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鄉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4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6889
2024-04-15
49頁
29.28MB
1、文 山 市 自 然 資 源 局2 0 2 2 年 1 2 月說明說明規劃是對東山鄉行政轄區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及修復規劃是對東山鄉行政轄區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及修復作出的具體安排,是對上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專項規劃的細化落實,是作出的具體安排,是對上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專項規劃的細化落實,是編制詳細規劃(含村莊規劃)的基礎,為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編制詳細規劃(含村莊規劃)的基礎,為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據。前言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2、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文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多規合一”、建立國土空間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決策部署,嚴格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云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文山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文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文硯同城修編(2022-20353、),組織編制東山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n 行政區劃 東山鄉地處文山市東北部,位于文硯同城中部。東北兩面與硯山縣八嘎鄉、追栗街鎮相鄰,南部及西部與文山城區相連,北接文硯同城規劃的空港板塊。全鄉下轄荒寨、南林、合掌、前進4個村委會,國土面積158.4平方公里。n 地形地貌 東山鄉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屬于土石山區,山地多,壩子少,地勢東北高、西北低。n 人口經濟 根據“七普”東山鄉常住人口為0.92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62.38萬人的1.47%。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萬壽菊、甘蔗、辣椒、經濟林果等,其中烤煙最適宜種植,已成為東山彝族鄉富民興鄉的支柱產業。東山鄉概況4、01 規劃總則1.1 規劃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期限及范圍02戰略定位與戰略定位與目標2.1 戰略定位2.2 戰略目標03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2 優化農業空間格局3.3 構建鄉域特色魅力風貌空間04資源環境底線約束4.1 強化底線約束,落實永久基本保護線4.2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4.3 城鎮開發邊界4.4 明確國土空間分區管控05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5.1 城鎮體系城鎮體系5.2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5.3 科學指導,推進鄉村振興科學指導,推進鄉村振興07中心城鎮品質提升7.1 規范定位與范圍7.2 空間結構與用地布局7.3 完善中5、心鎮區設施配置7.4 建構綠色融城的魅力空間7.5 中心集鎮交通體系7.6 打造優質社區生活圈7.7 塑造城鎮特色風貌08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8.1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保護利用8.2 國土綜合整治8.3礦山生態修復06設施支撐構建通達韌性城市6.1 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6.2 建立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6.3 建設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目 錄09規劃實施保障9.1 構建規劃傳導體系9.2 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督規劃總則011.1 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二十大會議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6、“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東山鄉城鎮化提質提速,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和區域協調發展,強化城鎮綜合承載力建設,努力走四化同步、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民生優先、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開放共享協調綠色創新1.2 規劃原則-堅 持 六 大 原 則-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底線及管控要求,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以下簡稱“三條控制線”)和其他控制線,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耕地,節約集約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樹立大食物觀,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控增量、盤活存量7、,科學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提高國土資源利用效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優化空間和資源配置,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供給,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挖掘鄉鎮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尊重本地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強化風貌管控,因地制宜彰顯云南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氣候、生物、民族和歷史文化等特色。