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禹會區“十四五”綜合交通專項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9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5929
2024-04-11
26頁
43.14KB
1、“十四五”綜合交通專項發展規劃禹會區住房城鄉建設交通局2020年11月26前言交通運輸是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工作,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支持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網絡規模大幅提升,運輸服務保障水平顯著增強,群眾出行條件明顯改善,為建設“兩個中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障。2020年,我國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進入向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的新階段,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建設交通強國作為建設2、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賦予了交通運輸行業新使命,指明了交通運輸發展的新方向。“十四五”期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的第一個五年,是為建設現代化交通強國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對于的交通運輸發展來說,“十四五”期是謀劃好交通強國篇的開局時期,也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水平提升和行業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本規劃結合我區的新形勢、新要求,明確“十四五”期間我區交通運輸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切實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為貫徹落實交通強國戰略貢獻力量,為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奠定堅實基礎。研究基年為2020年,目標年為2025年。規劃依據包括蚌埠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30)、蚌埠市交通基礎設施國土空間控制規劃技術報告(2020-2030)、蚌埠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總體思路研究、蚌埠市禹會區鄉村道網規劃(2016-2030)、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蚌埠市2020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通知等第一章 “十三五”期間發展情況“十三五”期間,在省、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及十九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打造大交通、大航運、大物流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牢牢抓住重大項目建設、民生工程、行業管理、作風建設等重點任務,團結奮進、砥礪前行,確保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客貨運輸量持續增長,交通運輸技術水平大幅4、提升,為禹會區經濟平穩增長、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交通運輸保障。一、基礎設施網絡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間,禹會區綜合交通網已初步形成,境內有G3京臺高速、G345、G206國道及315省道等4對外主要公路交通。除高速公路及國省干線外,全區行政村全部實現公路通行;蚌埠港作成為淮河第一港,年吞吐量100萬噸;擁有2處碼頭作業區,綜合交通發展基礎進一步鞏固。G3高速出口已完成建設并實現通車。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顯著:投資2.5億元,新建四好農村公路140公里,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內河運輸能力逐步增強,新港物流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即將實施。二、交通服務能力穩步提升扎實開展公路管理養護,嚴把縣5、鄉道預防性養護防線,養護標準化、精細化增強。積極推行市域公交一體化工作,城鄉公交、城區公交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區內鄉鎮至城區、至周邊縣區和交通樞紐均實現公交線路覆蓋。三、行業治理能力不斷增強行業內構建了行業管理、綜合執法、公益服務三位一體的交通運輸運行機制。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規范政務服務,減輕群眾和企業辦事負擔。全面加強交通執法,行業安全生產、運輸市場秩序、環保治污等工作成效顯著。第二章 發展問題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完善,綜合交通運輸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與交通強國、交通強省、鄉村振興等戰略要求、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存在不小差距。政策及體制機制束縛仍然存在,對綜合立體交通快6、速發展形成了一定制約。一、綜合立體交通仍不完善路網互聯互通水平亟需提升:高等級對外通道較少,路網技術等級偏低。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有待完善:公交樞紐及配套基礎設施缺乏,信息化大數據建設相對滯后。境內港口發展不平衡,缺少大型現代化港口,港口集疏作用不明顯。二、財政困難,籌資難度大農村公路建設規模增加,建設標準提高,投資逐步增加;養護任務越來越重,同時禹會區境內重型運輸車輛較多,加速了公路破損;土地價格上漲,新增占地的交通項目建設成本提高。目前交通資金主要來源是區財政資金及中央和省市補助,交通資金無法持續保證,禹會區財政困難,造成配套資金籌措面臨很大困難。