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羅江區“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方案(2021-2025年)(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8613
2024-04-23
21頁
72.54KB
1、德陽市羅江區“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以及對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著力化解存量風險、防范增量風險,開啟全面建設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新征程,以高質量應急管理服務實施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促進應急管理從2、事后被動應對向事前主動預防轉變,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二)發展思路強化架構清晰、職責明確的應急體系建設。應急力量與資源整合統籌。提高基層風險管理能力,加強對基層權利、應急資源的傾斜。由事后響應到事前預防,源頭遏制重大風險。整合監測預警能力,實現信息共享。強化公眾和社會參與,加強公眾安全和應急教育。建立毗鄰區互助協同響應機制。(三)總體目標總體目標:以推進“全災種、大應急”建設為主線,著力健全應急管理指揮體系、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體系、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統一的救災物資保障體系、應急管理法治體系、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體系3、,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堅決遏制較大、重大、特大事故。全面提高全區應急管理能力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分項目標: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領導體制、指揮體制、協同機制、職能配置、機構設置更趨合理,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職能力全面提升。結合國家、省相關部署,我區應急管理機構工作條件達標率達到80%以上,應急管理主要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力構建基層應急管理新格局,鄉鎮應急管理辦公室專職從事應急管理人員配4、置率達到100。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健全應急預案體系。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感知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含天然氣開采)、消防、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工貿等行業領域安全事故。新建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入園率達到100%。森林防滅火專項整治成果全面鞏固,林火監測覆蓋率達到95%,火場語音通信覆蓋率達到95%。建立至少300人的“區-部門-鄉鎮-村(社區)”四級災害信息員隊伍,災害事故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災害應對準備能力顯著5、增強?!八奈灰惑w”應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應急預案、應急通信、應急裝備、應急物資、緊急運輸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強。專職消防人員占全區總人口的比例達到0.4。災害事故發生后,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6小時以內。應急要素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規模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初步形成,應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效能全面提升,監管執法人員具有相關專業學歷和實踐經驗占比不低于75%,行政執法裝備配備達標率達到80%。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社會公6、眾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社會治理的精準化水平持續提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持續推進國家綜合減災示范縣(區)創建,力爭建成1-2個防災減災文化示范鄉鎮,1-2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和1-2個防災減災文化示范村。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規劃主要指標序號指標名稱預期值指標屬性1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5%約束性2單位全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約束性3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約束性4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占比下降5%預期性5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例1%預期性6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7、1預期性7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15000預期性二、重點任務(一)管理體制機制優化一是強化防災、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應急、氣象、水利、自然資源、消防等部門加強日常溝通,在應急響應期間,建立會商機制,共同研判可能出現的汛情、災情,做到信息共享、措施同商、預警互動等,切實提高整體協同防范能力。