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相關探索和實踐方案.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913911
2024-04-08
61頁
9.78MB
1、1,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相關探索和實踐,一、名城特色價值二、規劃修編背景三、規劃總體思路四、規劃主要內容五、規劃相關探索六、規劃特色創新七、規劃實施效果,一、名城特色價值,4,南京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與西安、北京、洛陽并稱四大古都,史稱“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南京人化石發現地湯山葫蘆洞,南京人化石,越城遺址,北陰陽營,1、歷史概況,30多萬年的人類活動史湯山“南京人化石”6000年的人類文明史鼓樓崗西北側的北陰陽營遺址綿延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命范蠡于今長干里筑越城 450年的建都史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2、太平天國、中華民國,5,2、名城特色,“襟江帶湖、龍蟠虎踞”的環境風貌“依山就水、環套并置”的城市格局,南京古都建設體現了兩種最重要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皇城和宮城中軸對稱,布局工整,遵循儒家的周禮的禮制,體現皇城、宮城的輝煌.都城城墻與自然山水有機融合,體現了道家管子“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規矩”的規劃思想。,6,“滄桑久遠、精品薈萃”的文物古跡“南北交融、承古啟今”的建筑風格,南朝陵墓石刻,明故宮遺跡,明孝陵神道石刻,民國總統府舊址,甘熙宅第,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國立中央博物院舊址,國立中央體育場舊址,南京歷史文化資源眾多(有各類文物古跡3000多處)、類型豐富(地上和地下、自然環3、境、街區、歷史格局及非物質遺產等)、等級較高(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387處,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文物保護單位的近40%)、年代久遠(最早年代可追溯至史前)。豐富多彩的民國建筑既體現了近代以來西方建筑風格對中國的影響,又保持了中國民族傳統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有助于形成“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民國文化看南京”的獨特地位。,7,“繼往開來、多元包容”的歷史文化,北京,南京,歷史上北方的文化中心在今天的西安、洛陽、開封、北京等地不斷變遷,然而南方文化的中心基本穩定在南京。南京作為都城,六朝、南唐、明代和民國均處在中國歷史轉折和接續的重要關頭,而且也是當時全4、國最安定發達的地區,為保存、延續和發展社會經濟和文化作出了獨有的貢獻。這正是南京在中國的古都中最具有個性特征甚至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地方。,南京以“六代豪華”著稱于世,與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東移南遷的大趨勢以及民族大融合關系甚大。建康都城繼曹魏鄴都及魏晉洛都傳統,開創中國都城之新形制,為北魏營建洛陽新都所師法,而后有唐長安之宏偉規制,史稱“繼漢開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又一次由統一而分裂,南唐立國雖為時不長,但正處于封建社會中期唐、宋兩個統一王朝接替的“中點”。明朝建立,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開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民國時期,南京吸收西方文化的先進經驗,修建了西方風格濃郁的放射式林蔭大道系統,5、建造了一大批中西合璧風格的民國建筑。,8,3、名城價值,世界都城建設史上巧奪天工的杰作中國著名都城格局難得的遺存,南京歷代城市建設一脈相承,六朝建康城、明南京城的城市規模在同一時期的世界著名都市中尺度最大。,9,3、名城價值,具有全國和國際影響的歷史事件發生地,南京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和終結地,體現著中國近代歷史的滄桑。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在南京的簽訂標志著我國近代史的開端。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南京被馬克思稱為“東方革命風暴的中心”。1912年,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解放,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終結。,南京6、下關靜海寺中國近代史開端地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地,民國總統府民主共和制度的誕生地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處,江東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日軍侵華歷史見證地,南京是日軍侵華的歷史見證地,是民國期間中國共產黨人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前哨,是“五二”運動發生地,是我黨為爭取和平民主與國民黨合作談判的重要地點,是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全面勝利的見證地。,10,3、名城價值,我國重要的思想文化和當代科教文化基地之一,南京的歷史名人輩出。