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禹會區現代農業農村“十四五”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5931
2024-04-11
11頁
409.28KB
1、禹會區現代農業農村“十四五”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五年,為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全面補齊“三農”短板重點任務,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突出保供給、保增收、保小康,著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培育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穩步推進農村改革,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結合禹會區實際,制定全區現代農業農村“十四五”發展規劃。第一章 規劃背景“十三五”期間,我區農業農村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一是特色農業產業不斷發展2、壯大,在糧食總產量連年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種植結構不斷優化,2020年優質石榴種植面積達0.96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7500畝,新建千畝龍蝦示范基地1個,百畝示范基地2個,天河水產、馬城稻米等特色產業得到穩步發展;二是農業產業化持續壯大,全區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24家、家庭農場47家、帶動農戶超過萬戶,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目前已有農業產業聯合體4家,聯合體內經營土地面積2萬畝。三是都市農業休閑特征不斷顯現,積極發展休閑旅游產業,深度挖掘涂山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涂山風景區文化旅游項目建設,加快天河、黑虎山-蚌埠閘景區的資源開發,促進休閑游憩、旅游觀光等產業發展,涂山黑虎山國家級登山步道項3、目順利完成,禾泉農旅小鎮獲評“安徽省省級特色小鎮(試驗)”,創建省級旅游示范村2個,星級農家樂5家,城鄉融合發展形勢大好;四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基本實現村村通硬化路,完成農村衛生廁所改造3500戶,解決了6.5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0%。完成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設投資3000萬元,完成中心村電網改造,光纜通達所有建制村,移動寬帶普及率達100%,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率達100%,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五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等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2萬余戶土地確權頒證工作,總面積達14.4萬畝,土地確權率104、7%。村級集體經濟基礎不斷壯大,全面消除經營性收入“空白村”,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六是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將超過18000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至2.0以下。第二章 發展目標鄉村產業更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鞏固加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現代農業體系初步建立。初步形成產品特征明顯、產業效率高、競爭力強的鄉村經濟發展新格局。到2025年,力爭糧食年產量穩定保持在8萬噸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3.0,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提高到100萬人次。鄉村生態更美。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5、態宜居鄉村建設進一步推進。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完成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農村生活污水達標排放,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村占比達到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8%;村莊綠化覆蓋率提高到60%。鄉村生活更好。農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力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收入差距穩步縮小。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100%;4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提高到100%。 第三章 培育特色產業 推動產業振興1、以休閑觀光農業為發展方向,重點抓好“禾泉小鎮”、“上下洪鄉村振興示范區”、“大洪山康養小鎮”等項目建設,持續做好“許莊、石巷田園綜合體6、”項目規劃設計編制工作;大力培育創建“涂山紅”石榴品牌,打造涂山萬畝優質石榴生產基地;依托涂山風景區山河湖泊等自然風光資源優勢,扶持長青鄉西朱、三尖塘、上洪等村發展“一村一品”,做大做強以鄉村旅游主導產業的城郊型現代休閑農業。2、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圍繞孔津湖優質糯米、荊山湖“稻蝦”和水生蔬菜、天河湖水產品等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加強農業企業品牌建設,打造我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對接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到2025年全區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企業50家,完成“涂山紅”石榴品牌創建,打造510家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3、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壯7、大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充分抓好206國道改造、345省道跨淮河大橋建設等項目帶來的交通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六次產業”扶持政策,發揮我區石榴、小龍蝦、糯米等特色農產品優勢,以在建的馬城糧食產業園為基礎,推進馬城農產品深加工園區、糧食加工產業園、食品加工產業園建設,帶動周邊5000名農村勞動人口轉產增收,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到2025年,初步形成禹會區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4、不斷加強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加快發展多種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到2025年,打造市級以上農業休閑觀光示范點3個、市級以上“特色農業”示范村5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市級以上家庭農場10家,8、規模經營面積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60%以上。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項目1、糧食生產提升項目。全面提升全區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建設規模化穩產高效優質糧食種植集中帶,到2025年,優質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7萬畝,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12萬畝,優質高產玉米種植面積達2萬畝,優質大豆種植面積達1.5萬畝。2、 孔津湖優質稻米生產加工基地:培育示范家庭農場,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孔津湖耕地質量提升改造(“旱改水”)工程,到2025年,形成孔津湖優質稻米“生產加工”一條龍,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實現年產量1.8萬噸。3、稻田綜合種養項目:建立現代稻田養殖、水產養殖示范基地2個,發展“稻魚、稻蝦、9、稻蟹”綜合種養。到2025年,力爭培育稻漁綜合種養規模經營主體10個,建設2個千畝水生蔬菜生產基地。4、涂山萬畝優質石榴基地。申報全國名特優農產品認證,注冊“涂山紅”品牌商標,做大做強涂山石榴產業。第四章 補齊水利工程短板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結合天河湖平原水庫項目規劃,推動天河湖清淤和岸線整治工程項目。