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6887
2024-04-15
25頁
30.55MB
1、大邑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大邑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時間:2023年11月征求意見稿前言2020年6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從國家層面對今后一段時期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進行了系統謀劃。2020年8月26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強調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對受損、退化、服務功能下降的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2020年9月22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等認真組織編制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可見,系統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新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舉措,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議題,是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抓手。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國家、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在我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四川省“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背景下,統籌推進大邑縣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推進大邑縣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加快建設雪3、山下的公園城市,依據國家、四川省、成都市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的最新要求,科學合理編制大邑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稱“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基準年為2020年。本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專項規劃之一,是規劃期內統籌推進大邑縣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制定相關規劃、行動方案、政策措施時應當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落實本規劃的要求。01 規劃總則02 現狀與形勢03 總體要求04 總體布局05 重點工程06 實施保障規劃總則PART11.1 規劃范圍1.2 規劃期限1.1 規劃范圍4、1.2 規劃期限行政轄區內全部區域總面積:1283.82平方公里三個街道:晉原街道、青霞街道、沙渠街道;八個鎮:西嶺鎮、花水灣鎮、江鎮、鶴鳴鎮、悅來鎮、新場鎮、王泗鎮、安仁鎮。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基準年為2020年現狀與形勢PART22.1 現狀特征2.2 工作成效2.3 生態問題p“一田成園、三水同流、四級臺地”的山水生態資源格局n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地貌輪廓東西長,南北窄。海拔最高為5364米,最低海拔為475米,地形自東向西依序分別形成階梯狀。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極高山并存。生物資源多樣、水資源充沛、森林資源獨5、特、林盤星羅棋布n 自然資源豐富,類型繁多2.1 現狀特征n 氣候宜人 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2.2 工作成效堅持“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通過自然修復和人工治理對已破壞的礦山環境進行修復,礦山治理取得明顯進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力度不斷加大,新建和生產礦山的地質環境破壞區域得到逐步恢復治理、毀損土地得到有效復墾利用,礦山地質環境明顯改善。礦山恢復治理進展明顯森林資源質量穩步提升有效管護全縣45萬余畝國有林和4.8萬余畝集體公益林。2020年全縣新增森林面積604.7畝,新增森林蓄積13.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56.17%,相比2016、5年的森林覆蓋率56%,提高0.17%;森林積蓄量達到654.53萬立方米,相比2015年的森林積蓄量590萬立方米,增加64.53萬立方米。國土綠化建設成效顯著開展生態綠地進城、生態景觀繞城、生態廊道圍城等空間優化行動。積極推進特色川西林盤保護修復、整理、修復和活化,保護和傳承川西林盤。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縣鎮(街道)全部成功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和市級綠化之鄉,建成省級生態村6個、省級人居活動社區2個、市級生態村183個、市級生態家園644家。地質災害治理卓見成效2016年初,大邑縣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543處,截止至2021年8月,大邑縣地災隱患點僅78處,地災隱患點削減了約87、6%,地質災害治理效果明顯。水電清退治理成效顯著2021年9月起全縣實施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大邑區域內18家小水電的清理退出。西嶺鎮涉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小水電共有17家,通過將小水電站取水口封堵,發電機組、攔水壩及部分廠房拆除等系列工作,全面實現了還水于河、還水于自然的生態修復目標,在小水電關停當天消失數十年的大、小飛水及水柴溪等“千年飛瀑”盛景重現西嶺雪山,“雪山翡翠”月牙湖再次綻放奪目光彩。其中小飛水瀑布落差近150米,由于其壯觀的景色,在2022年夏天更是成為了網紅打卡景點,被抖音平臺列入成都近郊游種草榜,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2.3 生態問題n 農業空間生態問題:耕地保護壓力大,耕地質量8、有待進一步提升;土壤污染問題存在,待進一步整治;林盤資源利用不足,存在閑置浪費情況。n 城鎮空間生態問題:城市公園綠地面積較少,公園城市建設壓力大;城市藍線網絡結構有待優化。