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制造大型配套產業基地工程設計總說明(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5915
2024-04-11
7頁
25.90MB
1、xx科技xx生產基地周邊配套工程 施工圖設計工 程 設 計 總 說 明71、工程概況國家級xx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xx省會xx市xx縣境內,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xx新興工業基地,是先進工業制造的大型配套產業基地。本項目位于藍田路東側與xx科技四號地塊西側的交匯處,既有邊坡坡腳為既有扶壁式擋土墻,墻頂為兩級邊坡,邊坡平臺寬約1.0m,邊坡坡率約為1:1.41.75,坡頂為xx科技xx生產基地4號地塊。我院于2022年11月1日會同業主、xx科技等相關單位對進行了現場踏勘:坡頂新建了一道污水處理中心管槽及污水主管,且邊坡東側建筑物地基采用預制管樁進行處理。根據鉆孔資料分析,巖土層在平面上分布不穩2、定,其厚度及層面起伏變化較大,其巖性及力學特性局部存在的差異性較大,各巖土層之間的工程特性差異較大,場地內填土密實度整體較小,邊坡坡面松散且無防護,雨季存在雨水沖刷的現象,甚至可能會導致邊坡失穩。受業主委托,我院組織設計人員對該項目進行現場踏勘并進行邊坡治理設計。 擋墻起終點現狀(起點接順既有擋墻)2、設計依據采用的主要技術標準及規范: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范(GB 55003-2021)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2021)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 55008-2021)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13)建筑邊坡工程鑒定與加固技術規范(GB 50843-203、1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范(GB 50086-2015)注漿技術規程(YS/T 5211-2018)xx經開區截污治污與城市內澇治理工程調查項目(xx大麓科技有限公司 2023年8月11日)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15)xx科技xx生產基地周邊配套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其它相關設計資料以及國家、地方規范標準和政策法規。3、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3.1地層巖性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層資料,擬建場地勘探深度范圍內揭露的巖土層主要為:第四系人4、工填土層(Q4ml)、第四系殘積粉質黏土層(Qel)及白堊系(K)泥質粉砂巖組成,按其沉積年代、成因類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的差異,現自上而下分述如下:雜填土1(Q4ml):雜色,稍濕,主要由黏性土及建筑垃圾回填而成,含砼塊,回填時間小于5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結,均勻性差,無濕陷性。場區內大部分鉆孔揭露,揭露層厚1.0014.80m,平均厚度6.25m,層頂埋深0.0010.30m,層頂標高52.6567.42m,層底埋深1.9017.00m,層底標高48.8665.28m,實測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擊數為28擊,實測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擊數平均值為5.1擊,該層整體成松散稍密狀,巖芯采取率約為80%5、。土石工程分級為II級普通土。