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2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4475
2024-04-09
22頁
11.01MB
1、2 0 2 4 年 3 月公眾版保定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保定保定市西倚太行山,東抱白洋淀,北臨首都,南連省會,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科學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對筑牢太行山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保定具有重要意義。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生態保護修復與經濟社會發展,依法履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職責,按照國家、省市統一部署,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編制保定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重要專項規劃,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市域國土空2、間生態修復任務的總綱和空間指引,是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規劃總則現狀與問題原則與目標生態修復格局重點任務與工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范圍與期限1.1 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筑牢白洋淀上游生態屏障為目標,以系統解決核心生態問題為導向,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科學部署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遵循生態系統演替3、規律和內在機理,為筑牢保定市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系統質量,為全面建設經濟強市、美麗保定奠定堅實基礎。1.2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包括保定市行政轄區全部國土空間(不含雄安新區托管地區和定州市),陸域總面積 19296平方千米。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2.1 自然生態特征2.2 主要生態問題現狀與問題中低山區(28%)丘陵區(21.7%)平原區(49.4%)山西省張家口市北京市市區潴龍河孝義河唐河界河漕河萍河南拒馬河白溝河歪頭山狼牙山野三坡白洋淀王快水庫龍門水庫洼地(0.9%)西大洋水庫安各莊水庫瀑河2.1 自然生態特征林地總量充沛,生態本底優良礦產資源4、豐富,品類多質地優生物資源富集,保護水平較高太太行行山山生生態態屏屏障障地貌豐富多樣,山水格局獨特地表凈流量減少,水資源瓶頸逐步顯現城市藍綠空間建設不足,防洪排澇韌性有待進一步加強耕地總體質量有待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有待提升水土流失問題需有效治理,森林生態系統需持續穩固2.2 主要生態問題原則與目標3.1 規劃原則3.2 規劃目標3.1 規劃原則問題導向,因地制宜準確識別突出生態問題,科學預判主要生態風險,因地制宜合理確定規劃目標。充分論證,公眾參與堅持“開門編規劃”,建立多部門合作編制工作機制,廣泛征求各部門和社會公眾意見,凝聚群眾智慧,群策群力。保護優先,統籌兼顧遵循自然演替規律,維護自5、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科學治理,綜合施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強化科技支撐作用。3.2 規劃目標2025年以國家級和省級自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建立,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有序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宜居品質總體提升,多元化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初步構建。全市林草、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得以彰顯,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大幅躍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成為山清水秀的宜居勝地。2035年生態修復格局4.1 總體格局4.2 修復分區4.3 重點區域4.1 總體格局一屏太行6、山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一屏九脈、兩區兩帶”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九脈依托潴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白溝河、南拒馬河等主要入淀河流組成的“水脈”,構建“通山連淀、鄰水相依”的生態走廊兩區太行山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功能提升區;東部平原土地綜合整治與水生態修復區兩帶京保生態過渡帶;雄保生態銜接帶4.2 修復分區拒馬河中上游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唐河中上游水土保持與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區沙河中上游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水生態綜合修復與人居環境恢復提升區城市生態品質提升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與土地綜合整治區提升森林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治理水土流7、失,改善礦山生態環境,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礦山深度治理整治修復河湖庫,增強河流水系連通性,提高蓄滯洪區泄洪能力,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和土地綜合整治恢復城市水網系統,加強城市綠地和環城綠帶建設,增強排澇能力治理地下水超采,開展土地綜合治理,加強水生態環境修復,改善農村人居環境4.3 重點區域基于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和修復分區,根據生態綜合評價和生態問題識別結果,劃定8個生態修復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區重點任務與工程5.1 重點任務5.2 重點工程5.1 重點任務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 筑牢太行山生態屏障全面統籌水生態修復 持續改善入淀水生態質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改善礦8、山生態環境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連通生態廊道構建生態網絡體系優化城市生態系統提升城市生態品質5.2 重點工程01水源涵養功能提升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北部山區水源涵養功能提升河北金華山-橫嶺子褐馬雞省級自然保護區、河北摩天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02水土保持與礦山綜合修復治理工程西部山區水土保持唐河中上游綠色礦山建設與礦山生態綜合修復03唐河-西大洋水庫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唐河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安各莊-龍門-西大洋水庫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04水土保持與水源地水生態修復工程西南部山區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綜合保護修復王快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西南部山區綠色礦山建設與礦山生態9、綜合修復05拒馬河下游生態治理與人居環境恢復重建工程環首都生態綠化與災后恢復重建南拒馬河和白溝河水生態治理農業污染治理與人居環境提升5.2 重點工程06城市生態品質提升工程城區生態綠網建設城鎮韌性提升環雄安生態綠化帶建設07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東南部平原土地綜合整治唐河-孝義河-潴龍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08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建設工程水系生態廊道建設生物遷徙廊道建設自然保護地建設09生態保護與修復支撐體系建設工程科研支撐平臺建設調查監測監管信息平臺建設規劃實施保障機制6.1 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府主導,強化責任落實;強化部門聯動,指導各行業部門協同推進。創新政策體系建立資金保障的政策機制,健全生態修復產權激勵機制,拓展市場化融資支持政策,建立持續性綠色產業惠宜分益分享機制。落實規劃傳導強化橫向協調銜接,建立縱向傳導體系。建立生態修復科技支撐體系,提升生態修復領域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強化規劃實施監管,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公眾參與。加強技術支撐嚴格評估監管鼓勵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