按照縣鄉聯動,同步規劃的思路,注重精準落實管控要求,將上位規劃確定的各項約束性指標和剛性管控要求落到具體地塊,向下分解核心指標,對近期實施項目做出統籌和具體安排,充分運用信8、息化技術編制能用、管用、好用的規劃。堅持黨委領導、政府組織,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廣納民意、廣集民智、廣聚共識,組織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參與規劃編制的各個程序和階段。堅守底線,綠色發展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因地制宜,彰顯特色上下聯動,強化實施政府主導、公眾參與1.3規劃范圍與期限2020年基期年2025年近期年2035年目標年2050年遠景展望至 以東山鄉行政轄區為主,下轄荒寨、南林、合掌、前進4 個村委會40個自然村49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58.4平方公里。中心鎮區范圍北至文山市看守所,南至玻璃加工綜合市場,西至復烤廠,東至文山立達爾辣椒加工廠。面積1.84平方公里。范圍鄉域中心鎮區 期9、限02戰略定位與目標2.1 戰略定位2.2 戰略目標 2.1 戰略定位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二十大會議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東山片區在“文硯同城”的區位優勢,依托文山、硯山城市聯盟的建立,推進文硯同城東山片區整體轉型發展,進一步探索以合作、創新與轉型發展為鮮明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將東山片區打造為:2035年,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開放高效、魅力品質的國土空間格局。建設成為一二三產綠色融合發展樣板、生態綠美鄉村旅游示范區。n n 2010、25年,各級生態功能區保護和修復體系建立;農業產業格局得到優化,耕地保護指標得到落實;產城融合度顯著提升,充滿活力的城鄉發展格局基本奠定;國土空間的保護、利用、治理和修復水平明顯提高。確定近、遠期規劃目標,從格局、效率、品質三方面提出國土空間規劃目標,以及相應的規劃策略。2.2 戰略目標 展望2050年,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形成完善的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區域互聯、三生互動、城鄉互通、各類資源要素有機融合的國土空間“生命共同體”格局全面形成,國土空間發展進入自然良性循環,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宜居的符合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美麗家園。03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11、2 優化農業空間格局3.3 構建鄉域特色魅力風貌空間一軸局構建“一軸、兩園、四區、多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沿南北向貫穿東山片區文硯同城發展軸。3.1 鄉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兩園云南文山東山省級石漠化公園、云南文山羅漢山省級森林公園。四 區北部高原特色農業區、東部石漠化生態功能區、西部生態林業區、中部核心發展區。荒寨田園綜合體、合掌田園綜合體、東山田園綜合體。多 點一軸四區局構建“一軸”“四區”的農業發展格局同城大道產業發展軸中部綜合服務區、西部生態林業區、東部石漠化生態產業區、北中部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3.2 優化農業空間格局3.4構建鄉域特色魅力風貌空間山地城鎮景觀風貌區主要位于文硯大道東西側集12、鎮建設區。毗鄰山體建設,規劃應注重片區建設與周邊山體的協調,結合現狀,對西側建筑加強建筑界面控制,對東側新城鎮區嚴格把控建筑風貌控制,引導山、林、建筑相互映襯的天際輪廓線及組團的城市界面。高原特色農業風貌區位于東山片區北部和中部,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應注重周邊村莊的保護與協調。規劃主要對其自然人文景觀、村落布局、居民建筑進行控制引導。石漠化景觀風貌區東山公園景觀風貌區石漠化景觀風貌區位于東山片區東部,結合當地人文景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根本,打造生態圈為核心,把現有的沙漠化、石漠化、濕地保護自然轉向生態化;開發健康休閑體育,特色花卉種植、開展鄉村旅游等。形成特色鮮明、旅游項目內容豐富的石漠化景觀13、風貌區。高原特色農業風貌區山地城鎮景觀風貌區東山公園景觀風貌區位于東山片區西側,保護片區的自然特色和景觀,注重與整體環境的協調融合。以地方人文建筑文筆塔、紀念建筑烈士陵園、羅漢山森林、頭塘水庫等景觀資源打造登山觀光為主的休閑型公園。4.1 強化底線約束,落實永久基本保護線4.2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4.3 城鎮開發邊界4.4 明確國土空間分區管控04 主要分布在合掌行政村西部、荒寨行政村北部、前進行政村東部和南林行政村西南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質保量落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實施現有耕地提質改造,促進耕地規模化、集中化)。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要求,保障糧食安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14、142.65公頃4.1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主要涉及云南文山東山省級石漠化公園、云南文山東山羅漢山省級森林公園。