n 生態空間生態問題:動物棲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不樂觀;礦山地質環境受損,治理恢復有待加強;森林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水源涵養能力有待提高;地質災害發育,威脅區域生態安全;項目建設破壞局部區域生態環境、打破局部生態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等。n 相鄰或沖突空間生態問題分析:城鎮化擴張和農業生產活動擠占生態空間內林業用地,破壞生態景觀。n 全域系統性問題:主要道路及河流廊道相互交叉,在廊道交叉節點處存在廊道中斷,影響區域生態連9、通性、動物遷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要求PART33.1 規劃目標3.2 主要任務堅持生態優先,高標準建設生態屏障;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塑造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大美形態大邑縣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達到453.3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56.31%,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削減,力爭碳排放達到峰值,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生態本底格局基本構筑,“青山綠道藍網”景觀體系基本展現,生態環境質量保持領先,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生態為城市賦能作用日益顯現。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雪山公園城市形態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綠色生態的雪山公園城市先行區。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10、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總體形成,藍天常見、綠水長流、土凈地美的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形成世界影響力;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國家文創文博示范地、成都重要的綠色產業基地、高品質幸福宜居生活地,全面建成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全面建成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雪山公園城市形態基本形成3.1 規劃目標2025年3.2 主要任務以江河、斜江河為主,建設生態廊道,改善兩岸的景觀連通性,形成生態網絡格局的多層次全覆蓋的生態網絡體系。p 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構建p 三大空間加強龍門山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加快雪山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n 農業空間深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體11、推進農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促進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盤活鄉村存量建設用地。n 城鎮空間科學開展城市公園綠地建設,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均衡布局公園綠地,拓展綠色空間,提高城市綠化效果。n 生態空間總體布局PART44.1 生態保護修復格局4.2 生態修復分區構建“兩廊三片一屏障”的生態保護修復格局4.1 生態保護修復格局斜江河生態廊道江河生態廊道兩兩廊廊生物多樣性維護片區森林質量提升與土壤質量提升片區土地綜合整治與人居環境提升片區三三片片北部生態屏障一一屏屏障障4.2 生態修復分區一級修復分區二級修復分區三級分區重點修復任務修復策略指引岷山大渡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區龍門山水源涵養12、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分區龍門山西嶺鎮區域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地質災害防治、河流生態廊道建設、雪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保育保護、輔助修復、生態重塑江河花水灣新場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地質災害防治、河流生態廊道建設、雪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保育保護、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綜合整治成都平原人居環境提升與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龍門山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分區江河花水灣新場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13、地質災害防治、河流生態廊道建設保育保護、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綜合整治龍門山西嶺鎮區域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分區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育保護江河新場王泗段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分區宜耕后備資源開發、河流生態廊道建設輔助修復、綜合整治“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宜居環境優化提升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廢棄礦山治理、地質災害防治、河流生態廊道建設保育保護、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綜合整治斜江河悅來晉原段森林提質與礦山環境治理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地質災害防治、河流生態廊道建設保育保護、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綜合整治郊區新城宜居環境優化提升修復分14、區“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宜居環境優化提升修復分區公園建設,城市人居環境優化提升輔助修復崇大灌區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分區江河新場王泗段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河流生態廊道建設保育保護、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綜合整治斜江河晉原安仁段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河流生態廊道建設保育保護、生態重塑、綜合整治“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宜居環境優化提升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河流生態廊道建設保育保護、生態重塑、綜合整治西河沙渠段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分區森林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土壤污染、15、河流生態廊道建設保育保護、生態重塑、綜合整治重點工程PART55.1 