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縣城南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2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2927
2024-04-07
21頁
1.26MB
1、征求意見稿隰縣城南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024年3月前言城南鄉,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隰縣,地處隰縣中部,縣城四郊,地處北緯3641,東經11055。東與龍泉鎮相鄰,南與午城鎮、寨子鄉接壤,西與陽頭升鄉相連,北與下李鄉毗鄰。鄉人民政府駐地南大街209號,距縣城約5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千米,總面積204.4平方公里。本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年至2035年。目 錄01目標與戰略02總體格局03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4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05鄉村振興和發展06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鄉風貌塑造07支撐2、體系08鄉政府駐地規劃09規劃傳導與近期建設01 目標與戰略規劃定位通過相關規劃對城南鄉的發展定位要求,確定城南鄉為:縣域政治、經濟、文化副中心,以發展旅游休閑產業、特色梨果、農副產品生產性物流業為主,具有明顯山水和文化特色的魅力小城。發展方向為玉露香梨產業為主導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城郊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規劃目標1、社會發展至2025年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承包地制度,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至2035年顯著提升城鎮化水平,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3、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完善,就業更加充分,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依托技術扶貧、精準扶貧等工程,實現對困難村進行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01 目標與戰略2、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根據上級規劃指標分解,城南鄉鎮域范圍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140.5715公頃、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85.9850公頃、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1845.6693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不超過361.4728公頃。各村莊應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等剛性指標要求,配合鄉鎮統籌下達的指標任務。3、指標體系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安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4、念,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基礎上,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轉變國土開發利用方式、全面提高國土開發質量和效率出發,做優增量,盤活存量,注重內涵提升、開發提質,制定各階段城南鄉發展目標。從安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方面制定發展目標。02 總體格局底線管控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功能分區,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低影響開發模式,引導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打造生態文明城鎮、低碳城鎮,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40.5712公頃。落實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堅決守住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證耕地永農的目標規模和穩5、定性。規劃至2035年,全鄉耕地面積不低于2757.4198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632.7614公頃。落實城鎮開發邊界根據法律法規及落實城南鄉城鎮開發邊界線劃定情況,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線總面積164.0345公頃。03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總體格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是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前提和基礎。通過雙評價,認識區域資源環境稟賦特點,找出其優勢與短板,發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可能的資源環境風險,確定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等功能指向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級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程度,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6、界,統籌優化生態、農業、城鎮等空間布局提供支撐。因此,依據隰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編制城南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在生態、農業、建設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優先、兼顧建設”的排序來確定空間適宜區類型,劃定國土空間適宜區。03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耕地資源以確保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為目標,堅持耕地保護優先,數量、質量與生態并重,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對優質耕地從嚴保護。