(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地、濕地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落實劃定全域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堅持嚴格保護、分級管控、損害追責、違法嚴懲原則)。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維系全域生態安全 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576.46公頃.4.2生態保護紅線基于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落實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控城鎮建設用地總量,推進城鎮建設用地結構優化。落實城鎮開發邊界,保障未來發展空間 城鎮開發邊界面積:225.99公頃.4.3城鎮開發邊界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林牧漁等農業發展以及農民集中生活和生產15、配套為主的區域。包括保護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其他建設區。東山鄉村發展區面積217.10公頃生態保護紅線區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自然區域。東山鄉生態控制區,面積8853.18公頃.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內一般耕地集中連片的區域和一般耕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東山鄉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142.65公頃。4.4 明確國土空間分區管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自然區域,包括全部生態保護紅線。東山鄉生態保護區面積3576.88公頃.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16、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包括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區、工業拓展區。東山鄉城鎮發展區面積225.99公頃,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鄉村發展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055.1 城鎮體系5.2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5.3 科學指導,推進鄉村振興5.1 城鎮體系構建“重點鎮中心村基層村”的三級鄉村居民點結構體系。重點鎮 前進村村委所在地中心村合掌、板板橋、石牛角、荒寨大寨、岔路壩、底姑、南林大寨基層村麻地、茅蠟燭上寨、茅蠟燭下寨、大石盆、且喜、三家、涼水井、小寨、小馬場、二塘、黃家箐、上中寨、下中寨、紅土坡、金竹凹塘、路圍、倮科、小沖、秀水壩、三丘田、沙支地、新寨、荒凹塘、老方地、大坪子、滑石板17、老仆新寨、老仆老寨、水淹壩、小壩子、大箐、子寨、金雞塘強化村莊建設用地管控堅持總量控制、存量盤活、流量增效、有償退出,控制農村居民點用地總量,嚴格落實“一戶一宅”規定。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以鄉鎮或村為單位開展土地綜合整治,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用于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構建完整鄉村生活圈構建系統化的鄉村生活圈,統籌布局鄉村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設施共建共享,健全城鄉一體、全民覆蓋、均衡發展、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統籌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空間盤活村莊建設用地,謀劃“農用地+村莊”的文旅莊園發展形式,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村莊+特色農業”三大18、文旅莊園模式,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積極引導傳統農業生產功能向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就地消費、生態休閑等多種功能融合發展轉變。5.2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升統籌優化村莊布局,分類引導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集聚發展類7個整治提升類28個城郊融合類5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以及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增加農業農村基礎設投入,加快城鄉互聯互通,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距。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19、淳樸民風。廣泛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培訓,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戰斗堡壘。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深化農村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積極拓寬新渠道,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將各地鄉村綠化美化行動與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共建共享共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 展。充分挖掘鄉村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田園風光等價值。5.3 科學指導,推進鄉村振興06設施支撐構建通達韌性城市6.1 一 縱建設曲靖師宗丘北文山馬關河口的鐵路一橫建設蒙自文山西疇富寧那坡的沿邊鐵路1、著力構建“一縱一橫”鐵路網2、構建三縱一斜”公路網體系三 橫蒙文硯高速公路;文硯大道;規劃20、外遷省道。文山繞城高速公路。