素填土2(Q4ml):褐紅色,稍濕,松散,主要由黏性土及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回填而成,回填時間小于5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結,均勻性差,無濕陷性。場區內大部分鉆孔揭露,揭露層厚1.0014.90m,平均厚度6.18m層頂埋深0.0017.00m,層頂標高49.4067.01m,層底埋深4.5018.20m,層底標高48.2061.90m,實測標準貫入試驗擊數為510擊,實測標準貫入試驗擊數平均值為7.3擊,該層整體成松散稍密狀,巖芯采取率約為85%。土石工程分級為II級普通土。粉質黏土(Qel):褐紅色,可硬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偶見黑褐色鐵錳質結核,干強度及韌性中等6、,無搖振反應,系泥質粉砂巖風化殘積而成。擬建場地內大部分布,層厚0.608.30m,平均厚度3.32m,層頂埋深3.8018.20m,層頂標高48.2062.81m,層底埋深5.0024.30m,層底標高41.8861.61m,實測標準貫入試驗擊數為58擊,實測標準貫入試驗擊數平均值為6.8擊,巖芯采取率約為95%。土石工程分級為II級普通土。白堊系(K)強風化泥質粉砂巖1:褐紅色,粉砂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節理裂隙極發育,主要礦物成份為長石、石英、云母和黏土土礦物等,局部夾有薄層狀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全場分布,層厚0.608.00m,平均厚度2.22m,層頂埋深5.0024.30m,層頂標高47、1.8861.66m,層底埋深6.8026.50m,層底標高40.3859.86m,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點荷載換算抗壓強度標準值為1.3MPa,巖芯采取率約為70%。土石工程分級為級堅土。白堊系(K)中風化泥質粉砂巖2:褐紅色,粉砂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節理裂隙較發育,巖芯較完整,呈柱狀、短柱狀,柱長一般1030cm,最長為50cm,巖性軟,遇水易軟化,風干易開裂,手捏不易碎,全場分布,揭露層厚2.308.20m,平均厚度3.81m,未揭穿,層頂埋深6.8026.50m,層頂標高40.3859.86m,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最小值為3.53MPa,最大值為7.87MPa,平均值為5.24MP8、a,屬極軟巖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巖芯采取率約為70%。土石工程分級為I級次堅石。3.2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勘察期間擬建場地內未見大體量地表水,基本為雨期低洼處積水。2)地下水根據地下水含水層的巖性、賦存狀態和水動力學等特征,勘察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兩類,其水文地質特征如下:(1)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該類地下水主要賦存于上部覆蓋層孔隙中,主要賦存于雜填土1、素填土2、粉質黏土中,雜填土1、素填土2屬中等透水層,粉質黏土屬弱透水弱含水層,水量不大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體側向補給,流向與地形關系密切,主要是由地勢高處以散流狀形式向地勢低洼處滲流,水量受季節影9、響變化大,勘察期間測得該層地下水初見水位埋深為4.310.1m,標高為52.1061.16m,穩定水位埋深為4.610.4m,標高為52.4061.46m,無統一連續的水位,該地下水水量一般,水位及水量隨季節變化,水位年變化幅度35m。(2)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基巖裂隙中,富水性主要由裂隙孔隙發育程度、裂隙性質等條件控制,接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孔隙水的補給,據鉆探揭露該場地內風化基巖內裂隙多以閉合裂隙為主,層內水量不大,但不排除局部張性裂隙發育,水量較豐的可能性。