2021年啟動吳家溝河道整治項目,配合市水利部門,開展天河湖平原水庫、孔津湖洼地整治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到2025年,基本完成馬城獨山河、吳家溝和龍南新河等中小河流河道清淤和岸線整治,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提升流域河湖水環境。2、扎實做好高標準農田項目工程,切實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10、極爭取項目支持,推動高標準農田整治、“旱改水”等水利工程實施,在2025年實施完成孔津湖2.5萬畝農田“旱改水”整治。3、圍繞馬城鎮農田水利排灌設施老化失修問題,編制馬城鎮區域水系貫通方案,在2025年基本完成十二門塘灌區、農田主干渠、小型泵站維修改造,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的目標。農田水利重點項目1、 孔津湖洼地綜合治理改造。實施吳家溝、獨山河清淤和岸線整治,孔津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和耕地生產能力提升改造。2021年先行實施吳家溝清淤工程,到2025年全面完成孔津湖洼地綜合治理。2、 天河、曹州灣生產圩廢棄綜合治理工程。淮干峽渦段行蓄洪區調整與建設工程完成后,天河圩、漕洲灣生產圩廢棄。11、為方便管理,需要對兩個生產圩進行切灘退田還河綜合治理。構思方案為首先在滿足和保證淮河河道行洪斷面情況下,將靠近淮河河道側的灘地切灘(約6000畝),切灘后的灘地打造成濕地觀光旅游區。填高的土地一部分用于開發建設特色小鎮、田園康養綜合體產業區和建設高標準農業示范區。3、 淮河蚌埠閘上水源地保護與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初步構思對蚌埠閘至天河生產圩段長度約15km的河道灘地進行切灘,填筑環河景觀大道100m寬,高程23.50m,滿足沿岸村莊及農田、交通防洪需要;打造國際自行車比賽專用道,濕地公園,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提升和擴大優質石榴基地;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環涂山休閑生態特色小鎮。4、 高標準12、農田項目。充分利用上級項目資金和政策支持,加快推進馬城鎮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年度實施農田整治“旱改水”工程,到2025年完成2.5萬畝農田提升改造任務。第五章 推進農村“三大革命”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1、大力推進農村衛生廁所建設與改造工程,同步實施廁所糞污處理,開展改廁與污水處理集中一體化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對不能納入管網集中收集處置系統的自然村常駐農戶非衛生廁所進行改造,到2025年,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分類推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力爭創建一批省級示范美麗鄉村示范點。2、完成馬城鎮街區供水和污水處理提升改造,推進孝儀街道供水、污水處理和街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切實改善和提升馬城街道和孝13、儀街道基礎設施。3、建立健全農村環衛保潔隊伍體系,探索符合我區農村實際的環衛運作方式,實現每個自然村都配備保潔員,農村主要道路保潔無盲區的目標。健全長效保潔機制,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常態化、制度化、持續化。專欄7 人居環境整治(一)農村垃圾治理專項工程積極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推行以市場化方式開展農村垃圾收運服務。完善“村收集、區級轉運、市級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科學布局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設施。到2025年,全區農村基本建立“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回收利用、末端處置”運行系統。在各村村委會或廣場附近設置垃圾分類設施(可回收垃圾兌換超市),建立“村、片、組、戶”聯查為內容的農村垃圾分類網14、格化管路制度,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工程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優化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布局。主要包括禹會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到2025年,全區鄉鎮駐地、美麗鄉村中心村及淮河、天河流域周邊、環境敏感區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問題得到管控,生活污水治理率顯著提高。禹會區馬城污水處理廠項目:主要建設污水預處理構筑物、污泥處理系統、深度處理系統、附屬設施等。工程污水處理規模按照8000立方米/天進行設計。(三)農村改廁工程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污治理,普及衛生廁所。主要包括農村改廁設備采購及安裝項目。到2015、25年,基本完成自然村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第六章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進農產品投入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1、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加強節水新技術推廣應用力度,突出農藝節水和工程節水,推廣水肥一體及噴灌、微灌、管道運輸灌溉等農業節水技術,健全基層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耕地質量檢測和等級評價。推進有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2、畜禽養殖糞污治理加快推進禁養區養殖企業“關”“停”“遷”“轉”工作,加強對畜禽養殖企業不落實環保要求和違法排污行為的查處和整治。16、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區推進工程,全域推進畜禽養殖糞污治理。3、秸稈綜合利用積極發展秸稈經濟,推動秸稈利用向秸稈經營轉變,通過“開展秸稈還田、引進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扶持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發展草編大戶、組建秸稈收儲點”等具體措施,實現秸稈資源化、產業化綜合利用,到2025年,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4、農藥化肥減量化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在用量大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等農作物上開展農藥減量化示范,促進農作物種植節本增效。開展獸用抗菌藥物使用量減量化示范創建活動,推廣使用安全、高效、低殘留的獸藥替代產品,從源頭減少獸用抗菌藥物使用量,有效保障養殖業產品安全。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17、動計劃,優化水資源科學配置,擴大再生水利用。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鎮(鄉)全覆蓋。開展農村河塘清淤整治,推進農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嚴禁未經處理的城鎮污水和其他污染物進入農業農村。 農業綠色發展行動(一)農業節水工程加強節水灌溉工程與農藝、農機、生物、管理等措施的集成與融合,強化灌溉試驗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到2025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程落實國家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因地制宜確定“三種模式”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利用糞污干濕分離機納入農機18、補貼的契機,協調養殖用糞污干濕分離機優先進行補貼,實現全區畜禽養殖業實行綠色健康養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支持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利用等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要達到90%以上,規模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三)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到2025年,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工程項目:主要建設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基地、生物質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生物質清潔站等。(四)農業綠色生產行動集成應用全程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發展裝備精良、專業高效的病蟲害防治專業化組織,推進“十四五”期間肥料使用量零增長實施方案和“十四五”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實施方案實施,持續推廣使用測土配方肥。到2025年全區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