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7511
2024-04-18
34頁
21.52MB
1、肇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目錄二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一總則三保護目標、原則和保護傳承體系四規劃主要內容五實施保障 1一、總則 2肇慶概況1.1編制目的為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肇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正確處理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確保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工作科學、合理、有效進行,以系統完整保護傳承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和全面真實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為目標,堅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價值導向、應保盡保、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多方參與、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則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編制肇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2021-2035年)。3肇慶概況1.2規劃范圍及期限肇慶市域:包括肇慶市全部行政轄區,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歷史城區:北至端州路、南至江濱路、西達大橋路、東至古塔路,面積為4.70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年2035年。近期為2021年至2025年,遠期為2026年至2035年。規劃范圍 規劃期限 4底圖來源于肇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審圖號:粵HS(2023)001號二、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 5綜合肇慶市歷史文化遺存價值及意義、歷史事件影響、山水格局等多種因素,價值特色概括為:價值特色(1)廣府文化重要始源地;(2)傳承古今中國硯都;(3)宗教文化集萃之城;(4)明3、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前沿;(7)西江下游軍事重鎮;(8)近代革命重要策源地。肇慶概況2.1歷史價值特色歷史文化古城格局革命軍事(5)獨特的嶺南古城文化;(6)山湖城江生態格局;6肇慶歷史文化形象定位為山水古城、中國硯都古城(嶺南地區最為完整)是肇慶核心歷史文化資源,也是歷史文化的核心載體。端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是肇慶歷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肇慶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名片。肇慶概況2.2歷史文化形象定位 7三、保護目標、原則和保護傳承體系 8肇慶概況3.1保護目標明確肇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建立新時代肇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實施多層次、多類型、多途徑的系統保護,傳承肇慶市優秀傳統4、文化,賡續城市文脈,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高人民群眾文化自信,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9肇慶概況3.2保護原則(1)保護歷史信息載體的真實性;(2)保護歷史環境的完整性;10(3)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居民生活相融合;(4)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6”是六大層次:市域、中心城區、歷史城區、府城及古城墻、歷史文化街區及歷史地段、文物古跡,其中針對肇慶的保護需求,增加中心城區(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銜接)、府城及古城墻保護層次。“1”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構建“6+1”的歷史文化保護框架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城區保護歷史城區保護府城及古城墻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及歷史地段保護文物古跡非5、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物質層面保護規劃非物質層面保護規劃肇慶概況3.3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11 保護對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6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共4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30處。歷史城區4.70平方公里;歷史文化街區7處;歷史建筑381處;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德慶縣,對封川縣古城進行搶救性保護;府城及古城墻。中國傳統村落12個,廣東省傳統村落1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4個。保護古樹名木及與歷史文化遺存密切相關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代表性項目3項,省級29項,市級90項,縣級217項。四、規劃主要內容12市域歷史文化保護4.1 整體保護格局(1)兩帶“兩帶”指西江城市文化發6、展帶、綏江特色文化發展帶(2)四城“四城”指肇慶(府城)、德慶(歷史城區)、四會古城和封川古城。(3)三主題“三主題”指古城文化主題區、史前文化主題區、革命文化主題區。13底圖來源于肇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審圖號:粵HS(2023)001號市域歷史文化保護4.1 古村落的保護保護12個中國傳統村落、16個廣東省傳統村落、4個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等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14底圖來源于肇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審圖號:粵HS(2023)001號市域歷史文化保護4.115包括賀江古驛道(98公里)、懷封古驛道(38公里)、西江古驛道30公里、肇慶古驛道(327、公里),共長約198公里。(2)重點保護4條古驛道(1)整體保護西江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長約988公里,其中陸路長約493公里,水路長約495公里。賀江古驛道(98公里)懷封古驛道(38公里)肇慶古驛道(32公里)西江古驛道(30公里)底圖來源于肇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審圖號:粵HS(2023)001號 古驛道的保護 保護“山湖城江”生態格局中心城區城址環境保護4.2(1)應保證視廊的暢通,建立歷史景觀點和自然景觀點之間的呼應關系,使歷史城區與其周邊環境互相協調統一,視廊范圍內的建筑高度應依據視線分析結果進行控制。