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金口河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18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8696
2024-04-23
18頁
1.47MB
1、金口河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征求公眾意見編制單位:四川煤田一四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二二二年六月一、前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國家戰略任務。2020年5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2020年8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發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2020年9月22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等認真組織編制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可見,系統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新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舉措,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議題,是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抓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金口河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充分銜(承)接國家、省、市重要文件和規劃,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系統解決金口河區生態核心問題為導向,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合理劃定生態修復分區,確定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區域,合理設置目標任務,科學部署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更好的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對于推進金3、口河區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義。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成效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及環境監管能力顯著提升。金口河區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積極開展水污染防治行動和“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項行動,地表水水環境質量始終保持良好。開展區內工業企業環保設施升級改造,以工程建設為重點推進節能減排,完成標準化空氣自動站建設,提升了全區空氣環境監測能力。完成畜禽養殖場禁限養區劃定,開展了大渡河、S306線等重點區域專項調查,以“關、控、改、促”全方位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的綜合防治,取得顯著成效。以新農村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彝家新寨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等為載體,以“四特”工程為抓手,農村環境連4、片整治有序推進。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總體趨好,交通噪聲污染有所下降。全區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城區環境質量達到“優良”。核與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近年來,金口河區通過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生態公益林管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強化森林撫育,加快低產低效林改造,全區森林面積達38861.75hm2,森林覆蓋率64.92%。草地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金口河區現狀草地178hm2,主要分布在永勝鄉,其中牧草地25.6 hm2,其余均為其它草地。通過實施草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天然牧草地保護等工程,金口河區草地生態系統質量有所改善,草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水土流失及石漠5、化防治效果顯著。金口河區積極推進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飲用水源地保護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等。區內石漠化面積減少,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25km2。進一步改善了區內城鄉水生態環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及生活品味,提高了人民群眾幸福感。河湖、湖泊保護恢復初見成效。金口河區建立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區、鄉(鎮)村、組四級河段長體系,形成區、鄉、村、組四級聯合作戰的責任網絡,實現“河、湖長”全覆蓋。嚴格管理大天池、小天池、魚池、干池等水環境,保護水體不受污染。禁止大瓦山濕地公園湖泊內養魚;湖庫周邊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禁止在大瓦山濕地公園范圍內放牧;建設池周生活污水治理設施6、,禁止生活污水直接入池;種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改善水質的魚類,實施凈水漁業“人放天養”,改良水質;對濕地公園周邊地質災害治理。通過工程的實施,積極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形成了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多種形式的保護體系,改善了河湖、湖泊、濕地生態狀況。生物多樣性保護步伐加快。金口河區通過穩步推進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四川大瓦山國家濕地公園和八月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持續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等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八月林自然保護區內重點保護植物有蓮香、水杉、水青樹、珙桐、紅豆沙、潤楠、梓葉槭、油樟、油麥吊云杉等;重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林麝、金錢豹、羚牛、四川山鷓鴣。保護區內生物7、多樣性顯著,物種珍稀性突出,動植物生境自然性鮮明,生態系統典型性明顯。三、規劃目標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到2035年、“十四五”時期的新目標,立足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相關規劃任務安排,綜合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通性,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依據相關標準,銜接相關規劃,在區域生態功能定位、生態現狀和生態問題判識基礎上,堅持上下銜接、左右協同、精準定位、落實傳導的原則,重點從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生態保護紅線、重要生態系統受損修復、生態系統質量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規劃任務完成考核等方面,合理設定生態修復指標體系,科學提出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近期目標:到2025年,重要生態系統8、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有序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格局不斷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金口河建設取得新成效。中期目標:到2030年,生態修復重大工程成效明顯,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機制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持續優化,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城市韌性顯著增強,生態保護修復協調機制不斷完善,順利實現碳達峰目標,環境治9、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顯著增強,綠色低碳的生活生產方式初步形成。遠期目標:到2035年,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完成,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維護,重點區域生態問題得到解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基本完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高品質的城鄉人居環境全面塑成,美麗宜居、安全健康、綠色低碳的“美麗金口河”基本實現。四、總體布局(一)生態修復格局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思路。構建生態保護修復格局,提升區域的生態空間的質量。落實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要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的要求、四川省水土保持的要10、求、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要求,金口河區形成“一屏,三區,三廊”的生態保護修復格局。一屏:峨眉-馬鞍山體延綿帶自然屏障,構建穩定陸域生態廊道屏障區域。三區:東北部野牛河、西部大峽谷-大瓦山、南部八月林生態保護片區。三廊:大渡河、小河、順水河三條水域河流廊道。圖1 金口河區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圖(二)生態修復分區金口河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以生態修復格局為基礎,統籌考慮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脆弱性、地理單元連續性和農業、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等綜合因素,以重點流域和重要山脈為基礎單元,按突出生態問題類型將全區劃分1個一級分區和2個二級分區。各分區對全區全覆蓋、分區間不交叉、不重疊。分區邊界在自然地理格局連續11、的區域不打破鄉鎮界限;在地形地貌過渡明顯的區域,不打破村級行政界限。