與區發改局建立物資協同調配機制,區應急管理局負責下達物資儲備任務,發改局做好物資儲備、管理、發放等工作。與氣象部門建立水(雨)情信息共享、預警信息聯合發布機制,依托氣象、水利部門的監測系統,由氣象局統一發布預警信息。二是落實屬地管理原則,突出屬地政府應急管理第一職責。突發事件常常具有較嚴重的社會危害,為及時8、應對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必須強調屬地管理原則,明確由當地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突發事件的緊迫性特征,決定了“與時間賽跑”在事件應對中的重要性,對事發地情況越熟悉,越有利于應對工作的及時、有效開展。為此,應有效維護屬地政府的應急管理行政管轄權。同時,還必須明確屬地政府在出現突發事件后,應立即向上一級政府報告,必要時可越級上報。三是明確分類管理原則,界定相關部門的應急與非應急職責。應急管理涉及多個部門,要明確各部門的具體職責,確保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合力,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分類管理原則強調各職能部門負責其職能領域的突發事件應對,但落實到基層,就難以保證有9、專門力量和專業力量來具體負責。分類管理帶來的分段管理,有時也會導致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發生“扯皮”現象。所以,應進一步明確分類管理原則,提高有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的專業技能和水平,并把相關部門分為應急部門和非應急部門。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充分發揮具有應急處置職能的機構,如綜合救援隊伍、專業救援隊伍、應急管理專業機構(如應急辦)等的作用。四是強化統一領導原則,規范多重主體介入響應的權力關系。當突發事件影響超出屬地政府的應對能力時,屬地政府應及時向上級政府報告。隨著事態發展,多個職能部門、機構將會參與到應對工作中來,此時統一領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堅持上級政府統一領導權的同時,還應突出地方的就近統一指揮。這10、包含各鎮提供的應急保障力量應統一由各鎮人民政府指揮,各職能部門的專業應急資源由地方政府成立的應急指揮機構指揮。專欄1 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建設工程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應急指揮場所、應急通信網絡、網絡與信息安全等基礎設施,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支撐保障能力。(1)應急管理指揮中心:建設區級智能應急管理指揮中心,探索推進鄉鎮、中心村“小單元式”應急指揮平臺建設,以區消防救援大隊為指揮中心(或分中心),確保24小時值守響應。(2)應急通訊網絡:結合應急通信網絡、公共通信網絡和低功耗廣域網,搭建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和城市安全應急處置現場韌性抗毀、廣域接入的應急通訊網絡,實現區域全覆蓋。(3)網絡與信息安11、全基礎設施:持續推進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統一架構、分級建設”模式,構建網元安全、安全準入、訪問控制、威脅監測、流量控制、邊界防護等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2.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建設開放、彈性、兼容的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為各類系統和應用提供統一的應用環境和服務支撐。(1)數據治理子系統:依托全市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全方位獲取、全網絡匯聚、全維度整合海量數據資源,以數據標簽化為手段,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結構化描述,提升全要素、全口徑、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能力和實時共享服務能力。(2)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子系統:利用“空天地”一體化風險感知技術,建設全域覆蓋的自然災害重點信息12、感知網絡。匯集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在災害發生時快速匯聚災害信息,建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數據庫,實現對自然災害的全要素綜合監測、綜合風險評估、災害分析預警和災害態勢智能分析,提升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3)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子系統:持續推進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測預警系統和遏制危險化學品重特大事故智能感知系統建設,將涉及重大危險源的倉庫、裝卸臺等納入監控范圍。加快推進非煤礦山、涉粉作業人數超過30人的粉塵涉爆重點企業監測聯網。逐步推進工貿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安全監管系統建設。