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十四五”體育產業規劃方案(2021-2025年)(16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6563
2024-04-15
15頁
1.15MB
1、馬鞍山市“十四五”體育產業規劃“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馬鞍山建設“生態福地、智造名城”、打造體育強市、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為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馬鞍山體育產業工作,按照中央、安徽省和馬鞍山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及要求,依據國家體育總局“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安徽省體育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精神,特編制本規劃。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在省體育局關懷支持下,馬鞍山體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批示指示精神,深入推進“全民健身”和“健2、康中國”國家戰略,著力提升體育產業發展水平,為馬鞍山體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一)發展基礎一是產業基礎逐漸夯實。“十三五”期間,馬鞍山體育產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20.94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68億元,年均增長率為6.75%;增加值從億元增至 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0.49%增至0.89%。各類場館設施大力建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綜合體、體育公園建設有序推進,為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奠定扎實基礎。二是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間,馬鞍山體育產業穩步發展,每年舉辦國際國內賽事10場以上,開展千人以上活動15場,參加人員近5萬多人,帶動各類消費3000多萬元。體育彩票銷售規模不斷3、擴大,2016年2020年,全市體育彩票總銷售額達到17.28億元,年均體彩銷售份額市場占比穩定在60%以上。三是產業效應初步顯現。“十三五”期間,依托馬鞍山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政府與社會資本積極在濮塘、大青山、褒禪山、香泉湖等地開發建設體育旅游項目,當涂甑山生態園獲評省級體育旅游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冰雪運動,鄭蒲港啟迪喬波冰雪世界成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以打造“全國一流滑翔運動基地”為特色,大青山體育旅游度假區獲得“長三角地區精品體育旅游項目”。博望區新市鎮利用省級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契機,以“冠軍之鄉體育小鎮美麗新市”為目標,積極發展體育旅游,打造“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四是產業環境逐步優化。4、“十三五”期間,馬鞍山發布系列政策引導體育產業發展。馬鞍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馬鞍山市體育賽事管理實施辦法、體育產業基地認定和管理辦法(試行)、體育旅游基地評定辦法、馬鞍山市體育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172020)、關于進一步推進體育強市建設若干意見等文件發布,為體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二)面臨形勢“十四五”時期,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階段,體育產業的獨特功能和價值將得到很好的發揮。第一,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升級,將進一步推動體育融入生活,為體育5、產業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空間;第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快速發展,將推動體育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催生運動健身新形式,激發體育消費新業態。第三,安徽省正進入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新發展階段,將為體育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巨大支撐。第四,馬鞍山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全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將極大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夯實馬鞍山體育產業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動能,推動馬鞍山體育產業提檔升級。