(1)一級分區:以四川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一級分區為依據,以地形地貌、流域分區、生態系統類型等自然地理格局為基礎,劃定岷山-大渡河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2)二級分區:以地形地貌和重點流域為基礎,以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脆弱性和生態問題為依據,在一級分區下細分,劃定-1大渡河高山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和-2大渡河中游水土流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圖2 金口河區生態修復分區圖(三)生態修復重點區域(1)生態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區域金口河區生態空間重點修復區域涵蓋了影響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主要包括金口大峽12、谷國家地質公園、八月林自然保護區、大瓦山濕地公園、生態紅線,以及對區域生態安全有重大影響的大尖峰、馬鞍山2處山體連綿區,大渡河、野牛河、順水河及小河等河流、重要的湖泊濕地、飲用水源等水域空間。(2)農業和城鎮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區域農業和城鎮空間重點區域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暑地區、區域發展戰略支撐地區、跨地市生態問題區等進行明確。金口河區農業空間重點區域包括渡河中游流域河谷地區和金口河流域河谷地區。金口河區城鎮空間重點區域包括城區和重點產業發展區。圖3 金口河區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分布圖五、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一)主要任務優化區域生態系統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保障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形成符合主體13、功能定位的空間開發和保護新格局,城鄉建設空間體系更加平衡適宜,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城鎮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優化提升。以大渡河綠色生態廊道為重點,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大力推進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加大礦山環境生態修復力度,穩步提升金口河區濕地綠地面積、質量。以國土綠化為統攬,大力開展林地資源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有效保護境內生物多樣性,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和提供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能力。加強生態保護修復,鞏固金口河區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要生態地位。(二)重點工程金口河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共部署6大重點工程,16個重點項目,54個子項目。初步測算,規劃期間擬投資約16.87億元。礦山地質環境14、保護與修復工程投資估算約為0.11億元,水環境和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工程投資估算約為10.07億元,林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投資估算約為1.28億元,國土綜合整治修復工程投資估算約為2.80億元,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投資估算約為2.02億元,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重點工程投資估算約為0.59億元,詳細情況下表:表1 金口河區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投資測算序號重點工程重點項目資金需求(萬元)小計(億元)總計(億元)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廢棄礦山清查、治理項目10000.1116.87綠色礦山建設項目1002水環境和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流域水生態修復和治理項目3726010.07水土流失15、綜合治理項目4000水資源保護項目59410濕地保護與建設項目430003林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森林生態系統修復重點項目66001.28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項目5450生物資源保護管理體系建設項目4504國土綜合整治修復工程土壤污染治理項目45002.80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3500地災治理項目100005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城市人居環境提升項目130002.02鄉村人居環境提升項目72006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重點工程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水平提升項目49200.59信息化平臺建設重點項目1000圖4 金口河區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布局圖六、綜合效益分析(一)生態效益1、涵養水源效益金16、口河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將有效保護區域生態環境,而金口河區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其涵養水源能力的改善是生態修復效益最具直觀的功能之一,通過綜合生態修復工作,將有助于在長江上游打造水源“海綿體”。生態修復后的涵養水源效益主要體現在區域內生態系統蓄水、防洪、改善和凈化水質等功能的發揮。2、水土保持效益金口河區范圍內的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在于區域內泥沙的流失導致大量土壤養分的損失,使得土壤貧瘠,生產力下降。修復治理之后的生態環境轉好通過自身內外結構對水分循環進行生物調控成為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綜合修復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主要體現在固土(防止泥沙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等方面。3、固碳17、制氧效益“溫室效應”已成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通過在修復區內內提高植被覆蓋,其能發揮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固持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生態服務的重要功能之一。金口河區所處的大渡河作為長江流域的核心,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天然參照物,同樣發揮了重要的固碳制氧功能和作用,產生了巨大的效益。4、凈化環境效益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所帶來的環境效益主要是指保護區生態系統吸收和減少空氣中的有毒氣體如 SO2、氮氧化物等,以及阻滯粉塵、殺除細菌、降低噪聲及釋放負氧離子等功能。可以依靠修復后的生態系統的特殊結構和功能,通過吸收、過濾、阻隔、分解等生理生化過程將人類向環境排放的部分廢氣物利用或作用后,使之得到降18、解和凈化,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從而達到凈化環境的目的。5、保護生物多樣性金口河區是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是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場所,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庫。其境內生存著豐富的動植物,并多數均是珍稀動植物,而豐富的動植物物種的生存完全依賴與其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斑塊及其生態功能,它們本身也是生態系統及其功能的一部分,并在其中不斷演化和多樣化。(二)經濟效益金口河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一項生態工益性事業,作為生態效益優先,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公益事業。其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1、工程投資費用合理。區域內生態修復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現狀條件,減低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低。2、農業增收。金口河區生態19、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工程使大渡河及其支流水質得到改善,提高水體的可利用程度,提高農業灌溉能力,減少了地下水的利用和灌溉設施的投資;通過土地整理可增加土地利用面積,提高土壤養分,進而 改良土壤,為農業的增產豐收創造條件;水質好轉以后,可以大力發展經濟作物,調整因水質惡化而不得不只種植糧食作物的單一農業產業格局。3、推動旅游產業。工程實施后,金口河區生態環境改善、景觀價值提高,使區域環境優美、整潔,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促進旅游發展。(三)社會效益1、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項目的實施將促進流域內農業、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有利于調配農業種植以及畜牧業養殖規模和模式,有效緩解人地關系矛盾20、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結構,達到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收入的目的。2、改變傳統觀念,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項目的實施,可引導、鼓勵廣大農牧業在生產和生活中保護生態、減少污染, 改善牧區人居環境,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在感受到生產生活方式 的轉變以及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礎上,必將極大的調動居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也必將樹立農牧民熱愛家園,維護民族團結和穩定的自覺性。3、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本項目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目的在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也可以促進投資環境的改善,實現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4、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項目的實施,有利于打造綠色人居環境,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學理念,營造全社會關心生態、支持生態的良好氛圍,在鞏固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穩步提高農牧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共同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