實現對安全生產風險的綜合監測、智能評估、趨勢分析和精準預13、警,提升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能力(4)應急指揮子系統:建設應急指揮“一張圖”和應急資源管理平臺,建設數字化應急預案庫,推進應急管理部門系統內數據共享、外部門數據互通,匯聚互聯網和社會單位數據,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實現共享災害事故情報、態勢分析研判、應急力量分布、應急物資儲備、應急預案、現場視頻圖像、網絡輿情監測、災害周邊交通、人口分布情況和歷史典型案例等信息并匯聚展示,形成上下貫通的應急指揮體系,有力支撐統一指揮、協同研判。(5)視頻指揮調度子系統:支持各類視頻監控、軟終端、觸屏標繪終端接入,提供可視指揮、語音指揮、圖片指揮功能,實現遠程可視化、精準化調度指揮。(6)“互聯網+執法”子系統:建設14、執法基礎數據庫、執法檢查、執法管理、執法專題、綜合分析、重點企業精準監察、企業管理端等應用模塊,實現監管執法可視化、實時化。(二)持續提升安全生產基礎管理工作一是生產安全事故顯著下降。到2025年,有色、機械等八大行業實現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減少,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笆奈濉逼陂g,八大行業生產安全事故起數、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與“十三五”期間同口徑相比分別下降10%、10%,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笆奈濉逼陂g,全區總體安全態勢保持總體平穩,安全事故發生率、重特大事故發生率保持低位運行。二是全面鋪開推進八大行業清單制管理工作?!笆奈濉逼陂g,有色金屬、建15、材企業、機械加工等八大行業所有企業全覆蓋推進清單制管理,科學指導企業結合自身實際依崗位而定、分類分層精準制定清單,通過實施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清單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清單安全生產崗位責任清單日常安全工作清單,不斷提升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總體水平。 三是建立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五年內,全面推進工礦商貿、建筑施工、城鎮燃氣、人員密集場所等行業領域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重點行業企業隱患自查自改自報率達到95%以上,規模以上企業全覆蓋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到“十四五”末,全區基本建立起點、線、面有機結合、無縫對接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實現企業安全風險自辨自控、隱患自16、查自治,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明顯提高,形成政府領導有力、部門監管有效、企業責任落實、社會參與有序的工作格局。四是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2021年起,非煤礦山企業創建安全生產標準化達100%,?;髽I創建安全生產標準化率達100%,工礦行業創建標準化率達80%以上。到2025年,全區八大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率達95%。通過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不斷規范從業人員的安全行為,提高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發生。五是充分發揮第三方服務機構作用。大力推動實施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結果采信制度,為企業安全管理和輔助政府監管創造條件?!笆奈濉逼陂g,在企業安全風險辨識、管控措施制定、排查治理隱17、患、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推行實施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相關專家和安全專業服務機構協助開展安全監督檢查。六是強化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應用?!笆奈濉逼陂g,實現政府、企業、部門及社會服務組織之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為構建雙重預防機制提供信息化支撐,形成統一的雙重預防工作智能化、信息化平臺,實現企業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異常情況自動報警和處理。專欄2 提升重點領域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工程1.危險化學品。(1)開展經開區(含城南園區)風險評估分級,落實園區“一園一案”治理。(2)建立常態化隱患排查專家指導服務機制,實現危險化學品隱患排查專家指導服務全覆蓋。(3)推進隱患排查治理數字化轉型升級,開展危險化學品18、企業積分管理試點。(4)強化危險化學品運輸、使用和廢棄處置安全管理。2.非煤礦山安全。強化在建工程和火工品管控,嚴控重大安全風險,持續推動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3.消防安全。(1)制定老舊小區、大型綜合體、電動車、高層建筑、彩鋼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多合一”場所、城鄉結合部、古建筑、重要景點景區等消防安全管理導則。(2)持續開展打通消防安全生命通道、重點場所治理、突出風險整治、鄉村火災防控、重點行業管理五項“攻堅治理”。4.建筑施工安全。(1)開展房屋建筑和人員聚集場所安全風險排查整治及農村房屋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開展城鎮燃氣、起重機械、高支模、深基坑等專項治理。(2)進一步健全建筑施19、工安全生產檢查考評制度,持續推進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5.道路交通安全。