三、土地、環境等外部約束加大土地、資源、環境7、等因素對交通運輸建設的剛性約束日益突出,項目推進難度加大,需要加大交通運輸建設項目研究論證,協調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土地指標、生態紅線允許范圍內,科學合理的進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第三章 形勢與需求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極化格局在大國博弈中日漸顯現,經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相互角力,經貿摩擦、地緣政治風險等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快重塑世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和國際秩序面臨深度調整,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沖擊。國內宏觀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但轉型升級壓力仍將持續,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8、一、“十四五”期間,交通運輸重大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交通需求已經從“標配”向“高配”轉變,要求交通運輸由“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兩個戰略目標的實現都繞不開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要求交通網絡提供要素雙向流動的順暢通道,通過城鄉交通普惠、均等、一體化,打破二元結構,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局面。生態化建設進入攻堅期,要求堅定綠色交通發展道路,作為高能耗行業之一,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交通高質量發展。社會治理現代化、市場化深度改革,要求9、緊抓“放管服”,打造服務型行業,簡政放權,明確政府市場邊界,提高行政效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越位、缺位、錯位問題。(二)加速地區融合發展面臨挑戰根據蚌埠市城市總體規劃的區縣產業發展定位,禹會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能源、機械制造、建材等產業。這些產業均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禹會區交通區位優越,千里淮河穿境而過,“千里淮河第一港”蚌埠新港坐落其中,四季通航,合徐、界阜埠高速公路,朝陽路淮河公路,大慶路淮河公路橋穿境而過,京滬高鐵、京福高鐵縱橫交錯,2小時生活圈覆蓋上海、南京、合肥,3小時生活圈覆蓋北京。(三)重大戰略指引的發展方向交通強國戰略。交10、通強國戰略綱要指出交通運輸要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各方式獨立發展向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要求禹會統籌協調公路、鐵路、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加快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統籌公路與鐵路及城市交通的協調發展,優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加強港口和鐵路專用線建設,以承接公路轉移的大宗貨物運量,加快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二、結合宏觀發展形勢與要求,“十四五”期間交通運輸突出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仍處于基礎設施加快成網的攻堅時期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不完善、不充分,仍是當前交通運輸發展面11、臨的首要問題,未來一段時期內仍需保持一定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加快境內國家高速公路網和普通國道網貫通,繼續完善省級公路網,全面提升城鄉基礎網,大力提升基礎設施的總體供給能力。(二)仍處于運輸服務全面提升的重要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全面提升運輸服務效率與品質,培育運輸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差異化的出行需求,提供更加可靠、可見、可控的貨運服務。(三)將進入運輸結構加速調整的關鍵時期隨著綜合交通網絡的逐步完善,運輸結構將加速調整,公路承擔的中長途客貨運輸將逐步向鐵路轉移,在中短距離客貨運輸以及惠及全民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務、適應個性化旅客運輸需求、提供其12、他運輸方式集疏運、保障應急救災和國防安全等方面,公路交通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我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要求交通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進一步調整要素投入機制,加快推廣綠色、環保、低碳的建設方式和運輸組織方式,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窗口期”,實現行業轉型升級。第四章 發展思路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作和交通運輸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決策部署,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多規合一”,結合國家和省實施13、安徽省空間規劃、皖北城鎮體系規劃、蚌埠市城市總體規劃、蚌埠市城鎮體系發展規劃以及國家公路網、省級公路網相關規劃等深入研究規劃項目建設必要性與建設時機,結合社會發展、交通量預測、投資估算等合理安排建設時序,深度研究方案,對路線細致摸查,并提出調整建議,協調統一,保證規劃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切實為發展實踐提供指導。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推動交通發展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14、,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引領對外開放、驅動經濟升級,使交通運輸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新引擎,為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的禹會區提供有力支撐。