同時,馬鞍山“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也面臨一些重大挑戰:第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觸動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深6、度調整,外部環境更趨復雜,馬鞍山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加大;第二,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推動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是時代主題、百姓之需,馬鞍山體育產業發展仍面臨較大差距,創新能力遠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第三,安徽正處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趕超跨越,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的重大階段,馬鞍山體育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體育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體育產業與服務供給不充分,體育要素市場基礎較為薄弱。第四,受疫情影響,馬鞍山一些重大賽事未能如期進行;體育產業總體規模不大、產業結構不優、產業主體活力不足、融合發展程度不深,體育消費潛力尚未得到有效釋放等問題仍7、然突出。充分發揮體育產業在城市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全力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持續增強馬鞍山城市綜合競爭力、影響力,是新時期馬鞍山體育產業發展的使命。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及馬鞍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體育強國戰略部署,牢固樹立人民滿意、開放共享、協調發展理念,緊抓“長三角一體化、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以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深化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8、,將體育產業充分融入到全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中,持續提升體育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馬鞍山篇章、描繪好新時代馬鞍山改革發展新畫卷提供堅實保障。(二)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完善供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提升體育產業供給模式和服務方式,豐富體育消費內容,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品質化的體育服務需求。堅持改革創新,市場主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方位推進體育要素流動型開放、規則制度型開放,深化體育產業領域科技創新、業態和模式創新,增強發展動9、能。更好發揮市場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國際國內體育資源要素有效集聚與流動,構筑馬鞍山體育產業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環境和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堅持協調聯動,融合發展。大力推進“體育+”、“+體育”,實施體育產業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聯動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培育新興體育產業,拓展體育產業細分領域,促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傳統體育產業與新興體育產業全面深度融合,實現資源聯合、產品聯動、品牌聯創,增加競爭優勢,增添發展動能。 堅持因地制宜,特色鮮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根據馬鞍山特有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產業基礎、歷史文脈和體育傳統等10、資源,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推動體育產業結構、規模、速度、效益等全方位發展,實現區域體育產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體育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體育要素配置更加合理,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產業集聚效應更加凸顯,體育產業總規模力爭達到150億元;初步建立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供給豐富、消費活躍、富有特色的體育產業體系,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成為馬鞍山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新名片。三、產業空間布局立足馬鞍山市情,積極把握“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機遇,統籌考慮區域資源稟賦、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構建“一帶引領”、“兩翼拉動”、11、“五園支撐”、“區域協同”產業發展格局。(一)“一帶引領”以長江黃金水道為基礎,沿線兩岸聚力打造濱江運動休閑主題公園,建設一批騎行綠道、健身步道等體育風貌帶,謀劃一批體育賽事活動,推進水資源與大眾生態環境、全民休閑文化生活融合發展。(二)“兩翼拉動”以長江分界,“兩翼”,即以和縣、含山縣為核心的江北體育旅游產業帶,以花山、雨山、博望、當涂為核心的江東健身休閑產業帶,推動江河聯動、山水聯動、縣區聯動、城鄉聯動,實現“串珠成鏈”、打造體育產業集聚區。江北體育旅游產業帶。