(1)全面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持續推進危橋改造、隱患隧道整治、老舊車輛更新改造,提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車輛設備安全保障能力。(2)全面構建道路“兩客一?!薄⒏咚俟?、長大橋梁營運、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6.工貿領域安全。開展工貿行業安全風險防控責任體系示范區建設。強化工貿企業安全基礎管理,推動規模以上企業加強安全風險管控系統建設。推進餐飲等行業使用燃氣的生產經營單位安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7.工業園區安全。開展工業園區等功能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價及隱患排查治理20、,完善公共安全設施。8.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深化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落實企業標準化創建、復評、退出等機制,實現高危行業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創建率達到100%。9.城市安全建設。推動我區爭創國家級或省級安全發展示范城市。(三)加強行政執法和事故調查處理能力建設一是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十四五”期間,積極使用好應急管理部“安全生產行政執法管理系統”,建立科學、高效、客觀的執法辦案流程管理和全程在線機制,實現執法辦案網上審批、實時推送、信息互通、數據共享、便捷規范,力求達到執法過程程序化流轉、執法結果自動化統計、執法檔案電子化管理,促進透明執法、陽光執法,提高執法效率。降低執法成本,規避執法風21、險。二是組織監察執法崗位練兵?!笆奈濉逼陂g,因地制宜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組織開展執法文書制作,法律法規知識考試,執法案卷評查、執法裝備使用演練等系列技能比賽競賽,不斷提高執法隊伍整體素質和實戰能力。三是改善基層監察執法力量。我區安全生產監察執法大隊5個編制,但實際在崗在位的專職執法人員不足,執法工作不能滿足需要,“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機構人員配備,招錄或遴選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專業人員。四是聘請專家開展安全生產服務?!笆奈濉逼陂g,進一步加強專家庫建設,形成門類較齊全的專家服務團隊。爭取財政足額預算聘請專家經費,科學使用安全生產專家庫,有計劃地對企業進行安全檢查,切實找準企業在安22、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和整改建議,保障企業安全生產,促進羅江經濟健康發展。 (四)提升突發事件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十四五”期間,繼續推進完善全區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在各行業領域實現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全覆蓋”。制定全區自然災害風險管控方案,開展安全風險分析、評估,建立安全風險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對一二級安全風險實行定員、定責管控?!笆奈濉蹦┢?,建成全區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風險管控信息平臺。繼續開展城市安全示范建設。專欄3 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工程1.防震減災能力提升工程。(1)地震監測預23、報系統建設。升級改造白馬關地震監測臺站,新建金山鎮地震監測站;增添地震監測手段,增添新技術的監測設備,購置地下地震云圖監測儀1臺,不斷提升地震監測預報水平。(2)地震預警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完善地震烈度速報與地震預警信息公共服務,購置地震預警信息終端設備20臺,安裝部分重點學校、醫院、商場、人員密集公共場所、重點企業、?;髽I。(3)強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控。對我區的學校、醫院、體育館、圖書館、養老院、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等公共基礎設施和農村房屋抗震加固。加強地震構造環境精細探測和重點地區與城市活斷層探測。(4)地震宏觀場云24、監測平臺建設。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新建地震宏觀場云監測平臺系統,購置1-2臺數字化地震宏觀監測儀,購置1-2臺(套)地震宏觀場云監測平臺軟件和硬軟設備,實時監測動物、植物、地下水異常,為地震短臨預報提供科學依據。2.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程。(1)風險防范和監測預警更加精細。完成尺度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推進萬安鎮、金山鎮、白馬關鎮、鄢家鎮、新盛鎮、略坪鎮、調元鎮1:10000地質災害精細調查,力爭視野外隱患發生率同比減少20%。在全區地質災害點建成群專結合專業監測點,并不斷更新,確保發現一處,監測一處。實施切坡建房專項調查,實現威脅30人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全覆蓋。(2)隱患威脅和災害25、風險明顯降低。全面完成地質災害全域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用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排危除險、避險搬遷等手段,實現威脅30人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基本可控、威脅30人以下的險情緊迫地質災害受威脅群眾“能搬盡搬”。3.氣象災害防御工程。