二、基本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緊圍繞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根據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支持退市進園和西部城市更新,以推進支持鄉村振興為著力點,全力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更好發揮先行引領和穩增長作用,統籌推進交通強國篇章。補齊短板、惠民利民。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關鍵通道、重要樞紐和重點領域的建設,集中突破發展短板領域和薄弱環節,全力支持禹會區馬城鎮、長青鄉等鄉鎮農15、村地區等的發展,切實改善群眾交通出行條件。統籌協調、提質增效著眼全局、統籌謀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結構、升品質、提效率為重點,強化各種交通方式協調有效銜接,統籌建設、養護、運營、管理各環節,推動交通發展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全面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效率和發展質量。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全面、系統、協同推進行業改革,強化頂層制度框架設計,著力補齊機制短板,破除體制弊端,實現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始終把創新放在交通強國建設的核心位置,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完善科技創新機制,促進交通運輸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16、的發展道路。安全可靠、綠色集約強化交通安全的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著力構建交通運輸安全發展體系。有效轉變發展方式,用集約、循環、可持續的方式開展交通建設和運輸服務,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核心區交通樞紐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實現普通國道網基本貫通;農村地區交通運輸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交通運輸與其他產業發展協同性明顯提升,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客貨運輸服務品質、交通信息化服務能力以及行業治理能力和治17、理水平實現顯著提升。設施網絡更加先進可靠高效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覆蓋率穩步提升,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蚌埠港、蚌埠閘、新港物流產業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干線為支撐、縣鄉公路為脈絡、通村公路為基礎的公路交通網絡。到2025年,力爭基本公路網絡結構層級更加合理,普通國省道技術等級明顯提升,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提顯著提高。到2025年,解決24個村、居、場通硬化道路問題,硬化路的比例達到95%。公共出行更加便捷基本實現市域公交一體化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客運出行體驗顯著提升,旅客聯程運輸水平明顯提升,客運“一站式出行”“一18、卡式支付”廣泛應用:共享交通、定制客運、網絡預約、互聯網租賃等新業態、新模式得到長足發展。物流運輸更加高效物流運輸更加高效。新港物流產業園的建設使得蚌埠港專業化、網絡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與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對實體經濟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明顯增強。國際貨物運輸更加便利,規模不斷擴大;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物流運輸成本不斷下降,交通物流成本指數保持合理區間;貨運物流系統經濟高效,物流服務平臺化和一體化進入新階段。綠色交通成效顯著綠色交通建設理念得到有效貫徹,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先進適用的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備全面推廣,交通運輸發展與環境更協調;重大交通工程生態修復取得顯著進展;運輸結構性減排19、取得顯著成效,交通能耗水平和運輸裝備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交通排放、噪聲污染得到明顯緩解。第五章 發展任務“十四五”期間,計劃建設道路總長度約111.445公里,計劃總投資100.9億元,其中,建成區內“十四五”道路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3.85億,建設改造道路長度約26.785公里;G206、G345道路建設總長度約84.66公里,總投資額約87.05億元。計劃投資30億元,建設新港物流產業園,承接產業轉移。計劃投資12億元,開展蚌埠三線船閘提升工程。一、國道建設目標任務全面梳理2025年前禹會區普通國道建設項目需求;加強普通國省道線位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之間20、的協調,做好普通國道與鐵路、高速公路、水運等其他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通過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對接,實現普通國省道線位、點位等空間資源有效預留,確保規劃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加快普通國、縣道項目建設進度,積極配合完成G206、G345國道建設,提高國省道技術等級,形成聯通周邊區縣、中心城鎮、產業園區、旅游景區、交通樞紐的骨干路網,增強與周邊地區的聯系能力,保障禹會區普通國道可持續發展。“十四五”期間,計劃新建G206、G345國道,建設總長度約84.66公里,總投資額約87.05億元。專欄1 國道建設重點內容G206荊涂大橋東接線至淮南界段,項目起點位于荊涂淮河大橋東側,終點位于蚌埠淮南交界,途徑馬城21、鎮,路線全長23.1公里。