一 斜6.2構建“城鎮鄉村”社區生活圈,形成“鄉鎮村”兩級便民公共服務體系,形成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的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系統。城鎮(街道)級公共中心社區(村)級公共中心配置: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中小型養老院等設施、中學、小學、幼兒園按照服務半徑設置配置:幼兒園、文化活動室、室外綜合健身場地、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等設施,幼兒就近入學,按照服務半徑設置提供全齡友好、類型齊全的公共服務構建高效均好城鄉生活圈遠期至2035年,鄉域用電最大負荷約4萬千瓦。供電電源:近期由東山合掌35KV變電站進行供電,遠期東山鄉的用電主要結合專項規劃21、設計供電。東山鄉在集鎮有郵電所一個,電話裝機500門。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加快5G移動通信網絡、光纖寬帶、物聯 網的建設,強化基站建設,以信息化帶動智慧城市建設。給水水源:近期片區規劃水源為小河尾水庫,布都河水庫為補充水源,遠期用水納入文山市供水范圍,由文山第五水廠供水。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做好引水工程。優化供水格局,全面 提升源、廠、站、網四大環節的安全保障,構建城鄉一體、市域全覆蓋的供 體系。規劃在鄉集鎮南側設置垃圾轉運站,生活垃圾運送至文山市西北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集中處理。生活垃圾按人均產生量為1kg/人日計,預計規劃區遠期生活垃圾日產生量為 20噸。完善雨污分流的排22、水體制。規劃保留了鄉駐地南側的在建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后達到一級A標后排入蓄水池和回用綠化灌溉。污水處理量4500m/d,各村污水,有條件的農村納入集鎮污水處理管網系統集中處理生活污水。距離集鎮遠的農村,污水量小、住址分散,不利于污水的收集和集中處理,可采用微動力好氧工程或小型沼氣池處理模式。6.3 建設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近期,以北郊氣化站液化天然氣(LNG)或瓶裝液化石油氣作為東山片區過渡氣源。遠期,隨著緬甸天然氣文山支線的實施,利用管輸緬甸天然氣作為東山片區燃氣的主導氣源。形成以管輸緬甸天然氣為主,瓶裝液化石油氣為輔的燃氣供應系統。完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提升重大設施保障完善全域應急指揮23、管理平 臺,建立鄉集鎮、行政村兩級指揮聯動機制,推動應急指揮場所建設。東山鄉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防洪重點主要是山洪防治。加強防洪排澇排水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加強調蓄、蓄排功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規劃在中心鎮區東部,新建二級消防站1座。各行政村設立微型消防站,組建專職消防隊或志愿消防隊。加快推進消防站缺口的補足;加強對危險品生產企業、高層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森 林火災的滅火和應急救援能力 建設。東山鄉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重 要建筑和生命線工程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通過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建立監測預報和預警系統,實現精細化的地質災害預警管24、理。建立人防聯動體系。實現人防警報 設備片區全覆蓋控制,指揮平臺互聯互通,形成以有線通信為主體、衛星通信為骨干、無線電通信為支撐的區域信息傳輸系統,實現指揮信息網絡化。(人均人防工程面積1.50平方米)6.3 建設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完善綜合防災體系,構建安全韌性城市加強空間規劃與公共衛生建 設的銜接,預留應急使用的公 共安全設施空間。完善綜合防災體系,構建安全韌性城市077.1 規劃定位與范圍7.2 空間結構與用地布局7.3 完善中心鎮區設施配置7.4 建構綠色融城的魅力空間7.5 中心集鎮交通體系7.6 打造優質社區生活圈7.7 塑造城鎮特色風貌文硯同城發展重要節點,專業市場聚集地,生態25、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中心集鎮定位規劃范圍7.1 中心集鎮定位與范圍 7.2 中心集鎮空間結構一 軸 文硯大道發展軸 兩片區綜合居住片區,依托前進村完善東山集鎮居住用地 的安排。綜合服務片區,主要承接文山市外溢功能區,并布置了 公共服務設施、商業設施、居住用地形成綜合服務片區。7.2 用地布局教育設施規劃保留現狀東山鄉小學及文山市十二中學,結合現狀教育設施布局,完善和提升現有的中心學校,增加教學設備和健身器材。規劃期內在鄉駐地區南部設置七都職業學校,在文山市第十二中學西側新建中學一所。文化設施 規劃在社區設置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包含文化室、青少年及老年活動室、圖書室,滿足文化知識科26、普、文化活動等文化設施的需要。醫療衛生設施 規劃保留現狀衛生院,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主要滿足鄉鎮居民醫療、預防、康復等醫療需求。并在片區中部規劃了文山州傳染病院,在平安駕校南側設置市級精神病專科醫院。體育設施 規劃在鎮區新增多功能活動場地。居住區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進行配置健身廣場,具有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單雙杠等活動功能。社會福利設施 規劃結合東山鄉社會福利相關政策,結合鄉集鎮需求發展、吸引社會福利托養機構,完善配套設施。行政管理設施 鄉集鎮區保留現狀的鎮政府用地,規劃完善辦公設施。7.3 完善中心鎮區設施配置規劃鄉集鎮人口規模為1.4萬人,燃氣用戶主要為居民用戶、工業用戶、公建及商業用戶。規27、劃區總用氣量為130.2萬Nm3/年。近期由東山合掌35KV變電站進行供電,遠期東山鄉的用電主要結合專項規劃設計供電。依據各片區建設規劃新建供電線路,完善供電線路網,主供電網宜采用地下敷設方式。規劃以地表水作為用水水源,近期片區規劃水源為小河尾水庫,布都河水庫為補充水源,遠期用水納入文山市供水范圍,由文山第五水廠供水。同時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切實做好供水設施的保護工作。采用城市單位人口綜合用水量指標法和用地分類用水量指標法進行預測。規劃期末鄉駐地最高日用水量取8300m/d。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污水處理廠位于中心集鎮南側地勢最低點,近期處理規模2000m/d,遠期擴大到4500m/d,占地約28、0.67公頃。