(1)圍繞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建設的需求,對氣象站進行升級改造,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布設小微型智能觀測設備5套,新購應急氣象觀測設備1套。(2)試點開展大氣污染化學成分自動監測,建設氣溶膠激光雷達、地基多通道微波輻射計、自動多載荷無人機觀測系統。(3)基于德陽智慧氣象一體化平臺,繼續研發森林火險、大氣污染擴散處置等重大保障現場預報業務子系統。(4)推行高安全性、高通用性、26、高智能化水平的新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更新、補充智能移動火箭作業系統,開展高炮自動化改造,作業站點標準化建設。4.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1)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成彭家壩、團結(白善)、旱場灣三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山洪災害防治。實施羅漢堰等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3)城市防洪排澇治理。推進凱江流域、秀水河、壘水河和黃水河綜合治理,推進場鎮防洪提升等防洪治理,提高各區域防洪能力。(4)加強水文基礎設施和水文水資源監測網絡,提升水文監測現代化水平。(5)推進重點水利工程維護養護項目,包括已成水庫、水閘、堰、支渠、閘門等重點水利工程。5.森林防滅火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域開展,重點在白馬關鎮、白27、馬關景區開展瞭望塔、防火道路、隔離帶、專業隊伍、營房、消防水池、停機坪、取水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提升森林防滅火綜合防控能力和撲救水平。6.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建設工程。健全全區76個應急避難場所應急標志標牌,補充硬件設施,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等配套功能設施。完善現有避難場所配套功能設施,對新(改)建應急避難場所實施標準化建設,力爭到2025年,在城區建設2個標準化避難場所,每個鄉鎮建設1-2個標準化避難場所,全區初步建成覆蓋城鄉、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應急避難體系。(五)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完善應急體系組織架構。形成分級、分層的指揮架構,形成區應急委、區專項指揮部、各職能28、部門、各鎮人民政府為主體的應急體系,響應層次分明、響應主體明確。明確應急體系各成員職能職責,明確區應急委、區應急委辦公室、區應急委各成員單位平時、戰時的具體職能職責。實現平時和戰時的經費保障、物資采購、裝備保障、隊伍組織、訓練演練、應急指揮、災情統計等責任主體和職責。建立區應急委定期和不定期聯席會議、研判會商制度,每月一次聯席會或研判會,研判隱患風險、研討應急策略、部署應急措施、總結防控經驗等。進一步優化四大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觸發機制。豐富應急物資儲備種類和儲備數量,儲備的應急物資種類和數量要滿足四大類突發事件級響應的物資需求,民生類應急物資要滿足7000人的數量需求。建立隱患、風險、預報、29、預警、災情等情報信息共享和統籌機制。統籌全區各類網格員、災情信息員、防震減災助理員等,實現信息互通共享。完善標準化建設,統一應急避難場所標志標牌建設,完善避難場所各功能和設施。建立種類齊全、裝備配備到位、定期培訓、專項經費保障、隨時能動員響應的應急隊伍體系。豐富應急力量種類,涵蓋消防救援、?;诽幹?、水上救援、交通事故、醫療急救、交通管制和搶險搶通、運輸保障、秩序維護和志愿者隊伍等應急隊伍。專欄4 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工程1.應急物資綜合儲備庫建設工程。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在庫容量、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提檔升級,改建區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倉庫,新建7個鎮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倉庫,13個中心村應急救災30、物資儲備倉庫,建設倉庫自動化平臺、應急物資調度中心、配置設施設備,形成“1+7+13”應急物資儲備布局。2.應急物資儲備品類。(1)生活類救災物資:棉大衣、毛毯、毛巾被、涼被、家庭應急包、睡袋、折疊桌椅、簡易廁所、場地照明燈、苫布、救災帳篷、折疊床、棉被等物資。(2)綜合性消防救援應急物資:空氣呼吸器、水帶、滅火防護服、防化服、隔熱服、防凍服、防毒面具、泡沫滅火劑、高倍數泡沫發生器、泡沫管槍等物資。(3)森林防滅火物資:新型風力滅火機、火場切割鋸、移動水池、電動水槍等撲火機具,智能頭盔、過濾式呼吸面罩、阻燃防護服等防護裝備,隔離帶挖掘機、全道路運兵車、履帶式森林消防車、履帶式水泡車等特種車輛裝31、備,小型無人偵察機、單兵通信終端等通信指揮裝備,以及帳篷、睡袋等野外生存裝備。(4)防汛抗旱物資:編織袋、土工布、防管涌單元、搶險網兜、防洪子堤等搶險物料,救生衣、橡皮艇、沖鋒舟等救生器材,巡堤查險燈具、大型移動燈塔、汽(柴)油發電機、大中型排澇泵站、水下探測設備等搶險裝備。(5)礦山事故應急救援物資:潛水泵、排水管路、應急電源、帳篷等物資裝備。3.應急物資管理信息系統。應對應急物資峰值需求,依托國家應急資源管理平臺和德陽市應急物資管理信息系統,建成聯動的應急物資保障信息化平臺,實現應急物資信息化管理。4.應急通信保障“1+7+N”工程建設。(1)推進建成羅江區應急指揮平臺,依托區消防救援大隊32、建設羅江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或分中心),實現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數字化指揮系統。(2)建設1支區級應急通信保障隊伍,重點配備衛星便攜站、衛星電話、公網/數字集群通信終端、單兵圖傳等裝備。(3)建設7支鎮級應急通信保障小組,重點配備數字移動集群基站、衛星電話、公網/數字集群通信終端、單兵圖傳等裝備。