六朝祖沖之、王羲之、王獻之、劉義慶、劉勰,唐宋李白、杜甫、杜牧、陸游、蘇東坡、王安石,明清解縉、孔尚任、曹雪芹、吳敬梓,近代朱自清、俞平伯、徐悲鴻等,“三山半落青天外,7、二水中分白鷺洲”李 白“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 牧“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紅樓夢 曹雪芹儒林外史 吳敬梓桃花扇 孔尚任文心雕龍 劉 勰本草綱目 李時珍永樂大典 解 縉,江南貢院,東南大學,二、規劃修編背景,自1982年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南京滾動編制了三版名城保護規劃。從1984年保護規劃從無到有(當時重點是老城),到1992年保護體系全面創新(環境風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跡、建筑風格和展示五方面),再到2002年提出協調名城保護和城市發展戰略,南京的名城保護專項規劃不斷的進行深化和完善。,1984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1992版主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8、2002版主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1、歷版規劃回顧,13,2、規劃實施情況,“保老城、建新城”的保護戰略初見成效 創新思路,探索“找出來保下來亮出來用起來串起來”的行動策略古都格局和環境風貌等關鍵歷史文化要素得到重點保護 歷史文化集中片區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護 文物古跡保護對象不斷擴展并得到了保護修繕和合理利用 重要歷史文化景觀得到審慎再現 逐步完善了南京名城保護法規體系,南京“一城三區”示意圖,頤和路公館區12號地塊保護與更新規劃,南朝陵墓石刻加頂保護 閱江樓,14,3、當前存在主要問題,老城長期發展的慣性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歷史文化資源利用和展現的任務艱巨名城保護的實施機制有待完善,9、1980年的新街口,2011年的新街口,15,1)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為老城整體保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4、規劃面臨機遇,隨著“一主三副”城市框架的拉開,外圍副城、新城正在逐步形成反磁力中心,南京歷史文化保護的重心和城市建設的中心正在逐步分離。,仙林大學城中心區,河西中心區,16,2)南京歷史文化資源眾多,保護的基礎較好,現存的文保單位、重要近現代建筑受到妥善保護,文物古跡的保護對象不斷拓展;若干已經消失的標志性歷史景觀在審慎論證的基礎上正在多元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得到重視。,資源眾多有各類文物古跡3000多處;類型豐富地上和地下、自然環境、街區、格局、風貌及非物質遺產等;等級較高市級以上文物10、保護單位共387處,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文物保護單位的近40%;年代久遠最早年代可追溯至史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傳時間和范圍也較廣。,17,3)南京老城歷史格局基本留存,整體保護的機會仍在,老城傳統肌理雖不可逆轉,但是作為留存至今的特大型古都,南京目前基本保持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古都格局及其選址建設所依托的山水環境,較好的控制了老城“近墻低、遠墻高;中間高、周邊低;城北高、城南低”的總體空間形態,整體格局和風貌尚清晰可循。,老城內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未改造用地、水域、綠地以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部隊等能夠反映老城歷史格局和風貌的總用地約占老城面積的30%。因此,只要對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11、有效的保護,對零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串聯整合,對相關用地進行嚴格控制,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實現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機會依然存在。,18,4)歷史文化保護認識水平逐步提高,價值判斷逐步趨同,歷史文化作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對歷史文化的全面保護和合理利用已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200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一疏散、三集中”和“保老城、建新城”發展戰略,在更大范圍為名城保護提供了空間支持。2006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南京建設成為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鮮明、人居環境更加優良、社會更加和諧安定的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城市發展目標,對南京市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101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以“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的理念來建設和發展南京歷史文化名城,進一步彰顯南京人文古城的特色。,19,目前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于一個新起點上,在未來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南京完全有可能通過全面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整體保護名城格局和風貌,建構文化景觀空間網絡,整體展示南京城市歷史文化特色,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進入良性循環,走向更高的目標。