場地內基巖裂隙水水量貧乏,勘察期間,未見基巖裂隙水。4、既有邊坡現狀分析根據現場踏勘及相關資料:既有邊坡坡腳為已建扶壁式擋土墻,墻10、高7.08.0m,墻身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砌筑,墻面板厚40cm,墻趾、踵板厚60cm,基底地基承載力不小于220kN,部分填土較厚地段采用片石砼換填或采用樁基復合地基;K0+000K0+310段邊坡坡頂新建了一道污水處理中心管槽,既有管溝溝深0.5m,寬3.2m,溝內管材為PE管,溝身材料采用C25鋼筋混凝土,溝壁厚24cm,底板厚25cm,C15素混凝土墊層厚10cm;K0+310終點段污水管為DN1200的級鋼筋混凝土承插管,由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建,管頂覆土約為1.5m,采用橡膠圈連接方式,管道基礎采用180混凝土基礎,相鄰檢查井之間的管道最大長度約為130m,管道基礎以下為填土地基11、,未進行加固處理。坡頂東側建筑物地基采用的預制管樁進行處理。DN1200既有污水管根據鉆孔資料分析,巖土層在平面上分布不穩定,其厚度及層面起伏變化較大,其巖性及力學特性局部存在的差異性較大,各巖土層之間的工程特性差異較大,場地內填土密實度整體較小,邊坡坡面松散且無防護,雨季存在雨水沖刷的現象,甚至可能會導致邊坡失穩。5、邊坡治理設計5.1設計原則(1)邊坡安全等級: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的相關規定,確定本邊坡工程的安全等級為二級,重要性系數取1.0;本工程邊坡為永久性支護,支護結構設計使用年限50年。(2)邊坡底邊線:既有邊坡坡腳線,詳見平面設計圖。(3)坐標和高程系:本邊坡工程設計采用坐標12、和高程系同建筑總圖一致。(4)坡頂標高:坡頂標高根據基地規劃標高確定為67.0m。(5)坡頂荷載:根據廠區內場地規劃及建筑布局,坡頂無消防車道,考慮一般荷載10kPa。5.2邊坡治理方案擬建xx科技四號地塊位于xx縣xx鎮,長瀏高速輔道與藍田路交匯處東南角,距xx縣城中心約10km,交通地理位置方便。本次設計范圍為xx科技四號地塊西側邊坡治理工程,全長約524.723m,邊坡坡腳底標高57.1563.05m,邊坡坡頂xx科技場地標高約為67.0m。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層資料,場地內主要的特殊性巖土為人工填土,填土厚度1.014.9m,回填時間小于5年,未完成自重固結,承載力較低,13、工程性質差,壓縮性較高,厚度大小不均。邊坡治理起點順接既有xx科技格賓擋墻的上邊坡,終點至xx科技污水回水中心北側邊坡。既有邊坡高度4.010.0m,結合現場實際,具體方案如下:(1)邊坡高度不大于6.0m的邊坡(K0+000K0+200段、K0+440終點段)根據地勘報告:該段邊坡的穩定系數滿足規范要求,邊坡處于穩定狀態,本次設計對該段邊坡采用保留既有墻頂平臺,以上邊坡按不小于1:1.5坡比進行人工修坡,邊坡處理后進行三維網噴播植草防護。(2)邊坡高度大于6.0m的邊坡(K0+200K0+440段)根據地勘報告:該段邊坡的穩定系數不滿足規范要求,邊坡存在安全隱患,本次設計對該段邊坡采用采用打14、入式鋼花管注漿釘處理。本次設計對既有邊坡的一級邊坡采用打入式鋼花管注漿釘加固,既有平臺以上的二級邊坡按不小于1:1.5坡比進行人工修坡,邊坡處理后進行三維網噴播植草防護;沿既有坡面按間距1.5m布置注漿釘,釘長應深入滑動面以下不小于1.0m范圍。5.3排水方案根據邊坡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結合擬建場地所處xx市的氣象條件,本工程設置地表排水系統,采用集水明排措施。(1)建設單位應及時做好本工程場地及周邊環境的整體排水系統工程。(2)結合場地整體排水系統工程,建設單位應設置場地內的地表排水系統。(3)本工程完善邊坡排水:對既有擋土墻墻頂及邊坡平臺的既有排水溝進行清淤疏通處理,局部邊坡未設置排水15、溝位置新建排水溝,收集坡面雨水接入市政道路排水系統。(4)本支護工程施工期間做好坡頂地面和坡面的防水、排水措施,地下水、(暴)雨水和施工用水等應滿足有組織排放要求;施工單位應做好大雨、暴雨等惡劣氣象因素下的應急措施。