綠色基礎設施和泛生態網絡建設工程5.2 龍門山大熊貓國家公園植被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5.3 龍門山生態屏障山地丘陵綜合整治和地景再造工程5.4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5.5 崇大灌區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工程5.6“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宜居環境建設工程5.1綠色基礎設施和泛生態網絡建設工程p 河流生態廊道建設項目n提升江河、斜江河、西河等河流兩岸消落帶生態系統穩定性,改善兩岸的景觀。建設河流生態廊道17.6843公里。p 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n治理江河、斜江河、西河兩岸局部受洪澇災害影響的區域,整治河道,改善受損區域16、的生態環境及景觀。綜合整治1157.8603公頃。p 道路生態廊道建設項目n沿第三繞城高速公路生態控制帶、成溫邛高速公路、西嶺高速西沿線等主要道路沿線補植防護林帶,對安仁-西嶺旅游通道沿線增彩增綠,在穩步增加綠量的同時,做足“添花增彩”的文章。建設道路生態廊道10.1818公里。p 生物通道建設項目n結合現有的交通干線網絡,在自然生境受鐵路、高速公路、快速路阻隔的動物遷徙“斷點”建設生物遷徙通道,保證重要生境廊道內動物安全遷徙。建設生物通道2處。p 三壩水庫建設涉及生態治理修復項目n結合當地的氣候、土質以及物種結構的影響,在項目周邊種植樹木,減少水土流失;建設生態河堤,為生物提供棲息和繁衍的環17、境,增強水體的自凈化能力,調節水量,保證水庫區生物的多樣性。p 大邑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生態環境影響治理項目n結合當地的氣候、土質以及物種結構的影響,在電站的周邊種植有一定高度的綠色樹木,減少周邊水土流失。p 引大濟岷生態環境影響治理項目n結合氣候、土質以及物種結構的影響,在“引大濟岷工程”建設過程中,對涉及影響的水生生態和陸生生態、滑坡和水土保持進行治理與維護;在項目建設完成后,在沿線種植有一定高度的綠色樹木,利用樹木的強大根系來加固岸邊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強對水浪的抗擊能力,阻擋泥沙以及污染物進入河流,并且定期對工程沿線進行污染物清理,加強工程沿線周邊人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p 大熊貓國家公18、園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n區域面積為45277.0000公頃。嚴格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和準入制度,強化以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化修復為主的自然恢復措施。p 龍門山林地質量提升項目n森林撫育2797.9590公頃;n低產林改造1888.3133公頃。p 雪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n區域面積為1470.7060公頃。利用小水電清理退出后的閑置用地及其他現狀建設用地,實施生態場景及生態項目建設,推動生態價值高效轉化;恢復瀑布水流,恢復山區河流水系生態廊道。p 土壤污染防治項目n通過客土、換土等工程技術、施用改良劑、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動物修復技術等物理-化學、生物技術,治理污染面積24.7010公頃。p19、 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項目n堅持以“統籌保護、分級分類控制、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可操作、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加強區域640.4411公頃林盤保護。p新場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項目n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步污染治理,采用專業技術手段,確保垃圾降解安全可控。第二步生態修復,其中生態修復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實施,前期主要為土壤改良、生物群落構建;后期為景觀打造,建設對外開放的公園綠地,綜合治理垃圾填埋場6.9033公頃。5.2 龍門山大熊貓國家公園植被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p 林地質量提升項目n森林撫育414.4866公頃;n低產林改造79.4609公頃。p 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項目n堅持以“統籌保護、分級分類控制20、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可操作、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加強區域149.6473公頃林盤保護。p 土地綜合整治項目n可恢復耕地資源82.4346公頃;n宜耕后備資源可開發12.4388公頃;n可墾造水田65.2716公頃;n通過建設用地復墾補充耕地,復墾建設用地3.95平方公里;n可墾造水田423.8155公頃,宜耕后備資源192.5081公頃,進行農田開發建設。5.3 龍門山生態屏障山地丘陵綜合整治和地景再造工程p 地質災害防治項目n結合秉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借助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嚴格控制和管理地質災害,加強區域地質災害防治,提前建設排水溝,做好應急排水設施,以防出現滑坡、邊坡不穩等后21、果。對區域內78個地質災害點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p 大邑縣晉原街道晉王村砂石礦生態環境治理項目n因地制宜采取平整土地、覆土回填、植樹種草、邊坡治理、土壤改良等方式復植復綠,修復改善大邑縣晉原街道晉王村砂石礦因礦山開采受損的生態環境,恢復受損區域的植被恢復,防治區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為33.9164公頃。