,三、規劃總體思路,21,普查建庫,科學評價,分類控制,確定對象,建立網絡,指定保護登錄保護規劃控制,整體格局和風貌歷史地段古鎮古村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城文化景觀空間13、網絡主城文化景觀空間網絡主城文化景觀空間網絡,22,根據南京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南京城市空間歷史演變研究及古鎮村調查等專題研究,確定從文物古跡到一般建筑物、歷史建筑等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約3000多處。上版規劃的保護資源為1300多處。,普查建庫,科學評價,分類控制,確定對象,建立網絡,23,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普查庫中文物保護單位之外的所有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理性的評價。,普查建庫,科學評價,分類控制,確定對象,建立網絡,24,普查建庫,科學評價,分類控制,確定對象,建立網絡,注:重要文物古跡含歷史建筑(含近現代建筑)和重要古遺址、古墓葬等,25,1、指定保護:對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14、名鎮、歷史文化名村,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指定保護。2、登錄保護:除指定保護內容之外,對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現狀保存較好的重要文物古跡、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歷史風貌區、重要古鎮和重要古村等歷史文化遺產,經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行登錄保護,鼓勵多元化的保護、更新、利用,具體要求按地方法規執行。3、規劃控制:對其余歷史文化遺產,應確保歷史文化信息的傳承,具體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相應的規劃控制要求進行管理。,對普查和評價出來的眾多歷史文化資源,本著“應保盡保”的原則,創新保護方法,建立指定保護、登錄保護和規劃控制三種保護控制方式:,普查建庫,科學評價,分類控制,確定對象,建立網絡,26,通過歷代15、都城城郭、歷史軸線、道路水系、開敞空間等要素串聯整合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組織文化線路和文化景觀系統,形成歷史文化空間網絡,整體彰顯名城歷史文化風貌。,全面普查,科學評價,分類控制,確定對象,建立網絡,四、規劃主要內容,28,(1)名城山水環境的保護,保護和彰顯南京“龍蟠虎踞、襟江帶湖”的山水環境。將歷史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自然山水資源集中區劃為環境風貌保護區,共13片。紫金山玄武湖雨花臺菊花臺幕府山燕子磯棲霞山牛首山祖堂山湯山溫泉陽山碑材老山珍珠泉方山青龍山黃龍山桂子山金牛湖靈巖山瓜埠山天生橋無想寺固城湖,1、整體格局和風貌的保護,29,整體保護歷代都城格局及其所依托的山水環境。重點保護六朝、南唐16、明代及民國四個重要歷史時期的真實遺存、遺跡及其周邊環境。,考古勘探及施工建設過程中發現重要遺存應就地嚴格保護,并結合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予以重點展示,加強相互之間的串聯整合。,(2)歷代都城格局的保護,30,保持老城現狀“近墻低、遠墻高;中心高、周邊低;南部低、北部高”的總體空間形態。老城總體為高層控制區,實行分區控制。保護老城標志性歷史文化景觀點及其相關的9條重要景觀視廊。重點保護玄武湖和紫金山之間以及老城邊緣的景觀界面。,(3)老城整體保護,老城建筑高度、景觀視廊和景觀界面的控制,老城歷史街巷的保護,保護和延續城南六朝、南唐南偏西的道路走向。保護民國時期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為骨架的道路格17、局。歷史街巷的走向、名稱一般不得改變,保護歷史街巷歷史環境要素。,31,將老城內歷史文化資源密集、積淀深厚,整體格局、傳統風貌、環境特色顯著,歷史地段、自然山水等保護用地及其他待改造用地比例較高,高層建筑分布相對較少的地區劃定為歷史城區。保護歷史城區內現有的空間尺度、街巷格局和環境風貌。新建建筑的高度、體量、風格等必須與地段的歷史肌理、傳統風貌相協調。歷史城區內不得新建高架等大流量機動車通行道路,不得設置大型市政基礎設施。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與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要求相適應,市政管線應當地下敷設。,城南,(4)歷史城區的保護,32,本次規劃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2005)的標準,加強了對18、外圍歷史地段的普查,通過詳細普查,理性評價,本次規劃共確定各類歷史地段41個。,老城歷史地段分布圖,老城外圍歷史地段分布圖,2、歷史地段的保護,33,3、古鎮古村的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進行保護。重點保護重要古鎮古村的傳統格局和風貌,不得改變傳統老街的走向。新建建筑的高度、體量、風格等應當與古鎮古村傳統風貌相協調。一般古鎮古村采取多元方式傳承歷史文化,延續歷史風貌。,34,根據2005年以來陸續完成的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建庫的數據統計、分析和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南京目前共有各類文物古跡共計2965處,比上版增加了1637處。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保護19、明孝陵;推動明城墻、民國建筑、紫金山等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資源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文物古跡保護,35,保護已公布的8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推動傳統文化、傳統工藝和民俗精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普查和公布。