5.4既有排水管道基礎加固方案根據xx經開區截污治污與城市內澇治理工程調查項目檢測報告:既有污水管為級鋼筋混凝土承插管,管道存在缺陷10處,其中1級結構性缺陷4處,結構條件基本完好,不修復;2級結構性缺陷6處,在短期內不會發生破壞現象,建議做修復計劃。結合相關資料,既有污水管為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建,管道基礎以下為填土地基,未進行加固處理,考慮既有管道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對既有污水管16、道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本次設計僅對既有污水管的管道地基進行注漿加固處理,減小不均勻沉降對既有管道的不利影響。既有污水管道地基加固后,管道內的缺陷由其權屬單位進行修復,同時后續加強日常巡查,及時發現既有管道及檢查井的缺陷,防止缺陷進一步加重,保證管網通暢。5.5人行道改造方案根據業主要求,本次設計對既有財富大道(藍田路xx大道)和金沙路(長永高速財富大道)人行道進行改造,原人行道結構為:硅碳罩面層+彩色硅碳材料層(3-5mm)+滾涂混凝土粘接劑層+15cm厚C20混凝土+15cm厚級配碎石。現對既有人行道進行改造,結合周邊道路人行道鋪裝,參考各方意見,破除21cm既有人行道后新建人行道,其結構如17、下:3cm厚麻石人行道板+3cm厚M15干硬性水泥砂漿+15cm厚C20素混凝土。既有人行道破除新建時,為保證路緣石的整體美觀和統一,對項目沿線已損壞的路緣石進行修復新建,新建的路緣石均采用麻石材質。5.6無障礙設計本項目為既有人行道改造,無障礙設施在滿足規范的前提下,按現狀設置。在道路路段上鋪設視力殘疾者行進盲道,以引導視力殘疾者利用腳底的觸感行走。行進盲道在路段上連續鋪設,無障礙盲道鋪設位置一般距綠化帶或行道樹樹穴0.5m,行進盲道寬0.5m。行進盲道轉折處設提示盲道,對于確實存在的障礙物,或可能引起視殘者危險的物體,采用提示盲道圍圈,以提醒視殘者繞開。同時,路段人行道上不得有突然的高差與18、橫坎,以方便殘肢者利用輪椅行進。如有高差或橫坎,以斜坡過渡,斜坡坡度滿足1:20的要求。 圖1 行進盲道 圖2 提示盲道 沿線單位出入口車輛進出少,出入口寬度小的,設置壓低側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順人行道行進方向坡度為1:12,行進盲道繼續通過。沿線單位出入口車輛進出多,出入口寬度大的,設置交叉口緣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緣石處設置單面坡緣石坡道,坡度1:20,并在坡道上口設置提示盲道。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對應人行橫道線的緣石部位設置緣石坡道,三面坡緣石坡道坡度為1:12,坡道下口與車行道的地面同高。在交叉口處設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與人行道的行進盲道連接。同時還設置音響設施,以使視殘者確認可以通過19、交叉口。6、邊坡工程監測設計為確保既有邊坡的安全,不影響周邊建筑及環境,要求隨時掌握支護施工整個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因此,邊坡施工,對被保護對象可能引發較大變形或危害時,應對加固的邊坡及被保護對象進行監測。本設計中的監測僅為參考,需由委托的第三方專門監測單位編制監測方案并實施,并嚴格按照國家現行相關規程規范執行。監測方案應包括監測項目、監測目的、監測方法、測點布置、監測項目報警值和信息反饋制度等內容,可根據安全等級、地質環境、邊坡類型、支護結構類型和變形控制要求。6.1監測的內容本項目邊坡防護規模較小,地質情況較簡單,施工期地下水位較低,既有邊坡距離周邊建(構)筑物較遠,本次邊坡工程監測內容如下20、表:測試項目測點布置位置邊坡工程安全等級二級坡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支護結構頂部或預估支護結構變形最大處應測地表裂縫坡頂背后1.0H(巖質)1.5H(土質)范圍內應測坡頂建(構)筑物變形建筑物基礎、墻面,管線頂面應測降雨、洪水與時間關系-應測注:H為邊坡高度(m)6.2監測要求(1)變形觀測點的布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和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的有關規定。