(2)重點控制披云樓北嶺山、披云樓西江象山視廊。視廊范圍內建筑8、高度依據距離城墻由近及遠逐步升高。16底圖來源于肇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審圖號:粵HS(2023)001號 歷史城區范圍劃定歷史城區保護4.3北至端州路、南至江濱路、西達大橋路、東至古塔路的肇慶歷史城區范圍,總面積為4.70平方公里。17 歷史城區保護目標歷史城區保護4.3(1)保護歷史城區整體風貌,建立標志性歷史文化景觀之間的呼應關系,加強名城形象。(2)保護文物古跡和特色風貌地段的歷史形象,突出其傳統特色,搶救性保護歷史建筑及成片反映歷史城區肌理的歷史文化街區、建筑群。(3)協調歷史城區內部及其與外部自然環境的關系,保持歷史城區傳統空間格局;控制歷史城區建筑高度,延續9、歷史城區傳統風貌,改善歷史城區的生活環境和景觀質量。(4)協調新時期歷史城區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關系,保護歷史城區的傳統風貌,為合理開發創造必要的條件,激發老城區的新活力。18以遺產展示、文化旅游、生活居住為主要功能,打造富有嶺南特色的歷史文化展示區。通過文物古跡保護修繕、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居住環境整治改善,為高品質的文化旅游開發提供物質環境條件,妥善處理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城區生活的關系,以科學保護、永續利用為歷史城區保護的長遠目標。歷史城區功能定位“一城、一帶、六區”(1)一城:府城,即古城墻圍合的區域。(2)一帶:即由正西路、城中路和正東路組成的東西向歷史文化風貌帶。(3)六區:六個歷史文10、化街區,包括正西路、府前路、城中路、豪居路、閱江樓、崇禧塔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城區整體格局正西路歷史文化街區崇禧塔歷史文化街區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城中路歷史文化街區豪居路歷史文化街區閱江樓歷史文化街區正西路城中路正東路歷史城區保護4.319(1)歷史城區內的文物古跡、歷史文化街區嚴格按照各自保護規劃的要求從嚴進行高度控制。歷史建筑及其附屬建筑的高度控制為原高。(2)嚴格控制正西路、城中路、正東路、府前路、豪居路、十字街等傳統街巷兩側建筑層數不超過三層,建筑高度不超過10米,保證街巷兩側錯落有致。歷史城區建筑高度控制歷史城區保護4.320重點控制披云樓北嶺山、披云樓西江象山視廊。視廊范圍內建筑高度依11、據距離城墻由近及遠逐步升高。披云樓北嶺山視廊范圍內(人民中路與康樂中路之間區域),由近及遠按照建筑高度16米、19米和25米三個層次進行控制。披云樓西江象山視廊范圍內(人民南路和康樂南路之間區域),由近及遠按照建筑高度16米和19米兩個層次進行控制。景觀視廊控制歷史城區保護4.321披云樓北嶺山西江 傳統街巷保護歷史城區保護4.322共保護約55條街巷(1)保護特色主街包括騎樓街和傳統主街。(2)保護特色內街包括商業內街和傳統入戶巷道。傳統主街商業內街傳統入戶巷道城中路騎樓街正東路騎樓街保護在肇慶防洪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遺址遺跡,包括古城墻、景福圍和四個水閘遺址。保護防洪遺跡歷史城區保護4.312、23(1)保護古城墻所圍合的府城區域,總面積約0.42平方公里。(2)保護府城的山水格局、標志空間、歷史風貌道路、眺望視域、景觀視廊與道路對景等。府城的保護府城及古城墻保護4.424府城及古城墻保護4.4 古城墻的保護(1)保護范圍:7.33公頃(2)總體范圍為距城墻6米范圍內;局部重點保護區為原古城墻四門位置現狀道路中心線兩側各30米、城墻兩側外擴20米。25 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保護4.5序號歷史文化街區名稱1閱江樓歷史文化街區2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3豪居路歷史文化街區4正西路歷史文化街區5城中路歷史文化街區6崇禧塔歷史文化街區7惠積街橫街歷史文化街區閱江樓歷史文化街13、區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豪居路歷史文化街區正西路歷史文化街區城中路歷史文化街區崇禧塔歷史文化街區26(1)歷史文化街區共7處,(2)歷史地段1處,為白石村歷史地段。白石村歷史地段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等級數量(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0合計283文物古跡的保護4.6肇慶市歷史建筑普查工作已確定381處歷史建筑。其中,端州區97處。歷史建筑保護27底圖來源于肇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審圖號:粵HS(2023)001號文物古跡的保護4.6 地下文物埋藏區的保護重要遺址名稱三朝古墓遺址府衙遺址兩廣總督署遺址包公祠遺址景星門遺址南14、薰門遺址地下文物埋藏區范圍包括古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府城所構成的范圍。28 保護對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4.7(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2)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9項。(3)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0項。(4)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7項。29 保護措施(1)全面調查,整理入庫。(2)大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群體。(3)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項目的開發。(4)開展創建民間藝術之鄉活動。(5)保護與教育相結合。(6)政策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文化游徑建設肇慶府城歷史文化游徑肇慶周其鑒故里歷史文化游徑肇慶高要宋隆名村(鎮)歷史文化體驗游徑肇慶廊道源流歷史文化游徑六祖文化歷史文15、化游徑(肇慶段)古城防洪歷史文化游徑展示及利用指引4.8(2)打造3條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1)打造6條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肇慶鼎湖休憩游徑羚羊峽古道肇慶中西文化交流游徑30(1)肇慶府城歷史文化游徑:崇禧塔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高要學宮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間舊址肇慶古城墻麗譙樓宋城路包公井石橋亭(2)古城防洪歷史文化游徑:后西街水閘后東街水閘肇慶古城墻近勝里二巷水閘躍龍涌河道堤閘王泮公祠景福圍紀念亭崇禧塔(3)肇慶中西文化交流游徑:仙花寺遺址王泮生祠崇禧塔上清灣古村歷史城區內歷史文化游徑包括:展示及利用指引4.8 歷史文化游徑建設31五、實施保障32實施保障5.1全面落實的法規政策有效傳導的管理制度不斷擴大的社會參與面向行動的支撐體系滾動推進的實施機制 制定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加強各項長效政策制定 部門協同、全過程管理、歷史城區等特定地區管理、基層支持力度 業主、技術機構、民間組織、市場力量多元參與,推廣科普教育 人才培育、資金獎補、金融支持、文化產品、公共活動 規劃協同、評估反饋、考核機制125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