按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建設標準設計,路基寬度為55米,城鎮段采用市政斷面,經初步匡算,本項目預估建安費約19.1億元,總投資約25.41億元。G345馬城至唐集段一級公路工程,G345馬城至唐集段東起于與新G206交叉口(馬城鎮鎮區與天河科技園段中間位置),向西經孝儀北側后上跨淮河,經常墳鎮北、唐集鎮南,終于與S225交叉口(蚌埠懷遠與淮南潘集區市域界線處),按一級公路建設標準設計,路基寬度為32、40、50米,經初步估算,本項目預估建安費約25.60億元,總投資約35.72億元。G345蚌埠段起點位于鳳陽縣界接G345鳳陽段,終點位于現狀S225淮南界處,全長約60公22、里。根據蚌埠市政府“十三五”規劃,計劃分近遠期實施,其中近期實施方案為G206至S225段,實施里程約29.2公里,實施范圍位于懷遠縣、禹會區境內,結合項目投標階段前置條件,故本項目設置起點為與改建的新G206交叉處。本項目總投資約25.92億元。二、農村公路建設目標任務“十四五”期間,力爭提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水平,理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事權關系,科學劃分區、鄉、村公路的事權和支出責任;擴寬養護資金籌措渠道,推進市場化改革;推進養護工程標準化、精細化,提高養護質量;加快養護管理信息化建設,推動“大數據”與養護管理融合發展,積極利用省級公路養護管理信息系統。充分發揮農村公路路長制的協調作用,調動各23、部門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的積極性。“十四五”期間,擬建設農村公路117公里,計劃投資2.78億元。其中,馬城鎮擬建設農村公路98.3公里,計劃投資1.96億;長青鄉擬建設農村公路11.3公里,計劃投資0.226億元;擬建設馬城鎮產業路(園區道路)7.4公里,計劃投資0.592億元。“十四五”馬城鎮擬建農村公路項目表序號建制村建設里程(米)路面寬度(米)備注1白衣村7.8054.52草寺村1.8734.53廣德村10.124.54杭劉村3.7564.55黃郢村2.54.56立新村6.0434.57五淮村0.64.58西程村3.959孝儀村5.034.510廟前新村25.1454.511張灣村34.524、12后程村6.974.513梅姚村1.954.514朱村0.584.5合計98.292“十四五”長青鄉擬建農村公路項目表序號建制村建設里程(米)路面寬度(米)備注1西朱村2.724.52冷水村1.654.53涂山村6.974.5合計11.34“十四五”馬城鎮產業路項目表序號鄉鎮路線名稱建設性質起點名稱訖點名稱建設里程(公里)路面類型路面寬度(米)1馬城鎮新居路新建206老2061.265瀝青混凝土252馬城鎮新府路新建206老2061.59瀝青混凝土203馬城鎮新民路新建206老2061.818瀝青混凝土254馬城鎮園一路新建馬孝路新居路0.95瀝青混凝土255馬城鎮園二路新建馬孝路新居路0.25、89瀝青混凝土256馬城鎮勤勞路新建馬孝路新居路0.9瀝青混凝土2087.413二、城市道路建設目標任務“十四五”期間,建成區內“十四五”道路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3.85億,建設改造道路長度約26.785公里。一是依據蚌埠市城市規劃和計劃集中連片開發項目,明確我區新建道路建設目標。根據蚌埠市禹會區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將緯五路、緯六路、紅旗二路等10條擬新建道路納入“十四五”綜合交通發展專項,建設道路總長度約7.15公里,總投資約2.15億元。二是將十三五期間建成區范圍內尚未完成目標的城市道路納入到十四五專項規劃,持續推進項目建設。根據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蚌埠市2020年城市基礎26、設施建設計劃的通知,將“十三五”期間涉及我區的涂山路、華光大道等2條道路白改黑工程和興華路、禹會路、興中路、姜橋路、高新路、南外環線等5條道路的建設工程納入我區“十四五”綜合交通發展專項,改造和新建道路總長度約19.63km,計劃投資約11.7億元。專欄2 “十四五”城市道路建設重點內容興華路(黃山大道-南外環),道路長度1870米,規劃紅線4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7500萬元。禹會路(勝利西路-涂山路),道路長度1800米,規劃紅線5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10000萬元。涂山路(中糧大道-朝陽路-工農路),道路長度327、940米,規劃紅線50米。建設內容為提升改造等。計劃投資25000萬元。興中路(天河路-秦集路),道路長度1240米,規劃紅線3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4655萬元。姜橋路(東海大道-天河路),道路長度3795米,規劃紅線4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29000萬元。高新路(秦集路-東海大道),道路長度1900米,規劃紅線4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14000萬元。南外環線(東海大道-秦集路),道路長度2600米,規劃紅線6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1248028、萬元。華光大道(勝利西路-東海大道),道路長度2485米,規劃紅線5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14021萬元。堤下路(朝陽路-勝利西路),道路長度1670米,規劃紅線3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11000萬元。紅旗二路(朝陽路-西圈堤),道路長度845米,規劃紅線2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綠化、路燈、交通設施等。計劃投資2608萬元。禹會區濱河西片區緯五路(勝利西路-紅旗一路)(紅旗二路-涂山路)建設工程,勝利西路-紅旗一路建設長度約610米,道路紅線寬度20米;紅旗二路-涂山路建設長度約150米,道路紅線寬度20米;計劃29、投資1300萬元。禹會區濱河西片區緯六路(勝利路-紅旗一路)建設工程,建設長度約610米,道路紅線寬度20米。計劃投資1000萬元。禹會區濱河西片區緯七路(勝利路-紅旗一路)建設工程,建設長度約610米,道路紅線寬度20米。計劃投資1000萬元。禹會區濱河西片區前進路(緯五路-圈堤西路)建設工程,建設長度約600米,道路紅線寬度20米。計劃投資1000。禹會區濱河西片區前進街(緯四路-緯七路)建設工程,建設長度約760米,道路紅線寬度20米。計劃投資1300萬元。禹會區濱河西片區L23路(前進街-紅旗一路)建設工程,建設長度約1130米,道路紅線寬度22米。計劃投資660萬元。禹會區濱河西片區30、長壽路(圈堤西路-席家溝路)建設工程,建設長度約160米,道路紅線寬度25米。計劃投資400萬元。禹會區濱河西片區長壽路橋(圈堤西路-席家溝路)建設工程,建設長度約160米,道路紅線寬度25米。