(2)與邊坡工程相鄰的獨立建筑物的變形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1)設置4個以上的觀測點,監測建筑物的沉降與水平位移變化情況;2)設置不應少于2個觀測斷面的監測系統,監測建筑物整體傾斜變化情況;3)建21、筑物已出現裂縫時,應根據裂縫分布情況,選擇適當數量的控制性裂縫,對其長度、寬度、深度和發展方向的變化情況進行監測。(3)邊坡坡頂背后塌滑區范圍內的地面變形觀測宜符合下列規定:1)選擇2條以上的典型地裂縫觀測裂縫長度、寬度、深度和發展方向的變化情況;2)選擇2條以上測線,每條測線不應少于3個控制測點,監測地表面位移變化規律。(4)邊坡工程臨空面、支護結構體的變形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1)監測總斷面數量不宜少于3個,且在邊坡長度20m范圍內至少應有一個監測斷面;2)每個監測斷面測點數不宜少于3點;3)坡頂水平位移監測總點數不應少于3點;4)預估邊坡變形最大的部位應有變形監測點。(5)支護結構構件應力22、監測宜符合下列規定:1)對同類型支護結構構件,相同受力狀態,應力監測點數不應少于2點;2)對支護結構構件的應力監測,應在邊坡工程的不同高度處布置應力監測點,測點總數量不應少于3點;3)宜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應力監測方法,監測支護結構構件的應力狀態。(6)當設置水文觀測孔,監測地下水、滲水和降雨對邊坡工程的影響時,觀測孔的設置數量和位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規定。(7)邊坡工程施工初期,監測宜每天一次,且根據監測結果調整監測時間及頻率。(8)邊坡工程施工過程中及監測期間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及時報警,并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1)邊坡支護結構坡頂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邊坡開23、挖深度的1/500或20mm,或其水平位移速率已連續3d大于2mm/d;2)土質邊坡坡頂鄰近建筑物的累積沉降、不均勻沉降或整體傾斜已大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規定允許值的80%,或建筑物的整體傾斜度變化速度已連續3d每天大于0.00008;3)坡頂鄰近建筑物出現新裂縫、原有裂縫有新發展;4)邊坡底部或周圍土體已出現可能導致邊坡剪切破壞的跡象或其他可能影響安全的征兆;5)根據當地工程經驗判斷認為已出現其他必須報警的情況。7邊坡工程維護邊坡維護應遵循“經常性、周期性、全面性、及時性”的原則,做到“早發現、早整治”,確保邊坡及附屬構筑物運行狀態良好。汛期、暴雨等惡劣天氣24、期間,應加強日常維護。維修邊坡設施時,采用的水泥砂漿強度等級宜不小于M10,砼(噴砼)強度等級宜不小于C20。7.1坡面坡面的常見病害有掉塊落石、開裂、沖刷、沉陷、坍塌等。其具體維護如下:(1)坡面掉塊落石的,應及時清除,以免堵塞邊溝、危及行車安全。(2)坡面開裂時,應及時封閉,必要時可與噴漿、植被等防護型式相結合。(3)坡面沖刷、植被剝落時,應清理沖刷剝落區域并恢復植被。(4)坡面出現沉陷、坍塌的,應及時嵌補回填,回填時應開挖臺階,分層填筑并夯拍密實。(5)坡體地下水豐富,坡面上常年潮濕或有水涌出時,應增設邊坡滲溝、盲溝或深層排水孔,將坡體內積水引排、疏干。7.2截排水設施截排水設施常見病害25、有淤堵、滲漏、斷裂、沖刷、沖毀、移位等。其具體維護如下:(1)截排水設施出現淤堵時,應及時疏排。(2)溝底的局部滲漏可用水泥砂漿填補孔洞,溝底的大面積滲漏宜重新鋪筑封閉。(3)基礎脫空或下沉造成的截排水設施斷裂、沖刷及沖毀,可拆除截排水設施,夯實加固溝底基礎,然后重新施作;穩固地基上截排水設施產生的斷裂、沖刷及沖毀可采用加大過水斷面或提高水溝材料強度的方法修復。(4)截排水設施出現移位時,應分析坡體滑移的可能性,并加強對坡體的調查與監測。7.3擋土墻擋土墻常見病害有墻身裂縫、泄水孔堵塞、滲流涌水等。其具體維護如下:(1)對墻身裂縫應封閉處理,處理時應清縫,封閉可采用水泥砂漿、環氧樹脂等材料。