依托江北和縣、含山縣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旅游等資源,利用和縣雞籠山、半月湖、香泉湖、和平使命綜合射擊拓展基地等和含山縣褒禪山12、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優美山水資源、厚重人文歷史,積極開發水上、射擊、汽車越野、房車營地、垂釣、潛水等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品、項目,打造長江江北體育旅游基地。江東健身休閑產業帶。依托江東花山區濮塘,雨山區凹山地質文化公園、長江濕地公園,博望區橫山、鳳凰山,當涂縣大青山、甑山、天門山等健身休閑資源,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基礎上,充分利用水域、湖泊、山地等獨特的資源,大力發展戶外運動、徒步、山地自行車、汽車露營、滑翔傘、體育康養等業態,打造集生態觀光、健康休閑、戶外運動等為一體的江東健身休閑產業帶。(三)“五園支撐”褒禪山香泉體育旅游產業園:以健康消費為目標,體育運動為導向,低碳綠色為特色,13、以褒禪山香泉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契機,重點打造體育旅游產業園。大青山甑山體育文化產業園:依托當涂大青山甑山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體育資源,秉持“歷史再生、文化再造”理念,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建設,開發體育研學、體育運動文化體驗、民俗體育文化展演、體育文創產品研發、體育孵化等為重點的體育文化產業園。濮塘運動健康休閑產業園:依托花山濮塘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打造以山地自行車、汽車露營地、戶外拓展、假日休閑、垂釣等為特色的運動健康休閑產業園。長江濕地公園和采石磯體育健身休閑產業園:以雨山長江濕地公園和采石磯創建5A級國家旅游景區為契機,重點打造以徒步、健身、水上運動、草坪活動、康養旅游等為特色的體14、育健身休閑產業園。橫山山地運動產業園:依托博望橫山豐富的山地資源,重點發展以山地自行車、登山、攀巖、騎行、定向越野為特色的山地運動產業園。(四)“區域協同”秉持“體育制造承接產業轉移,體育服務承接消費擴散”發展路徑,以優勢資源、優質服務和優惠政策,對接“南京都市圈”,發展徒步、騎行、登山、垂釣、高爾夫等運動項目,打響“博望周末”、“當涂休閑”體育品牌。立足含山豐富的森林旅游、山地旅游、水上旅游、生態旅游、研學旅游等休閑產品,與巢湖聯動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探索推動文化旅游、體育健康產業一體化發展。依托當涂等地,聯動蕪湖,開展徒步、騎行、馬拉松、定向、露營、滑水等休閑項目,構筑具有國內影響力的15、運動休閑產業帶。四、主要任務(一)著力發展競賽表演業1.打造品牌賽事體系利用馬鞍山山水生態優勢,積極舉辦以馬拉松、徒步、健身氣功、龍舟、拔河、垂釣等為主的特色賽事,將“當涂龍舟錦標賽”、“中國拔河運動文化交流大會暨全國拔河精英賽” 、“長三角城市博望山地車越野邀請賽”等打造成特色品牌賽事。大力培育“體育舞蹈全國公開賽”、中韓跆拳道公開賽、博望全民定向越野挑戰賽、博望“鳳凰山自行車挑戰賽”、含山褒禪山戶外旅游節、當涂“大青山杯”山地自行車賽、和縣長三角山地馬拉松賽等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的區域品牌賽事。籌備“馬鞍山長江生態馬拉松賽”等大型體育賽事,不斷展示“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城市形象,推動寧馬和長16、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開展“一縣(區)一品”“一街(鎮)一品”“一居(村)一品”等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不斷提高體育賽事影響力,將賽事打造成馬鞍山的閃亮名片。2.培育賽事發展主體積極引進國際、國內知名體育賽事經紀公司,發展體育賽事經紀、金融、保險、廣告、票務、咨詢等服務。支持省內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體育賽事企業向馬鞍山實施品牌輸出、管理輸出、人才輸出等。重點扶持馬鞍山本地賽事經紀公司和經紀人隊伍發展,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和支持各類賽事表演運營機構參與行業管理、提供服務等,不斷壯大馬鞍山體育賽事市場規模。3.持續釋放賽事效益依托各類體育賽事,大力拓展賽事鏈條,發展體育培訓、場館服務、體育用品銷售、論壇、17、展演、賽事文創產品開發等;積極推動體育賽事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度假、農業、科技等融合發展;以賽事帶動交通、餐飲、住宿、娛樂、信息消費等行業發展,不斷提高賽事的社會效能和綜合效應。加強賽事數字化建設,創建賽事“一站式”服務平臺,逐步完善賽事注冊、賽事公開、信息發布、賽事推介、賽事裁判派選、辦賽指導等功能,為大型商業性、群眾性賽事活動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大力支持本市各類單項體育協會制定體育賽事規范標準和辦賽指南,加強行業指導、服務和監督,引導辦賽機構提升體育賽事品質。鼓勵辦賽機構定期開展體育賽事滿意度測評,全方位改進體育賽事運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到2025年,力爭培育10個以上品牌賽事。(二)做大18、體育制造業1.打造皖江城市帶體育用品制造業集聚區重點扶持和縣羽毛球、搏擊訓練器材,含山服飾(泳衣)、動力沖浪板,當涂漁具、沖浪板、皮劃艇等以及博望區羽毛球拍、體育服裝、運動包生產等企業轉型升級。以和縣為重點,加強自主創新與品牌建設力度,發揮龍頭企業導向作用,推動羽毛球生產制造、賽事活動、培訓教育和標準研制等多維發展,不斷提升羽毛球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羽毛球產業基地。以含山縣為重點,加強服飾、動力沖浪板及體育用品和器材等生產制造,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提高產品品質和品牌知名度,構建皖江城市帶體育用品及器材制造集聚區。2.