規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空間載體,建立博物館和展覽館,組織民俗和節慶活動,豐富城市文化活動。,5、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6、歷史文化的整體彰顯,通過歷代都城城郭、歷史軸線、道路水系、開敞空間等要素串聯整合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組織文化線路和文化景觀系統,形成歷史文化空間網絡,整體彰顯名城歷史文化風貌。,五、規劃相關探索,38,全社會參與、多學科合作、新技術支撐主編單位20、3家參編單位5家專題研究10項,39,本次規劃修編方案于2009年7月2日至7月31日期間進行了社會公示。社會各界通過新聞發布會、規劃展覽、網絡、電話、信函、傳真等等各種渠道進行了意見反饋。市民參與面廣、參與積極,據統計,公示一個月間,共收到各方意見3500多份。2009年8月17日,陸冰副市長還在南京市規劃局主持召開了專家座談會,就市民和專家學者關心的眾多問題進行了現場說明,會后規劃成果也根據專家的相關建議進行了優化完善。,1、全社會參與,40,2、多學科合作,本次規劃通過城鄉規劃學、建筑學、歷史學、考古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合作,進行了10余項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為保護規劃修編奠定了堅實的21、基礎。,41,2、多學科合作,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匯使得這一系列研究工作結出了豐碩成果。2005年南京已經先與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初步建立了南京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借鑒國內外經驗,本著“科學建構、理性評價”的思想,首次建立了南京各類歷史文化資源評估體系;采用解構分析的方法,首次從文化的視角理清的南京城市空間演變脈絡及其文化內涵,在國內應屬創舉。,42,3、新技術支撐,啟動于2005年初,采用目前最先進“3S”技術手段,結合野外GPS現場衛星定位,將資源點經緯度數據落實到RS遙感系統生成的地形圖上,通過ArcGIS這個可伸縮的平臺實現GIS地理信息系統建立普查數據庫,形成了一套全面的圖形、數據相結22、合的、開放式可增長的數據庫,使信息分析、管理更科學,成果使用更便捷。,1)南京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工作,43,3、新技術支撐,啟動于2004年下半年,運用了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三維動畫等技術手段,將南京典型歷史時期的城市空間格局數字復原,并對典型時期的城市空間格局進行分析與簡釋,為更好地掌握南京城市空間歷史變遷的規律,找尋傳承延續歷史空間的線索和傳統,建立名城整體保護體系奠定研究基礎。,2)南京城市空間歷史演變及推演復原研究,44,3、新技術支撐,為了給歷史城區空間形態控制提供直觀的決策依據,項目組運用ARCgis技術建立了歷史城區現狀空間形態模型,并模擬23、了高度控制要求放松之后的空間形態模型,通過現狀和規劃模擬模型的對比,非常直觀的得出歷史城區建筑高度必須嚴格控制的結論。,3)歷史城區空間形態模擬控制,六、規劃特色創新,46,1、創新保護理念,順應國際國內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趨勢,本次規劃修編對普查出來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評價,基于歷史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對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實施全面保護、應保盡保。拓展歷史文化保護的對象和內涵,建立由整體風貌、古都格局、歷史地段、古鎮古村、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構成的保護框架,實現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1)全面保護,47,1、創新保護理念,把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為有機整體,統籌保護歷史文24、化資源本體和周邊環境,保護老城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宏觀上突出名城格局和風貌的整體保護,合理調整老城功能,疏解老城人口容量,改善老城交通和市政設施;微觀上從強調對歷史文化資源“個體”保護,擴大到對歷史文化資源周邊環境的“整體”保護。,2)整體保護,48,1、創新保護理念,從文化遺產保護拓展到歷史文化空間體系的建構,強調名城歷史文化特色的整體彰顯和傳承延續。在保護的基礎上強調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復興,加強各類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城市功能的有機整合,促進歷史文化永續利用,提升老城活力。結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間環境的改善,構建歷史文化空間網絡,整體展示25、南京的名城風采。,3)積極保護,49,2、拓展保護對象,在保護對象上從文保單位拓展到非文保單位,將近現代優秀建筑、工業遺產、古鎮村和歷史街巷等納入保護對象;在保護類型上從物質資源拓展到非物質資源,將歷史文脈、歷史事件及傳統文化等內容納入的保護體系;在時間跨度上從古代拓展到近現代,將20世紀遺產納入保護對象;在空間上從地上拓展到地下,將古埋葬、地下文物埋藏區等納入保護范圍。,1)向上追溯,挖掘歷史,下關鐵路輪渡碼頭,金陵飯店,50,2、拓展保護對象,老城是南京歷史文化保護的核心地區。主城是南京名城格局和山水環境保護的重點地區。市域重點保護外圍的古鎮、古村和風景名勝資源。