計劃投資1600萬元。三、港口碼頭建設目標任務積極推動水路運輸集約化建設。推動港區碼頭整合,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運營,本著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原則,在區政府主導下依法采用市場辦法對分散的碼頭進行整合。“十四五”期間,根據總體定位和重點產業規劃,結合區位交通和產業現狀,并充分考慮融合現有產業和城市布局,積極推動新港物流產業園建設,形成“一核兩軸、三區聯動”的空間布局。計劃投資30億元,新建4個2000噸級31、集裝箱泊位和560萬噸散件作業區,新建商務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一區兩心功能布局,承接產業轉移。專欄3 蚌埠新港物流產業園建設1、發展優勢依托蚌埠新港國家二類口岸基礎,倚靠淮河黃金水道、引入鐵路專線可以形成疊加優勢,適合以集裝箱物流為主發展現代港口物流、倉儲配送、物流信息平臺,打造蚌埠國際航運中心。本片區具備高效服務禹會區、馬城鎮、高新區、以及蚌埠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可以發展供應鏈金融、跨境商貿、文化旅游等服務業態,打造城市物流生活服務中心。協同淮上區以B保為核心的綜合保稅中心,經開區以高教、高鐵為核心的科創制造中心,可以形成互補產業鏈結構,共同助推全市外貿、物流和經濟發展。2、總體定位充分利32、用規劃用地和岸線資源,以蚌埠港(國家二類水運口岸)為基礎,拓展碼頭后方片區,打造物流航運中心和綜合口岸樞紐,重點發展航運物流、港口貿易等現代服務業,把蚌埠港建設成為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皖北城市群對外開放、輻射全國的重要門戶。3、發展思路服務皖北產業發展,打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集裝箱公鐵水聯運中心和供應鏈物流中心,護航“蚌埠造”通江達海,支撐蚌埠市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有序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和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服務蚌埠城市發展,融入城區更新要求,打造國際商品貿易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文化交流平臺,樹立國際化的城市形象品牌。4、重點產業根據總體定位和目標,結33、合蚌埠新港物流園所處的環境與面臨的機遇,分析得出,本園區應建成以集裝箱航運物流為核心的多式聯運樞紐和物流產業發展平臺。多式聯運、口岸作業、供應鏈物流、保稅物流、進口商品展貿、城市配送等確定為最適合引入的細分產業,應作為重點招商對象。四、蚌埠三線船閘提升工程按級通航建筑物標準建設蚌埠三線船閘,改建跨閘交通橋、蚌埠閘分洪道等。計劃建設規模長340米,寬34米,深5.6米的船閘,總投資12個億,最大單項通過能力3700萬噸,預計2021年開始啟動前期工作。第六章 保障措施一、強化規劃地位,注重協調配合全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在交通運輸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根據職能分工,落實規劃項目相關配套政策34、措施,為交通規劃實施創造良好條件。加強發改、財政、自然資源與規劃、公安、交通等部門的合作和溝通配合,協調推進前期重大工程快速實施,后期運營管理順暢高效。建立健全與周邊縣區間的協商合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區域交通合作中的重大事項。打破地域壁壘,擴大各類交通資源開放共享,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一體化服務水平。二、擴寬融資渠道,保證資金供給主動靠攏國家、省、市扶持政策,最大程度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優化政府投資安排方式,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形成穩定的交通建設資金來源渠道。貫徹落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形成“多元投融資”體制機制,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激發民間投資潛力,探索引導35、保險公司等商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條件下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或公共服務項目運營,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三、樹立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環境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系,使行業管理與市場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實現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深化落實“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樹立服務意識,轉變政府職能,簡化審批手續,形成有利于項目建設、有利于投資招商的好環境。主動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補齊監管和服務的短板,加快形成系統完備、運行高效的行業管理體系,增強交通發展的內生動力。四、加強監督管理、完善規劃考核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區住建交通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和協調指導,做好各項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實的督促檢查。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推動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及時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重大問題及時向區委區政府報告。區住建交通局牽頭制定并完善推動規劃實施的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和獎懲辦法,提高各部門落實規劃的積極性,同時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實施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