(26、2)泄水孔堵塞、滲流涌水或墻后積水時,應采取以下處理措施對原有排水系統進行疏通或完善:1)泄水孔堵塞較嚴重時,應采用機械或高壓水槍疏通;2)墻面滲水較嚴重時,應沿墻面出水位置隔一定距離(5m10m)增設泄水孔;3)墻后積水時,可先回填、整平墻后土體,再增設排水溝。7.4坡面植被坡面植被常見病害有植被枯萎、網材銹蝕、沖刷露網等。其具體維護如下:(1)植被枯萎時應及時補種。補種時應選擇干早、貧條件下易存活的植物種子,施工應滿足規范要求。(2)網材銹蝕時,應對掛網網材進行防腐處理或更換。(3)邊坡表面出現沖刷露網時,應補充覆土,覆土宜選用肥沃的粘性土。8、材料及相關參數(1)漿液:水泥漿(流動度宜大27、于240mm);(2)鋼花管注漿孔間距:1.5m,矩形布置;(3)水灰比:0.50.6。9、施工技術要求打入式鋼花管注漿釘施工技術要求如下:(1)鋼管端部應制成尖錐狀;鋼管頂部宜設置防止施打變形的加強構造;(2)注漿材料應采用水泥漿;水泥漿的水灰比宜取0.50.6;(3)采用壓力分級注漿,分別為自流、0.1Mpa、0.3Mpa,當注漿量小于30L/min時,提升一級壓力;在0.3Mpa壓力條件下,注漿量小于2.0Lmin,延續5min結束注漿。(4)注漿釘定位誤差應小于50mm,打入深度誤差應小于100mm,打入角度誤差應小于2。10、質量檢驗施工質量檢驗應滿足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28、30-2013)、建筑邊坡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T51351-2019)、注漿技術規程(YS/T 5211-2018)等規范的有關標準和規定,本項目壓力注漿結束標準:在0.3Mpa壓力條件下,注漿量小于2.0Lmin,延續5min結束。其余相關原材料送檢及試塊留置試驗要求按現行相關國家及地方標準執行。11、涉及危大工程的重點部位及環節(1)本邊坡支護工程是一項風險較高的施工工程,承擔該項目的施工單位應具有相應的巖土工程施工資質及工程經驗。(2)本邊坡支護工程施工應由施工單位制定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經監理單位、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審批并組織專家評審,通過后方可施工。(3)邊坡坡頂四周應設置安29、全防護欄桿并掛符合要求的安全網,夜間應設紅色警示標志。(4)在邊坡的施工和使用期間,應嚴格控制不利于邊坡穩定的因素產生和發展,禁止隨意開挖坡腳,防止坡頂超載。邊坡周邊的施工用水應有排放措施,應避免地表水和地下水大量滲入坡體。(5)邊坡施工及使用期間應由建設單位委托的第三方監測單位對邊坡及其范圍內管道的變形進行現場監測。監測方案需經建設方、設計方、監理方、質安部門等認可,必要時還需與邊坡周邊環境涉及的有關單位協商一致后方可實施。根據規范要求需進行專門論證的監測方案還應組織有關單位進行專家評審。(7)應備一定數量的搶險人員,指揮人員應在現場值班。12、施工注意事項(1)本邊坡支護工程應按有關文件規30、定進行施工圖審查。(2)施工前應探明施工場地地下各種管(線)網,沿管線走向每隔一段距離開挖探坑至既有管(線)網頂,明確既有管(線)網的位置和管頂覆土等。(3)邊坡注漿加固過程中,密切關注周邊管道內的情況,如出現跑漿、漏漿等情況,應向監理單位、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報告后共同協商處理。(4)既有人行道改造施工過程中,考慮既有人行道破除對既有路緣石的損壞,項目實施過程中,建議施工單位對既有人行道的鎖邊石進行拆除,人行道改造后再恢復。(5)施工中如出現有關問題請及時與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及勘察、設計人員聯系,共同協商處理。(6)本工程按目前設計現況設計,如今后發生其它工程活動,應保證邊坡的穩定和安全性。(7)施工中如遇實際情況與設計不相符之處,應通知設計部門共同協商處理。(8)本工程應選擇具有相關基礎施工資質的施工隊伍進行施工。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7
1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