排水工程燃氣工程供水工程7.3 完善中心鎮區設施配置供電工程形成“一軸多點的”藍綠空間結構7.4 建構綠色融城的魅力空間規劃東山依托既有的藍綠空間,結合周邊開發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開放空間。郊野地區結合田水路林的生態肌理打造類型豐富的公共開放空間。7.5中心集鎮交通體系1 優化提升城鄉聯系,完善城鎮對外交通系統 融入區域的對外交通組織構以文硯大道為主線的對外交通系統2 構建“窄路密網”的城市肌理,實現人行友好交通打造“兩縱三橫”主干路網骨架7.6 打造優質社區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按照10分鐘步行可達的空間范圍,服務半徑約500m,覆蓋范圍約1km2,1.5-2.5萬人的居住服務人口29、規模打造社區生活圈,培育鄰里中心。(配置小學、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型多功能運動場等設施)5分鐘生活圈按照5分鐘步行可達的空間范圍,服務半徑約300m,0.5-1.2萬人的居住服務人口規模打造社區生活圈,培育街坊中心。(配置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幼兒園、居委會工作站、社區文化活動站、小型多功能運動場、居家養老(助殘)驛站等設施)完善城市生活圈建設,將社區生活圈劃分為兩種類型,實行差異化的設施配置策略,保障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從均等化逐步走向差異化和精準化。到2035年,實現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達90%以上。打造活力共享與公平包容的優質社區生活圈 5min:街頭綠地/小游園10min:社區公園/廣場30、基礎教育覆蓋每個社區生活圈醫療設施覆蓋每個社區生活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100%覆蓋文化設施覆蓋每個社區生活圈體育健身設施每個社區生活圈均衡網絡化布局各級生活圈公共綠地,提高覆蓋率根據專業規劃的要求合理設置提高菜市場、零售商業、物流配送等設施覆蓋率每個社區配置1處社區服務綜合體 社區生活圈設施配套配置7.6 打造優質社區生活圈7.7 塑造城鎮特色風貌 綜合居住片區風貌引導 復烤廠產業片區風貌引導7.7 塑造城鎮特色風貌 產業片區建筑注重突出時代感,形成簡潔、明快的現代化高科技產業園區的形象。建筑淡雅明朗,與綠化景觀互相映襯。以低碳經濟、產城聯動為特色的現代化復合型產業園。現代工業景觀生態環境優先體31、現科技性、現代化特征地域性與時代性結合088.1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保護利用8.2 國土綜合整治8.3 礦山生態修復8.1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和利用n 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和利用落實文山市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重點生態修復區域和重大工程。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意識,加強以生態保護紅線為主體的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以云南文山東山省級石漠自然公園、云南文山羅漢山省級森林公園等生態區為重點區域。加強重點區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統籌水資源、耕地、林地、礦產等自然資源要素,形成全域全要素整體保護格局。是生命共同體山 水 林 田 湖 草 推進農村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撤并復墾,引導人32、口.資源要素向城鎮和中心村流動。深化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形成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新農村格局。重點在南林、合掌行政村深入開展低效農用地整理。通過實施土地平整.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生物.農藝等工程,對耕地進行提升和改造,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 建設。提高低效閑置建設用地利用率。依托農用地整理,統籌推進農村零散、閑置、低效建設用地的整治和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景觀重塑等,配套和完善村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238.2 多措并舉,開展國土綜合整治4推進村莊廁所革命,建設無害化公廁,加強農村兩污治理,在人口集中區域合理布局垃圾收集、污水處理設施。加強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注重村莊整體風貌打造。8.2 33、礦山生態修復 針對文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采空塌陷區、廢棄礦山、巖坑裸露礦山、交通干線沿線敏感礦山和景區周邊礦山等重點修復對象,落實修復的重點任務、區域、規模和時序等內容。東山鄉礦山生態修復重點主要分布于荒寨村委會西北側。境內歷史遺留廢棄礦山5處,其中未恢復治理的有5處,擬實施修復面積14.22公頃。098.1 構建規劃傳導體系城鎮開發邊界內:確定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提出單元內詳細規劃編制指引、開發強度、要素配置。空間形態等方面的約束要求,落實三線,明確道路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綜合消防設施布局。城鎮開發邊界外:開展實用性規劃編制、重點保障村民建房、基數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農村新34、產業新業態等與鄉村振興相關的項目用地堅持剛性管控與總體引領相結合,嚴格落實上位規劃明確的相關內容,強化鄉域空間規劃與實用性村莊規劃、詳細規劃編制單元的銜接。指標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布局主體功能區空間格局規劃分區設施布局控制線資源環境約束公共空間指引技術設施預控名錄資源環境約束公共空間指引技術設施預控嚴格落實,確保“分級分類”規劃傳導落地實事求是,結合實際細化優化規劃內容查缺補漏,增加區域特色規劃目標8.1 構建規劃傳導體系 按照實用、管用、好用的原則,依據行政界線、村莊分類、鎮區范圍、地理位置等因素,將全域劃分為個7單元。其中城鎮單元1個,特殊單元2個,村莊單元4個。落實規劃傳導8.2 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