,2)向內深化,聚焦老城,26、50,51,3、實踐法規要求,與以往的法規相比,2002年以來新頒布或修訂的一系列法規的重大變化是補充和強調了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歷史建筑的保護。本次規劃修編工作深入領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7年修正)(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條例(2008)(以下簡稱“條例”)、城市紫線管理辦法(2004)(以下簡稱“辦法”)的精神,遵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以下簡稱“規范”)的規劃編制要求,借鑒了北京名城“整體保護”的思路和方法,對歷史城區整體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進行了深入實踐。,1)規劃相關概念與法規充分對接,527、2,3、實踐法規要求,2010版保護規劃按照“規范”的要求,明確劃定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城區。并從名城山水環境、歷代都城格局、老城空間形態保護、老城街像格局保護、歷史城區保護等方面制定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對策。,2)整體格局和風貌的保護,53,3、實踐法規要求,“規范”首次明確提出了歷史地段的概念內涵和歷史文化街區的準入標準,規劃嚴格按照“規范”的標準,制定了符合南京實際的歷史地段評估體系,對普查出來的眾多歷史地段進行了評估分析,并最終確定了41片歷史地段,其中9片達到歷史文化街區的標準。,3)歷史地段的保護,54,4、細化保護對策,各類歷史資源總計3264項。其中環境風貌保護區128、3片;歷史街巷133條;歷史地段41片;古鎮古村24個;文物古跡2965處;非物質文化遺產88項;,采用與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和差異性相適應的多元化保護手法。借鑒國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制度,根據南京歷史文化資源價值的高低和利用程度強弱的不同,與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管理和規劃管理相銜接。,55,5、強化政策引領,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區應確立“整體保護、有機更新、政府主導、慎用市場”的方針,采用小規模、漸進式、院落單元修繕的有機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積極探索鼓勵居民按保護規劃實施自我保護更新的方式,建立歷史建筑的長期修繕機制。鼓勵組織和個人購買或租用歷史建筑,積極利用社會資金按照政府規劃和管理29、要求投入歷史建筑的保護和維護。歷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和管理人應當按照保護要求和修繕規定使用、維修建筑。轉讓、出租建筑的,轉讓人、出租人應當將有關保護要求和修繕規定告知受讓人、承租人。,七、規劃實施效果,57,1、在保護規劃基礎上制定了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58,2、在規劃內容基礎上制定了“彰顯古都風貌提升老城品質”政策,一、控制老城容量、促進功能轉型二、控制建筑高度、融合古今風貌三、保護明代城墻、展現古都格局四、協調建筑色彩、塑造城市特色,59,200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一疏散、三集中”和“保老城、建新城”發展戰略,在更大范圍為名城保護提供了空間支持。2006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30、出“把南京建設成為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鮮明、人居環境更加優良、社會更加和諧安定的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城市發展目標,對南京市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10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以“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的理念來建設和發展南京歷史文化名城,進一步彰顯南京人文古城的特色。2011年10月南京市委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二十三次全會通過 中共南京市委關于堅持文化為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提出:堅持文化為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把南京建設成為獨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具有國際影響的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12月南京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通過中共南京市委關于加快文化建設,提升文化實力,打造獨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決定。,3、進一步提高了南京的歷史文化保護認識水平,60,4、指導了新版老城控詳、一批歷史地段和古鎮古村的規劃編制,南京老城控詳2011版(鼓樓、下關片),荷花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竹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復城新村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宏光空降設備廠工業遺產保護規劃,楊柳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61,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