(4)為中心村配備一批天通一號衛星電話。(六)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依托區消防救援大隊,加強金路樹脂應急隊伍、區綜合執法局應急隊伍、區交通局道路搶險應急隊伍、區住建局應急隊伍、區人武部、區衛健系統醫療急救隊伍、國家電網羅江分公司、中國移動羅江分公司、中國電信羅江分公司等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至少33、建成3支以上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每年督促組織兩支救援隊伍培訓演練。為應急救援裝備、個人防護裝備、人員培訓、保險購買、訓練演練、裝備運行維護等預算專門經費,為區級應急隊伍、應急隊員配備好應急救援裝備和個人防護裝備。強化應急能力提升培訓,建立應急隊伍定期培訓、訓練、拉練機制。定期開展火場逃生、地震避險、消防器材使用、水上救援、森林防滅火技能和指揮、人員密集場所人員管控疏散、疫情防治、應急救護、急救能力等培訓和訓練。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針對疫情防疫等專業程度高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組織專業人才培養、專家庫建設。定期開展信息收集、監測預警、信息研判、應急能力等培訓和學習。專欄5 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工程1.應急34、救援能力建設。加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全面形成“5分鐘快速調度圈”。2.消防救援站建設。開展消防救援站和專職消防隊標準化創建。整合重組區消防救援大隊,由二級消防站提升為一級消防站;提升金山鎮消防救援站,新建白馬關鎮(白馬關景區)、經開區城南園區中心消防救援站2個;新建略坪鎮、新盛鎮中心鎮消防站2個,調元鎮、鄢家鎮一般鎮消防站2個,并按照標準配齊人員車輛,完善器材裝備建設。3.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到2022年,基本形成職責明確、邊界清晰、權責一致、行為規范、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提高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專業35、化素質,具有應急管理相關學歷、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數量,到2022年底不低于應急管理在職執法人員的75。按照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裝備配備標準(試行),升級換代綜合行政執法裝備設備,必配裝備配備達標率達到80%。4.區綜合應急救援基地。推進區級應急救援戰勤保障綜合基地建設,基地規劃分為教學區、仿真訓練區、生活區、應急物資保障區;主體建筑包括綜合教學樓、專家樓、仿真訓練館、城市消防訓練館、虛擬仿真館、體能訓練館、學員宿舍樓、及附屬配套工程;達到500名學員學習和實訓需求。三、保障措施一是應急管理機構保障。推動區級應急管理機構建設,落實基層應急管理工作責任、完善制度機制、強化保障措施。督促指36、導?;?、非煤礦山等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狠抓中小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督促企業將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落到實處。二是應急預案保障。修訂區級綜合應急預案和政府職能部門應急預案,協調指導行業主管部門編制修訂行業領域生產安全事故、防災減災救災應急預案,突出抓好應急預案的編制、修訂、培訓和演練工作及救援隊伍、應急裝備物資等保障能力建設。三是實戰化演練保障。著力推動各鎮、各部門、各生產經營單位建立應急演練常態化機制,開展各重點行業領域生產安全事故和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的實戰化演練,及時總結評估,將應急演練作為應急準備重點來抓,實現應急演練制度化、專業化、經?;?、全員化。四是救援聯動機制保障。重點加37、強經開區、白馬關景區、科教新區和各鎮以及重點企業的應急救援隊伍和保障能力建設,提升區域快速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依托區消防救援大隊和金路樹脂有限公司等應急救援能力較強的單位,構建政、企之間應急聯動救援機制,組織企業開展應急聯動救援演練,增強企業的自救互救能力。專欄6 全民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1.應急管理和安全生產培訓基地。依托四川工業科技學院、西南財大天府學院等高職院校,建設應急管理和安全生產培訓基地。2.防災減災文化示范工程。力爭建成防災減災文化示范縣(區)、1-2個防災減災文化示范鄉鎮和1-2個防災減災文化示范村(社區),形成防災減災文化示范基地。3.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系統建設工程。建立應急信38、號主備傳輸鏈路,部署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系統,實現全區終端人口覆蓋率超90%,災害重點防御區終端人口覆蓋率超95%。開展農村應急廣播使用人員培訓和信息發布演練。五是能力提升保障。加強與各類專業、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溝通,嚴格落實應急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制度。加強應急物資檢查維護,確保各類應急裝備、物資處于良好待命狀態。強化應急響應,確保應急處置組織有力、響應迅速、處置科學,安全有效地開展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六是人才保障。加強應急管理人才建設工作,有針對性地引進應急管理專業人才,讓更多的專業人才參與我區應急行政管理、應急救援、風險管控、隱患消除等方面的工作。加強人才庫建設,建設一支門類齊全、專業化程度高的人才團隊,為我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