在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區域,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耕地質量和產能,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導適度規?;洜I。林草資源全面保護林7、地。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要求,嚴格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切實保護現有林地,以本土和名優樹種為主,構建生態防護林、景觀生態林等林網體系,有效補充林地數量,引導節約使用林地,確保林地資源穩定和増長。同時注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與城市綠地、通風廊道和園林綠化的串聯。濕地資源禁止下列破壞濕地及其生態功能的行為:開(圍)墾、排干自然濕地,永久性截斷自然濕地水源;擅自填埋自然濕地,擅自采砂、采礦、取土;排放不符合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及其他污染濕地的廢水、污水,傾倒、堆放、丟棄、遺撒固體廢物;過度放牧或者濫采野生植物,過度捕撈或者滅絕式捕撈,過度施肥、投藥、投放餌料等污染濕地的種植養8、殖行為。03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水資源嚴控用水總量嚴格控制全鄉用水總量,到2035年用水總量符合縣級管控要求。堅持“生活用水控制增長,工業用新水零增長,農業用新水負增長,生態環境用水適度增長”,合理配置水資源。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調整農業生產空間布局,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加強資源管理嚴格地下水利用管控,禁采區嚴禁取用地下水,已有的企業要限期關閉,超采區不得新建擴建高耗水項目。不斷優化水資源配置,農業灌溉逐步減少地下水開采,改以地表引水為主,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再生水用于灌溉農田、洗車、綠化、灑水降塵等,逐步建成節水型經濟。保障飲用水安全加強鄉鎮及農村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飲用水水9、源保護工作,推動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整治和規范化建設工作,編制環境風險專項應急預案,推進城南鄉及村莊飲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工作,確保飲用水安全。礦產資源要嚴格按照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監管、產業結構調整等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采礦用地進行區別化整頓,對符合生產條件的及時進行備案,引導企業進行生產工藝和設備等的技術改造,對不符合生產條件的,要穩步推進關、轉、停、并。04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遵循“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草則草”的原則,因地制宜、大力推進閑置、低效農村宅基地、廢棄地的復墾利用,盤活農村居民點低效利用土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至2035年,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10、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生態修復礦山生態修復實施黃河重點生態區隰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國土造林綠化以生態敏感、脆弱地區為重點,本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開展防護林體系綜合修復和治理,本次主要對其他草地實施造林綠化工程。05 鄉村振興和發展村鎮體系立足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中心集聚、軸線拓展、點線帶面、協調發展的原則,綜合考慮鄉域內城鄉村分布與規模,構建2個中心村和14個基層村的鎮村等級結構。村莊分類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綜合考慮鄉村地域類型的多樣性、系統差異性和發展動態性,規劃全鄉村莊(除城區外)分為城郊融合類(5個)、特色保護類(4個)、集聚提升類(6個)和暫不分類(1個)4種類11、型。05 鄉村振興和發展產業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源稟賦為基礎,以發展玉露香梨、蘋果、干果、苗圃、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物流等為主的地方性商貿中心以現有產業為基礎,落實縣級規劃相關部署,結合村、鎮發展意愿,規劃著力形成以行政村為分區單位,以核心生態保護區、特色農業發展區、城鎮化產業重點推進區、工業發展區和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空間規劃布局。主要以梨果、農光互補產業、服務業等為主導,發展城南鄉特色產業。06 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鄉風貌塑造產業布局06 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鄉風貌塑造歷史文化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筑類周邊建設控制地帶內,建構筑物的風貌與保護對象協調,景觀視廊內建構筑物在形式、體量、高度、色彩上要與12、保護對象相協調。近現代重要史跡類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建筑形式、體量、色調必須與文物保護單位相協調。一切修繕和新的建設行為均要求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執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與生活是文化遺產的來源,應把文化遺產還給生活和生產,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對于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旅游活化是破壞程度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只有演繹、參與、重現、觀賞才能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07 支撐體系綜合交通充分發揮區位與交通優勢,適應鎮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引導城鄉空間結構調整和功能布局優化,積極融入隰縣“交通圈”,促進區域交通、城鄉交通協調發展,將城南鄉建設成為隰縣的交通門戶。(1)“十五分13、鐘交通圈”,通過對外交通干道能夠在十五分鐘內通達隰縣及主要交通樞紐站。