5.4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p 土地綜合整治項目n可恢復耕地資源652.3560公頃;n宜耕后備資源可開發10.9125公頃;n可墾造水田595.5710公頃;n根據建設要求,進行土地平整、增施有機肥、鋪設田間作業道路、新增灌溉排水設施等工程,提升耕地潛力,增加高標準農田72.422、0平方千米。p 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項目n堅持以“統籌保護、分級分類控制、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可操作、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加強區域857.7415公頃林盤保護。p 土壤污染防治項目n通過客土、換土等工程技術、施用改良劑、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動物修復技術等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對分區35.8748公頃污染土壤進行治理,并實時監控。p 林地質量提升項目n森林撫育8.1321公頃。5.5 崇大灌區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工程p 公園建設項目n大熊貓國家公園實施嚴格的生態管控,保護公園內雪山森林等生態資源,營造雪域仙境的雪山森林原始自然景觀。n郊野公園14個推進水體周邊區域生態化自然本底,提升景觀環境,營造“湖23、光山色”的水體景觀,成片景觀化的林木種植,形成四季可觀、色彩豐富、層林盡染的彩林景觀。以大邑縣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為本底,強化將整個全域打造為一座大公園,以大尺度生態隔離區分隔城市組群,以高標準生態綠道串聯城市公園,打造大邑縣公園城市空間形態。5.6“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宜居環境建設工程實施保障PART66.1 規劃傳導6.2 保障措施明確成都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對本級生態修復規劃的管控引導內容。依托市、縣兩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體系,以及單元管控體系,形成“戰略指引+指標管控+分區管控+控制線管控+清單管控”的傳導體系,相互制衡、交叉施效。縱向落實市級指標,分解傳導市級核心約束性指標到縣級。建24、立縱向傳導體系明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橫向銜接的技術內容要求。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作為引領規劃,引導其他專項規劃的生態保護修復內容。建立橫向傳導體系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傳導體系圖市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修復項目立項修復項目驗收銜接指導銜接指導銜接指導指導銜接細化深化細化深化安排項目實施納入“一張圖”數據庫實施監測監管指導指導6.1 規劃傳導1.高位謀劃,建立聯動工作機制:以問題為導向,建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25、村和水利等部門協調聯動工作機制,簡化工作程序,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統籌監管,形成統籌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大格局。2.區域統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修復補償基金制度。按照“誰占用(使用)、誰付費”“誰受益、誰付費”“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征收相關費用或罰金,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補償基金。3.星地一體,建立動態監測體系:應用中高時空分辨率的星載遙感和低空近地無人機搭載的遙感、激光雷達等探測設備以及物聯網技術能等先進技術,快速獲取國土空間各要素與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動態監測、評價、補償等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創新體制機制6.2 保障措施1.26、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制定大邑縣生態環境保護近期和遠期的階段工作計劃,建立專家咨詢、公眾參與、考核獎懲機制。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導向的經濟政策。3.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建立高效的環境監督管理體制,強化執法檢查和監督管理,依法嚴肅查處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和生態破壞現象,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監督管理能力。建立政策體系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生態修復資金納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保證逐年有所增長。2.建立多元融資渠道:靈活運用財政稅收優惠、資金政策支持等激勵機制,吸引社會機構組織、企業、個人以資金、人力、技術等形式參與,激發利益相關者與義務人的內生動力,培育新興的國土27、空間生態修復服務產業鏈與創新鏈。強化資金保障1.建立生態信息網絡:加強生態環境資料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及時跟蹤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趨勢,提出對策措施,定期發布生態環境保護指標體系監測評估報告。2.引入環境科學技術,加速科研成果的生產力轉化。加強科技支撐1.實時監測組織體系:實時監測主要針對大邑縣生態類與安全類監測指標中的約束性指標。2.周期評估組織體系,確需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進行修編需進行編前評估。3.規劃實施監督組織體系:可根據實際采取專項督察、專案督察、巡察、評議等方式。嚴格評估監管大力宣傳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自然生態市情宣傳和生態保護法治教育,提高公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覺意識。加強公眾參與規劃實施全過程,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征求和聽取公眾意見,適時宣傳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部署、重大進展和重要成果,爭取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協調各方利益,增加公眾參與度。鼓勵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