實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依托馬19、鞍山市體系較為完備、配套能力較強的工業基礎,積極引入體育裝備器材生產制造項目,大力推動龍頭企業實施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廣應用3D打印、新材料、可穿戴等智能技術與裝備,開發生產時尚型、專業型、智能型體育產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勢品牌。鼓勵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圍繞提高產業集中度、延伸產業鏈開展并購重組,整合品牌和創新資源,全方位提升產業規模和競爭優勢,打造國際化體育制造企業。支持體育用品制造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鼓勵體育用品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開放共享、多方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公共創新平臺。到2025年,力爭打造2個知名體育制造品牌。(三)加快發展健身休閑業120、.大力發展山地戶外休閑服務業推動含山太湖山、褒禪山,當涂大青山甑山、花山濮塘、雨山長江濕地公園和采石磯、博望橫山、和縣雞籠山等利用豐富的山地資源,積極開展登山、徒步、自行車、馬拉松、定向越野、露營、鐵人三項、滑翔傘、攀巖等山地運動。依托便捷的風景道、步道、水道、跑道、騎行道等線狀道路,串聯山地戶外營地、航空飛行營地、汽車自駕運動營地、運動船艇碼頭、自行車驛站等設施,形成全域覆蓋、配套完善的戶外運動場地設施供給格局,打造全國一流的營地集群。積極引進國內山地戶外休閑活動,舉辦以區域特色、地方文化為主題的戶外運動會和戶外運動節,培育以環境保護、戶外知識與技能、人格塑造為主的戶外體驗探險活動。2.積極21、發展水上戶外休閑服務業充分利用馬鞍山豐富的公園水域、人工水庫以及江河、湖海等區域,推動雨山區凹山地質文化公園,博望區楊山坳水庫、“向陽水庫生態體育公園”、石臼湖野風港濕地,當涂縣江心洲生態花島、大青山野生動物園礦坑樂園,和縣夾山關水庫、戎橋水庫、浮沙圩濕地公園,含山縣昭關水庫、東山水庫、長山水庫、任家湖水庫等,積極發展賽艇、摩托艇、滑水、潛水、漂流、垂釣、水上高爾夫、香蕉船等水上運動項目;大力開發水上競賽藝術表演活動、運動體驗活動和定制主題節慶活動;實施水上技能培訓,普及和推廣水上運動,擴大水上運動消費群體,帶動健身、休閑、娛樂以及器材設施設備等相關產業和產業鏈的發展,打造水上運動集聚區。3.22、推動特色型體育休閑服務業發展以特色體育小鎮、體育公園、體育綜合服務體等為支撐,培育一批特色體育產業承載平臺。利用香泉鎮、新市鎮等獨特優勢,發展康養、休閑、旅游等業態。依托鄭蒲港啟迪喬波冰雪世界,發展以滑雪賽事、活動、培訓、裝備銷售等為核心的“白色經濟”。依托大青山峰之韻滑翔傘運動基地,積極發展滑翔傘體驗、賽事、培訓及設備售賣等。發揮含山太湖山和平使命綜合射擊拓展基地優勢,大力開展軍事素質拓展訓練、軍事科技模型展、戶外露營燒烤、氣炮槍打靶、篝火晚會、軍事夏令營、軍旅主題住宿等業態。抓好玉龍體育公園改造契機,打造體育培訓、健身服務、賽事表演、商業等于一體的城市體育綜合服務體。利用博望區山地運動訓練23、基地,大力發展騎游、競技、觀賞、山地車休閑等運動。持續釋放特色體育休閑服務業的規模效應、輻射效應,形成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到2025年,打造5個省級體育休閑基地。(四)提升場館服務業1.加大場館高質量供給加快建設覆蓋市、區(縣)的多層次體育場館設施體系,在完善市體育館、含山縣體育館、體育場,和縣體育館、體育場等配套設施的基礎上,重點推進以慈湖河智能體育公園為核心的體育公園、體育小鎮、體育綜合體建設,保障各類賽事活動場館供給。積極推進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騎行道等建設,滿足室內綠色出行、健身休閑的多樣化需求。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氣膜結構健身館、裝配式健身館。積極探索建設旱冰旱雪設施,實現群24、眾四季均可參與冰雪運動。2.提高場館運營效能積極推進體育場館改革,充分發揮市體育館(群)、含山縣體育館、體育場,和縣體育館、體育場的使用效率,完善場館周邊基礎設施,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場館運營,采用專業化、市場化手段提升場館綜合服務能力,著力打造健身服務、競賽表演、體育培訓、體育用品銷售、商貿會展等功能多元的體育服務綜合體。大力提升場館智能化水平,鼓勵場館開發和應用智能場館管理系統,實現場館集成化管理。建設智能體育公園、智能健身步道,實現全民健身大數據收集及分析,依靠數據改進全民健身工作,為居民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健身服務。到2025年,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體育場館運營品牌機構23個。(五)做強體育培訓25、業1.壯大體育培訓市場重點壯大體育舞蹈、圍棋、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身氣功、跆拳道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現有培訓市場,規范教學,擴大規模,培育23家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培訓機構。積極開展足球、籃球、武術、象棋等社會關注度高、群眾基礎好的運動項目培訓,努力滿足群眾健身學習的需求。同時,積極開發面向青少年的體育培訓市場。支持中小學校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購買體育教學和教練服務及課后延時服務。2.激發培訓市場活力大力提高培訓市場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充分利用高等學校體育專業、體育運動學校等人才和資源優勢,開展體育培訓服務。扶持發展一批球類、滑雪、滑冰、游泳等項目培訓專業機構。加強培訓機構標準化26、建設,落實職業培訓技術標準,加強培訓機構硬件建設和器材配備。開展體育培訓機構評估評級,促進培訓機構規范化發展。鼓勵體育培訓機構跨地區、跨行業并購重組,提升規模化、規范化、專業化水準。加強體育職業任職資格培訓,推動全市各類體育社會指導員持證上崗率達到93%以上。到2025年,新增青少年體育俱樂部5家以上。(六)積極發展體育旅游業1.培育體育旅游項目積極將當涂、博望、含山、和縣等地登山、徒步、越野跑等體育運動項目作為發展體育旅游的重要方向,加快培育24個體育旅游示范項目。