(2)“同城化”,鄉政府駐地主要城市道路全面對接隰縣。(3)“全覆蓋”,所有中心村和基層村都有鄉道或以上級別的公路。(4)“多層次”,針對不同交通需求,建成多層的公路體系,使鎮域居民點都能夠進行快速交通轉換,包括鄉道、縣道、國道、高速路等??拓浟鞯玫接行蚪M織,過境交通得到疏解,建成旅游專線系統。07 支撐體系公共服務設施文化設施構建“鄉級社區(村)級”兩級公共文化設施體系。鄉政府駐地新建鄉鎮文化活動中心,配套建設文化館、圖書館和影劇院等。社區(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覆蓋率達到100%,鄉村地區根據鄉村特色宜綜合設置建設文化活動室14、和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教育設施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區集中,初中階段教育向鄉政府駐地集中,農村中小學及幼兒教育向鄉政府駐地和中心村集中,中心村建設村幼兒園,鄰近村莊可集中設置1處。體育設施規劃構建“鄉級社區(村)級”兩級公共體育設施體系。鄉政府駐地新建鄉鎮體育中心,應具備多種健身設施、專用于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綜合體育場(館)或健身館。落實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配套要求。醫療設施構建“鄉級社區(村)級”兩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設施的布局,鄉政府駐地保留現狀城南鄉衛生院,根據床位數需求增長,遷建、擴建。提升社區(村)級醫療衛生設施服務能力,按照平原區15分鐘、山區30分鐘步行可及社區(村15、)衛生醫療設施的要求,實現社區(村)級衛生服務站及村衛生室全覆蓋。社會福利設施進一步構建完善“鄉級社區(村)級”兩級社會福利設施體系,完善各類福利設施建設。保留鄉政府駐地日間照料中心,建立社區(村)級為老服務設施。結合未來需求可將現狀日間照料中心改造成為養老院,各村規劃的單處日間照料中心,提供老年人日托服務,實現社區(村)級社會福利設施全覆蓋。其他公益性設施在鄉政府駐地設置集貿市場,用于農副產品、日常消費品交易。各行政村宜設1處商業服務場所,商業服務場所主要提供便民商業服務,可包含郵件快遞服務、物流配送等功能。07 支撐體系電力通信燃氣供熱市政基礎設施加快城鄉供水管網建設,著力推進城鄉供水供水16、一體化,構建符合城南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供水體系。推進城鄉排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全面實施城排水鎮雨污分流,實現城區雨污分流、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的工作目標。加強城鄉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供電服務和民生用電保障能力,助力城南鄉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通信網絡基礎建設,加大基站建設力度,搞好優化補點,通信全面發展5G網絡。提高天然氣清潔能源利用水平,強化多氣源建設,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完善城鄉供熱設施建設,積極構建綠色、節約、高效、協調的清潔供暖體系。建立和完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環衛處理體系,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目標。07 支撐體系防防洪洪排澇防災工程地地災災17、防治安全韌性與綜合防災堅持防外洪與治內澇,防洪工程與市政建設聯動,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因地制宜,綜合治理。落實“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工作方針,組織消防專業消防隊伍,加大消防宣傳力度,提高全民防火意識和自救能力。抗震提高城鄉建設抗震水平,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設防要求。人防按照“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原則,建設強大鞏固的現代人防體系。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水平,推進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加強地質災害處置能力,逐步建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08鄉政府駐地規劃空間結構以中國梨博園為依托,以黎永高速S70為紐帶,將道路沿線的林地、河道、鄉村道路18、森林、湖泊、農田、民居等要素有機串聯,大量栽種梨樹,并配合梨主題雕塑突出“中國梨鄉”主題形象,配套一處小型旅游服務區,包含隰縣旅游資源介紹、旅游線路推薦、旅游交通指引、旅游咨詢發布、旅游特產展示銷售等服務功能,以分段打造的思路,形成梨園盛景段、詩畫田園段、富氧山水段主題景觀,作為隰縣自然山水風光展示的重要交通樞紐及對外宣傳展示窗口。09規劃傳導與近期建設村莊發展指引行政單位序號及名稱等級職能分工1七里腳村中心村民淳高產玉露香,傳承歷史創旅游2坊底村中心村傳承天然五谷,走脫貧攻堅之路3曹城村一般村種糧收果建光伏,鄉村振興爭先進4車家坡村一般村紅色紀念盡顯待客熱情,健身娛樂共創美好生活5和宿村一19、般村梨果產業為主導,林蔭清爽乘涼處6李城村一般村因地制宜,分區種糧栽果,建光伏發電,傳承非遺文化7留城村一般村產優質糧,造鮮果蔬,攜手脫貧,走富裕路8路家峪村一般村傳承天然五谷,走脫貧攻堅之路9南唐戶村一般村梨果產業為主導,團結協作齊致富10蓬門村一般村種梨果,建光伏,合作脫貧,共創文明11千家莊村一般村建光伏、創產業,壯大經濟傳非遺12上友村一般村鏈式發展,創高產高銷13石家莊村一般村林地耕地齊頭并進,林蔭清爽避暑乘涼14五里后村一般村梨果農產為主導,歷史遺跡永留存15員家莊村一般村種梨果,建光伏,發展養殖;加強合作,脫貧攻堅,共創文明16朱家峪村一般村種五谷,栽梨果,賞原生態山水風光09規20、劃傳導與近期建設近期建設對近期國土開發、保護、整治項目及用地安排制定近期實施規劃,重點針對交通、電力、水利、旅游、民生教育等項目進行建設安排。實施保障提高規劃實施的協同性和積極性完善政策機制,推動政府、社會、人民同心同向行動,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人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鼓勵企業和人民群眾通過各種方式參與規劃建設管理,推動規劃有效實施。加強規劃監督評估健全規劃實施監管和考核問責制度,強化對規劃實施的監督,確保規劃有序落地。利用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數字規劃建設管理平臺,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提升規劃的適應性。強化規劃權威性規劃一經批復,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因國家重大戰略調整、重大項目建設或行政區劃調整等確需修改規劃的,須先經規劃審批機關同意后,方可按法定程序進行修改。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的違規違紀違法行為,要嚴肅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