造。有序推進農村宅基地整治 按照“安全優先、集中集聚、節約集約”建設用地布局原則,通過避災搬遷、生態移民、閑置廢棄農村宅基地逐步騰退、零散宅基地有序騰退等方式,分類引導農村居民向規劃農村居民點適度聚居。騰退農村宅基地,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園則園、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規劃原則,優先用于補充耕地和支撐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分類推進工礦用地整治 按照“退二進一”“退二進三”的思路,對縣域內閑置低效、散布于城19、鎮開發邊界外的工礦用地,實施土地整治。推動閑置用地盤活利用 現狀閑置用地多為撤村并鎮后閑置公服設施,優先用于補充公服設施配套和保障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3.7 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助推鄉村環境提升堅持生態優先,構建“一心、一帶、五區、三廊、多點”的縣域生態格局。一心:指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核心;一帶:指東河生態帶;五區:指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區、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區、水質環境重點防護帶、秦巴生物多樣性功能區、綠色礦山重點修復區;三廊:指依托鹽井河、厚壩河清江河、白水河形成的三條濱水生態廊道;多點:指分布于縣域各處的生態節點、水土流失斑塊、公益林斑塊、飲用水源保護區等。p 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序號項目名稱20、建設規劃內容所在村總規模(公項)1秦巴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加強珍稀原生動植物保護,穩定和擴大棲息地,建設生態廊遞,保護生物多樣性。全面加強天然林保護,穩步推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加強水源涵養林和防護林建設,加強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鼓城山村、國有林場,柏楊村、米倉山自然保護區3694.072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加強林草植被保護和修復,實施封山育林(草)、退耕還林還草、草地改良,穩定和植被蓋度。以各鎮各村等地為重點,通過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建設完善生態防護體系。白水鎮、大兩鎮、國華鎮、嘉川鎮、普濟鎮、三江鎮、雙匯鎮、鹽河鎮、燕子鄉。12388.7121、3嘉川鎮、水磨鎮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項目加強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重點解決歷史遺留露天礦山生態破壞問題,加強礦山開采邊坡綜合整治,進 行地形重塑、生態植被重建,恢 復礦 區生態環境。對區域內廢舊礦山環境治理,拆除廢舊設施及復墾,建 渣清理、土地平整、覆土,植被重構及相應配套工程嘉川鎮(勝利村、順水村、五紅村、寨梁村)、水磨鎮(白玉村、春筍村、火花村、火炬村、柳婭村、橋板村)9971.09縣域生態修復重點工程一覽表3.8 高質量建設中心城區,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秦巴山區生態文旅康養服務基地川東北重要的新興產業城市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p城市性質p城市職能 中國紅軍城,廣元副中心22、城市,集工業加工、商貿物流、紅色文旅、宜居生活服務于一體的宜居山水城。3.8 高質量建設中心城區,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西拓北延p 發展方向p 發展策略 以盤活存量為主,依托現有建成區,沿白水河向西拓展為主,沿東河向北延伸為輔,增量城鎮建設用地主要集中于老城區以西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建立支撐區域副中心城市所需的空間結構。01保護并彰顯山水格局,延續紅色基因。02提高空間發展彈性,提升設施韌性。03強化城市空間微治理,提高城市宜居度。043.8 高質量建設中心城區,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p 構建“一城一帶、四板塊多組團”城市空間結構u“一城”:即中國紅軍城,突出紅色旅游創新發展;u“一帶”:即東河沿線經23、濟發展帶。u“四板塊”:包括以康養度假、高端酒店和休閑體驗產業發展為主的松米山板塊;綜合商貿、文體娛樂、農旅休閑產業發展為主的南陽板塊;宜居休閑、現代商貿和會展產業發展為主的紅旗板塊;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園區的集聚集約發展和大型綜合性物流園區建設的新區板塊。u“多組團”:康養居住組團、歷史文化組團、老城組團、公共服務組團、工貿綜合發展組團、新型工業組團。中心城區用地布局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圖3.8 高質量建設中心城區,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p 構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u 建設“城市級-組團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實現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文化惠民、全民健身、商業便民。按照“5/10/24、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要求,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城市級組團級社區級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分布圖城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分布圖3.8 高質量建設中心城區,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綠地系統結構為:“雙屏雙帶,六心六廊”雙屏:指承載旺蒼縣城生態負荷的南北兩側山體,應予以嚴格保護。雙帶:分別是指沿東河兩側設置的濱水景觀綠帶以及沿原廣巴鐵路設置的休閑綠帶。六心:指在城市東部主要居住組團中沿城市綠帶均勻分布的幾處郊野公園。六廊:自然山林通過河谷、濱河綠地、生態公園等從多個方面深入城市內部。3.8 高質量建設中心城區,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心城區城市更新規劃圖低效用地再開發01老舊小區改造02邊角地打造03 通過多元化25、的城市更新,逐步改善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結構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和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改善舊城鎮、舊村居的人居環境,均衡化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完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城市更新項目。現狀低效用地主要通過用地性質調整、功能置換、設置開發強度下限、提高用地復合使用功能等方式,促進低效用地再開發。紅軍城片區以保護傳承為主,在符合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對建筑進行維護修繕、環境綜合整治和功能優化;印月潭社區、廟二灣等具有傳統街區的區域,主要維持現狀建設格局基本不變,對建筑局部改造、功能置換、修繕翻新,以及對區域進行配套設施完善等,促進人居環境改善提升。結合城市公共空間打造,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間,打造城市“金邊銀角”,提升26、空間精細化治理水平。3.8 高質量建設中心城區,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旺蒼縣地下建筑不宜超過三層,每層開發深度宜為2.2m5m,豎向利用一淺層和次淺層為主,規劃界定旺蒼縣地下空間豎向開發-10m為淺層,主要為廣場、綠地、水體、公園、道路、體育場等下部空間以及建筑物地下室,主要安排停車、商業服務、人防等功能;次淺層為-10m-30m,主要為公共用地的下部空間、建筑物地下室、非文物古跡與非重要保護建筑下部空間。規劃中心城區范圍內的地下空間劃分為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區、一般開發區、靈活開發區、預留開發區。p 推進多元復合的地下空間利用4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Planning con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afeguard 4.1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旺蒼縣自然資源局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