加強協作,大力將褒禪山景區昭關古道、當涂大青山甑山、香泉雞籠山景區等打造成影響廣泛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精品賽事集聚區。支持特色戶27、外體育休閑項目建設,推進旅游景區體育化,組織策劃開展賽事活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旅游活動。力爭將濮塘景區、橫山景區打造成省級體育旅游基地。2.發展體育賽事旅游推動“長三角城市博望山地車越野邀請賽”、“當涂龍舟錦標賽”、“褒禪山戶外旅游節”等品牌賽事與旅游緊密結合,積極申報 “國家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在帶動餐飲、住宿、娛樂等基礎上,探索在體育賽事活動中融入城市文化內涵的特色主題,以賽事文化為核心加強對馬鞍山城市環境、歷史、文化、旅游等綜合影響力的整體宣傳與推廣,持續提高體育賽事旅游的乘數效應,做大做強體育賽事旅游。3.開展體育研學旅游以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推動體育場館、訓練基地建設青少年28、研學、游學基地,探索將“凌家灘”“和平使命綜合射擊拓展基地”、“盆山拓展基地”打造為“安徽省體育教育研學基地”。支持社會體育俱樂部、協會組織、體育培訓機構與學校合作開展校園體育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以足球、籃球、排球、手球等優勢項目為重點,支持學校組織開展體育特色夏令營、冬令營等,不斷豐富體育研學旅游內涵。4.實施體育康養旅游以健康馬鞍山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發揮中醫藥在運動康復、亞健康等方面的獨特作用。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康體、康養、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機構,培育以健康干預、健康檢測、健康管理、健康咨詢、健康保險為主業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利用當涂甑山、含山昭關、博29、望橫山獨特的山水、溫泉、森林等特色資源,建設23個運動休閑與康體結合的康養基地。推動當涂打造成長三角生命健康產業基地,不斷做新做優體育康養旅游。到2025年,爭創國家體育旅游基地之上1個以上。四、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切實加強對體育產業工作的領導,將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管理范圍。建立市政府辦公室牽頭,市發改、財政、自然資源、住建、文化旅游、教育、體育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各地要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各部門在發展體育產業中的職責,形成合力。加強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旅游基地、體育企業等30、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和完善工作,做到合法、規范、高效運行,真正發揮在促進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二)加大人才支撐拓寬體育人才培養渠道,培養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加強與寧馬城市圈、皖江城市圈、長三角都市圈城市體育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探索人才聯合培養模式。以學、研、產結合、校企結合為紐帶,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政府重點在實踐基地設立、高校與企業對接、體育人才輸送等方面,加強協調連接,推進體育產業人才有序培養和良性互動。建立產業人才名錄庫,設立產業人才標準,實施相應獎勵政策。(三)加強土地保障各區縣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明確體育產業用地保障,重點滿足重大體育產業項目需求。支持社會各方參與31、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鼓勵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閑置廠房、倉庫、商業設施等新建改建體育場地設施。規劃新建居民小區時應預留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在立項、報建、用地和配套建設等方面,對公共體育設施、重點體育產業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四)落實稅收優惠落實現行國家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強化政策和資金支持。體育企業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可享受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小微企業財稅優惠等政策。體育場館自用房產和土地,享受有關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體育場館等健身場所的水、電、氣、熱價格按不高于一般工業標準執行。(五)營造良好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開門辦體育,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繁榮體育市場。推進體育賽事舉辦權、承辦權、轉播權公開、公平、公正流轉,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加大體育公益廣告宣傳力度,提升全民健身意識,促進體育消費。(六)加強統計考評完善體育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更新、完善體育產業單位名錄庫,摸清體育產業家底,夯實體育產業統計基礎。設計直報平臺,建立抽樣設計、調查培訓、催報制度,掌握、監測重點行業、企業相關數據,做好體育產業統計調查,為實現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